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10


第三卷
千里兵疯
第三十二章
重重误会
  “去看过了吗?”林斌已经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他刚才让公孙宏去看望至今仍昏迷不醒的鹿吾左木,自己不去是因为内疚,因为他即将舍弃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逃生了。
  公孙宏现在的脑子很乱,别见他一副誓死追随的模样,其实他若不是害怕被公孙熬迁怒,谁愿意好好的汉军不当,跟着一个连路都不熟悉的人逃命,奔向那未知的旅途?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没找到鹿吾左木,医匠说深夜死了,尸体已经运往城南掩埋。”
  林斌如遭雷击,表情错愕,“死了?!”呆了许久,呢喃道,“死了……,真的死了?”见公孙宏一脸悲戚,惨笑,“也好……也好……,他可曾说过家中还有什么亲人?”
  公孙宏默默摇头,眼神有些闪躲。他去见了鹿吾左木,鹿吾左木已经醒来了,不过身体很虚。公孙宏告诉鹿吾左木,军侯要用匈奴人的刀子杀林斌和自己,他们想挟军私逃。
  鹿吾左木刚醒来,脑子可能有点不清楚,重复听了几遍才明白,他看到了公孙熬的眼神,发现眼眸冰冷极了,知道自己绝无跟随的机会,若是林斌亲来,他绝对相信林斌不会丢下自己逃生,但是公孙宏不一样,他知道自己一旦说要跟随,一定会被公孙宏杀掉,这个阴沉的人一贯不喜欢累赘。
  “你和林大兄走吧。告诉林大兄,我在涿郡的老母和小妹就拜托他照顾了。”说完,鹿吾左木重新闭上了眼睛。
  公孙宏又是一阵安慰才离开,告诉鹿吾左木军侯要的只是林斌的命,他不会受牵连,好好活下去,以后一定还有见面的机会。
  ……
  林斌绝对不是一个蠢货,他知道公孙宏肯定瞒着一些什么,但是他的理智告诉自己,现在一定不能追究,他需要依靠公孙宏对边塞各郡熟悉的地理逃生。
  又是一阵好忙,甲丙队的五十名戍卒,终于全部集合,这些人看见陈浩的脑袋和尸体分家,一阵错愕,特别是新被调任陈浩那什的戍卒疑惑惘然。蒋朔到来后逼问林斌,为什么私杀军卒,林斌不理,径直走向戍卒,大声吼,“此人不尊号令,依汉军律当斩!我,你们的队率,现在告诉你们一个至理——军队是集体,不尊号令的人是害虫,它会害死集体里的所有人。我现在郑重告诉你们,以后谁不尊本队率军令,此人就是榜样!”
  公孙宏听罢心下暗喜,觉得这才是一个值得投奔的人,带头应:“诺!”
  跟军人根本不需要讲什么道理,想让他们卖命官爵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领兵的人也需要一定的魄力,军纪严明才是带军之本。戍卒们虽有疑虑,但见有人应“诺”,也齐齐大吼“诺!”
  “没有什长的军卒暂归本队率亲自统领。现在,请蒋屯长讲话!”
  蒋朔一直怪异笑着,听林斌要让他讲话,一时怔住了竟是站在原地。在这个年代压根就没有出征前发表演讲的习惯,有时候只是一军之长在阵前随意吼两句也就是了。
  “好!既然蒋屯长这么相信和看重我们,我们当不负军侯大人和蒋屯长的期望,必定效死为国!”
  林斌有自己的想法,他不能让蒋朔把要执行的任务说出来,越是模糊,他就越容易便宜行事。他来回于戍卒之间,感到非常满意,这些戍卒与其他士卒不同,经历数场血战后已经变得成熟,他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的悍卒,他们知道应该携带什么和不应该带些什么。
  这时,兵堡北面城墙段一阵大喝,汉军士卒们喊着号子声高举兵器,城墙之上旌旗猎猎,急促的战鼓声也随即响起……
  一名小校奔跑来与蒋朔交谈几句马上离去。蒋朔目光游离在戍卒们身上,看到携带足够的军粮和水,轻蔑的笑了,“老子本来还不知道什么赶走你,这下可好,驴子般得罪军侯,死有余辜!”
  所谓人之将死,蒋朔心里痛快,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他来到林斌身侧,和声道:“林队官,带士卒登城吧。”他嘿嘿两声,“军侯大人可是对你委以重任啊!以全军策应,助你等出城。”含有深意,“莫叫军侯大人失望!”
  他们要登的城在兵堡之南,这是兵堡唯一一片黑暗的城墙段,早有民玞准备好绳索供人攀爬。军侯公孙熬的军令很简单,那便是趁匈奴人都被其它方向的汉军吸引住时,林斌率人从城南离开,随即以最快的速度转回位于代郡西北方向的苍羊山,从后方虚张声势,吸引围攻朝廷急使的匈奴骑兵,将匈奴人引开,创造机会让朝廷急使突围。
  军侯公孙熬的军令并没有漏洞,里面看不出有什么危险,但是人们都知道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再好的计谋没有到最后也只能是空谈,这也是林斌和公孙宏坚持认为公孙熬要借刀杀人的主要原因。
  他们登上城墙,蒋朔最后交代,在途中林斌可以便宜行事,有不尊号令者可杀无赦。上面那句话是说给戍卒们听的,他将林斌叫到一旁,大咧咧的说,军侯大人不希望林斌回来,让他好自为之。蒋朔没安什么好心,军侯公孙熬没有交代这样的话,蒋朔含有目的才提醒,这仗打完后军侯公孙熬已经许诺要将他推荐给代郡太守,拜高阳县尉。
  “我也不多说什么,你私自命戍卒携带军粮和水的事情我不会上报,留个人情以后好见面。你要是大难不死别怪我老蒋,只是告诉你小后生,军中和官场一样不好混,你这么张扬,不被捅冷刀子已经是万幸。军侯大人这么做也是仁至义尽,我看你也别接应什么朝廷急使了,带着人到它处谋生去吧!”
  有人说明白,这让林斌心里好受了许多,他早就知道‘木秀于林’的道理,现在遭遇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全怪别人。想明白这层道理,他似乎也不怒了,只是心里暗自叹气,自己果然太嫩了,遇上公孙熬这样的人也就罢了,遇到更加蛮横一点的,自己能活到现在还真是奇迹。
  “我听说你与中尉‘飞将军’之子李当户乃是旧交,半月前李当户因和乌丸人作战立功,已经被陛下招进未央宫当郎官。或许你可以去中山国寻找‘飞将军’二子李椒,或许可以谋个出路?”
  林斌明白蒋朔的意思,无非是说,让林斌记住他的人情,以后发达了报答云云,眼下这当口林斌自然是满口答应,至于李广、李当户、李椒还是什么的,他是不报任何希望的。
  在蒋朔一声令下,林斌率人依借绳索下了城墙,按照原定计划奔向西北方向。
  蒋朔看着林斌等人离去的背影再一次怪笑起来,大喝一声“来人”,消失在黑暗处……
第三十三章
艰难抉择
  “往哪边走?”
  整支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到处可闻急促的喘气声。不知道是林斌好运,还是匈奴人懒得理这一小股步卒,竟是让他们有惊无险的在荒野中四处乱窜,途中遭遇到匈奴游骑也大多没有任何摩擦险险地避了过去。公孙宏是这队人的临时向导,但是当他们治水河边遇到两个岔口时,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别无选择,我们只有向河套方向走。这两条路全部可以通往雁门郡,但有一条是险恶小路,另一条则需要沿着治水河走。”
  林斌的最终目的是河套,也叫河朔草原,那里早在中原逐鹿时期被匈奴人占领,秦将蒙恬曾在河朔地区率军屯田抵御匈奴,但是在秦末时期,由于楚人项羽猛攻巨鹿,进逼咸阳,秦二世胡亥下旨命令当时替代获罪的主将(蒙恬)领边军的章邯领兵南下,这才被匈奴人乘虚占去。
  刘邦得天下后,也曾经率军征伐,但是由于缺少战马,汉军步卒无法与匈奴人野战,死伤惨重,且汉国皇后吕雉篡权,这才迫不得已退兵,至今匈奴人已经占领河套地区将近七十年,一直把河套地区当成进攻汉国的桥头堡,河套地区的草原也肥美多河流,十分适合游牧民族放牧。
  在吕雉篡政后期,太尉周勃奉皇帝命诛杀吕雉一族,铲除吕雉一族后,文帝即位,为了将内部的矛盾外移,文帝拜周勃为右丞相,后又命周勃率军前往河套地区征伐,但是这次还是无功而返,兵败回国后周勃也多受诟病,最后被罢黜右丞相位,一年后被诬陷谋反,文帝感恩周勃诛杀吕雉一族为刘姓天下建立功勋,下诏免罪。
  有汉六十余年来,汉国前后两次为保证汉国皇都(长安)的安全,起兵攻伐河朔,但都无功而返,民生经济也遭受重创,文帝忍耐屈承匈奴人,多次送公主和亲,匈奴满意文帝的谦卑,不再大规模攻打汉国,这才有了所谓的文治盛世,其实这也是文皇帝迫不得已,在文帝死前仍念念不忘叫景帝收回河朔。
  汉景帝本也有意征伐河朔,怎奈国力不足,军队又缺少战马,不能与匈奴持久作战。等待国力充足了却冒出一个七王之乱,大半生精力被国内叛乱牵制,等待七王被诛后,又需要防备胞弟梁王刘武,直至梁王刘武死后,景帝已经心力憔悴,河朔回收之日无期,或许有人不信,但正就是景帝与武帝闲聊时念念不忘匈奴的威胁,这才使得年少的武帝迫不及待想要与匈奴决一雌雄。
  所谓的文治武功,其实说的就是汉朝的两个皇帝,文帝与武帝。
  ……
  公孙宏之所以劝林斌到河朔,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河朔地区是一个复杂的地方,那里匈奴人常年为了争抢放牧地而互相攻伐,河朔也不止有匈奴人在放牧,有许多族群也在河朔地区夹缝求生存。
  鲜卑人、乌桓人、歇族、羌族、氐族、汉人、匈奴人,多民族的争抢造成了河朔地区的复杂情势,由于匈奴人势大,其他族群不得不联合起来抗衡蛮横的匈奴人,但又由于族群的生活习惯不同,鲜卑人和歇族人先后成了匈奴人的下属部落(侍从,身份只比奴隶高一点点),乌桓人、羌族人、氐族人、汉人又成了一个各怀鬼胎的小集团。
  不能回内地,又害怕公孙熬报复,那他们也只有到情势相对比较复杂的河朔去了。
  “不能沿着河岸走!”林斌似乎没有思考就反对,“游牧民族重视水源,河边必定会遭遇匈奴人的散骑。我们走小道!”
  公孙宏笑一下点头,“路很远,如果我们没有马匹,根本无法穿越雁门郡、上郡,到达河朔。”
  林斌明白了,心下震惊公孙宏的胆量,到现在这个事态了,公孙宏竟然还有抢匈奴人马匹的心思。他转头看向后面在休息的戍卒,犹豫一下,问:“有把握吗?”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爽快,公孙宏非常有把握的告诉林斌,由于现在匈奴各部落王都在起兵攻打汉国边塞,内部必然空虚,匈奴人打仗一般不会带奴隶,只会让奴隶在营地放牧,现在又是夏末快入秋,奴隶们会驱赶牲口出来水草地放牧,看守牲畜的匈奴人不多,而匈奴人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不会发放兵器给奴隶。而恰恰匈奴人的补给,也就是牛羊等等的物资就是奴隶负责照看的,抢马不成问题,主要是怕行迹会曝露。
  “没有马匹脚程太慢,必然要遭受攻击,不如抢他娘的!拼一把,抢得战马,乘马疾奔西北,或许还能有活路!”林斌霍地站起来,紧握拳头看向东南方向,他现在是离家越来越远了,“不知道陵子在干什么?”
  公孙宏召唤霜,却听见林斌还有时间想东想西,怒道:“队官大人快做决定,我们没有时间磨蹭!”
  霜一直很讶异林斌和公孙宏的关系,两人看似生死至交,公孙宏在兵堡时期也常常在士卒见传颂林斌单人屠虎,力敌二十余骑而不败的故事,使得林斌的威名在普通士卒之间广为流传,这也才让林斌在与匈奴人作战期间受人瞩目。林斌的悍勇在兵堡血战中已经得到证实,普通的士卒要求不多,只希望能跟在一名敢于血战的官长麾下,这样立功的机会也比较多一些,没有士兵愿意跟只会吆喝的官长,他们所求者,不过是官长不要只会喊“给我冲!”自己则是在后方看士卒拼死罢了。
  “队官大人,你叫我?”霜看看满脸怒容,又看看一脸平淡的林斌,嘿嘿笑道:“这两条路属下知道怎么走。”
  “我问你,黄河以北都有哪些匈奴部落在放牧?”
  “黄河以北?前面不叫黄河呀!我们汉人管那叫治水河,匈奴人叫澡河,在黄河以北是楼烦王的牧区,更往西北方向的高阙就是右贤王的牧区啦。”
  林斌看向公孙宏,见他依然表情错愕,似乎有点什么没想明白。
  “你和我讲讲白羊王部的事。”
  “嘿嘿,澡河是匈奴人的叫法,咱们华夏人没那么多称呼,队官大人要是叫治水河下游也成。公孙什长也没说错,白羊王本来就和楼烦王一起放牧,在半年前突然和楼烦王起了争执,这才举族北迁投靠右贤王部。白羊王请求右贤王将女儿嫁给他,被右贤王拒绝,这才又从高阙迁到黄河以北,在榆中扎下了根,四个月前楼烦王部的牧民告发白羊部的牧民抢了他们的牧场,两个部落还为此打了起来,似乎死了不少人啊!直到匈奴单于庭的中行说亲自来劝,两人这才止戈。”
  林斌见霜讲了大半天没讲到主题有点不耐烦,狠狠地瞪了霜一眼。
  “这就说,这就说……,这个嘛,如果按照匈奴人的习惯,牛羊等物就是他们的军队粮食,一般军队是在前面打仗,每天有奴隶送牛羊到营地供士兵食用,匈奴人留在军营的牲畜不会太多,所以公孙宏大人的提议也不是无的放矢,要抢白羊王部的战马不难,就是怕被发现啊……”
  林斌高兴赞扬:“你小子很了解白羊部嘛!”
  霜憨笑,“当然,当然,属下打小就生活在边塞,先后到过西河郡、定囊郡当过材官(步兵),听的事情也就多啦。”
  林斌释然,他心下有底了,有公孙宏在一旁出谋划策,又有熟悉黄河一带地形的霜在,也避免了很多风险。
  公孙宏终于沉冤得雪,他在被掳之前的确听到消息说白羊王占了黄河以北的牧地,他之所以会选择那里,不就是因为白羊王和楼烦王血拼了一场,正需要依靠劫掠汉人来补充人口吗?
  如果公孙宏猜得没错的话,楼烦王这时应该已经得到白羊王南下的消息,失去牧场怀恨在心的楼烦王必定会出兵攻打白羊王的老营,两个匈奴部落一干起来,在河朔地区的小部落也会互相抢夺牧场,白羊王得到消失后必然会仓促退兵,那么兵堡之危也就解除了。
  还有一个更深沉的含义,林斌在河朔地区不但可以趁乱立足,就算是以后回到汉国继续当兵有人追究起来,佯攻白羊王驻地解除兵堡之危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那时林斌立了战功,自己的好处也少不了。
  “既可生存又能壮大,何乐不为呢?”公孙宏美滋滋的想……
第三十四章
昆仑神啊
  打定了主意,林斌开始发号施令,一队人不再选惊险小道走,二十沿着河岸一直向西,直到天微微亮时,他们终于看到了雁门郡的地界。
  他们躲进旁边的草丛遥望前方,横跨在前面的是一座渡口,对岸是雁门郡的一个边防兵堡,但那里已经被匈奴人攻破,可能是放火之后的兵堡不能住人,或是汉军尸体无人掩埋发出臭气,里面没有驻军,就是在对岸渡口竟也是没有看到渡舟或是人影。
  林斌一问才知道说匈奴人的进犯路线一般不会选择有河的地段,补给和兵源是从定囊郡方向的陆路开来,只是出于谨慎才清除渡口的汉军安排人把守。
  天亮有了光线,可以看见南岸渡口处的渡舟大部分被烧毁,河岸旁边也被堆着汉人的尸体,但也就是那个堆满尸体的河边附近,匈奴人把牲畜圈起来无人把守。不同种类牲畜被区分开来,林斌他们想抢的战马就被安排在一所牛圈旁边,那也是唯一有匈奴兵把守的地方。
  苍凉的号角声响起,露天而睡的奴隶纷纷爬起身来,在匈奴兵的吆喝下走向羊圈,旁边骑着战马的匈奴人打着哈欠在监视奴隶的一举一动,看到奴隶的动作慢了,就是驭马上前,狠狠的一鞭子抽下去,奴隶吃痛不敢呼疼,只得加快驱赶牲畜的动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