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524

  几人一边吃,一边讨论现在的社会现状。
  “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拿免费的东西,怎么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心中不太踏实……”赵超老婆维多利亚说道。
  “是啊,我也有这种感觉,还不如用新币购买,用起来放心实在……”
  几人一边吃着,一边感现有的叹思维方式难以转变,但好像已经有些转变……
  “钱”这种东西,好像变得不太重要了,有钱人在诺亚号里边并没什么卵用……再说了,这里也没有特别的有钱人。
  “钱”不能带来社会地位,顶多只能多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罢了。整个拜金现象完全消失,新人类文明崇尚的是“智慧”与“知识”,普通民众也只敬重有智慧与知识的人。
  这样的社会风气,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仿佛是自然而然一般。
  几人聊着聊着,忽然聊到了过去地球上的失败“社会实验”起来。
  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社会实验,最典型的便是“新和谐公社”。
  公元1824年,思想家罗伯特·欧文买下了印第安州三万亩土地,建起“新和谐公社”,开始一次伟大的共产主义尝试。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从这个角度看,“新和谐公社”的目标与于易峰他们的目标极为相似。但这可是19世纪提出来的东西,不得不说这些思想家都是伟大的先驱者。
  创办之初,公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欧文的实验引起了美国和西欧的广泛关注,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项实验活动,甚至连当时美国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来到这里,热情地参加新村的建设。
  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而且来参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想法。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
  成员们开始逐渐变得懒惰,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整个公社的产出开始低于消费。长久下来,整个经济状况渐渐入不敷出。四年以后“新和谐公社”就宣告了破产,试验失败了……
  “……不过我们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王志远打了个饱嗝,然后说道:“至少目前的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的思想觉悟都高了不少……而且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
  “19世纪的人,没什么理想,也没那么高的觉悟。与之对比,我们新人类文明,理想还是有的……”
  “外在危机至少是我们前进的推动力……”
  几人吃完早饭,各自前往各自的工作场所,开始新的一天。
  ……
  于易峰看着桌子上的这份报告,面露古怪之色。
  事请没有像最糟糕的那样,更没有呈现出哄抢的局面,总共25个社区,哄抢之类的事情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说来也是,毕竟政府已经完全公布了所有的“游戏规则”。连19世纪的“新和谐公社”都能维持4年,更何况现在的新人类文明了。
  诺亚号中的公民,比起19世纪的人,综合素质显然更高,也更具有智慧。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也知道政府可以容忍的底线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来。
  就算有几个刺头想要胆大妄为,也得拍一拍胸脯,问问自己有没有这个胆量。以前几个造谣惹事的家伙曾经被关进过监狱,在卡尔文的精神改造下,完全成了老实人……
  于易峰眼睛看向几个名字,这些人都是他心目中有可能惹麻烦的人选。
  不过这几位其实还不错,就算拿了点物资,也在平均线以下,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
  平均线,也就是总物资除以总人数得出来的数字。人们好像不约而同地,自发地不愿意触及这个数字。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的资源使用量,免得把别人的份额用了……
  所有人都觉得,把别人的东西用掉,似乎非常没有素质,特别是一切公开公正的情况下。
  而且,出现了另外一种奇怪的状况:虽然物价非常昂贵,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掏出新币,向政府购买资源。他们觉得,买来的东西倒是可以心安理得地用了……
  这种现象倒是政府高层没有想到的,但仔细想想,确实也应该是这样。
  所有人都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素质低下,不愿意多领取物资。他们用起免费的东西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误解,用起买来的东西倒是放心大胆。
  这是因为,人们的主流思想还停留在“私有制”观念,未能转变过来的缘故。
  “按照这样的趋势,倒是变成了平均分配。”于易峰喃喃自语道,他抓了抓头发,感觉有些麻烦。
  按照这种情况,人们的素质普遍表现的不错,但现在这种平均分配,并不是于易峰他们想要的。
  许多人甚至不愿意触及平均线,他们宁愿高价向政府买一些东西。这样一来,每个社区的总物质根本就用不完,人们的生活条件比预计中的还要差。
  “按需分配”可不是平均分配,毕竟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
  就像煮了一锅饭一样,有的人胃口大吃得多,有的人胃口小吃得少,这都是合理的。
  关键是,要让每个公民都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而且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稍稍控制自己的“需求”,控制欲望……
  其中的学问太多了,并没有一个定量的计算方式。就连于易峰也感觉这个问题有些头疼。
  在华夏国的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克己复礼”,也可以类比到现在这个情况。每个人都得稍稍收敛自己的欲望,以至于符合整体规范。
  这个情况倒是和绿光人的理念有点相近了……
  如果让于易峰他们这些新政府高层见识绿光人的政治体系,会发现他们竟然无意间实现了“共产主义”?!
  绿光人的生存需求其实非常少,有阳光、水、空气就能生存,他们的文明从古到今,一直都没有“货币”这种东西。甚至连“经济”这种说法都是到了近现代的时候才被提出的。
  维持绿光文明社会形态的是“礼”,他们认为只要符合“礼”的,就应该大力发展,当然科学技术也是其中的一种……
  不得不说,绿光人的制度似乎非常奇特,这种奇怪制度却轻易完成了人类社会难以完成的东西……
第九章
宇宙社会学
  但也别忘了,绿光人本质上是植物,是生产者,他们从远古到现在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人类完全不同。
  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远古时代的思维,会一直延伸到星际时代。这种时代的印记并不一定都是好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抹去。
  像人类的种种“欲望”,就是原始时代的印记,有一些欲望对社会的进步其实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但想要将它们消灭掉,真的太难太难,毕竟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放在星际时代也是一样。
  生存资源越少,物种越自私,所能维护的群体越小,群体之间相互之间争夺手段也越不择手段。
  资源越丰富,物种越无私,所能维护的群体越大,而群体之间相互争夺的手段也越多样化,越和平。
  绿光人由植物进化而来,可以说是心宽体胖的存在。他们对生存资源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为他们本身就能生产资源。
  所以,绿光人的“私有制”能够轻易地被消灭。
  人类并没有见过绿光文明的社会制度,只能根据地球上的一些物种进行揣测。
  植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进化出智慧后,他们意识形态也不同。
  肉食动物的领地意识是最强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
  一群狼捕杀了猎物后,先由首领享用食物,然后才是狼群中最年长的狼或者前任狼王等等,一批批轮流下来,地位最低的狼往往吃不饱……这样的生物,对食物以及领地异常重视。
  人们由此推测:肉食动物进化而来的智慧生物,最不容易接受“公有制度”。
  而草食动物的领地观念稍微弱些,草场的变迁经常会让它们迁移领地。
  草食动物往往各吃各的,性格相对温和,不存在谁先吃谁后吃的问题。
  按照这个道理,由草食动物进化而来的智慧生物,相对容易接受“公有制度”。
  这样的宇宙社会学,由海格尔等一众宇宙学家提出,是一门新型的学科。不仅囊括了碳基生物,还有硅基生物等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探讨。
  这门学科目前还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中,只有新人类文明见识过足够多的宇宙文明,具体理论被一一验证后,才能逐渐完善。
  按照宇宙社会学,人类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理论上可以接受“共有制度”。
  不过暂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有化”。整个文明目前也保留了一部分私有制度,个人手中新币以及房屋等等都是个人财产,这一点并不会改变。
  目前困扰于易峰的,还是“按需分配”的问题。普通民众的综合素质其实都不错,但他必须要教会人们“按需分配”,而不是平均分配。
  要是平均分配,就和配给制度没什么两样了……
  “肖恩教授,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做。”
  “王宇凡,具体的政治宣传人员筛选工作就由你们负责。”
  宣传部的肖恩、王宇凡等人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不可能一两天就能形成,需要常年的累积。
  没有那么多空洞的标语,也没有高大上的政治宣言,宣传部打出了“一个大家庭”的口号,他们想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大家不要排斥公有制度。
  五万人就应该像一个温馨的家庭一般,各取所需,各尽其职……使用共有的生活资源,完全不用那么忌讳,就像那一次末日晚宴一样。
  打个简单的比方,夫妻两人烧了一锅饭,分量稍微少了点。妻子先装饭,看到分量没烧够就故意少装点,剩下的留给了丈夫。虽然没吃很饱,但大家都还算满意。
  现在,又多了一个人,3个,夫妻两人再加一个儿子,又烧了一锅饭。儿子处于生长期,所以特地多给他装点,然后夫妻两人把剩下地饭分着吃了,大家都没饿着。这个分配方式也还不错,大家心里也不会有什么介意。
  然后再多一个人,4个人,再烧一锅饭,为了减少矛盾,饭的总量将会增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5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