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流浪舰队(校对)第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622

  张远还是第一次产生这种言语难以描述的第六感,兴奋地浑身的汗毛都竖立起来了。
  他想到的,是一种用可微神经网络的方式,去串联处理那一大串划分出来数据!
  这个想法很奇特,而且难度也很大。
  走到自己的房间,长长吐出肺部的浊气。
  开始吧!
  他尝试着将整个灵感梳理清楚。
  右手在平板电脑上奋笔疾书,一页又一页的电子稿很快就写了几十页。
  已经到达了深夜,张远完全没有感觉时间的流逝,他正在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试图将破了一个小洞的黑色天空捅的更大一些。
  随着思考的深入,那种神秘的第六感又出现了,而且天空中的光芒越来越明亮,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开始慢慢清晰!
  他完全沉浸在,解决世界著名难题的那种快感当中。这种一阵阵的快感实在太过剧烈,仿佛人生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这一刻。
  紧接着,天亮了……
  他从位置上站了起来,满脸通红。
  通过一个通宵的计算,复杂的湍流问题已经被完美地转换成神经网络方面的问题!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社团被划分地异常清楚,将这些社团分区域的处理,再通过一种微妙的方式进行整合,就能清晰地描述湍流问题。
  这种成就感仿佛整个人打了鸡血一样,在云端飞舞。
  也顾不得睡觉,随便在餐厅里吃了一点早餐,张远带着自己一晚上的成果,兴奋地展示给丁兆东院士看。
  “有不错的想法了么?”
  丁院士看到这张图的第一眼,眉头紧皱,“这是什么?”
  “是的,您看,这是一个神经网络的转化结构……”
  但接下来的十分钟里,听着张远的诉说,丁院士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他的嗓音开始情不自禁变大,“你这个想法的确非常好!但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张远又问道:“……的确还有几个大问题,如何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拓扑复杂曲面?如何实现全局方法?”
  丁院士思索片刻,斩钉截铁地说道:“想要联系分析与拓扑,可以尝试着使用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调和微分可以看做是一个光滑的矢量场。”
  “……然后保持上同调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问题。”
  两人一直狂热地讨论了六个小时。
  丁院士很忙,经常会有人打电话找他,结果今天一谈到兴头,全部都推掉了。
  因为他真正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突破。
  到最后,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大胆地尝试!就算最终方向是错误的也不要紧。其他的工作你暂时也不用做了,所需要的实验我会帮你申请,全力研究这个问题吧!”
  张远从房间里出来的时候,那种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心潮澎湃的感觉,让他整颗心如同核聚变的火光一样,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捕获神秘森林中的猎物。
  严格意义上,上一次的论文并不能算。因为所有的灵感都是父亲提供的,但这一次不一样了,主体是自己把握住的。
  张远握紧了拳头。
  加油!
  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整个写论文的过程很困难,就算清楚了大方向,还是有无数的细节问题需要搞清楚。如果不是使用电子稿,而是纸质草稿纸的话,张远估计,这些废弃的草稿纸堆起来比自己整个人还要重。
  再加上,湍流问题是实质性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真真切切的实验,才能论证一个方案的好坏。否则,就算口头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人会相信。
  但地球时代号上边的实验条件不怎么样,就算张远的方案再好,也不可能拿母舰的核引擎来做实验。所以,最重要的等离子湍流实验,暂时做不了。
  等离子湍流不能做,还有各种其他的湍流,譬如说管道流体实验,这些并不成问题。
  当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实验室中响起了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
  实验结果,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很不错的结果,即便不是等离子湍流实验,这份成果,也已经足够伟大了!”丁兆东教授带头鼓掌:“恭喜你!”
  亲眼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说不激动是不可能的,他脸上微微带着一丝红晕,“等离子湍流实验,可以发送回去,让地球上的科学家去检验。我相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第094章
一颗新星的崛起
  丁院士略有点意味深长地说道:“湍流问题啊,被你父亲在三十年前解决了一次,心中又被你解决了一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希望你能够不忘初心,在这条困难道路上继续奋斗下去。”
  “有了这篇论文,你已经可以提前毕业了。”
  “恭喜你。”
  “恭喜!”
  后边的几位师兄、师姐也在不停地讨论今天目睹到的奇迹。他们一个个都兴奋地摩拳擦掌,包括赵师兄、罗师兄,还有安娜小姐。
  人类历史上,截至目前最优秀的湍流问题解法,竟然出现在这个贫瘠的实验室当中。
  被这个天才的师弟抓住,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他们从来都没有看好过张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稍稍帮助了一下。
  没想到最终的结果远远好于预期。
  一颗新星的崛起!
  “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请我吃麻辣烫了吧?”安娜小声嘀咕了一句,她本来还想调戏一下张远的,不过当着这么多大师级人物的面,根本就不敢。
  “谢谢,由衷地感谢大家。”张远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同行在这一过程中给与了诸多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自己的论文还没有办法这么快出来。
  真正将实验结果出来后,那种成就感以及踏实感,远远不是言语能够描述的……
  一个星期候,张远终于将这篇论文完完整整地写好,然后递交到了深空大学创办的学术期刊《万物理论》当中。
  ……
  随着一年期限将至,木星,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已经近在咫尺,用肉眼观测,会发现它已经如同磨盘大小。木头般的纹理很漂亮,是由薄层大气中不同纬度上温度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木星旁边有一颗小小的类地星球——木卫二,也即人类目前为止,最外围的太空基地。
  或许是因为靠近一颗行星的缘故,飞船内压抑的气氛又渐渐变得缓和起来。
  无论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反正总归得去适应。
  最终的工作考核快要开始了,许多人没有特别成绩的人,已经做好了长期冬眠的心理准备。
  这一天,深空大学的校长夏旭,以及《万物理论》的主编张小勇教授,正在抱团唉声叹气。
  “……所以啊,在冬眠之前,我还想着把《万物理论》的影响力给提上去……你让我出一期期刊也好啊,这么大猫小猫几篇论文,怎么出?”
  “等我们进入冬眠,地球上再也不会有我们这个期刊了。”
  “……发表这些灌水论文,你不嫌丢人,我都嫌丢人!”
  深空大学整个校办历史才区区一年的时间,学术期刊《万物理论》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放在地球上,它只是个可怜的毛毛虫罢了,连前1000名都进不去,除了几所大学以及论文库友情订阅外,根本没有人知道这玩意。
  科研工作者可不会因为你是“地球时代号”,是新文明产出的论文,就高看一眼。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是垃圾就是垃圾。
  夏校长摊了摊双手,“那你说怎么办?投进来的论文倒有几篇,只是大都是灌水的货色。”
  “如果没有好的论文,还不如不刊登!”
  这件事可把他们给愁坏了。
  但论文这种东西,急也急不来,不可能因为一道行政命令就有所改善。
  最关键的是,隔壁星辰大学的学术期刊——《星辰学报》,倒是搞得风生水起。
  什么光催化、基因匹配、光线凝滞等优秀论文,都是星辰大学出产,在地球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别看《星辰学报》这个名字土得掉渣,但因为那几篇优秀论文,它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