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716

第0495章
似乎是……大朝会?(中)
  韩信是属于自学成才类型,自从来到南郡后吕哲除了偶尔的去教导,其余时间都是让韩信自己去研读兵书。
  说起来也是万分奇怪啊,韩信是一个孤儿,三服之内的家室也不是什么将门或者富贵之家,那么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识字又能得到兵书?
  吕哲问了很多次,很确定韩信祖上并不是什么将门,说来说去与普通的平民没什么区别,会识字是做帮佣的时候在人家氏族旁听来的,至于兵书更是没有一本。
  将门也要到南北朝时期才会出现,所谓的将门就是世世代代为国之将,家族中有至少一套兵书,有了兵书才能被称呼为将门。
  兵书在历朝历代就是一种堪比“仙家宝贝”的东西,若是按照有武林的说法那肯定是“绝世武功秘籍”之类的玩意,韩信祖上没出现过什么了不起的人,识字是在做帮佣的时候旁听用无与伦比的悟性学会,那兵书呢,让韩信成为秦末绝世名将的兵书是怎么来的?
  现在的兵书才多少种?《孙武兵法》、《六韬》、《太公兵法》……掐着指头算也绝对没有超过十种。
  《孙武兵法》吕哲也有一部分,事实上只要愿意花时间付出代价,《孙武兵法》这种名气大到没边的兵书不难弄到,只是很多时候是一种残缺篇,相当多的家族会因为财力的不同收罗到不同的残篇,吕哲这边的《孙武兵法》是行军篇、作战篇、虚实篇、军争篇、兵势篇、军形篇。而《孙武兵法》共有十三篇,吕哲只是有其六,还不保证这六篇是不是假冒的东西。
  后世常常说什么练兵篇,其实《孙武兵法》压根就没什么练兵篇的说法。所谓的练兵篇就是教导人怎么去训练士兵一些如体能、战斗技巧、坚韧性之类的知识,正确的理念该是《孙武兵法》中的兵势篇、军形篇、地形篇……几篇结合起来的知识才是练兵手法。
  张良有一部《太公兵法》,似乎是得自一个叫太石公的“仙人”,张良获得传授的“暗号”是帮仙人提鞋,因此才对上“暗号”获得传授。
  一个贵族去帮一个乞丐一般的老头提鞋穿靴,哪怕张良是一个落魄贵族在当代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张良抛去了贵族的尊严和矜持帮乞丐穿靴而得到了一本兵书,还是传说中姜子牙帮助周文王姬昌获得天下的兵书,听上去是不是很像是某种仙侠小说里面才会出现的情节?
  历史的谜团太多了,多到让吕哲没有心思去考究,他不会无聊到抓住当事人问“真的是帮乞丐提鞋了啊?这事你身为一名贵族也干得出来”,或者“你是不是观察到那个乞丐很像仙人才帮忙提鞋”,之类明显抓住人脖子狠狠地抬起手抽人家脸的事情出来。
  吕哲是注定要成为名人的,哪怕是没有成为一方势力的主人,按照他喜欢将自己脑袋里关于兵法、科技等等用文字写出来习惯,肯定也会成为秦末出名的兵法家、发明家等等。
  关于军事的东西吕哲真的写了不少,前面还会装模作样的按照小篆来写,后面不是成了一个势力的君主不用迁就人,反而要让别人来迁就他了嘛,就用木炭写出简体字又怎么了。
  十四岁的韩信对吕哲写出来的兵法很感兴趣,主要是吕哲非文言文模式,什么都恨不得写的通俗明白的东西太好理解了,可惜的是只有那么少数一点点是小篆字体,后面全是除了吕哲谁也看不懂的简体字。以至于韩信想要研读需要再“回炉”一下学简体字,吕哲被烦的不行了就把脑袋里那为数不多关于小学教材的东西给“复制”了出来,因此拼音诞生了。
  吕哲现在可以肯定一点,韩信对兵法的狂热是种病,为了学兵法韩信对简体字的学习是用心且不屈不挠的,估计韩信会成为现在这个世界中除了吕哲之外第二个看懂大多数简体字的“天才”,而让韩信绞尽脑汁想学简体字的原因只是为了看懂吕哲写的兵书……
  其实韩信的纠缠也算是一件好事,吕哲为了韩信看懂简体字在不知不觉中差不多把拼音体系给搞了出来,小篆与简体字的对比“字”也在闲暇时将能看到的“字”给写的差不多。
  在已经有部分教材的前提下,吕哲是个君主嘛,他完全有那个权力在治下推广简体字。
  韩信最近除了自学兵法之外,他还负责教导一些文士关于拼音、简体字,另外一些如算数、几何等等的知识,吕哲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不可能逢战就亲征,也有时间来选出一些文士进行亲自的教导。
  吕哲不是在筹备办什么学院吗?慢慢将幼童学院(小学)、少年学院(中学)、青年学院(高中)、太学(大学)等等级别的学府弄起来。
  一个体系的知识(文字)用行政手段去推广不算什么难事,至少吕哲只要说“想做官必需会简体字,九九加减乘除法也要会”,那么在想做官的前提下有的是闷头闷脑学习新知识的人在。
  这是打算让天朝的知识“入侵”远古时代来着?人家是有钱,任性。吕哲是有权,并且是一方势力的最高权力者,他是有权——任性!
  只要一个体系出现,时间久了必然是会有人慢慢去补充这一体系内的不足,十年不够就百年,百年不够就数百年,知识被传播从来都是一个持续性的发展过程。
  吕哲的野心不止是在领土上,他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不然关于科技学也非常想要建立起来。不过不要紧,他不懂可是有懂的人在,管它什么墨家、阴阳家之类的,其实很多知识都是属于工程类和炼金、治金类的,大可从中找出有用的人才出来。
  “啊?什么!?”司马欣刚回到南陵就立刻懵了,是被吓蒙的。
  吕哲眉头在挑动,他上上下下看了司马欣好几眼:“建立帝国军事学院嘛,大惊小怪做什么?”
  司马欣何止是大惊小怪,他简直要晕过去了。
  帝国军事学院听上去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不过司马欣惊讶的不是这个,是吕哲竟然要在军队中推广识字,推广识字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秦国也这么干过,列国也有不少国家干过这事。他无法理解的是吕哲要求屯长级别以上的军人都要识字,以后会不定期从军队中征调军官进入那个什么帝国军事学院,到里面去学习军事知识。
  秦国也有类似的制度,不过并没有建立什么军事学院,有的是在升迁上设立门槛,例如屯长要升任为百将必需学会一些军事条例、战术等等的知识,五百主要升任为军侯必须要识字,军侯想要成为校尉除了识字更要有相关的掌控大部队能力。
  帝国军事学院嘛,没什么啊,哪个穿越者不会祭起这么一个灭世型的“神器”,任性中的吕哲肯定是要出任校长……哦,现在的正式称呼叫“祭酒”,不过吕哲咬死了就要当校长。
  建立军事学院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吕哲是想要流水线生产军官,同时也是减弱各方主将对军队的影响力,避免出现类似于五代十国那种将领不断叛乱的狗屁倒驴事情。对军队中的军官培训,让他们有足够的知识来面对轮换制度,实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之类的制度,同时也是让吕哲成为他们的“校长”,虽然无法避免谁想要造反,但是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军队的流动性和忠诚度。
  司马欣本来是要来汇报关于岭南战事进度的,结果在吕哲一阵很详细的述说中听懵了。其实司马欣能看出军事学院的建立对军队的战斗力有会显然的提高,毕竟军官的知识越广,学到的战术越多,带起兵来肯定是更强,执行更高级别将领的命令出错也会变少,这是一件好事。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身为军方一员的司马欣,认为受到重用的司马欣,在没有想要造反的前提下,是非常赞同军队对吕哲忠诚度的培养。并且只要这一套制度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他们这一方势力的军队也能得到质量上的升华,获取中原乃至于攻占秦地是更有把握的。
  “当然会持之以恒!”吕哲很坚定:“我说的你可能不懂,但是我们的征途不会只限制在已知的世界,对于军官的培养只是一部分,关于民间学识的建设也不能落后。随着脚步越走越远,科技的提高和军队的战斗力是相辅相成的,能走多远就看基础打得牢不牢靠了。”
  司马欣确实听不懂吕哲在说什么,只能大概的猜出自家的君王眼光不止是盯在华夏大地,还张望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主上,关于岭南攻略……”司马欣说到一半被吕哲抬手阻止了。
  “你刚回来,歇息一段事情。”吕哲还想举行报告会呢,现在需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找个专门的时间,咱们再来好好聊聊。”
  “……”司马欣还能说什么呢?
第0496章
似乎是……大朝会(下)
  多久?没日历的年代,日子过起来确实是会有点乱,吕哲也不太确定到底是过了多久,反正是等春耕结束,天气变得稍微暖和起来,才在燕彼的提醒下才知道各地的文臣武将基本已经回来了。
  南陵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就是以现有的地盘来说位置是有些偏了,毕竟吕哲现在的领地基本是靠南和靠东的位置,以现在的疆域面积来看,南陵距离最东边的庐江郡与楚国边境至少有两千三百里,和闽南郡、南海郡的距离说实话也不太好算,不断弯路的直径是两千五百里,要是算上走弯路……那可就不好说了。
  所幸的是什么?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和天下态势,吕哲估计是不用做划江而治的打算了。那么将行政中心设立的南郡,要是想要北上的话就不用再转运物资,拿下陈郡、汉中郡、巴郡、蜀郡、等等的地盘俨然就成了华夏版图的正中心。
  要是华夏一统,到时候会不会更改行政中心的位置还不太确定,不改变行政中位置的话,南郡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脏。立时重心是继续向西南方向推进肯定是不用更换行政中心的位置,毕竟南郡作为行政郡肯定是物资集中地,有利于继续南征。要是吕哲将重心放在与草原胡人身上,到时候可能是需要“迁都”,或许是迁移到秦地的咸阳,也就是汉朝时期的长安这个位置,要么就改换到韩地的洛阳那边。
  说实话吧,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既是所谓的中枢所在,肯定是集中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大工厂,全国各地的物资也是必然朝中枢输送,那么将重心放在哪个方向,“定都”的位置就十分的关键。
  或许是可以设立“南京”“中京”“西京”“东京”“北京”之类的多都共存制度,在各自的方向设立物资集中地和军械生产地。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行在”同时设立,物资同时储存,生产基地离得太远,搞不好那些存下的物资和生产基地会成为造反者的起家之资。
  大隋末年的李唐是怎么起家的呢?正是因为拿下了大隋在太原,也就是北方的物资储存中心和军械生产地,因此李唐起兵之后什么基础建设都省了,从造反那一刻起就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强者之一。同时的王世充也是因为拿下洛阳这个大隋的物资储存地和军械生产基地,王世充才有资格参与逐鹿。如窦建德等等农民起义军则没这么幸运了,没有得到大隋遗产以至于基础太差了,从装备上来攀比就不是那些有得到大隋遗产的幸运儿的对手,只能是“陪太子读书”般地走个过场。
  吕哲也就是胡乱想一想而已,现在是战国刚刚结束的年代,生产力不是七八百年后的隋唐,同时建立多个“行都”以生产力而言估计是吃不消的,再则他还窝在南方呢,以后是个什么情况还说不准。往好了说,吕哲闲下来喜欢胡思乱想叫“目光长远”,直白一些就叫操蛋或者虾扯蛋。
  几个郡的文武汇集到南陵,最远的需要走上那么几千里,再则是需要派人千山万水的通知,文武又跋山涉水而来,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作为预备期根本就是个笑话。
  在吕哲治下的文武全部汇集到南陵时,那已经是到了夏季。
  太多的官员来到南陵,没有到过南陵的人不免在进城的时候感叹城墙之雄伟,守卫的甲士之雄壮,城防器械之造物奇迹。他们进城之后对宽大的道路望不到尽头先是一阵目瞪口呆,然后又对着规划得万分整齐的建筑物又是一番“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之类的感慨。
  南陵是吕哲的心血啊,算起来从建造到现在已经快一年半了,到四处的文武汇集到南陵时,南陵城内的总人口数量才算是达到吕哲内心的最低标准,既是五十万出头。
  也对吧,怎么也是一方势力的行政中枢,光是“中枢”听上去就显得无比的重要,怎么能不吸引人前来定居?
  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文武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在来到南陵城之后请见吕哲,不过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跑去靠近宫城的位置远远地盯着看。
  吕哲所居住的宫城占地范围不小,外围的城墙其实也没有完全完工,那就更别谈宫城里面的建筑物了。
  宫城的城墙是六丈,比起南陵城的外围城墙不过是低了两丈,由于吕哲重视各地的城防建设,南郡的烧砖产业在短短一年之内像是竹笋一般地冒了一茬又一茬,宫城的用砖不缺。
  在上一次没能达到“完全版”的震慑列国使节之后,不管是执政萧何,还是家臣燕彼,或者是其余什么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将劳力倾斜到宫城的修缮中来,因此前来南陵的文武看到的就是砌了青砖的城墙,不过城防器械肯定是还没安置。
  没人知道“乌龟流”这个概念,所有来到南陵的人都咋舌于吕哲对建设防御性建筑的偏好。其实不用来到南陵,其它郡倒还好一些,除了固定的驻军地点有造永久性工事的营盘之外,军事用途的建筑工事倒没有太过脱离现在的习惯。
  南郡作为吕哲起家的老巢就有点特殊了,任何一个要进入南郡的人,他们在走进南郡境内的时候总是会好奇的数着能看得见的兵堡,结果从进入南郡境内到抵达南陵,数着数着肯定是懵了……因为实在是数不过来。
  宫城的城墙太高了,远远地看着根本就看不到宫城内的建筑,哪怕是一个房顶都瞧不见。
  一些本地人看着明显是第一次来到南陵的外地人,看见外地人在迷惑宫城内怎么没有看见建筑时,本地人会用非常神秘的语气讲一些像是在开玩笑的话,例如宫城要修建起码十丈高的宫殿,又或者是要用那个叫水泥的玩意在城墙的城门两边建造起码七丈高的雕像还是什么的。
  其实南陵城的市民都是道听途说来的,不过空穴不来风,估计是吕哲又在什么场合说了什么。不过话说回来,要是钢筋真的被弄出来,造十丈……也就是二十二米高的建筑物还真没难度(敢不敢住另外说),另外造十四米左右的雕像也并不是不可能。吕哲肯定又是什么恶趣味爆发了,要学以前看西方魔幻片时经常会看到的画面,就是那种雕刻在某条瀑布边啦,某座山上啦,一定会有的那种非常高耸的巨型雕像。
  南陵城经过吕哲的规划,到处都能够看见现代城市布局的影子,新来南陵的人总是一有时间就会四处游荡找新鲜。看看十分发达的水泥大道,抱怨为什么要分左右行走而不能随意走。去看看那个叫自来水的玩意,瞻仰一下别的城市没有的空中水渠和喷水池。闲得慌还能去南陵城的南边,看看两座用铁索连接两岸的铁索桥。总之南陵城的很多东西对于没见过的人来说肯定是充满了新鲜感。
  有的人早来逛了无数圈大感不虚此行,晚来的人则是因为收到马上要举行朝会的消息而感到可惜。不过南陵城的市民最近倒是搞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公务员”了,原来他们的统治者要搞什么大朝会这种从来没听过的大事要事,所以南陵城才会满地是什么县丞、县长、县令之类的官,郡六曹、郡丞、郡守这种高级的官员更是不缺。那些突然多出来的武将?南陵城可是长期有二十来万军队的,也就是说从来都不缺武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谁会去注意啊。
  大朝会是没人提起过或者称呼过,因此确确实实是一个新鲜词,在此之前无论是一统天下的大秦,或者是列国,类似于大朝会的事情肯定是有过,但是名称绝对不一样。
  吕哲选择举办大朝会的场所是……好吧,除非是让数百官员在露天广场晒太阳不然除了已经建好且比较大的议政殿,否则根本就是没得选。
  没有日历啊,无法看某天事宜什么或是忌讳什么,只能是选什么甲午日啊,子丑日啊,这种现代人听后两眼茫然的日子,而似乎吕哲所了解的是选择的那天是什么祭师还是巫师说是个大好的日子。
  从各郡县来到南陵的官员,他们得到通知后自然是要精心的准备一番,若是身上的衣裳不合体面还会紧急的补救一下。
  到了举行大朝会的那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就从南陵城不同方向向宫城外的广场汇集,为了让这些差不多都有夜盲症的官员能看见路,吕哲可是花了一番心思在道路两旁都挂上了火把,广场处更是烧了不少的篝火,以至于南陵城内的居民首次见识到一座城池在日落后依然犹如白天一般的光亮。
  因为夜间有如白昼一样的光亮,一些聪明人创造了“不夜城”这个词汇,他们可是不清楚为了照明这个问题萧何是多么地心疼那些照明用的油脂被浪费了。
第0497章
没见识
  历史上第一座“不夜城”是北宋时期的汴京,也叫东京,其实就是现代的开封。
  当时的世界所有国家里的城市到了夜间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大宋的首都到了夜幕的时候因为商业的发达需要光亮来令人游玩,商铺都会点亮灯笼做生意。西方人和中亚人来到汴京后将情况传回去,除了宋人之外的其余人就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夜间依然光亮的城市,他们也就称呼夜间依然保持灯火通明的汴京为“光明城”。
  以秦末的生产力,以现在的商业情况和民间购买力,吕哲偶尔玩玩“不夜城”还可以,要是想要保持每个夜晚城市内都有充足的光线压根是办不到。
  现在的照明一般是菜油点灯,而没有纸张的情况下用娟、丝绸做起来的灯笼绝对是奢侈品,那么在开阔空间燃烧性不是那么强的灯油点灯一点肯定要被风给吹熄了。还有一种照明手段是依靠动物的油脂缠上布条,或者是缠着一些动物油脂十分充足的内脏,这样的火把烧起来燃烧性非常强,可是也因为燃烧性太强了,一个不小心肯定是要引发火灾,肯定是需要有专门的人在旁边看顾着。
  南陵城内的建筑物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吕哲所影响大量采用水泥混合木材、砖头、石块等结构的建筑,另一种是几乎看不到什么石质保持木材、稻草结构性的房屋。
  其实水泥的运用真的能改善人的生活,不说路面的水泥路,其实只要不是那么夸张的使用没有钢筋支撑的水泥结构,配合以当代的建屋规格来使用大量的木材再加上必要的砖头和石块,建起一座看上去十分坚固的二层建筑物完全没有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