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716

  驺无诸从闽越地区带到长沙郡的闽越人该是有七万人左右,对于只有二十来万的闽越来说基本是能打仗的都拉出来了,留在栖息地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季布用七万部队攻取一个只有老弱病残的区域要面临的危险不是来自闽越人的抵抗,是后勤补给的持续性,另外就是楚国有没有那个胆量来横生枝节。
  在预先的方案中,商议的结果是楚国不敢在这个阶段刺激吕哲,会眼睁睁地看着季布率军攻打闽越地区,现在吕哲亲率二十多万部队在长沙歼灭了五十多万百越,在这个大胜作为底蕴之下,楚国就更加没胆子来惹怒吕哲了,所以无论是谁都觉得闽越地区到手不会存在变局。
  “您为什么不杀驺无诸?”蒯通是真的不明白。
  “驺无诸吗?”吕哲认为驺无诸要是死在战场也就死了,没死的话其实也没有了必杀的念头,他没记错的话驺无诸在百越族群中算是对华夏相对比较有贡献的一个:“季布攻打闽越……”还是需要给出一个理由的,“驺无诸有点作用。”
  蒯通不信,但是也没想多问,这几天他已经做太多出格的事情了,再不知好歹下去还真有可能被吕哲给砍了。
第0459章
逼降
  应该回到南陵了,毕竟吕哲过来是为了不让谁领受歼灭百越的滔天之功,既然仗已经打完,收拾战场的事情也不再需要吕哲去亲自关注。
  不让某个将领领受这样的功劳吕哲敢说绝对没有什么险恶的用心,更加不是害怕某个谁获取这个功劳之后获得巨大威望还是什么的,毕竟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这场战争就是吕哲只亲手规划,谁的功劳能够大过吕哲?
  吕哲这么做是想避免造成麻烦,这个麻烦有很多含义,最主要的就是避免所谓“功高盖主”的情况出现。
  能够爬上高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蠢货,不管是一开始的苏烈到梅鋗,还是后来的周文。他们明明可以率军歼灭百越,哪怕是付出惨重的代价总能够把被围困的百越人灭了,可是为什么只是在做围困和试探,没有发动最后的总攻?因为他们知道能够下令发动总攻的人只有这个势力的主人,也就是他们效忠的对象吕哲。
  很多时候君主并没有杀臣下的心思,但是功劳大到一定份上,臣下总会自己产生恐慌心理,那么除了收敛之外只有另一条路走。什么路?自己吓自己,吓得造反呗,还能是什么路。
  蒯通中途寻找借口前来战场是担忧出现蠢货,不然在必胜的局面下什么反间计、拉拢之类的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为的是亲自到战场避免发生意外。
  苏烈、梅鋗、周文三人有没有被蒯通警告过无法考究,不管是不想或者不敢造次,他们只有做出最理想的选择,反正只要百越被歼灭该得的功劳一丝都不会少。
  事实上确定战胜之后吕哲就已经命人在核实战功,军功核实的动静从来都不会太小,士卒要按照斩获首级来评功,将领却是要看他们统领的部队在战时的发挥怎么样。
  一算下来被降为军侯的苏烈又因功升任校尉,校尉可以领一部五千人,吕哲再也没有心思让苏烈去当什么独领一军的主将,索性也就按照苏烈的喜好将那些重步兵划到苏烈那一部去。
  梅鋗在这一场收官之战中倒是表现不俗,初步的核算战功他因为指挥弓弩部队充分协同近战兵作战发挥良好,一核算下来升任到偏将这个级别。
  其他如申屠嘉、张苍、曹参、唐杰等新提拔的将领也各自得到提升,但是如周文、徐志、骆摇、武梁等人的功劳因为太大却是要等待回到南陵后经过非常复杂的核实才会有结论。
  在歼灭湘水西岸的百越人后,吕哲没有忘记零陵那边还有一个连氏,他为了表彰骆摇和武梁的辛劳,很刻意的将剿灭零陵连氏的任务交给了两人,而黄氏和甏氏想要好过也必然是要出力。
  十来万大军突进到零陵城下时,连氏族人都还不知道族长和族兵已经全死了,他们既是迷惑也是紧张。迷惑的是前方的百越人是不是都完蛋了,不然怎么会有十万吕哲军过来零陵。紧张就更有理由了,他们看见了吕哲军的番号中有黄平和甏本辽的旗号,却是没有见到族长连安和族兵的存在。
  骆摇有没有采取伪装骗城的手段?没有,绝对没有。不是不屑,而是伪装骗城一般是出现在演义当中,一座城池要是能依靠伪装骗开城门打下来,那基本上不是守城者的智商是负数,要么就是城中的守卫者有实际的掌权者早就投降了。
  零陵被连氏经营了将近三十年,不过从城防来看一点都看不出坚城的模样,城墙是用夯土垒高的四丈,倒是有女墙作为掩体,可是什么床弩、抛石车、悬钩等防御器械是没看见。
  司马欣重新南下的时候因为要重新夺取罗县带了一些攻城器械,苏烈早先带着东部军团建制的五万人因为要攻打临湘也带着不少攻城器械,骆摇此次要来进攻连氏盘踞的零陵,吕哲自然是全部调拨给了骆摇。
  骗城什么的注定是不可能,骆摇让十万大军中的一万人负责扎营,将九万人连带那些攻城器械摆开阵势,装载圆石弹后弩炮先射了三波,一阵轰鸣之后城墙和城内一片鬼哭狼嚎之声,黄平自告奋勇上去劝降。
  连安死了,五千族兵也全死了,黄平对此没有进行隐瞒,给出的解释是连安假意归附心怀鬼胎因此被斩,连氏五千族兵营中反叛被一个不留全部诛杀。
  假意归附?连氏族人对此没有什么意外,这一次吕哲率大军南下的声势太浩大了,连安确实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只能归附,所以要是说心怀鬼胎也是必然的,他们是当事者又怎么会不清楚这一点。
  在湘水西岸的平原上躺着接近五十万具无头尸体,吕哲军的士卒在大规模的腌制割取的头颅,这点黄平说得略略有些夸张,不过连氏族人也听明白了,即是说吕哲军对百越的战争取得了胜利,隐含的意思就是连氏可以选择闭城抵抗最后被屠光,也能赌一把投降之后听从吕哲发落。
  氏族之中除了族长还会有长老的存在,长老在氏族之中一般是作为氏族智囊的存在。连氏的长老们有一些是在城墙上,他们看见的是十来万的军队推着器械摆布阵型准备攻城,而这支军队很明显是刚刚经历一场大战一个个士卒都显得杀气腾腾。
  连氏有族兵三万,一些强拉或者前来投靠的人凑起来也有将近六万,总数是能得出将近十万的军队,但是最为精锐的五千人已经和连安一同被杀了,他们在思考守城能不能守下来。
  骆摇又下令向零陵发射,这一次不但弩炮射击连带百来台床弩、车弩也加入了发射的序列,足足发射了一刻钟才停止下来。
  射击停止之后,零陵的夯土城墙被摧毁了一些,床弩和车弩覆盖的那片墙面更是插满了粗大的弩箭。
  连氏有些懵了,他们在南方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啊,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城外摆阵的十来万敌军也是在高声的齐喝什么东西?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最后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直被重复倒是让人听清楚了,只是零陵城内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一族长老,还是被攻城器械吓唬了两次的守军都齐齐懵了。
  这个时空始皇帝还没来得及去琅邪,所以琅邪刻石事件压根就没有发生,会出现四字一词像是诗歌一般的产物,那是吕哲刻意让前来攻打零陵的部队死记硬背下来的。
  “也就是说,天下间所有的土地都是属于吕……吕侯?吕王?吕皇帝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吕哲了,可是没办法啊,前面高喝的是什么听不清楚,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为一直在被重复才能听得仔细。
  霸道啊,可见吕哲军是真的将五十来万的百越人斩尽杀绝了,才有那个底气敢于这么霸道。
  怎么办?吕哲连五十多万百越人都屠宰光了,零陵只有十万不到的守军能抵抗住有那种恐怖攻城器械的吕哲军吗?
  城外的士卒又在高喊什么了,这一次他们不再僵硬地吟唱四字平仄的诗歌了,改为唱一种语调十分奇怪的东西,似乎是什么“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什么“血流万里浪,尸枕千寻山。壮士征战罢,倦枕敌尸眠”什么“梦中犹杀人,笑靥映素辉。”之类的。
  恐怖,万分的恐怖,一支本来就杀气腾腾的军队再吟唱这种歌曲,令人忍不住在脑海中想象尸山血海的场面,在歌声中颤抖,在歌声中战栗。
  “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重复吟唱的这一句,接近十万人高喝出来的声音似乎让天地产生了回荡,而这并不算完,那该是的攻城器械又在发射石弹和粗大的弩箭了,这一次零陵城墙上的守军再也忍受不了心理压力,一个丢下兵器逃跑之后,像是瘟疫一般地蔓延,更多的守军怪叫着丢开手里的家伙连滚带爬就跑。
  “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啊……”最为年长的连氏长老双眼流下了浑浊的泪水,发出感慨:“华族的诗歌太浩瀚了。”
  有没有搞错!不是在惊叹城外敌军散发出来的气势,竟然在恐惧中赞美文化?
  其实吧,越是有文化的人就越会沉寂在诗歌之中,特别是华夏文明从来都是诗歌的文明,诗词里的力量对于能够听得懂的人来说,最最最崇高的境界就是“朝闻道,夕可死”。所以,不但是听懂了的连氏长老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之中,吕哲军文化素养较高的典校们和部分将领也在吟唱中热泪盈眶。
  “降了,我们是屈服在浩瀚的文化当中,不是畏惧敌军的强大。”连氏最年长的长老才不管其他人信不信这样的鬼话,反正他自己信了。
第0460章
无奈啊(上)
  投降啊,为什么不投降?
  要是黄氏、甏氏没有投靠吕哲,连氏会想一下抵抗,但是黄氏和甏氏已经站在吕哲那一边,连氏抵抗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不是说连氏有将近十万守军抵抗没用,而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是城破了还能逃,逃到荒野还能利用熟悉的地形来反抗有翻盘的机会。
  吕哲军有强悍的攻城器械和凶猛的士卒,吕哲还有更多的士兵没有前来,抵抗或许可以撑一段时日,可是注定是要破城。另外,吕哲有同样熟悉地形的黄氏和甏氏作为帮凶,抵抗了城破之后没有再反抗的机会,那么以其拼命之后加深仇恨,逃出城也会被同样熟悉地形的黄氏、甏氏带路者领着吕哲军追得没处逃命,那不如再没有交战之前降了。
  软弱吗?不不不,按照这个时代的思想,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投降于一个霸主没什么好丢脸的,再则是连氏怎么说都还有近十万的武装,没有抵抗就进行投降对方也不好对他们太过苛刻。为了安抚地方做一个好榜样,吕哲对有能力抵抗却干脆投降的连氏没有理由进行诛族杀戮,还需要妥当的照顾。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一个时代的思想,就像吕哲明明是已经从行为上反叛秦国,可是没有举起反旗之下,不但是秦国包括列国谁也不能称呼吕哲为反贼。以逆臣形式存在的吕哲列国愿意交好接触,秦国也只能在最大限度上忍受着。说实话,要是吕哲成了反贼,列国哪怕是与秦国处于交战状态也只能断绝关系并谴责。
  为什么?君权至上的时代啊,国王们傻了才会去赞赏某国臣子的反叛,那不是鼓励自己的臣子也造反吗?所以就出现一个现代人看起来很奇怪,但是绝对符合当时的情况,吕哲作为逆臣实力强大,没有举起反旗之前,对于吕哲秦国极力忍耐,列国也交好巴结,但是除了个别心思不正的列国臣子,无论是谁绝并不鼓励吕哲自立为王。
  项氏为什么一直处心积虑要吕哲称王,那是要打破从夏到春秋战国君权至上的规则。第一个打破规则的人肯定是要成为举世公敌,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陈胜没有称王打着复楚拥王能一直获胜,称王之后内部恐惧分裂的最终灭亡原因。
  有着后世思想的吕哲不称王可能没有洞悉这个时代的规则,他估计也是没有想到列国王室的反应,但是他知道陈胜称王后的下场。
  同样,若是吕哲亲自率军攻打零陵,面对连氏不战而降可能不会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去好好的安抚有抵抗能力却投降了的连氏,但是身为这个时代的骆摇却没有太过苛刻地对待连氏,解除了连氏的武装之后只是让他们赶紧选出新的族长,然后快快地去向吕哲服罪。
  春秋战国的很多规则都是在刘邦建立汉皇朝之后消失,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理由,只不过是身为泥腿子却成了天下之主的刘邦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一切草创之下规则被全面的推翻。从汉朝建立之后一切夏到秦亡之后的普世法则都不再被承认,其中就包括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有能力推翻统治者就能当天下的主人这一条,朝代轮换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这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坏时代,吕哲来到的时代正是处于华夏前所未有之最大变局的时候。
  很多人都在想,若是秦没有亡,或者不是刘邦还是哪个非王室的“臣”最后成了天下之主,那么“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会不会延续,如果“王”依然是“有种”的规则,朝代的轮换还会不会是家常便饭。
  那是属于思想家、哲学家、吃闲饭的人需要去思考的问题,留下大部分军队收拾残局,只带着三万禁卫军建制的吕哲离开南陵一个半月之后重新回到了这个地方。
  吕哲回师之前冯劫与董翳,陈余与李左车,张良与魏豹,田广与田荣,宋义与项伯,这些两人一队的各国要员已经在南陵城内等待了不少时间。
  长沙会战时,吕哲基本上是处在游动的姿态,冯劫与董翳的到来有得到通知,其余人等却是吕哲在归途的路上才得知消息。
  除了冯劫与董翳之外的那些人前来是想干什么?这一切还要从吕哲誓师南征的事情说起。
  吕哲在誓师南征之前有做过类似于传缴天下的行为,大意就是宣告天下,百越肆虐长沙郡老子看不下去了,我调动大军的目标是百越人,列国不要恐慌也不要给老子添乱,不然等空出手来立刻揍你。
  这是吕哲干过最符合这个时代的行为了,在这个时代某个国家的军队要出征,除非是有偷袭性质的军事行动,不然哪怕是在统一之战时的秦国在发兵的时候也会派遣臣子向列国宣告。
  看上去很可笑?通知别人说要出征不是让仇敌来添乱?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她”的规则。事实上强国根本不怕有人捣乱,因为会捣乱的哪怕是不宣告也会捣乱,宣告还能起到恐吓作用。弱国派人去不是宣告,是一种呼朋唤友的拉帮手。最现实的是,其实哪怕不宣告每个国家调兵也不可能隐秘,索性也就大方点说要出兵打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吕哲传缴南征百越是征伐异族,他其实也没有太复杂的意思,本意是告诉秦国“我集结大军不是要打你,所以发现大军调动不好紧张”,对于列国则是表达“喂喂喂,我才不管你们打生打死,别来惹我”。
  收到消息的秦国显然是做出了不得不防的应对,所以夺回了枳县以防不测,同时冯劫和董翳来到南陵了。
  列国的反应也有些大,他们收到消息后本来是不用做任何反应的,毕竟吕哲只要不是攻打列国,征伐南越关他们屁事。可是情况有点特殊,吕哲这个臣非臣、君非君的家伙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太惹人注意了,他们本身又期望吕哲在这一场列国对秦的战争中哪怕是不帮忙也别站到秦国共同的立场,吕哲对百越这个异族的征讨霎时间成了“诛夷”的大事。
  诛夷在华夏的历史上很特殊,那是晋国当霸主的时候留下来的一种习惯,在春秋的历史中有那么一个惯例,是发生在楚庄王“问周鼎重”之后的“尊王攮夷”时期。
  当时的楚国就是那个尊王攮夷中的那个“夷”,概因除了周天子这个“王”之外楚国也称王了,事实上楚国也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封君”,晋国等封君的国虽然也叫国,但是这个“国”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并不是国家,只是封国。封国与国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不是“同一国”的,周室再衰弱也是天下共主,有人竟然想要取代自家那个没用的名义老大了,那么作为周室下面最大的打手,也就是晋国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服从周室至少还有个“大家不管是穷是富,那都是老大封的”算是有恩义的基础,楚国这个么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家伙也敢想要取代周室,忍不下去了啊,大家伙操家伙揍他!
  晋国与楚国打仗总是喜欢带上一帮同是周天子麾下的封臣,也就是老大带着小弟共同围殴楚国,那么也就带着会盟的性质。
  楚国放弃称王成了周室承认的“臣非臣”,所谓臣非臣就是楚国并不是周天子的臣子,但是定下盟约走进了包括晋国、齐国、燕国、鲁国、卫国等等“封君”的共同的行列,但是楚国又不属于周天子的臣子,既是那种“你不称王一切都好,天下间有一个王就足够了,听不听我的就无所谓了,反正周室衰弱也没人真正听我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