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716

  战国时期他国在某国安置大臣的事例太多了,强国对弱国拿几个大臣的名额也是一个常例,列国对于弱国拿了强国的好处再安排几个官职并不反感,反而认为是各取所需。
  吕哲也渐渐搞明白了现下的规则,所以听到两人说要选人派往魏韩朝堂当官倒没觉得有什么奇怪。
  “其实说起来,魏韩两国能对我们的回报也只能这样。我们不提,他们也会自己提出,毕竟有我们派去的人手在两国朝堂,他们也能利用选派而去的人震慑他人。”蒯通想得非常的透彻。
  说白了,狐假虎威嘛,到时候魏韩两国遭遇了其它势力过火的要求,魏韩本国大臣站出来威慑力不足,由吕哲派去的人站出来拒绝,那提要求的人不得不得考虑一下吕哲这边会有什么反应了。
  “对于赵国,他们不缺人力与财力,缺的粮食。赵国现在需要大量的粮食提供军用,我们提出以粮食换取人口,赵使必然会答应。”蒯通已经就这件事情与吕哲商议了数次。
  吕哲治下缺人,赵国位处人口稠密的中原却是人口泛滥,他迟疑的是粮食不好运,迁移人口更加没有那么简单。
  在这个时代,老死不出乡是常见的事情,从赵地到吕哲治下可是要走上几百里路,从哪里走还是个难题。
  砀郡现在是秦赵战区,这条路注定是走不通。那么想从赵地南下也只有迂回薛郡,再走泗水郡,然后进入九江郡这一条。
  薛郡现在是齐国疆土,吕哲和齐国可是一点交情都没有,齐国会放人口南下吗?
  在没有解决怎么迁移人口的难度之前,吕哲认为说什么粮食换人口都太早了。
  “主上,您不是整编军队吗?整编出来的军队总该需要拉练,到时候将军队拉练的方向定在北方,既能运送粮食北上,又能将人口带回。顺带的事情罢了。”蒯通说得轻松写意,那边吕哲却是听得眉头挑了起来。
  燕彼一听乐了,他是坚定的北上派,对于吕哲要先攻打岭南的既定方针本来就不乐意,立刻搭腔:“是啊是啊,一样是拉练军队,到时候北上一圈,一举两得嘛。”
  好一个顺带,好一个一举两得,吕哲狐疑地看着两人:“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军队北上,那将会牵动局势,首先做出反应的就会是秦国,那时候是不是又要来一次大战?
  “既然要帮,索性就多帮一点。我们派军北上,秦军的攻势必然会缓下来,给赵国更多的喘息之机。”蒯通说的很坚定。
  吕哲眼神完全变了,锐利地盯着蒯通。
  帮助赵国符合他们的利益,可是赵国还没有那个分量来让他们在没有足够的休生养息之前投入大战。军队北上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一旦吕哲的军队北上,秦军会不会缓下进攻赵国的脚步是不知道了,可是秦军再次南下的事情肯定会发生。
  吕哲为什么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为的就是先解决南方不留下隐患,避免发生两线作战的窘境,蒯通明明知道吕哲先南后北是要避免这些,竟然提议军队北上,这是想干什么!?
  “主上,通有一个疑问。”被锐利的眼神盯着,蒯通心里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既然会有那样的提议,必然是有相应的考虑:“我们不想过早与秦国陷入战争状态,那么秦国愿意在这个时候与我们交战吗?”
  燕彼低声插了一句:“秦国肯定是不想这个时候和我们打,不然封官赐爵做什么。”
  吕哲没有说话,眼神也依然锐利。
  “彼的话说对也对,说错也错。”蒯通说着对燕彼歉然一笑,然后才继续说:“秦国现在不是不想和我们打,而是和我们打不得。试想,如果秦国有能力剿灭我们,怎么可能会放过?因此,一旦发生我军北上的事情,通有七成的把握认为秦国不但不会出兵南下,反而会极力的安抚。”
  吕哲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蒯通所说还真的很有可能,因此依然是看着蒯通,但是眼神却不再锐利。
  “现在应该是秦国怕我们,而不是我们怕秦国。主上以为呢?”蒯通笑着问。
  这一下,吕哲不得不承认蒯通说得有道理,可是依这个假设就认为出兵北上秦国只会安抚而不会采取武力措施也太武断了。
  “骆摇攻进巴郡似乎快两个月了,秦国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的责斥过来。”燕彼淡淡的说了一句。
  “对的。我们已经攻进巴郡两个月了,先后拿下巴郡两县。秦国会没有收到枳县和朐忍县被我们攻占的消息吗?他们收到了,但是没有任何申斥过来。从这里能看出秦国在没有解决中原之前,对我们的隐忍会有多大。现在的隐忍并不是我们强大到秦国无法抗衡,而是秦国已经在多线作战,实在不能再增加我们这一路的进攻了。”蒯通越说情绪变得越加激动:“我们早晚要与秦国一战,主上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无可厚非,但是一有机会拖慢秦军耽误秦军,我们也应该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去做,既是为了帮我们争取休生养息和扫平南方的时间,也是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削弱秦国啊!”
  “这些话我爱听!”燕彼心里乐坏了,他刚要开口说话,却见吕哲抬手,示意要静一静。
  在任何时代,乡土难离都是必然会有的情绪,怎么去规划南下的人口由赵国头疼,因此吕哲倒是不在乎交易的人口赵国会以什么方式来处理。他也知道蒯通说的没错,不但是他们在避免与秦国过早的交战,秦国也不希望他们这时候攻秦。
  现在最大限度的帮助赵国,是真的在帮他们自己。
  现在想方设法的削弱秦国,他们在未来遭遇的秦国威胁力度就会减少一分。
  这些道理吕哲都懂,可是懂和怎么抉择是两回事。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并不太乐意在匈奴即将南下的当口去为秦国添堵,可是情感是情感,实际利益是利益。
  “七成把握吗?”吕哲终于开口说话。
  “是!”蒯通该说的已经说完,不需要再长篇累牍了。
  “司马欣等秦将现在走到哪里了?”吕哲看向燕彼。
  燕彼立刻答:“那些秦将已经到了与庐江郡接壤的沙羡(现代梁子湖附近),再有明天会抵达南陵。”
  吕哲点了一下头。他下达的军令是秦系将领返回南陵,军队则是留在庐江郡。
  除了司马欣所率的那些秦军留在庐江郡,吕哲原先从会章郡带回的秦军也在向苍梧郡调动。原本的十一万秦军现在所剩的数量只有十万出头,这些部队吕哲是没可能留在南郡,那么不管是留在庐江郡还是调往苍梧郡,两路的部队在接下来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边是进行修正等待命令向长沙郡发动光复之战。
  蒯通已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吕哲会将话题转到麾下的秦系那边,那是真的在考虑出兵北上了。
  燕彼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点,他以前不怎么待见蒯通,现在看蒯通的眼神却是变得异常的亲善。
  “我已经命叔孙通在撰写礼仪法度。”吕哲深吸了一口:“接下来,先为诸君安排正式的职能,该升官的升官,该获赏的获赏。”
  蒯通与燕彼对视一眼,两人同时对着吕哲躬身行礼。
第0357章
定论(下)
  升官封赏,近一步的聚拢内部的凝聚力,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叔孙通已经拿到了吕哲关于三省六部的官职名称,他说需要做的是在吕哲所写的职位名称在职能上进行更详细的细化,也针对目前的现状来做修正。
  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是,户部、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吕哲写三省六部的时候知识写下职位名称,对于每个职位有什么职能写的比较粗略,哪一部该有什么尚书,有多少侍郎,尚书的职能不用写也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侍郎应该分担哪些职能却是没有写。
  而且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社会进化程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先不考虑有没有那么多的人才,职位过多又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造成亢官现象是铁钉钉的结果。
  在叔孙通想来,所谓的三省现在没有那个必要,只需借鉴各国在职能上定下左右两名丞相,至于六部嘛,分得倒也是详细,不过一下子就有六个位高权重的职位,那似乎也太夸张了一些。
  吕哲几次接见叔孙通,发现自己所写的东西几乎被叔孙通改了个遍。
  叔孙通很委婉的表示吕哲所写的制度很好,可是与时下的实情似乎有那么点职能重复或者过多的情况。
  每一套行政制度其实都是时代的需要,并不是某个时代用得很好的制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通用。
  三省六部最早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期间才形成朝廷的制度,吕哲没有考虑现在时代的情况就定了一个三省六部的制度确实是有欠考虑。
  拿个比方,现代的总统制、主席制用在封建时期的社会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
  后面吕哲算是搞明白了,叔孙通不好明说,可是他弄出来的三省六部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根本就不可行。
  “主上,通以为秦制相当不错。”叔孙通说的有些小心翼翼。
  “唔?三公九卿制?”吕哲无奈了,绕来绕去还是复制现有制度,那他何必绞尽脑汁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回忆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叔孙通似乎茫然了一下。
  哦,现在的秦国是有三公和九卿的职能,可是在很多时候职位上经常会出现空缺,有些时候官职的名称也会出现变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东西两汉期间才形成固定的朝廷制度,在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时期对于官职的名称也会时常做出改名。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总而言之,现在是有相应的三公和九卿,可是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所以叔孙通听到吕哲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才会愣神。
  “主上的情况有点特别。”叔孙通苦笑了一会,“像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现在显然是不能那么称呼,还要等您开国之后才能任命。”
  何止啊,不但是三公不能任命,九卿中能任命的也几乎没有。
  “通是这样想的,您可以借鉴周天子时期的旧事,先行任命相同职能但是官位小一些的职位。”叔孙通口中的周天子是姬昌,那时候周是以臣子的身份讨伐殷商,倒也符合吕哲的现状。
  吕哲没有听出叔孙通的隐喻,那是叔孙通在为吕哲日后出兵攻打秦国做伏笔,只是问:“你有写章程吧?”
  当然有写了,不然叔孙通怎么可能会说。
  “左右长史,四镇将军,四讨将军,各种中郎将……”吕哲看着看着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
  长史按照叔孙通的意思是行使丞相的职能,这点是能解释的过去。
  镇南、镇东、镇北、镇西,这四个将军的名称根本就是按前后左右四将军改了个称呼。
  四讨的讨贼将军、讨虏将军、讨逆将军、招讨将军,看着根本就是行使差不多的职能,只是哪个将军出兵讨伐什么敌人做出了规定,可是看这个规定有设和没设有区别吗?很像是用来安排人养老或者安置身份重要又不想让其真正领兵站门设立的。
  中郎将的设立就更有意思了,五官中郎将为首,其下是左、右中郎将。另外叔孙通还专门注释了一下,说明设立军团的时候可以用中郎将作为主官,例如吕哲要设立的北、南、东三支军团,主将的官职是北部中郎将、南部中郎将、东部中郎将。以后要是想再设立军团,只要在中郎将前面加上该军团的前缀,那就是一个新的中郎将诞生。
  “有点意思啊,这个不是跟汉末的中郎将差不多吗?”
  吕哲才明白过来,那些四镇将军和四讨将军压根就是设立起来给吕哲安排不得不封赏武职,但是又不想让其领兵征战的人用的,算是一种位高无权的虚职。而中郎将的设立才是武职中最为重要的职位,毕竟中郎将的职权就是带兵作战。
  中郎将下面就是各式的校尉和都尉,这些倒是与现在的校尉、都尉的职能相同。
  看完关于武官方面,吕哲再看了看文官。他看到某某侍郎、某某郎中、某某从侍再也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