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校对)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524

  “只不过,目前的质能转换效率极其低下。不是随意两道激光对撞后,都能产生物质的,也不是能量越大越好……我们必须寻找到更加合适的激光……这方面的研究要加快速度。”
  不过科学家们并不担心,按照目前的水准,少量的反物质肯定能够生产,只是能量利用率的问题。这种利用率,随着经验的增长,应该能够提上去。
  解决了制造,还有保存……
  反物质的保存,当然离不开真空与磁场。
  “我还是建议,只生产‘正电子’这一种最简单的反物质。我们加速器的真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束流管里能达到极高真空,可以长久保存。”
  丁一东教授在脑袋中计算了几个数据后,说道:“另外湮灭也不是一碰上就会发生的,也有湮灭截面的问题,真空度较高的环境下,高能电子可以跑很远才会发生湮灭。简单算一下吧,发生湮灭反应的具体公式为……N=sigma*rho*velocity……”
  “所以我们最好搞一个超导托卡马克一样的装置,对反物质进行磁约束……难度上……应该没有问题。”
  这一番探讨下来,人们豁然发现,生产、保存反物质的技术已经悄悄成熟,只不过还欠缺一点实践经验。
  这种事实,不禁让人暗暗感叹,人类在这几百年的技术进步,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科学发展,有时候需要循序渐进,有时候又是跨越式的。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捡到的外星垃圾,还有社会体制、物质富裕程度以及崇拜自然科学的唯物思想,极大程度地推进了科学的进程。
  想一想吧,地球时期的科学家,手头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想做实验,特别是高能实验,还要各种审批,受到各种经费的制约。
  但现在却没有这方面的事情,每个科学家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科研消耗早就远远大于普通的生活消耗。
  而对于诺亚号社会来说,对自然科学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其他的任何方面,包括各种娱乐产品、军事产业……几乎是全民崇尚科学的时代,这样的学术气氛,是地球时期任何国家,任何大学不能比拟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科学还不能快速进步,只有一种情况:这个文明已经触碰到自己的上限……
  很快,六个月的时间悄然过去,第一艘核燃料收集飞船正式竣工,它已经航行在前往气态星球“御夫5”的道路上。
  今天就是这艘飞船正式到达气体行星的日子,庞大的控制室下方,正儿八经地坐着三百多位工作人员。
  其中有工程师,也有科学家,他们表情严肃,一个个紧张地盯着大屏幕。
  这艘飞船的长度大概有三百米,看上去就像一个酒桶样的圆柱体。面对即将到达的气态行星,“御夫5”,渺小地如同一只蚊子。
  “关于你们所说的反物质……制作出来后,安全吗?我担心的主要还是存放问题,光是磁约束好像有点单薄,需要超导环进行持续供电……”
  “万一停电了,不小心释放出来,炸了怎么办?”
  于易峰听着丁一东教授的下一步计划,皱着眉头问道。
  他虽然也渴望各种反物质武器,却不得不关心更加重要的安全性问题。
第一百二十三章
气态巨行星开发
  1克反物质湮灭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3万吨TNT,这样的威力,已经比得上普通的原子弹,能够轻易轰平一座小城市。
  是的,只有1克。
  而且这玩意可比核弹危险的多,只要失去了磁约束,立马就会接触到外边的正物质,产生巨量爆炸。
  说不定某一天,装载了大量反物质的某个存储装置,老化失灵后,整个诺亚号里边瞬间炸了个稀烂,新人类就莫名其妙这样亡了。
  “好吧,地球可能就是这样毁灭的……我们不得不小心啊!”于易峰苦笑道。
  丁一东教授摇头说道:“不用太过担心,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也造不出太多的反物质。而且,我们可以采用多层磁约束策略,就算某一个装置坏掉了,还有备用的……我们的诺亚号上方是无重力的,非常适合这种物质的存储……”
  “新的存储设备也在开发当中……”
  无论怎么样,人类不可能因噎废食,反物质生产还是要搞起来的。
  就在谈话中,试验型收集飞船已经渐渐靠近气态行星。前方的副离子引擎启动,喷射出强大的蓝色离子射流,进行反向减速。
  “船体运行状态一切正常,正在减速,目前的速度为14.3km/s,检测到空间中少量的氢元素,辐射量明显增大,已经接近这颗星球的大气顶层。”
  不断地有信息传递过来,控制室也不断地发出各种反馈指令。
  “十分钟后,飞船将被‘御夫5’的引力正式捕获,正在降低轨道……”
  “六十秒倒计时开始,六十、五十九、五十八八……”
  “到达预定轨道。”
  “……气压为0.0053个标准大气压,气体收集工作开始!”
  从屏幕中可以看到,飞船上下左右四个面展开了四个大型的帆状结构,正在往里边吸收空气。
  这些都是气体收集帆,飞船内部的空气压缩装置启动,吸收大量的氢气以及氦气。在这个稀薄的空气下,大概需要七天的时间,能完成一次收集。
  这里是非常安全的界限,空气稀薄、平稳,没有乱流,也没有闪电。
  通常情况下,采集飞船只会在这个高度下收集燃料,只不过花费的时间稍微长了点。收集完燃料后,稍微加速就能挣脱星球引力,非常简单,而且没有太多的危险。
  不过,本次实验是为了测算飞船具体性能,肯定还要具体往下走,至少要靠近御夫5的表面基层。
  人们以10倍的地球大气压,作为“御夫5”的大气层基础,也就是气态星球与宇宙空间明显的分界线。
  从飞船的这个角度观测,气体巨行星上的气旋风暴,如同油画一样清晰。它们在星球表面运动着、咆哮着,彼此吞噬、分离,如同一个个狰狞而又巨大的怪兽。
  这些气旋风暴,大的比地球还要大,小的也堪比月球,人们丝毫不怀疑它们的巨大威力。如果真的将飞船扔进大气层中,估计……飞不出来了。
  十倍的大气压、超高速风暴、巨型闪电,再加上高重力,这些不利因素一下子就能将飞船给卷进去。
  看到这伟岸的一幕幕,于易峰也是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发令道:“继续下降轨道高度!”
  飞船继续减速、下降,周边的气流也越来越强。
  一个大气压……
  两个大气压……
  三个大气压……
  随着气流的增强,飞船表面的温度开始升高,整个屏幕已经出现了剧烈的抖动。四个气体收集帆不得不回收,这些东西对飞船的飞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唔……如果是科考船,应该增加一些流线型机翼,现在这个形状的飞船,空气阻力实在有点大了。不过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降到这种地方。”丁一东教授喃喃自语道。
  人们可以清楚看到,长长的闪电在底下云层中肆虐着,它们划破长空,任何一道的粗壮程度都是地球上的百倍以上,释放出无与伦比的能量……
  自然的无穷伟力,只可以利用,不可能花费大量力气去对抗,否则是傻子行为。
  一群疯狂科学家甚至兴奋地讨论起来,他们在研究,是否可以直接丢一根超导电线到闪电的集中区,直接吸收里边的电能。
  “为什么不行呢?这可是现成的电能啊,超高电压,用来当做反物质的能源再好不过了,还用得着什么核聚变?我认为可行!”一位专家满脸的激动,显然对自己的奇思妙想非常满意。
  还有一群科学家正在讨论,是否可以发射探测器进入到气态巨行星的内部,窥测其内核到底是怎么样的。
  “……探测器要穿越五万度以上的高温,比恒星表面还热,有点困难啊。还有超高的压强……”
  “……里边应该有一个岩浆组成的内核,表面可能会看到一望无际的液态金属氢、液态氦,类似于海洋一样。但是这个海洋的温度是几万度!”
  于易峰暗地里擦了把冷汗,但他也有点儿好奇。
  随他们搞吧……一点物资而已,到时候真的拍到了什么照片,还可以开开眼界。
  或许,正因为这样宽松大方的科研环境,新人类文明的科学技术才会爆破式的发展,人们不会被固有思想约束,做自己想知道的科研项目……
  这时候,飞船已经降到了四个大气压的区域,某些裸露在外边的装置已经微微有些形变,内部的人工智能发出大量警报,已经不敢再往下降了。
  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询问于易峰,是否还要强制命令,继续下降。
  “舰长,极限应该在六个大气压左右,再下去,飞船动力系统可能就不够了,遇到高速气旋可能会被卷进去,难以挣脱。”
  于易峰想了想,摇了摇头。
  还是算了吧,新人类文明虽然家大业大,也不想白白丢失一艘飞船。
  而且这种飞船的体积比较大,现在又装了些货物,爆发出的动力肯定不强。
  毕竟它只是一个气体收集装置,并不是那种皮糙肉厚的专业科考飞船,这一次的行动,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稳定性,可以胜任燃料收集任务。
  深入到大气中,收集燃料的速度的确快了许多。等飞船再次引擎爆发,从气旋中挣脱出来的时候,又用了两个多小时,里边已经装载了将近三万吨的核燃料。
  看到飞船挣脱,稳当当地再次进入平静区域,在坐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发出了一阵小小的欢呼声。
  连于易峰也是长松一口气:“就在这个高度收集燃料吧。回来后检测一下本次实验的具体参数,看看是否有可以调整的地方……然后将具体数据汇报给工业部。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批量生产了。”
  就这样,有了收集飞船之后,整个气态行星的开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整个开发工程估计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其中还有大量的配套设施要做。
  “基本上,所有的计划都在持续进行……势头非常好。”
  这项事情解决,于易峰顿时心里满心欢喜,因为它意味着又有资源可以进账了,而且是大量的能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5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