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流浪舰队(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622

  “修昔底德陷阱”是曾经地球文明中的术语,指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战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还包括科技、贸易、金融等方面,当初21世纪初,华国与米国的科技贸易战,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典型代表。
  现在新人类文明也面临了类似的窘境。
  张远继续道:“反正按照我的观点,未来的一千年里,如果我们在半球文明的刺激下,还是走不出这一步,估计也就没什么希望了,老老实实抱大腿,或者抄袭对方的模式才是王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不行就只能学别人的。”
  张远说的话很不客气,但事实也正是如此。世界上有的是比人类更加强大的文明,卡着自己的盟友又算什么?
  半球文明的模式,人类的确有科技实力将其抄袭下来,但是整个社会就目前而言完全做不到,更不可能允许诞生巨量的白痴,那就没有任何办法了。
  做不到也只能够怪自己!
  李振东点了点头,支持张远的观点:“的确如同张教授所说,如果半球文明成功了,我们人类也将会拥有全套的相应技术,甚至有可能比他们更早拥有。到时候科技上完全准备就绪,我们面临的,仅仅只是到底怎么修改思维,文明的大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一哲学上的难题。”
  “所以我也反对用技术手段,卡壳对方的进步。”
  山本一郎站了起来,慢悠悠地说道:“或者,实在做不到,可以分裂出一个子文明,去完成这件事。”
  这一个想法又让大伙全都惊呆了。反对的人众多,分裂出一个子文明,这又算什么奇思妙想啊……就目前而言,更加难以做到了。
  这一次的会议并没有讨论出什么有效东西,只是让大家知道了这一事实正在产生。
  虚幻实验室依旧会帮助半球文明更新记忆模板,不会卡壳对方的科技。
  而仅仅只是半天的时间,半球文明完成最后一块拼图的新闻,已经在新人类文明社会内部慢慢传开。
  相关的报道全都很谨慎,透露出的并不多。
  但字越少,事情越大,民间的紧张以及震撼情绪自然不用多说。
  “号外号外,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半球文明已经将五级文明的潜力,转化为事实!”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就能够迈过这一道门槛了!”
  “你说啥?!”
  “真的假的!”
  实际上优越感这种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甚至是一种幸福的来源,只是大家优越的层面不一样罢了。人类面对弱小的种族时,会产生优越感,面对老是抱自己大腿的半球文明,也会产生优越感,只不过平时的生活中不会表现出来罢了。
  但现在听说半球文明已经开始了质变后,民间层自然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譬如说停止合作,阻止对方进步等等。
  这一类声音又受到了来自社会更多的批评。
  “有些人阴暗的心理总是见不得别人好,呵呵。失败者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
  “哦豁,修昔底德陷阱开始发力了,沉沦者文明典型标志!”
  “弱弱的问一下,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
  “失去了自信以及自尊的文明,总归会变成沉沦者……难道我们不应该加快自己前进的脚步,以避免这种实力反转的情况产生吗?”这些声音虽然激进了点,但还是有那么点道理的……
  还有一些插科打诨,趁机开玩笑的声音:“是时候实行更加激进的政策了……未来一千年,赶紧人机结合吧,人类的潜力是有限的,我不想做人啦!”
  这群傻屌网友还不明白整个文明面临的沉重,也不知道半球人为此付出的艰辛苦难。
  人们面临的烦恼,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这种改变需要契机,又或者大部分人都在摇摆,只能够依靠少部分人的决心。
  ……
  就这样,一片吵吵闹闹的声音当中,联盟下一个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舰队在虚空中高速航行了四十多年,是时候停顿下来,进行一次大维护。
  在前往银河系边缘的路途当中,人类已经调查了沿路的3颗黄矮星,均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新鲜事。
  实际上,当初规划星路图的时候,联盟舰队的一路规划基本上都是黄矮星。因为黄矮星才是最适合生命发展的恒星,遇到新奇事件的概率更大一些,整只反正也是要停下来维护整顿的,还不如寻找一些智慧物种交流一下。
  只不过,这条星路图所规划的航线,完全就是未知的,扑空的概率很高,现在这是第四颗黄矮星。
  一次新的旅途摆在了人们的眼前……
第775章
一个新的文明
  “我倒是挺喜欢现在这样,面对未知,总是抱着一丝期待感。如果真的因此修改自己的思想,也是没有问题的!”
  “准确的说就是好奇心吧……我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边有一种生物,名叫恶魔,他们冰冷无情,拥有无尽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
  李振东正在天文望远镜中眺望着这一颗黄矮星,它的年龄大约在45亿年,还是一颗相对年轻的恒星,周边行星的具体数据资料还没有出来。不过有几颗星球位于宜居带当中,在这里大概率能够寻找到生命的痕迹。
  张远点了点头,“是啊,半球文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但我们人类却被一些东西给限制住了,人类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徘徊了太久太久了。想地越多,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向前走,人类的智慧,怎么可能万无一失呢?还不如直接蛮过去。”
  李振东道:“你们虚幻实验室那边,准备做的怎么样?”
  张远叹了一口气:“理论上,我们的技术已经接近成熟,可以通过修改记忆以及价值观的方式,去绕开基因哲学的各种限制,然后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将思维上传到电脑中,实现硅基化改造!”
  这些技术是结合了半球文明的大量实验经验,才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遇到这个疯狂而又大胆的文明,给人类一万年的时间,也不可能搞定这些记忆篡改的手段。因为整个研究过程实在是太艰难了,也牺牲了太多的半球人。
  仅仅依靠土著人的实验,是很难做到目前这一步的,记忆修改这种技术,光是人类内部的反对意见就极大。
  李振东点了点头:“……其实我觉得吧,所谓的前进方向、文明大目标,不需要新人类文明的每一个人都认同,现在整个文明九个多亿,马上就要十个亿的人口,一人一句口水话就能够把我们给淹死了!”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吃个狗肉是不是文明行为,这些乱七八糟的话题辩论三天三夜都没办法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要每一个人都投票认同?不可能的啊!”
  自从半球文明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外,新人类文明的高层便隐隐产生了更多的心思。
  有些人如同李振东一样,觉得统一全人类的思想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银河系外部局势的逼迫,还是联盟内部的高强度竞争,都在促使新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变革。
  尽快,尽快!
  “如果实在不能够接受,说不定还真的要分裂文明……你觉得呢?”
  有一些激进分子已经开始准备这件事了,新人类文明的确是有这样的激进分子的,他们能够为了整个文明的进步,牺牲自己的一切。
  “能不分裂,还是尽量不要分裂,那样会元气大伤的。”
  张远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沉默了起来。
  人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发射一艘地球时代号,就分裂出了一个子文明。
  四级文明的科技,需要大量的人口去维持。成为五级文明不是那么简单的,单单虚幻实验室的运作就需要大量的人才、物质资源的支持。
  少数的激进派,就算成功分裂出一个全新的文明,人口数量是不够用的,除非激进派能够把新人类文明的大多数财产、人口全都分裂过去,整个计划才能够算是成功。
  如果仅仅分裂出去“地球时代号”那样的一艘飞船,或者只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人口,意义并不大。
  “而且,现在的星际局势,和以往已经不一样了。闹矛盾并不是明智之举。”
  沉思了半晌,张远才说道:“我们不能够与阿列夫文明一样,不接受同样思想的,就强行同化他们,哎,大家求同存异吧。能够接受改造的,那就接受改造,不能接受的,那就不改造。我觉得这两种思维可以共存啊,一个联盟,连外星人都能够容忍,容忍一些不想改造的同胞,应该也没有问题!”
  “现在唯一困难的,就是如何思维改造的问题。剥夺掉一些感情的圣人化么?”
  目前这种巨大的社会冲击,其实是当初接受半球文明加入联盟时,就计划好的一个环节。
  修改思想,无异于杀死目前的“我”,催生一个全新的“我”。
  第一步是死亡的问题,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他是否算得上是死亡?就连哲学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普通平民百姓更是对此恐慌。
  第二,全新的“我”,需要人类自己去定义,这一步的定义环节,也是非常困难。新人类内部民众的意见是难以整合的。
  但是改造基因哲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民众的支持又不行。
  所以当初那时候,新人类的高层便认为,光靠本身的内在因素,很难走出这困难的几步。决定借用一些外力,也就是半球文明,来进行外部刺激,才能够将民心拧成一股绳子,反正到时候硬着头皮也只能往前走了。
  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现在民间到处都能够听到争论声,半球文明的例子实实在在摆在了眼前,这种刺激实在是太大了,比阿列夫文明的刺激更大!
  因为阿列夫文明本身就比人类强大了太多太多,而半球文明只是个跟在后边的小老弟罢了……
  这就好比地球文明时期,一群乡村穷人去城里打工,看到原本的土豪,只会感到羡慕嫉妒。这种情绪并不强烈,因为对方本来就是土豪。
  但同样是打工仔,突然间有一个混的最差的,抓到了机遇变成了同样的土豪,那么其他人受到的刺激必然会更大。有的人会更加奋发图强,有的人却在强烈嫉妒下产生恶念,人这种生物本性如此,千万年来从来没有变化过。
  新人类文明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奋发图强,不让这个小老弟追赶上的。
  现在人们有五百到,一千年的时间来更快速的接受这个事实,要么尽快做出改变,要么反过来当别人的小弟。
  【改变!改变!必须要改变,不改变,毋宁死!】
  这是键政局局长马明涛发表的帖子,里边的内容很多,获得了一大堆网友的点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