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流浪舰队(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622

  紧接着,另一位地质学家上台,给出了一个重要性的调查结果:《关于启迪者文明在泰普星的可能性痕迹分析》。
  这个结果直接就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就连张远也是精神一振。
  李振东在一边说道:“我基本上可以推算出启迪者文明的行事作风了。他们通常会预测某一个文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会产生什么样的困难。然后针对这个困难,给与一点小小的帮助。”
  “至于这个文明,究竟能不能发展到这一阶段,能够能跨过这一道关卡,他们是无所谓的。泰普文明遇到的困难……很多啊,真的很多!”
  “本来就应该这样。”隔壁的一位副舰长应和道:“宇宙中的文明如此之多,哪里能全部照顾的过来呢?”
  而大量人类科学家的意见也是如此,所以,着重考察了泰普文明面临的困难点。
  首先是文明整合方面,从结果上看,泰普文明是完全分裂的,一千多个国家发展到现在了,也没有什么整合的可能。
  所以大可以认为,启迪者文明没有关注这一点,或者说,曾经采取了某些措施,但是最终失败了。
  其次第二点,是高重力环境下的工业问题,特别是重工业,显得有些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别看他们能够制造大空艇,大轮船了,可是整个过程愣是用了人类十倍以上的时间!
  原本爆发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应该得到快速发展才是,结果泰普人发现,机器的力量还比不上传统的牲畜,他们数百年的时间,才将蒸汽机加以改善。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一位机械方面的专家解释道,“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轮机,一种旋转式蒸汽动力装置,不同重力环境下,蒸汽的流向产生巨大差异,压力流需要改为流重力流,叶轮也要做相应变动,以保证受力平衡。”
  越高的重力,对于重工业而言就越加困难复杂。
  之所以地球文明后期,将重工业搬迁到了其余的低重力星球,是因为低重力环境本身就有自己的优越性。譬如在无重力环境下,3D打印完美的金属制品,关键地方不需要焊接,直接把接口切平压一起就融合了,这种技术可以用于高精度的金属制品或者珠宝镶嵌,也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一体化的金属外壳。
  但是在地球,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泰普星的重力远胜地球,各种器械装置只能够做的非常粗暴,费时费力的同时,性能也不高。
  这是泰普文明遇到的第二个困难。
  第三个困难,是这颗大号的星球当中,居然缺乏稀土元素!
  这对于一些尖端工业而言,几乎是致命一击!
  “我们调查了泰普文明的科技体系,发现这个星球,缺乏稀土!特别是重稀土!”
  稀土有两种,一种是重稀土,一种是轻稀土。重稀土比轻稀土重要,也更有价值。
  这颗星球的土地面积远超地球,但是居然缺乏稀土原料,导致许多材料的性能,很难上的去。
  这位地质学家,在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星球的自然诞生模拟视频,解释道:“为什么会缺乏稀土?主要还是因为高重力的缘故……大家都知道的,稀土,大都是原子量较大的重元素,容易随着时间的积累,沉甸到地底核心。”
  这颗星球太大个了,重力太大,存在的时间又超过了五十亿年,这导致大量的重元素已经沉到了地底。所以,地壳层重稀土的比例,比地球更低一些。
  然后泰普人当然就惨了。
  张远叹了一口气:“如果这个文明能够开采地核,那么稀土是不缺乏的,但问题是,就连我们都没有这样的技术去开采地核,他们当然也不能。”
  实际上,在泰普星的地壳,就连金银铜铁的数量也更加稀少一些,好在这些毕竟是常见矿物,分布在地表的基数大,并不影响正常发展。
  但没有稀土,可就直接要命了,大幅度延缓了尖端科技的发展。
第408章
一场大地震
  “是啊,的确很麻烦。”这位机械学方面的专家讨论道:“许多科技的进步,本质上是材料学的进步。”
  “如果缺乏稀土,就很难有材料学的进步,自然也就搞不出强大的发动机了。就连一些复合陶瓷,也需要稀土啊。”
  稀土有多重要?
  在材料学当中,和石油一样重要!
  就拿发动机举例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时代,涡轮叶片与机匣之间的间隙较宽,涡轮前温度较低,涡轮叶片工作时的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常规的材料还能将就着用。
  而到了涡扇发动机时代,高压涡轮的涡轮前温度更高,叶尖间隙也更小,涡轮叶片变形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元素,就是铼元素,在镍合金中加入铼,可以显著的提升合金的蠕变强度,在长时间工作下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变形。
  如果缺乏这种元素,那么泰普人发展到涡轮喷气发动机,就再也发展不下去了,就算他们再聪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手机上能够用得上的大都是轻稀土,储备量还算马马虎虎,但是类似于铼这样的重稀土,简直少之又少。
  “地球上的可开采铼资源量仅仅为2500吨,这个星球可能更少,或许只有……100吨?这么大个星球,一点都不中用啊。”
  张远不禁问道:“我们现在的材料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复合陶瓷以及纳米材料了吧?许多材料中都没有铼元素,他们是否有跳科技的可能呢。”
  “没有可能,有许多材料还是得用上稀土元素。更是因为,我们发展了好几百年……不,好几千年。舰长阁下,我们已经是三级文明了啊。”这位科学家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如果没有前面的成果,根本不可能有资金会去研究后续的成果。”
  “如果连普通的螺旋桨飞机、喷气式发动机都研究不出来,怎么可能一步登天,搞出我们的冲压发动机呢?”
  这也正是泰普文明迄今为止,依旧没有搞出空中飞行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仅是因为钱不到位,材料匮乏也是重大原因。
  当然,泰普文明还面临着第四个困难点,也就是大气层太厚,火箭发射困难的问题。
  大气层的摩擦系数与空气密度成正比,高速飞行的火箭,将会受到更大的阻力,与此同时,火箭表面的高温,也对材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如果这个文明想要发射火箭,必须要更高性能的材料。不过这个困难,倒是最简单的一点了,勉勉强强还是能够克服的。”
  “以上就是泰普人目前面临的客观环境,全都是困难点啊。”
  听到这里,张远皱着眉头,“比起人类,泰普人真是一个非常不幸运的文明了……所以啊,如果我是泰普文明的领袖,借助人类之手,发射一些卫星,确实是相当划算的一件事。”
  李振东接话道:“至于接下来几十年后,这一批卫星报废了,有没有下一批卫星,其实也不重要。反正我也已经不在任上了,大概率退休了,百姓只会念得我的好。”
  “你倒是很有政治觉悟啊。”
  那么,假设启迪者文明真的在十五万前,来到过这颗星球,他们考察过整颗星球后,也应该能预见这些困难点,又如何帮他们一把呢?特别是,这种帮助,可能会发生在几十万年之后。
  这个问题很复杂,启迪者文明一向以来不喜欢直接的赠与。
  “如果是人类的话,不直接赠与科技,还真的很难帮助。特别是,对方在十五万年前还是一群原始人……高重力,高气压,缺乏稀土元素,如何解决呢?和原始人说稀土之类的东西,他们也听不懂。”
  这位专家兴奋地说道:“……所以我们按照考古学的思路,研究十五万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无论是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如果这一件事情有足够的影响力,必然能够在历史上寻找到某些蛛丝马迹。”
  “果然有!”
  “在十五万年前,一场超级地震,从海洋中爆发了!”
  “保守估计,震级至少到达了13级。”
  13级的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来个5级地震。
  那么,13级的地震,相当于32000个10级地震!
  这样的超级地震,已经可以造成地壳板块的挪移。
  在那一瞬间,巨大的海啸产生了!
  大量的火山同时爆发,铺天盖地的灰尘遮挡住了全球的阳光。紧接着,因为气温的大幅降低,带来了全球性的强降水,一场因为地震而产生的小冰河时代,就这样诞生了。
  这一场小冰河时代持续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大概持续了2年有余,大量的降水让天空中的灰尘重新落下,展露出了明媚的阳光。
  2年的时间,还不至于让物种发生大灭绝。
  不过,泰普人至今为止,也还未考察清楚这一场地震的具体原因,只能将其模棱两可地归结为地壳板块运动。
  张远不禁发问道:“那么,这一场地震,和启迪者文明有关吗?难道说稀土元素在火山爆发以及地震中大量出现?这倒是有一点可能……不过这种手段也太粗暴了点……爆炸吗?”
  这是许多人的直观想法,以至于大伙一时半会简直惊讶地有点说不出话来了。
  台上的科学家也情不自禁苦笑了一下,然后说道:“我们首先考察了地震的发生地带,那里已经是一片深海区,最深的海沟能够达到30000米。我想,就算深海区蕴藏着巨大的矿物资源,泰普文明也没办法开发。”
  “三万米的海水,就连我们也没办法开发。”
  海洋的确是巨大的宝库,深海底锰结核是著名深海矿产,含锰、铁、镍、钴等20多种元素,经济价值很大。不过这些矿源,就算没有地震,天然也会产生。
  而大多数的海底矿物开采基地,都建立在浅海区。人类的深水钻井,一般是指海上作业水深超过900米,极端水深指大于1500米的水深。
  水越深,困难就会越大,30000米的深水区,就连人类的潜水艇都显得有些吃力,更何况大规模开发了。
  “暂时不能够确认,地震是否对全球的海底矿物数量产生影响。按照计算机的模拟,在大地震之后,有一定的概率,因为海底火山爆发,全球的海底矿物资源更多了……具体的数字,我们没有办法衡量。”
  “不过,这一场地震,还带来了后续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第409章
伟大的高原
  关于这一场大地震,人类没有做过类似的全球性实验,或者说暂且无力做这样的实验,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推演其相关数据。
  况且,泰普文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如果能够真正开发海洋资源,理论上将很大程度缓解稀土缺乏的状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