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524

  好吧,这种方法肯定不是人类能够实现的。而且神秘的宇宙弦,一般都在银河的中心,提供强大的引力,拉拽着整个银河。
  这种利用宇宙弦的文明,肯定比人类强大得多。
  陈博士继续说道:“第二种方法,将头发丝粗细的中子间并态物质来模仿宇宙弦。这种高密度的物质,也能振动制造引力波。”
  于易峰心中苦笑,利用中子星的材料,却不让它发生爆炸,这比宇宙弦还不靠谱。
  “这么说……能使用引力波广播的文明,都比我们强大得多?”
  陈博士摇了摇头:“不,还有后两种方法,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第三种:利用人造黑洞的串联振动!”
  在这位学者的解释中,于易峰听明白了基本的意思。
  引力波发射的基本原理是具有极高质量密度长弦的振动。
  “如果,将一连串的微型黑洞连接起来,进行‘振动’,实际上就能制造出规模比较客观的引力波了。”
  “只要损耗一万克质量,就可以传递一到两个信号,银河范围没有问题。我们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难点,但是技术上……尚且无法造出大质量的黑洞。”
  人类在强子对撞机中,已经能够制造超小型的微型黑洞。不过这些黑洞转眼就会蒸发,不能长久保留。
  于易峰看着陈博士淡然的语句,心中一凛,人类的科技真的是越来越危险了,先是反物质,现在还想制造黑洞。
  不过黑洞这种东西,于易峰稍微有所了解。
  对于人类来说,强子对撞机中制造的速度远大于蒸发的速度,危险性当然远远不如反物质……当黑洞质量不大的情况下,它的万有引力极低,连一个质子都吸收不进去,更何况毁灭全世界了。
  “没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大黑洞的制造方式,或者寻找到天然的只有亿亿吨级别的黑洞,或许能够更多的收获。”
  陈博士继续说道:“还有第四种,最简单的方式,利用某些暗物质扭曲空间……通过暗能量,暗物质,模仿引力波的方式,向外界传递空间涟漪。”
  “这种原理和曲率引擎非常像,只不过从构建曲率泡,变成了向外发散。”
  “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就算L2级别的文明也能够实现!”
第一百四十八章
九十八年!
  于易峰从会议室中走出的时候,还在思考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规划。
  “大幅增加人口数量、反物质武器、引力波广播技术、纳米技术、暗物质理论、更多更强的飞船……”在未来,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发展。
  科学与技术,两者紧密联系,却又相互分开。
  科学偏向于理论,相当于一颗“大树”的主杆,具有指导性作用。而技术是将科学转化为实用,是主杆上的分支。
  两者的出现,实际上有一定的前后顺序,也就是……一定的滞后性。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深入,这种滞后性,正被拉得越来越长……
  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四十多年后才有电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发现几十年之后,才研究出原子弹。
  还有更多更多的科学,人类根本没办法,将它转变成可以利用的“技术”。
  这种“转换”,需要经验,需要积累,需要聪明才智。
  譬如说在标准模型中,除了引力之外,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早就已经统一。
  但人类始终没办法,将电磁力转化为强相互作用,也没有办法制造出强度夸张的……强相互作用材料。
  又譬如说,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暗物质扭曲空间,让空间轻微地膨胀、收缩,但却没法制造一个静态的引力场,来制造人工重力、反重力……
  想要将科学理论,转换为更多实用的技术,需要长久的摸索。
  现在人类的科技树,L2、L3、L4均有涉猎,主杆很长,但是分支并不多,几乎是光秃秃的中间一根。
  也就是,有很多理论暂时处于“无用”的状态。各层次的分支科技,远远没有挖掘干净,甚至……连万分之一都没有。
  “但是我们的人口不多……想要挖掘到自己的极限,估计几万年都不够,需要几十万、上百万年!现在科技树的庞大,已经不是低级文明时候可以比拟的了。”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研究重点,也就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独有科技!然后,用这些技术,和其他友好的文明交易,这样才能互通有无,节省时间。”
  于易峰认为,纳米技术的研究,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科技等级的高低,并不代表着实用性,却一定程度代表了,这项科技的研究难度以及……“价格”。
  因为智力壁垒的存在,更高等级的科技,往往研究难度更大,物以稀为贵,它的价格也就越高。而低等级的科技,普通文明都可以研究,价格往往低一些。
  “一项基于L3纳米科学的普通科技,从价格上,或许能换取三项基于L2暗物质理论的普通科技……”
  现在的纳米技术与各种学科混搭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困难,几乎所有的前沿科学,基本上都由超人类科学家从事。
  原先的人类科学家,只能摸的清一些边边角角,从事一些经验上的累积工作。
  这不禁让于易峰暗暗感叹智力壁垒的强大,如果没有完美素,可能人类就止步于L3或者L4了。
  如果没有“玲”的辅助,自带各种天然的模板,估计连纳米动力学的研究,也只能慢吞吞如同蜗牛爬行。
  “但是……就算纳米动力学难度很高,我们的超人类科学家依旧有所余力。所以更不应该放弃这方面的优势……而是要深入挖掘!”
  “……以后和其他文明交换科技,也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普通的科学家,可以从事L2级暗物质科学的研究……”
  思考到这里,于易峰真的想狠狠心,把所有人都用上完美素,转变为智力更高的超人类。
  随着超人类的增多,他深深感受到了,两种个体能力上的差距。
  普通人的寿命,只有短短百年,用上各种技术手段,也就四百年,放在整个宇宙实在是太短暂了。
  而超人类,寿命千年,再用上目前各种延寿手段,总共四千年以上,这样就稍微可观一些。
  不仅仅是寿命,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
  想到这里,于易峰长长叹了一口气。
  随着人口的慢慢增多,民间甚至政府高层中,已经出现了“全民超人类计划”的呼吁声。
  超人类比普通人实在强太多了,全民转换为超人类后,攀科技的速度,无疑能够大大提升不知道多少倍。
  “对于普通的科学家而言,目前的难度,已然渐渐到达自己的上限……他们想要变得更聪明,很正常。”
  而这些年的时间,无论政府部门怎么制定方案,都没有办法自然地将公民思维形态,过渡到“公养孩子”的方面。
  “现在的社会制度,已经很完美了。个人抚养孩子,其实是极大富裕下的一种天然责任。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一定程度保证了公民的工作自觉程度。”
  “贸然更改,反倒不美。”
  “但要是不改,又没法通过智力壁垒……”于易峰再次叹气:“我们……还是得依靠不明副作用的完美素吗?”
  经过仔细的研究,政府部门还是决定……暂时搁置“全民超人类”计划。
  一来,生物学家还没有证明完美素的绝对安全;二来,现在人口根本没达标,还得忍耐一阵子,否则大家用上了完美素,人口增长率就更低了。
  “五百万到六百万的人口啊!”
  他抬头看向璀璨的星空,眼中有一点迷茫……那里好像是曾经……太阳的方向。
  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完美素是否安全?
  类人生物是否已经占据了银河系?
  星际文明间的交易市场究竟怎么样?
  这一切……都需要人类亲自去揭晓。
  “加油吧!”
  于易峰很快就恢复了斗志,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当中……
  时光匆匆。
  十年,二十年地过去……
  现在是新人类历……零五六一年,新人类来到御夫星系第98年。
  壮观而又漂亮的新一代母舰“家园号”已经停留在太空船坞上,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正式竣工,所有的结构都采用了纳米学材料,是一架造价极度高昂的飞船。
  盖亚生物“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超高的产能几乎可以媲美新人类文明,甚至有许多技术,都是由她推导出来了的。
  真正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三十年前,也终于完成。
  对于这项技术,人类采用的是惯性约束技术,利用高能激光四面八方攻击靶丸。这些等离子体粒子通过向心爆聚,被压缩到高温、高密度状态,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
  实际上,这种装置只是核爆炉的变种,利用的核原料是氦-3以及氘,却是一代代改进下,利用纳米学材料实现的小型装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5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