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校对)第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10

  苏信回头,但见李息眯起眼睛幽森森地盯着自己,感到一阵心惊肉跳,门阀斗争由来已久,每代皇帝也对门阀的斗争采取默示态度,战阵之前因为门阀相争而损兵折将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只要不关乎到成败,皇帝也似乎乐意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借门阀子弟犯错误的机会消减门阀的势力。
  苏信心中暗暗计算,嘴上却侃侃而谈:“校尉大人,那林斌可会实现诺言?”
  李息拍拍胸前甲胄上的尘埃,“五五之数。但不甚所谓,我等使命乃是寻得公主,如今已经寻得,既是有异族来袭,为了保证公主安全回到汉境,我等就是战也得战,不战也得战。那竖子不谈也罢!”
  一支军队的战斗由许多的元素构成,首先必然需要一个稳定团结的金字塔顶端,再来才是一名合适的首领。李息自认并不优秀,但也没有像现在表现的这么糟糕。所谓将领,每每总要亲身经历一些事情,这才顿悟一些道理,现在的李息就明白了一个事实,那便是一个不稳定的上层,必然先从内部被自相消耗,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支善战的军队,它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李息眺望后方,直至公主的凤銮消失在尘雾中时,淡淡说了句:“备战吧。”
  汉军战鼓再次变换节奏,那种沉稳而浩大的鼓声中,汉军缓缓前进,他们的目的地是前方的高坡,与骑兵作战只有选择高坡才能占住地利,所谓地利也就是利用骑兵冲击高坡速度会下降,进行阵前阻击。随着步军的向前,四千骑兵也分为两股向左右两翼移动。
  上了高坡,战鼓声一顿,各自站定的士卒用力蹬踏地面“喝!”,地面好像颤动了一下,随即战鼓声又被敲响。
  在战鼓声中,汉军战阵前五排的步卒持着一杆长达四米的刺龙枪喊着号子声‘哟呵——哟呵——’踏步向前,几十道军官口号声响起“刺!”,几乎在同一时间,持刺龙枪的步卒得令,“喝哈!”,近四千枝刺龙枪同时突刺犹如可听空气被撕开,发出破空声,前刺成四十五度角的刺龙枪让汉军刹那时仿佛成了尖矛如林的刺猬!
  各屯军官同时呼喝的“列!”中气十足,这道军令刚发出去,持刺龙枪的步卒齐刷刷地持平刺龙枪,哄然应“诺!”,原本密集的枪阵得令向四周步开。当持刺龙枪士卒各自拉开一步的距离时,军官又同时吼“止!”,清晰可闻的礅地声,士卒静止不动。军官又吼“刺!”,士卒吼叫“喝哈!”再次突刺。
  行军步阵,它并不是说,主将一个军令,那么那个阵型就会被摆出来。若说行军是一门大道理,那么步阵就是考验这支军队中流砥柱,那些中层军官的适应能力了。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条件下,阵列一旦摆开,需要重复的考验战阵似乎准备,由中层军官发号施令,一次又一次地目测摆设的阵列,士卒所刺出的枪阵能达到怎么样的杀伤力。
  当然,像这般重复调整位置并不是每次都能做,那需要时间,而现在汉军有足够的时间,不全力准备怎么行?
  枪阵布置完毕后,军官们又吼“持盾者——步前!”,那些单单持着一面长一米六~宽六十八厘米大盾的步卒尊令踏步前进,他们手中的大盾为木制,在盾前锻有皮革,正中央有一面绘制野兽的铜片,这种大盾实在太重需要两手持握,所以盾兵根本无法空出一只手来握住兵器。
  盾兵在枪兵前列阵,这次军官只是重复呼喝了三次“举!”便不再调试。
  盾兵列阵完毕,军官大喝“集!”枪兵得令动了起来,原本留有空隙的阵列变得密集不可透风,随后弓兵也在军令下又排到枪兵后面,战鼓声停了下来……
  秋风猎猎,汉军旌旗飘扬,除了战马嘶啸再无其它声音的疆场,地平线的那头出现了一条漫无边际的黑线,三声鼓点突兀地响起,李息的战车驰骋而出,在阵前一个回转,面对战阵,抽剑指天……
  士卒经历刚刚那场莫名其妙的作战,对李息本能地产生不信任感,若不是受制于军人的自觉,谁愿意在一个连尺度都不懂拿捏的将领手下卖命?士兵是消耗品没错,但士兵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消耗品,他们是人,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李息剑锋所指,士卒皆默然,自己主将所指的正是先前袍泽战死的场地,那里斑斑血迹,袍泽身死的遗体凄凉的躺在地上,他们死得何辜?
  李息“啊啊啊……”一阵暴虐地吼叫,引人侧目,随即用剑背拍击轻战车的前盾,发出铁器交鸣声:“他们死得值!”
  士卒愕然,差点骚动起来。
  李息对其视而不见,径直咆哮:“诸君!他们死得其所!”
  士卒心里气愤,可谓狡兔死走狗烹,为了自相残杀而被消耗还叫死得值?这是什么逻辑!
  李息若想镇住临时拼凑的边军,必然要有可立足点的根据,“诸君,我等皆为军人,死在疆场乃是归宿!他们确实死得其所,若无刚才输了那阵,诸君之中有谁曾见过如此的作战?”
  士卒大字不识一个,什么那般这般的,他们听不懂。
  苏信再一次跳将出来,吼了一大串,大意是说,刚才是误会,对方护卫公主心切,双方又沟通不甚,这才自相残杀,战上那一阵也不是没有好处,在场的人几乎没有经历过野战,校尉大人说他们死得值,意思是说,现在戎人率军要来攻,亲身经历或亲眼看过骑兵冲阵的人都有了心理准备,输给自己人丢脸,输给异族便不止是丢脸这么简单,还会祸及边郡,所以让士卒明白大义,压下心中不满,全军团结起来力抗将来来袭的异族人的军队。
  天晓得亡羊补牢有没有效果,但是士卒听了一大串直白的白话,又在军官的呼喝下,总算恢复了常态。久有如基层军官所说的那样,现在所要面临的是异族骑兵的来袭,也知道汉军军律,那个长安来的北军校尉总有人会在战后收拾他……
第九十八章
七部联军
  先不谈列阵待敌的汉军处境如何,李息又能做到哪一步……
  林斌率军离开,他在马背上不断发出指令,一名又一名传令兵忙碌着在行军的队伍之中穿梭。他的意思很简单,那便是先会合汉军留在后面保护粮秣的后军,让燕子从汉军那里接回被李息扣押的陵子,从汉军那里补充足够多的弩机、弓矢,再率军迂回,等待最恰当的时机对游牧民族联军发动攻击。
  刘婧已经拿到装有书信的盒子,看完后止不住的叹息,竟是有点黯然伤神,哀哀叹了句“老祖宗揽权太重。”竟是无声地哽咽,派侍女将盒子交给林斌,说夹层里面有林斌需要的东西。
  林斌原本不知道那块写满大篆字体的玉片上面所写的是什么东西,后来拿给萧夫子一看,萧夫子竟是颤抖着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支支吾吾又恭恭敬敬地还给林斌,说句“此乃保命之物”。
  林斌还想问更多,无奈斥候来报,发现前方护卫汉军粮秣的后军营地,请示该怎么办。
  “让那个叫清水的北军带着他的骑兵先过去接触!”
  斥候应“诺!”拍马而走。
  情水是李息派来随行的人,事急从权,面对三万游牧民族的骑兵,如果没有奇兵参战的话,别说想胜,没有被宰光已经是万幸。
  所谓奇兵当然就是林斌这支完全由骑兵组成的骑军,据李息观察,林斌这支骑军经历四个月草原上的血腥历练,虽不说是一支精锐骑军,但是那些见惯骑战的骑士似乎根本不畏惧与游牧民族作战。李息所思不得其解,还是在苏信的一句牢骚中得到答案,原因是在林斌的率领下,他们经常与游牧民族作战,虽不敢说每战必然得胜,但是还真没有战败过,最差的也是来个弃战而走,这样的军队当然不会去害怕游牧民族骑兵,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老窝劫抢时都来个片甲不留,怎么可能会去怕。
  当然,若是没有公主的信物和书信,他李息打死也不会以堂堂北军校尉的身份去接受什么劳子的建议。
  情水是李息的亲信,他当然是被安排来监视林斌的最佳人选,也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充当与后军接触的责任,他几乎没有任何波折就让汉军营寨大门敞开,任由妇女和马匹滚滚而入。
  林斌一番裁决,决定将能战之士全部带上,一些被他暂时遗忘的人也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些原不愿意与汉军作战的军官一听要与汉军合力游牧民族骑兵,血气一热,纷纷表示抗击仇寇是每个华夏人的责任,请求林斌不要责怪他们,让他们随军作战。
  林斌明白他们在想一些什么,也没有责怪他们面对汉军时的怯战,吼一嗓子:“还不去寻找战马,整顿装备!”
  一番忙碌,除了带伤的士卒和妇女,能战之士足有三千,公孙宏开玩笑说,看到游牧民族来袭,那些对游牧民族有切肤之恨的懦夫全成了虎狼。
  从后世来的林斌明白大多数人的感觉,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向心力,那绝对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在当今天子刘彻的带领下,这个原本自称华夏人的民族因为一场又一场伟大的胜利,被游牧民族痛恨的同时又畏惧的称呼为伟大的、善战的汉民族。这个时代的军人,他们的奋战不但开阔了前所未有辽阔的疆土,还让这个民族有了挺立千秋的自信!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但是林斌知道就是因为有这么些听到游牧民族,就出现一副想要死战到底的人的存在,当今天子刘彻才有信心扫平匈奴,打下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之外,拥有最广阔领土的帝国!
  林斌很渴望能亲自去领陵子,但是他知道目前来说这是一种奢望,心里记挂陵子的同时,目光移到了那些默不作声在学习骑弩操作的将士,心下赞叹之余迷惘说,李息为什么不为自己的骑兵部队装备骑弩,而是将这些宝贝放在了后方?
  骑弩比步弩小一号,步弩最多可以装备三枝弩机专用的箭矢,而骑弩只能装备一枝,两种弩机采取同样的制造工艺,都是需要用脚蹬开弓弦再放置弩箭。
  林斌看到骑弩时也终于明白这玩意为什么在强汉之后被淘汰,原因来自骑弩每次只能发一箭,发完之后成了累赘,造价昂贵的骑弩一般发射之后都会被系在马侧,战马在作战中奔动会震动,极容易丢失,这么一个昂贵的玩意与它的价值完全不相符合,除了拥有实力雄厚的国力,不然根本装备不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马镫和马鞍出现后,骑兵已经完全可以空出双手,所以当权者必然会放弃掉造价昂贵的骑弩改为骑弓。
  斥候来报,留守汉军已经在与游牧民族骑兵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林斌奇怪游牧民族的骑兵为什么不利用高机动能力迂回将汉军包抄,详细寻问,从并不详细的情报推测,原来李息让士卒把自己留在原地的牲畜驱赶在阵前,牲畜群无人看管之下四散而走,除了汉军本阵,四周皆是牲畜群挡住了游牧民族的去路。
  游牧民族对牲畜的感情不是农耕民族所能想象出来的,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是财富和粮食,环境恶劣的草原让他们养成对牲畜的爱惜,若非万不得已,游牧民族从来不杀伤牲畜或是纵马践踏。李息使出了这么一个缓兵之计也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是拖住游牧民族的骑兵,让林斌能有足够的时间率军迂回。
  林斌觉得这个时候的将领似乎有些呆板,不懂变通。拿李息为例,他现在还是一直待在长安北军的将领,基本上除了训练之外,没有经历过真实的作战,历史上的李息还是被调到右北平郡后,经历了四年与游牧民族的作战,这才被历练成为熟悉野战战法的汉军将领。相对于常年在边军服役的军侯公孙熬来说,李息还是一块精美但是没有经过打磨的璞玉。
  公孙宏来报,麾下骑军尚在准备之中,他又说:“兄嫂来讯,说是寻得了陵子,大人可要过去一叙?”
  林斌默然摇头,现在不是讲儿女情长的时机,自己那么做只会影响军心士气,让公孙宏催促将士们再快一些。
  公孙宏领命却没走,他含笑,“公主与兄嫂相处一处,且对陵子身份颇为好奇,频繁寻问是否乃大人血脉。”
  林斌皱眉,不悦道:“叫你去催促麾下士卒,你还待在这里做什么?”
  “大人,卑下窃以为,公主必有隐秘之事,若不然应当爽快回到都城才是,而非在此处逗留。再言,大人果真没有发现公主对大人有些不同?”公孙宏眉头一眺,“卑下以为,大人应该从公主那里下手,方才能免去罪责。”
  林斌冷冷地盯视公孙宏,“我……叫……你……下……去……”,咆哮,“你他妈的没听懂啊!”
  救兵如救火,林斌哪有那个闲工夫听公孙宏说这些虚无缥缈的私事,刘婧态度有些怪异是没错,但刘婧是谁?是大汉国尊贵的公主!他林斌又是谁?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家伙而已!
  公孙宏笑容一僵,逃也似得勒马掉头,“驾!”绝尘而去。
  ※※※
  李息的呼吸节奏有些急促,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骑兵,那黑压压的骑兵就是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就能让人从心里产生一种怪异的压迫感。
  众所周知,有汉以来,先是有高祖皇帝率三十余万御驾亲征,在中原战无不胜的军队不了解游牧民族的可怕,以步军为主力展开了与骑军为主力的战争,其结果就是三十余万军队死伤惨重。若不是吕雉身为女流却是巾帼,陈平胆大使计出使,皇帝都差点当了俘虏;后,因为国内政治压力想往外移,这才又有周勃率军攻取河套以失败而回被消官贬为庶民。
  汉国与游牧民族的野战,汉国极少得胜,每次都是以游牧民族的胜利而告终。失败能使人胆怯,就是这么个根深蒂固的印象,让汉军每次与游牧民族作战都显得很没有底气,明明有十分战力也只能发挥出六七分。
  李息喃喃自语:“无怪林斌麾下全军悍勇如斯!”
  李息开始想,如果汉军能够经常与一些游牧民族小部落发生交战,是不是也能起到锻炼军队的作用?当然,他也只是想想罢了,以现有的汉国时局来说,只要那些崇尚黄老无为、与民养息的势力没有衰败,汉国永远不可能主动对游牧民族动兵。
  游牧部落联军也在观察前方的军队,这支联军的临时头领叫狂西狂,很有匈奴人特色的一个名字。他们之所以会联合,报仇其实是次要,除了联军里的一万余羌人骑兵,其他人压根就没喊过报仇这两个字。
  草原上抢来杀去的事情不足为奇,再也没有比这更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解释叫‘民族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骄傲的草原人不能容忍一支农耕民族的部队在草原肆虐,游牧民族抢游牧民族那个叫‘备粮过冬’,农耕民族抢就不行,那个叫‘羊竟然敢对狼动手’,违背了也不知道是哪个神的意志。
  狂西狂马鞭指向前方的汉国军队,“这股子军队哪里冒出来的?”
  其他六部首领无人能答,羌族人给的情报是,对方是一支大约一千的汉国人,拥有大量抢来的牲畜和马匹,在河朔边沿攻破了一个羌族人部落,杀掉所有羌人逃向了高阙方向,尔后又有牧民告知,见到一支大约三千人的部队游荡在黄河东南方向尽情劫掠。
  “祖奶奶的,就是一直壮大,难道打仗不死人?前方那支军队足有两万!”
  匈奴人就爱骂那句‘祖奶奶的’,这是匈奴人的特色。
  “咦咯?好多的粮食!”鲜卑人首领眼睛发直,“那些归我们了!”
  鲜卑人在草原依附匈奴才能生存,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牲畜,现在,看到那么多无主的牲畜,生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抢!
  联军中有两支骑兵的羯族人和氐族人关系似乎极为良好?两人相视一眼,对着鲜卑首领哼哼冷笑起来。
  羯族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是这支联军里面唯一一支以白种人构成的族群,讲的是西域语。他们加入联军其实是受氐族人邀请,现在看到敌方人多,羯族人首领正在与氐族人互相打眼色。
  羯族人首领左手抱胸,右手向后伸展,他们信奉一个叫‘胡天(祆教)’的教派,这样的动作是对人行礼。他面向匈奴人首领狂西狂,“我的军队不与汉国的国家正规军队打仗,我们和他们有做生意,不能打。”他说的匈奴语有点发音不正确,听上去极为怪异。
  匈奴语既是阿尔泰系语言,但无从考究。
  氐族人也大咧咧说,“我和阿扎木的意思一样,不和汉国人的正规军打仗。”
  七支联军,还没开场就有两支表示不打,这让敕勒族首领有点不知所措,敕勒族(丁零)在河朔非常弱小,此番受邀拼尽全力的七拼八凑也只凑出三千余骑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两个强大的部落都不打,他们也不打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