圣母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83

  但是女童笑不出来。
  拨开一丛又一丛的野草,女童总算在下面发现了焦土与残垣。
  然后,从一处被火灼过的断碑上,她惊恐地发现:这里不是荒野,而是洛阳。
  齐僖宗中和三年,洛阳的春天,来得特别迟。
  但是这个昔日帝国的东都,已经没有人会在意春天了。农忙时节,也只有荆棘与杂树杂草在田里疯长。
  各种可以食用的果实与根茎都长疯了。
  因为没有饥民去食用它们。
  什么啃树皮,吃草根,相比之下,都是较为太平的时候才有的景象了。
  至少那种情况下,还有活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史书上轻轻巧巧十个字,却是此时中原的真实写照。
  盛沐走了很久。
  累了,她蜷缩在荒野里休息,身上沾满杂草与污泥,配着那张丑陋不堪的面孔,渐渐像是在荒野白骨与鬼火间游荡的小妖。
  饿了,她胡乱吃一点草根与可食的根茎,肚子中还是哐当作响,很快瘦了下去。
  一路走来,唯一没有停止的是默诵地母咒。她已经养成了连睡觉都要喃喃默念的习惯,只是企盼这咒语能多多少少超度一点这中原大地上望不尽的白骨,数不完的亡灵。
  盛沐是在一路走的过程中渐渐想起来自己的姓名、一些记忆中的常识,除此之外,仍然满目茫然。而依据着这常识,从废墟上生满青苔的断碑告诉她:你到了八十三年前的中原地区。
  好不容易听到马蹄声与人声时,盛沐却脸色一沉,因为甲胄相击声也响起来了。
  在这个时代,和妖魔一样可怕的是那些职业杀人者一一一那些曾经的士兵。
  盛沐曾在记忆中翻找到一些南方诸国修缮的史书。
  八十二年后的史书是如此记载的:齐朝地方据有兵权,藩镇林立。到昔日辉煌的大齐式微之时,个个骄兵悍将,都想据山为王,搏一个富贵滔天。
  一个泼天乱世,就在中原腹地的北方开始降临了。
  以至乱世结束时,中原人口最稠密的汴京及周边数千里之地,没有荒芜的土地,仅仅十之二三。
  她悄悄把瘦小的身子猫到了高大到足以遮蔽眺望的荆棘下,一列卷起黄沙滚滚的队伍来了。
  这是一支队伍高大,兴高采烈、油光满面的军队。在这样连直属齐朝的禁军都面黄肌瘦的世道,这支队伍显得十分异常。
  盛沐看到戈矛犀利,举止野蛮的行军后边还有许多辆滚滚的大车被人推着,这些大车上盖着茅草和布,似乎是军粮。
  盛沐看着却觉违和与蓦然发寒,这个貌似寻常的场景里,有什么东西令她毛骨悚然。
  盛沐虽然失去了法力,成了个孱弱的女童,但是成为女童后,有些东西反倒能看到了。
  比如,跟在这些大车和这些士卒身后的怨魂厉鬼。以及在暗处盘徊的妖魔。跟在这支队伍后面的怨魂与邪祟,竟庞大到不输这支队伍多少。
  只是有一件事很奇怪:这支行军队伍杀气与煞气浓得几欲成形。这样浓的煞气,这些阴魂之流,哪怕是有再大的冤屈,怕也是不敢靠近。是什么驱使它们非要跟在这支队伍后面?
  直到部队停下开始扎营休息,开始搬运军粮。盛沐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吐了。
  掀开稻草与布,那堆得老高的运粮大车上,竟然是一具具尸体!
  这些尸体皮肤紧缩失水,竟都是腌过的样子。这些士卒笑嘻嘻地把那些尸体搬下来,丢到锅里。
  士卒开始交谈,嗓门很大,连稍远处的盛沐都听了个明白。
  这支行军队伍来自淮西,是淮西藩镇领头人秦寿宗的手下。秦寿宗是个很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力体现在哪呢?
  在解决吃饭问题上还很有“创造力”。秦寿宗指乡聚曰:"啖其人,可饱吾众。"
  乱世缺粮,人却多的是。于是每当兽军远行时,常先将无辜的妇女儿童,老人青壮,活生生的成批屠宰,用盐渍腌以防腐,然后将这尸体堆在大车上,随军当军粮吃。其踪所过,只剩残骸、废墟和人骨。
  盛沐吐了个天昏地暗,心内却燃起了从未有过的滔天杀意。
  禽兽不如,怎配为人!
  正在盛沐被激起了生平最大杀意之时,此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一个如山泉淌过的声音响起来:"淮西被胡化久矣,连遵从自己的主帅吃人都不以为耻。"
  盛沐一回头,却见一只雪白雪白的兔子蹲在那,从三瓣嘴里吐出这样一段话。
  女童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听着兔子兀自感慨。
  齐朝强盛之时,朝廷打败了那些风气残忍,茹毛饮血的胡人之后怎么办?放他们回草原?那是放虎归山。于是自诩聪明的朝廷就把淮西当成了安置大量异族战俘的地方。
  淮西这块地方,处中原腹地。虽不论富强,本也是安稳之地。不料因此举措,非但没有令异族改俗归华,反倒是让淮西地区渐渐民变俗改,最后竟面目大变,成为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恐怖地带。
  淮西胡化久矣,民风大变,越发残忍暴虐,四邻都怖惧不已。本就民风大改的淮西,更是摊上了秦寿宗这个活阎王的领头人。秦寿宗很是有杀人的能耐,一路带领着淮西的虎狼之徒,在北方大地上四处烧杀抢掠。在黄河以北极其混乱的割据藩镇混战中,其残忍无道,连那些杀人无数的兵痞、流氓、强盗都心惊肉跳,不欲与之为敌。
  盛沐失去了法力,也看不出这兔子到底是什么来历,只是身上大约没有妖气与邪祟气息。她听着兔子说道,眼睛却一直死死看着那些亡魂,站在那些啖人的士卒身后,嘤嘤而泣。原来这些冤魂厉鬼跟着他们,竟然是因为躯体被他们所食,魂魄无法远离。
  兔子看着女童直直盯着那些人,手越攒越紧,那小小的拳上青色的筋脉开始蹦了起来。这来历不明的兔子顿了顿,改口道:“我没那么那能耐可以助你解放那些死魂灵,但是你如果同我签下契约,我就借你法力。”
  作者有话要说:五代十国,前为五代,后为十国。五代主要在北方,十国主要在南方。那个年代,禽兽辈出,百姓受的苦头太大了,华夏民族的苦难也太深重了。我查资料的时候只觉心惊肉跳。
  五胡乱华惨烈无与伦比,五代十国自然稍逊。但是五代时期还不如五胡乱华时代一个地方是:五胡乱华,汉族劫难滔天,因此汉家英雄也辈出不绝,南方还可安居。而五代时期,在前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素质低下,英雄不见,无赖流氓虎狼城群,偶尔出一个不那么渣的。
  (关于秦寿宗的那一段,秦寿宗本名秦宗权,后边有关于他的史料这一段,还有关于淮西变化的那一段,引用来自天涯的*月正明。不准确的话轻拍。)
  我这虽然是架空文,但是借了个历史框架,我就想尽量写出那个时代的战祸之烈。文笔不好,可能有些写不出来,希望大家看了这一章,能够稍微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惨烈。
第95章
仙侠卷十四
  不待盛沐回答,眼前忽然异变叠生。
  淮西大军正在吃的痛快的时候,倏忽,一阵拨浪鼓声响了起来。
  那弹丸击打鼓皮的敲击声很远,又很近。飘忽不定,咚咚咚,却声声打在他们心头,搅得他们心神不宁。
  有人捅了捅同伴,,诶,你听到没,,他的同伴却早已跳脚而起。破口大骂,,大人的,爷正在加餐,是哪个不识相的寻了断?!"
  淮西军中骚动纷纷,将领也霍然起身,准备一探究竟。那奇诡的波浪鼓声终于渐渐清晰了。
  盛沐听见有人在和着鼓声的点,吟道:"瓦上听冷雨,前尘黄昏里。叹古今多少兴亡事,离合悲欢,都赋一炬中......"
  沧桑古旧的调子扬在野草丛生,白骨生鬼火的荒野里,好似暮鼓晨钟,敲人心震。白发老翁衣着清寒,摇着拨浪鼓,缓缓地自荒野深处走来了。
  看着这一幕,淮西军中有人舔了舔唇,估摸着:"这老货身无几两肉,不知骨头熬汤能有多少味。"
  老翁却似对他们的大嗓门毫无所觉,只是离他们近了,才站住脚,将手中的拨浪鼓摇得更快了一些:"尘归尘,土归土。土返其宅,水归其域,虫草各有心。"他的诵念刚好踩着拨浪鼓的间隙,双唇合开,一种奇异的无形震颤自老人的唇齿间发散开,天地间一阵轰鸣。
  随着这种颤鸣,天边忽然有妖风大作,鬼气森森。
  一个士卒发现自己的脚上被什么东西攀扯住,他低头一看,却见是一截白骨在扯着他往地上凭空裂开的大缝里钻。那裂缝里吹出的风是腥气而阴冷入骨的,他惨叫一声,试图挣脱那骨手,却发现自己伸出的手,也变成了白莹莹的骨!
  不过一刹那,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包括那将领在内,都突然变作了形态狰狞可怖的妖魔形象,被猛然裂开的地上裂缝给拖了进去。
  那少数既没有变形也没有被拖下去的士卒面面相觑,都腿一软,跌坐在地上。
  老翁则是停下了转动拨浪鼓,淡淡道:"尘归尘,土归土。他们所行之恶,已被天道判定不应属于于'人'。即已是心无人性,不如脱去人皮,回它们应去的地方。你们既然毫无变化,则是所行之恶,相对是属于'人'的范围。"
  老翁摇头道:"记住今天这一幕吧。既为人,莫负人道。"
  眼看着庞大的队伍瞬间零落至此,几个士卒吓呆了,老翁却不再理会他们,径自走了。
  盛沐也看呆了,不由喃喃:"这是什么法术?"只是等那些人被裂缝一拖走,那些怨魂厉鬼竟然也得了解脱,开始惨嚎着四散。
  见此,盛沐忙坐地开始诵念地母咒,虽然没有法力效果会弱许多,但是总能减轻一些这些亡魂的怨念。
  那雪白的兔子本来在老翁出现时缩着脑袋一言不发,动都不敢动,见老翁一走,它就得意洋洋蹦了出来,三瓣嘴一张,竟然开始吸食那些即将消散的怨魂。
  盛沐感觉不对,睁眼一看,立刻准备去阻止兔子。
  不料下一刻,它就被人提着耳朵拎了起来,兔子使劲蹦达着腿也不顶用,那拎起它的苍老双手力道铁得很,头上传来老翁的沧桑嘶哑声音:"不料这等东西也有成精怪的时候。"
  老翁手一抖,那兔子就蔫巴了,转眼间缩成了一个兔子形状,十分惹人怜爱的皮袋子,老翁自皮袋子中掏出一些星星点点的光团来,轻柔地放到盛沐面前,似乎对这女童的可怖形容视而不见,温声道:"小友请再诵念那经文罢。"
  盛沐看到那些光团里依稀是一个个人形,料到这应是兔子方才吞下去的亡魂,她点点头,闭目诵念。
  老翁看了这女童半晌,叹道:"小友似乎是从后世来?"
  盛沐并没有隐瞒的意思,只是点点头。老翁却看了看天,天无警示。于是他道:"老朽冒犯天机,不知小友可否透露一二,关于此等乱世光景,还有多少岁月?"
  盛沐沉默,在她仅存的零散记忆里:这样的战乱,要一直维持七八十年,直到周氏与赵氏出世。在这两姓出现前,期间也有几个短暂有统一之象的小朝,被称之为四代。只是四代之人大多是素质低下,虎豹成群的兵痞流氓,真英雄不见。因此这些小朝庭更迭频繁,反倒战祸更剧。
  老翁见她如此,也知此等乱世必然还要再继续多年,不由一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