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524

  他们不知道,随意交流会不会惹怒对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们甚至躲在了塞德娜星的背后,让一颗行星挡住自己。
  同样的,人类的诺亚号也一直漂浮在火星大气上,随火星自转飘荡。人类也不想与绿光文明产生太多的交流。
  但如果要让诺亚号降落在火星,就必须克服空气浮力,也就是要在诺亚号外边挂载大量重物。这个降落方法实在是太奇怪了,或许会被绿光文明看出点什么。
  为了谨慎起见,于易峰始终没有下达降落命令。不过人类也没有非常急迫着想要采集资源,因为那些低端的机器人更可能导致人类露馅。
  好在这么久的矿采下来,诺亚号的物资储备已经极为丰富,就算没有外界的物质补充,人们也能正常开工干活。
  现在人类最迫切的,就是更强大的观测手段!这也是于易峰重点督促的一项工程。
  两个文明相差八十五个天文单位,对于宇宙这个距离不值一提,但对人类来说还是太遥远了。
  以目前人们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对方的飞船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点,很难看清楚具体状况。
  太阳光到了塞德娜星的位置,已经非常微弱,这颗行星的反射光几乎没有,寻常的天文望远镜难以看到。而绿光文明外星飞船躲在行星背后,就更难观测到了。人类只能通过对方红外光的泄露情况,来估算对方飞船的具体位置。
  但自从外星飞船驻扎到塞德娜星后,或许是大量引擎关闭的缘故,红外光的泄露非常少,以至于人类经常丢失外星飞船的视野。
  这一点让于易峰大为恼火,他绝不允许这种未知的状况出现。所以他正在督促科学家、工程师们建造更强大的观察设施。
  第一种方法:功能更加强大的射电干涉仪。这种射电干涉仪并不是传统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而是由两架不同的望远镜构成。
  对射电干涉仪来说,两个天线的最大间距越大,分辨率越高。另外,在天线的直径或者两天线的间距一定时,接收的无线电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
  射电干涉仪无疑比单纯的射电望远镜看的清楚,而且就拥有更高灵敏度。
  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两台直径200米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诺亚号的两端,然后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构成射电干涉仪,最高分辨率可达到万分之一角秒。
  “诺亚号还是太小了,要是有几百公里大就好了。”
  于易峰不禁想道。因为有着折叠空间的缘故,里边的体积倒是不小,但是外边的表面积就小了点,没办法安置更大规模的望远镜。更因为出入口的限制,诺亚号非常没办法进出非常庞大的机械,这其实也是这艘飞船的重大局限。
  以后科技发达了,人类一定要以诺亚号为核心,建造更加庞大的宇宙飞船,如同绿光文明那样直径几百公里的飞船……
  这个想法在于易峰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逝,凭现在的科技肯定做不到。他叹了一口气,所有的一切还得脚踏实地的来。他相信,按照现在的科技爆破速度下,离那一天也不会太遥远。
  除了射电干涉仪外,还有另外一个方案,那就是引力波望远镜!
  引力波,由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并且做出预测。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传输能量。
  2015年,科学家们在双黑洞系统的碰撞中,真正观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并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时代。这项发现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又一次证明。
  引力波有个非常重要而且比较独特的性质:它能够几乎不受阻挡的穿过行进途中的天体。比如,来自于遥远恒星的光会被星际介质所遮挡,引力波却能毫无阻碍的穿过。这个特征,允许引力波携带有更多的,之前从未被观测过的天文现象信息。
  而引力波望远镜,则是观察引力波的一种仪器。
  “……引力波实在是太微弱了,它带来的波动也非常小,需要精度十分之高的仪器。截至目前,我们还无法直接‘看到’引力波,只能通过引力透镜或者弹性物体的轻微震荡来进行检测。”
  在这个会议中,于易峰和一群工程师,以及大量的天文科学家正在探讨这个问题。这种尖端科学的探讨,往往能更发现人类科学的不足之处。
  “引力”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产生?不知道,引力这种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一种,一直是一个谜团。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倒是指出了引力到底是什么,但这门理论却与另一门伟大的学科——量子力学有严重的冲突。以至于人们到了现在也没办法将这两门学科对立统一起来,人们曾经想构建的“量子引力理论”,一直没有成功。
  不了解引力的实质,就很难利用它,所以引力波望远镜没办法造出来。
  “好了,好了,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于易峰皱着眉头说道:“我不是来听你们发牢骚的,我只想问一句,引力波望远镜有没有完成的可能?”
  “不行,引力波真的太微小了。”
  从位置上答话的是天文学家汤姆逊教授:“以人类科技来说没有可能!但是……我们从飞碟上拆下的一个大型装置,恰好就是一台引力波望远镜!而且,经过部分修复后,应该可以正常使用。”
  “它需要极高的计算量才能正常运行。毕竟宇宙中的天体多如牛毛,每个都产生各自的引力波,全部混杂在一起,需要极高的计算量才能将这些特征方程解开。”
  科学家们其实不太愿意使用这种外星造物,因为不了解其构造,意味着不安全与不可靠。但现在也是没办法,只能提了出来。
  “我们中央计算机的运算力够吗?”于易峰问道。诺亚号的中央计算机,是月球基地甚至是地球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计算速度大概在10亿亿次每秒。
  “不行,用这样的计算机,求解一个亿亿变量的方程组,所需时间为……100年!”汤姆逊教授摇头道:“所以这个仪器一直没有用起来。”
  “如果我们能研制出更高速度的计算机,才能真正利用好这个外星造物。”
第一百零三章
量子计算机
  听到这个问题,于易峰感觉有些头疼,怎么一个天文问题,就牵扯到超级计算机了呢?他深刻地感受到各门学科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人类在深度上的不足。这样的不足几乎是全方位的。
  科学的发展道路,向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相互错杂的小道,各条道路相互之间的交集很多。
  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然后向上才分成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再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不同分支。
  因为人口少的原因,许多看上去不太重要科技分支根本没有人研究,这也是人们非常遗憾的一点。大量的论文都保存在诺亚号的数据库内,静静地等待有缘人的挖掘。
  无数的科学分支实际上会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譬如说化学上的某个突破,会对材料学产生影响,而材料学又会影响到工程学等等。
  这其实还是人口少、发展时间不够的问题,于易峰相信,只要过个几年的时间,在这种科技爆破的模式下,整个人类的科技会大变模样。
  计算机科学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学科。
  现在的许多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譬如说基诺夫工厂的自动化,无人挖掘机的操控等等,都需要超级计算机进行后台控制。而且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都需要建模分析以及大规模的运算。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解方程、拟合,还是求近似解,都需要更快、更强的计算机。
  所以诺亚号最强的中央计算机一直有人申请使用。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太好,因为中央计算机必须要留存一部分计算量,监控大量的仪器设施,以保证诺亚号的安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于易峰早就想更换更快、更强的计算机了。
  但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诺亚号几乎都靠以前的老底支撑着。现在已有的这些超级计算机已经好多年没更新,计算速度已经快跟不上时代了……
  关于下一代的计算机,人们也有许多种研究方向,譬如说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
  生物计算机听起来太过玄幻,最靠谱的还是量子计算机,因为它最切合实际,最有可能实现。
  在过去地球上的某些国家,已经实现了10个光量子的纠缠操纵,积累的大量的研究经验。按照于易峰的理解,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才对。
  对于这种科学方面的进展,于易峰通常情况下不会召开议会,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他选择直接前往百合子的研究所,百合子一向以来都非常清楚各大研究所的研究细节,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于易峰一路走去,一边心中默想量子计算机的细节,免得到时候一窍不通,无端被某些人嘲笑。
  量子计算机的上限和潜力,远高于目前所用的经典计算机,因为它的计算能力是按照指数的形式递增的。
  10个光量子的纠缠操纵,意味着这台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2的10次方运算,也就是1024次运算。
  1024次,这样的计算量听起来很垃圾,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普通人的手机,一秒钟也有几亿次的计算量。
  但是,只要可操纵的光量子越多,它的计算速度将呈现指数型上升!
  当上升到50个光量子的时候,量子计算机一步就能进行2的50次方运算,等于1125899906842000,即一千万亿次计算,这已经达到诺亚号排名第五的“天河K号”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当达到60个光量子时,其运算能力,能将所有的经典计算机踩在脚下!
  当达到100个光量子,每一步的计算速度高达2的100次方!这时候,整个诺亚号的经典计算机加起来也是个渣,还没有量子计算机的零头多。
  那么200个、300个,甚至1000个……10000个光量子呢?
  二的一万次方?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天文数字!
  “你想地太简单,理论上说,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量的确能够无限提升,但是实际上比较困难。”百合子淡淡的看了他一眼,打断了于易峰的白日梦。
  “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必须处于彼此纠缠的状态中才能工作。而光量子数量越多,纠缠状态的稳定性就越差。我们的技术无法让几千个光子同时纠缠……”
  “想要让光量子进行纠缠,最好在真空以及超导环境中,其中涉及到量子点、核磁共振、量子光路、超导环等等……”
  百合子吐出一堆专有名词,让于易峰感觉云里雾里。
  对于深奥的量子理论,他一直处于非常头疼的状态。
  他直接问道:“你就直说吧,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出更高计算量的量子计算机?”
  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让百合子非常鄙视,她白了于易峰一眼:“……可以,以我们的技术,最多可以达到30-50个光量子同时纠缠,并适当操纵。”
  于易峰感觉有些不满意,50个光量子,太少了吧,这样的量子计算机也不比中央计算机强啊!
  只听到百合子继续说道:“……不过,我们曾经从飞碟里边拆下来过一台破损的电脑,你还记得吧?那就是量子计算机。”
  “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修复,不过要用到为数不多的飞碟材料……”
  说到这里,百合子从电脑上快速拉了一大堆东西,“湖光超算中心曾经想修复这台残破的电脑。他们做出过这份报告,你可以看看……”
  “引力波望远镜就是飞碟造物,计算机也得用飞碟造物吗?”
  于易峰语气有些不爽,接过报告,只是瞥了一样,顿时脸色有些发青。
  这特么,要求的大都是性能极高的超导材料以及电磁材料,还都是飞碟里找到的东西!这可不是要命了吗?它们被各大实验室牢牢把控着,是重要的研究标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5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