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716

  吕哲对于军队的整编很大一部分是舍弃了戈矛这一兵种,毕竟戈矛这一兵器并不是谁拿上手就能灵活运用,需要相当时间的训练才懂得对戈矛的使用。
  在现在,因为战国的关系,不管是哪一地的男丁多多少少都要服兵役,因此在戈矛的运用上并不是太过陌生。
  吕哲是考虑到在接下来会有长久的战乱,没有多少时间来让征募的士卒灵活运用戈矛,因此一直在裁减戈矛兵的数量,对于越城兵器的制作也倾向于拿上手就能玩得动的长枪。
  按照历史潮流,戈矛兵被长枪兵来取代也就是在汉末之后战乱多发的年代,毕竟战乱多发士卒死伤速度太快,长枪的用法比起戈矛来说相对简单,历史上戈矛兵后期被枪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死脑筋的一帮人啊!”吕哲的音量不小,他又是看着武将那边在说那句话,说的在场的四名将领是一阵面面相觑。
  梅鋗刹那间就反应过来了:“主上的意思是用长枪取代戈矛?”
  “还能是什么意思?”吕哲有点哭笑不得:“枪的运用比戈矛简单,用法上有许多也是和戈矛共同,无非就是刺、挡、扫三式,比之戈矛简化了无数倍。”
  梅鋗点头:“那关于器械的麻烦就没有了。”
  南陵的武库中,长枪的数量足有三十万杆,各地的越城除了其余兵器的份额要保证充足之外,对于长枪的制作数量吕哲是要求越多越好。
  吕哲会有这样的要求比较简单,季度兵在接受每年夏、冬两季的时候基本就是操练枪法、枪阵,要是真的到了需要集结所有青壮参战也需要有足够数量的长枪,那么长枪的库存自然是多多益善。
  器械和粮秣没有问题,吕哲就要了解对军队的编制了。
  二十万即将南下的部队,五万东部军团的建制是已经完善的,三万禁卫军和十二万辅兵则是建制还不完全。所谓的不完全并不是说没有伍、什、屯的编制,而是说军官的到位,百人队(百将)、千人队(军侯)、部(校尉)在出征之前都要划分序列,这也是正规军和乌合之众的区别所在,毕竟军队是需要协同配合的,那么职能的确定和军官的任命就尤其重要。
  “已经在做了,鉴于前期整编都有记录在册,所缺的是各部的兵将之间认个人头。”梅鋗没说什么互相熟悉,一再整编下来,军队早有固定的号令和军律,军队的运用听的号令,约束军队的军律,不存在离开某个谁那支军队就乱了的情况。
  “该熟悉还是要熟悉,不过这个可以一边走一边做。”吕哲心里还是比较满意,二十万大军说开拔就开拔,说明近期的努力还是有所成效:“那么……后日军队开拔南下!”
  众人赶忙站起来,同一时间行礼,应:“嘿!”
第0432章
谋算(上)
  懂得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可为卒,可以听命列阵布阵而战是为战兵,无令死战不退得令且战且退便是精兵。
  秦国为什么是列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除去秦人悍不畏死之外,是因为变化而强军,所谓强军是就设立练兵基地练出一个又一个懂得听命列阵而战的战兵,在长久的征战中又培养出一支又一支没有命令拼死不退但是得到军令却能有序边打边退的悍卒。
  当然,秦国的耕战体系保证秦军后勤补给充足,作战时不被粮秣缺乏困扰也是秦国之所以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吕哲练兵比较系统化,第一步讲求的就是士卒要懂得团队的重要性,在操练中养成服从军令的习惯,其实这与秦军的训练方式没有什么不同,所差的就是在实战中检验。
  列国则不然,他们招募男丁进入军队也会操练,但是走的是个人武勇的体系,也就是训练士卒的个人武力,对于士卒协同配合和列阵并不是那么的讲究。
  各有各的优缺点,像是秦军与吕哲军,他们的军队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看部队对训练接受吸收多少才能拉出去作战,而列国只要组织起足够的人手就能作战。
  系统化的练兵依赖于时间,要是训练完成的部队消耗完而后方的部队数量跟不上,那么就会出现有组织度的军队死光之后,后续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同时,这种风格的军队对于指挥系统的依赖性也相当强,要是高层的将领叛变下令投降,那么整支部队也就会听从命令真的就投降了。
  历史上在巨鹿之战后章邯的部队还有作战的能力,但是一道命令之下没有丧失作战能力的几十万秦军立刻就废了,也不知道是要赞赏秦军对军令的服从意识,还是该叹息一支精锐明明还有战斗力却被坑杀殆尽。
  也就是系统化训练出来的军队会在一道投降命令下放下武器,要是列国那种散漫的部队,明明还有作战能力统帅却命令投降,那估计是不想投降的将领抗命,下面的士卒也兵变,最终整支部队逃得逃降的降,不会那么始终如一的保持一致。
  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胡编乱造,章邯的兵团出自少府和骊山刑徒,成军之后是有经过一段时间按照秦军模式的训练,结果命令投降就真的投降了。而列国中的赵、齐部队前面被秦军长期压制和按着痛打,不少赵国将领和齐国将领投降,但是赵齐两国的士卒却亡命逃跑了。
  若说没有发生一些什么令人措手不及的巨变,既是中枢对出征在外的军队造成干扰,秦军绝对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队。
  就拿王贲奔袭邯郸失败一事来说,在秦军因为过度放纵劫掠分得太散的情况下,张耳是连续击败了秦军,可是秦军在面临战败的情况下并没有完全失去战力,按照训练养成的惯性秦军战败后并没有一哄而散,而是且战且退,所以哪怕是战败秦军的死伤也不是太多,最终各支分散的秦军还有序地退回到太原郡。
  而张耳呢?张耳的军队先是得胜算是士气正旺的阶段吧,可是被王奔带着两万骑兵连续几次冲杀迂回,结果就是再旺盛的士气也只是顶了一两次,最终无论张耳怎么约束部队都约束不了,搞得七万赵军在王贲的两万骑兵连续打击下四散溃败。直至王贲带着骑兵回转太原郡,大概是十天之内吧?张耳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四散而逃的赵卒聚拢回不到两万人,有大概三万的赵卒却是怎么都聚拢不回来了。
  军队的操练方式决定一支部队的坚韧性,司马欣所部中有三万人是正统秦军出身,另外的两万人也是吕哲从夷陵之战后一直追随的六国遗民中挑选出来划进南部军团。总体来说,若是按照“卒”“战兵”“精兵”的等级划分,司马欣麾下的五万士卒虽谈不上是“精兵”程度,但也绝对不会是“卒”那么不堪。
  这么一支能够称为战兵的部队,面对百越接近四十万人的围城害怕情绪或许会有,但是绝不至于造成恐慌。
  自司马欣派少艾、翼伽、李珩出城交战,期间发生了人神共愤的惨事,暴走的士卒与南越一阵惨烈的厮杀略有损失,再到出城而战的三部士卒冷静下来恢复阵势,那之后的一整个白天双方在进退之间来回的酣战,三部士卒在自身损失两千余人的情况下,包含百越人第一批的试探攻城,仅是一个白天百越大概失去了五万的战力。
  第一天被逼得出城而战,以损失两千人为代价取得二十五倍的战果,司马欣对此其实并不感到乐意。在他看来,自身兵力太少哪怕百越不堪一击可是人数实在太多并不适合野战,有罗县城池作为依托打守城之战损失少对敌军的杀伤会更甚。
  夜幕来临双方罢兵,战事稍停的百越众酋长很粗糙地总结了一下,百越的军队构造太乱注定是难以统计出正确的死伤数据,得出的结果是当场战死约是一万八千余人,轻重伤两万余,但是跑了多少真的就无法计算了。
  仅仅是一天就没了快四万人,对此译吁宋和驺无诸是一阵阵冷汗直冒,损失了约两万五千族人的开明森则是一脸的狰狞。
  百越对华族作战劣势很明显,这点谁也没有否认过,只是损了快四万人只对吕哲军造成两千余的死伤,并且这个两千余还不是全部杀死,有相当一部分的吕哲军受伤后还被抢回,他们对此是真的有些惊恐了。
  实际上因为百越人金属兵器少,司马欣所部的士卒基本是有甲胄,钝器想伤人容易但是想杀人必须连续的击打,司马欣所部当场战死的士卒除非是脑袋受到重创,不然都是内伤居多。
  百越人割下吕哲军的首级不足五百,自己这一边死了一万八千,这是多少倍的差距啊?怎么会不让译吁宋和驺无诸被吓出一身的冷汗。
  在那么一瞬间,驺无诸就想到要撤兵,以往百越不是没和华族军队打过,百来年的百越与周室诸侯国的战争不算少,战国末期也经常和楚军打,近年来也和秦军交过手,可是之前的双方战损比没有这么夸张过。
  吕哲军的装备齐配,每一个士卒身上至少是有一副皮甲,有铜甲的更是不在少数。
  当然是甲胄充足了,毕竟刚刚崛起的那一段时间吕哲没少命令军队捕杀野兽,有那么一段时期还针对云梦泽的野水牛、犀牛、鳄鱼进行大规模有效率的捕杀,再有惠民政策的关系,获得的皮毛在全郡之力的制作下,自然是不会缺乏皮甲。
  百越的士兵有太多是拿着削尖木棍、竹枪了,他们想用这种玩意捅死吕哲军,说实话真的是稍有难度,还不如钝器对吕哲军士卒的杀伤性高。
  译吁宋对吕哲军的印象不止是全员配甲,他对吕哲军的弓弩部队也有着很深的恐惧感。
  秦军南下与百越交战过,向来有弓矢之利名声的秦军箭阵十分强大,但是译吁宋观看了一整个白天,他发现吕哲军弓弩手的杀伤力比之秦军还要犀利。
  译吁宋所谓的犀利不是说吕哲军的弓弩手比秦军射的远或者覆盖程度,而是吕哲军的弓弩手布下的箭阵针对性非常的强。
  百越会在一个白天死伤那么多,只要是观看交战过程的人都能看出双方近战过程中吕哲军士卒的凶悍只是很小的原因,其实对百越造成大规模死伤的是后面出城布下战阵弓弩手。
  事实上若不是有后期出城的弓弩手,哪怕是有李珩这支骑兵在旁策应,少艾和翼伽的两部步军再强也有限度,能挡住数万百越人的冲击一次、两次、三次……也总会被冲乱,毕竟百越人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没有弓弩手布下箭阵阻敌和射出空白地带作为屏障,连续被冲击来不及整队的翼伽和少艾所部肯定是要被冲乱,而一旦失去阵型优势,疲劳之下败退也就成了定局。
  驺无诸想撤,译吁宋和开明森却是反对。
  开明森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南越死伤了那么多人,要是只打了一阵就撤,那实在是太不甘心了。
  译吁宋震惊于吕哲军的战力其实也有退缩的意思,但是打都已经开打了,劳师动众地围过来,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小部落在赶来,现在撤退反而不妥。
  百越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罗县守军再怎么能打也才五万人,依靠绝对的人数优势并不是完全没有打头。
  译吁宋在意的是后面不断涌来的小部落百越人太多了,多到马上就要是瓯越、闽越、南越三族联军的一倍,他认为用那些小部落的百越人去和罗县守军磨,哪怕是死伤多一些也能将罗县守军的体力磨个赶紧,等待罗县守军疲惫之时,那机会也就来了。
  就这般,百越依然是在罗县城外激怒守军,或大或小的野战没有停过。
第0433章
谋算(中)
  还能是用什么方法激怒罗县守军呢?也只能是针对华族的种种不堪手段罢了。
  不过这种丧尽天良的手段很有效,次次都能激怒守军士卒,迫使哪怕司马欣再怎么不愿意都只有派出部队交战。
  出城野战的部队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进行轮换,到后面少艾和翼伽所部因为连续交战疲劳过度体力不支吃了一次亏,司马欣才逐渐轮派部队出城。
  注意到敌军体力不支的时候译吁宋总算是松了口气,他懂得看敌军的旌旗,连续两天的交战中敌军都是派出同样的部队,要是第三天仍然是那支已经吃过亏的敌军,他就该想想敌军是不是都是一些不知疲劳的恶鬼,或者是司马欣手里的构造特殊只有那么一支能出城野战的部队了。
  部队轮换,司马欣是等待翼伽和少艾所部实在不能再战才做,百越这边则是几个小部落集中一下,凑足三四万人上去打一阵,可能是打个一两时辰,可能是连一两个时辰都不到,俨然就是使用车轮战的战法。
  司马欣不知道连续作战会使部队过度疲劳吗?他再怎么样也是在秦军中爬上一路主将的人物,怎么会连这种基础常识都不知道呢!
  为什么要连续使用相同番号的部队,首先是司马欣在测试麾下部队的坚韧性,其二是在不确定百越是否会三面攻城。
  百越占据了绝对的人数优势啊,完全可以一边野战一边在其它方向攻城,司马欣怎么能不做提防地随意调动部队,要是部队在调动期间城防出现空档真的被百越人登城杀进来那才叫搞笑呢。
  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期间司马欣对仅有的那支骑兵部队也是能不动用就绝不动用,直至部队协调完毕,少艾和翼伽那边也确实是支撑不下去,新的出城作战部队才算是被轮换了出去。
  司马欣是为了什么在谨慎译吁宋有自己的理解,为此他拒绝了驺无诸说出野战的同时其它方向攻城的建议。
  华族人看不起百越人,认为百越人就是一群茹毛饮血的蛮人,对此相当多的百越人愤恨的同时其实内心里也承认,但是译吁宋认为被看不起也不全然是坏事,至少作战时敌军统帅看不起的时候会露出破绽。
  译吁宋不断驱使小部落凑出来的人上去拼消耗且不在其它方向攻城,为的就是要让司马欣瞧不起城外的百越联军,越是轻视越好。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译吁宋明明可以在车轮战的时候避免己方的伤亡,可是他不但没有避免甚至有意无意地在交战的时候该增援不增援该撤退不撤退,对于小部落死伤到一定程度的溃败也是使用高压的手段进行屠杀惩罚。
  野蛮,没有人性,愚蠢到无可救药,译吁宋认为华族人既然是那么看待百越,那就加深罗县守将对这些的印象。
  说实话,经过连续多天的交战,司马欣对每天百越人挑衅守军出战,而后在城外进行一场百越人死伤甚重但己方伤亡不是太大的战事,时间久了真的起了一种看不起的心态。对于什么译吁宋什么驺无诸什么开明森,司马欣心里那种轻视的感觉也越来越重,要不是事先吕哲严肃交代哪怕是有绝对的优势首要也是把守好城池将百越拖在罗县,他难保不会在看不起和轻视的心态下直接调出大部分攻打百越人的城寨,一举战胜城外的百越人。
  连续七日的交战,罗县城南的城外单用一片狼藉来形容完全不够,每日这片土地上都会产生新的尸体,战死受伤所流的血液早就将土地染得变了颜色。
  吕哲军是收方,很难出城收拾战死者的遗体,百越那边则是根本没有为死人收尸的习惯,以至于站在城南的城楼向外观看,一眼看去满地都是已经腐烂或者新鲜的死尸。
  也就是在蚊虫不易滋生的寒冷冬季了,战死者不被收敛仅是散发恶臭而已,要是在炎热的夏季这样的场景早该就是一副蚊虫满天飞的情景,连带瘟疫可能已经蔓延起来。
  不为战死者收敛遗体,从某一方面也加深了华族士卒对百越人野蛮无知的印象,再有连续多天来己方只是战死不到一千五百人、轻重伤凑起来不足一万,而百越人至少是失去十万人的战力,罗县守军上至司马欣下到普通士卒,每一个人的内心里对百越的轻视已经累积到一个危险的地步。
  “主上的后续部队什么时候会到来?”
  “行军到州陵的东部军团五万人临时抽调南下,从东侧边迂回,两天前已经挺近到离罗县百里外的泊罗河上游,按照脚程现在该是继续迂回南下,在临湘周边的密林隐蔽吧。”
  “那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