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御明(校对)第4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1/510

  这也为接下来的勘定内乱奠定了基础。
  九边帅府。
  “此次军议不仅明确完善了各项机制,同时也将新增设的两部本署署长明确,本公希望你二人在接任监察本署、保密本署后,应却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依旧是那处会议室,依旧是那些人,只不过在这次军议后,他们身上的职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自此九边帅府六本署署长尽数到位。
  参谋本署署长陈奇瑜、宣抚本署署长范天雄、监察本署署长洪承畴、统筹本署署长丁悝、战备本署署长祖大寿、保密本署署长赵宗林。
  陆军分司副长赵率教、海军分司副长李赟、驻防军分司副长孙祖寿。
  在听完赵宗武讲述的话后,洪承畴、赵宗林齐齐站起身来,躬身朝赵宗武行礼道:“末将必不辱使命!”
  看着洪承畴、赵宗林神情严峻的模样,赵宗武笑着挥了挥手道:“今天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闲聊,进行这么长时间的探讨,想必你们这脑子里是一片混乱吧,同样这心中也多带有疑问吧,你们作为九边帅府的核心领导圈成员,在做对应的事情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身不带任何疑问才行。”
  听完赵宗武的讲述,在旁坐着的李赟首先不淡定了,“国公爷,末将这心中的确有着诸多疑问,就像国公爷您前两日讲的那样,在日后的海战中,海船侧击炮轰,仅仅只会成为其中一项选择。
  更多的会通过更先进的进攻方式来发动进攻,甚至于在陆军中出现的一些进攻模式,也可以复制到海战之中,可末将这些天一直都在思索这个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方法,能够做到颠覆海军现有的进攻模式呢?”
  作为在广宁之战后跟随赵宗武的老将,或许说李赟的天赋确实有些差强人意,但是这些年他一路走来,正是因为他那颗谦虚的心、稳中求胜的心态,使得他非常好的行使着海军分司副长的权责。
  或许说李赟在海战方面,已经远不是曹文诏、周遇吉、黄得功这些少壮派武将,但是论整体统筹,曹文诏他们也未必是李赟的对手,所属分工不同,这也就使得他们行使的权责不同。
  “李副长,本公就知道你一定会询问的。”赵宗武脸上洋溢着笑容道:“那本公就给你提一个简单的概念,在辽东研制出来的第一代蒸汽装置已经成功了,尽管说因为密封性的缘故,使得这第一代蒸汽装置在性价比上并不是很高,可是这同样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蒸汽装置就像是一座永不停歇的机器,只要你能给它提供应有的能量,那么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你提供动力,既然说我们在陆地上,可以通过铁轨的方式,将蒸汽装置在地上运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这蒸汽装置提供到海船上?
  当我们的海船不在单纯的借助风力航行,当单纯的木料督建逐步演变成钢铁铸造,那对于海船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海军发展的历程,亦是人类对外探索深入的血泪史,同样也因为人类巨大的需求,使得海军得以被快速发展起来。
  作为在座的当中最了解海军的人,李赟在听完赵宗武的讲述后,首先在心中想到的是不可能,但紧接着却在脑海中加大想象,当固化的理智被推翻后,李赟按照赵宗武描述的场景,在脑海中进行了相应的推演后,他被后续可能出现的那个时代表示深深的震撼!
  如果说木料变成铁料,如果实心弹变成更高级的炮击,如果……
  “那国公爷,如果按照您描述的那样,我华夏陆军日后是不是要群战世界豪强?”祖大寿的眼神中闪烁着亢奋,言语中更带有几分激动道。
  作为一位标准的鹰派代表,尽管说祖大寿当前领导着战备本署,但是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华夏军队麾下的火器进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这也倒逼着辽东地区,已经孵化出了相应的蒸汽时代萌芽。
  因为祖大寿的特殊身份,再加上祖家武将强盛的缘故,这使得祖大寿不可能在外领兵打仗。
  但另一方面赵宗武对祖家亦是绝对的信任,绝不会因为祖家武将众多,就对他们进行所谓的制衡打压。
  “其实对我华夏一族来说,当前我们不过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些许坎坷,这也就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难免会变得有些不顺心,也经历了一些终身难忘的事情。”赵宗武并没有直接回答祖大寿的问题,在讲述了前提条件后,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道:“本公不否认这世上还存在强敌,但是在南洋地区,印度地区,澳洲地区等,那都是会被我军兵威震慑的存在。
  其实对我军征战最大的敌人,是我军前去征战的地区气候,诡变潮湿的气候环境,会使得我军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这也就要求你战备本署,必须研制出相应的解决装备,为我军向外扩张贡献出自己的那份力量。”
  按照赵宗武提供的这份思路,现有的每一部机构,都有着它存在的意义,每一部机构都是最恰当好处的,看似说这战备本署是清水衙门,可是这里每年流经的军饷,要占到华夏陆军整体的三成靠上。
  这也是祖大寿为什么会在这个岗位上,如此尽心尽力的原因所在,因为正如赵宗武给予他的这份信任,使得他在心中亦生出了要报效的心思。
  在赵宗武的身上,就是有着这样一种人格魅力,这会使得一些人在跟随他身边做事后,慢慢的就会被他说折服。
  “可是我华夏一族的内部尚未平定,我军就开始这样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毕竟本土的稳定,才是保证长久对外扩张的根本。”赵宗林皱眉讲出自己心中的担心。
  因为这些年一直被赵宗武赋予重担,这也使得赵宗林其才不容小觑,在关陇军校当了这些年的副长,这也使得他拥有着超前的眼界,所以说在自家大哥讲述这些时,赵宗林的心中反而有着几分担忧。
  赵宗武笑着说道:“你能想到这一点,证明你真正沉下心考虑问题了,但是你却忽略了这中间最重要的一点。
  从一开始本公就没有明确要绝对占据海外地域,对我军来说,在最开始的对外扩张阶段,应以军队殖民作为主要核心。
  毕竟对我们来说,那么庞大的海外地域,如果说从一开始就本着老老实实开发的想法,那肯定会影响我华夏一族积累基础的进度,再者说我华夏一族的核心人丁,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说冒然采取这种发展理念,反而对于我部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用最少的军队,最少的人,形成对海外最大化的榨取,将大批次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运输到本土,那么我们就可以依仗着这些财富,不断发展核心,同时先后带动着北方、南方走向全新的历程。”
  按照赵宗武的想法,用海外的财富,不断去发展已经掌握的疆域,通过现有的疆域,不断地去发展科技,用实际利益来推动着大明百姓不断对大明丧失信心,进而使得他谋取最高权位变得非常的自然。
  因为清楚内耗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说从一开始,赵宗武就最大限度的避免内耗,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在扫除大明积攒下来的隐患。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这样沉得住气的原因所在,他不想因为快速得到这份疆域,使得那些根本性顽疾没有被铲除,这样一来的话,一切就变得非常的不值得。
  地方士绅势力过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赵宗武他是绝对不可能退却半步的。
  如果说在这一点上他选择退却,那么今后就算他取得再大的成就,到头来还是会经历大明现在发生的一切,到时候在京城中当傀儡的经历,同样也会发生在他后代身上,所以说他要从根本处去进行相应的革新。
第033章
布局天下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认知中的全部。”似乎是想到了更多的东西,赵宗武的言语中带有几分感触,“如果说我们单方面的追求疆域大小,从而忽略地方真实的发展水准,这其实对华夏一族来讲,何尝不是一种倒退呢?”
  早在征讨流寇的过程中,赵宗武的心中,不止一次想尽可能多的掌控地方,让更多的地方归属到他的统辖范围内,从而使得地方上的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几天舒心的生活。
  但是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智告诉他,如果说想要真正做到华夏崛起,那么就必须能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用相对肥沃的疆域,稳定的地方态势,耐下心去夯实发展地方根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华夏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他的存在甚至赶超整个欧洲地域,所以适用于欧洲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华夏本土,因此赵宗武只能借鉴后世的发展历程,用后世华夏精英领导者走过的路,再度在华夏本土走上一遍。
  看似赵宗武是在抄袭作业,但是这中间遇到的艰辛,恐唯有他自己最清楚。
  没有一丝一毫的底蕴,甚至于在这中间还有着顽固到极致的封建思想,这也使得赵宗武在部署相关安排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陈奇瑜感同身受的讲道:“国公爷说的没错,如果不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有国公爷英明的部署,在大明、在草原、在倭岛、在九边、在海外等地,执行这一连串繁琐的安排,恐我等就不会在这里平静的交谈。”
  在秘书监未创建时,陈奇瑜尽管是参谋本署署长,但同时他也是赵宗武身边最亲近的帮衬者,因此陈奇瑜除了会接触军事方面的事情外,还会与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等一应政务院官员有所接触,这也使得陈奇瑜对于地方政务也有所了解。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了解事物的不断增多,在陈奇瑜心中对于自家国公爷的敬佩,那真的是与日俱增。
  如果说没有自家国公爷,那超乎寻常的部署,单单是辽东承宣布政使司的发展所需,就足以拖垮三十年前明廷的财政,如果说要换在当前的明廷财政,恐大明起义造反的地方,就不止是北方那么简单的事情咯。
  按照辽东承宣布政使司现阶段的发展,单单是二十万人口级别的城池就有15座,四十万人口级别的城池就有5座,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就是人类发展史中的奇迹!
  为了供应这些城池能够平稳的发展下去,就必然会使得海外被掀起一片血雨腥风。
  同样为了能聚集起来这些城池,也使得它们所处的位置,气候环境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蓝天白云不见了,清澈见底的水源没有了,污浊的空气,雾霾开始出现,一些近现代的疾病开始出现,作为人类近现代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问题都开始浮出水面。
  同样也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开始使得新的阶级矛盾出现,但是因为先前从没有这样的先例,这也使得孙传庭、卢象升等治理地方的官员,常常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尤其是对辽东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来说,这种压力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我们都是从辽东走出来的,所以说在我们的心中最清楚,辽东最开始是怎样的境遇,再到如今这种境遇,这期间发生了多少锐变。”每每想到这里,陈奇瑜这心中对自家国公爷的钦佩就尤为加重,“单单是一个辽东承宣布政使司,每年需要消耗的银钱,都是千万两级别去衡量的。不否认那些奋斗在辽东地方官员的艰辛,但是如果说没有国公爷,在最顶层所做出的种种部署,恐我等至今仍停留在辽东地界,为如何强军而发愁。”
  陈奇瑜作为久经历练的干才,很少有能影响到他内心情绪的因素,但是自从进行了扩大军议后,在他的内心就一直非常的唏嘘。
  作为曾经大明的愤青,再到当前的理智群体,陈奇瑜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用令他心寒的现实,使得他逐步加紧跟随赵宗武的道路。
  现在说陈奇瑜是不折不扣的定国党,那是完全立得住跟脚的。
  陈奇瑜饱含情感讲出的这番话,让在座的众人心中都颇为认可,尽管说他们对于自家国公爷做的一些隐秘部署不甚了解,但是就他们接触到的层面,也足以证明自家国公爷绝对是一代雄主。
  范天雄点点头道:“这一点我也很认同,别的我们暂且不提,单单是在九边帅府中推行退役机制这一条,就挽救了无数家庭,按照大明贯彻的军户体制,只要你入了军籍,那么你这一生,乃至你的子孙后代,都彻底烙上了军户的烙印。
  有些军户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一天清闲,在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却过着最贫寒辛酸的生活,同样也因为这样一种参差不齐的群体,使得边军的战力一直都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这才导致边疆时常就会出现不宁之祸。”
  作为宣抚本署署长,范天雄掌管的权力,比之参谋本署甚至还要大上几分,只不过这些权力更为隐秘些,使得世人皆认为参谋本署是九边帅府中最显耀的权力中心,但实际上九边帅府的六处本署机构,在权力、地位上皆属同一层级。
  分属不同的职务,领属不同的权柄,同样也让陈奇瑜、范天雄、洪承畴、祖大寿、丁悝、赵宗林、赵率教、李赟、孙祖寿他们皆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有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心中皆能达成共识。
  那就是对于赵宗武这些年传输出来的理念,他们皆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拥泵。
  这也是赵宗武为什么愿意沉下心做事的原因所在。
  赵宗武的眼神中带有几分锐意,语气略显低沉的讲道:“在很多时候,本公也想着尽快扫除这世间的魑魅魍魉,使得生活在地方的百姓,都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是现实的残酷,却让本公心中清楚的认识到,想要做到本公所想的那一步,这样一段过程还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作为一个标准的以农耕为生的国度,尽管说华夏文明有着他的独特之处,可是在这片古老的地方上,真正拥有智慧且能领导地方发展的阶层,却是少之又少的存在。
  而在这样一种前提下,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是属于封建势力的绝对拥泵者,而这些对赵宗武想要执行的理念,那是拥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
  在麾下不具备能领导这片古老地方的新型官员前,赵宗武他只能用这样一种笨拙且聪慧的方式,以诱人的利益作为诱饵,从而不断给这个古老的地方带来影响。
  利益。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它更具代表性。
  ‘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没有永恒不变的敌人,唯一存在的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在初来大明时,因为思想境界的缘由,让赵宗武并不是很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但是随着手中掌握权柄的增多,随着经历的阴暗事不断增多,这也让他在心中愈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想要推动一件事的衍变,靠的不是道德束缚,靠的不是礼仪约束,其真正的内核,靠的就是利益驱使。
  正如他想要让华夏一族在这个时代强势崛起,那么首先他就要培植嫡系亲信势力,让身边的嫡系亲信势力,能够在他的带领下,得到足够大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他想要的是一个权力中心的势力,所以必须要避免后世一些国度出现的那种财阀式独裁。
  因此赵宗武在综合考虑后,先后培植出了诸多嫡系亲信势力,使得他们在自己的指引下,能够赚取到足够的利益。
  同样拥有这样的前提后,赵宗武还有意识的让这些嫡系亲信势力,去影响周边的群体,使得他们也加入到这场崛起红利的过程中。
  在构建这些势力的同时,赵宗武也在不断完善以他为核心的领导势力,使得他部署的一切都拥有跟脚,确保他在大明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因为根基不牢靠,而出现塌方的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1/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