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0/716


第0533章
轰隆的节奏
  隔天天未放亮,在慎这么个小地方的所有国家(势力)的营盘已经是都是一片马嘶人语之声。
  今天是吕哲与齐燕会邀狩猎的一天,不过三支军队两个阵营狩猎不是针对野兽,是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古典搏杀。
  关于秦军可能会破坏古典会猎的消息齐燕自然已经得知,他们倒没觉得吕哲是在开玩笑,对秦军前来捣乱心里是万分相信的。
  双方都知道秦军肯定会捣乱,那肯定是要再次进行磋商,为了预防秦军前来捣乱肯定是要部署军队,那么由他们去自己布防还是找人帮忙就有的谈了。
  既然是约定古典会猎,那肯定是都抱着用堂堂正正之战打服或者打怕对方的心思,这样一来行阴谋诡计完全就没有必要。他们很清楚对方都不是一战能灭的对象,若是想要玩阴的,大可直接动手,何必进行会猎这么多此一举的事情?
  直接参与会猎的吕哲或是齐燕,吕哲倒是有富裕的兵力针对秦军那边进行布防,但是齐燕那边既要会猎又要监视秦营已经没有多余的军队,因此齐王儋和燕王夏给予吕哲的回复是让在慎的魏、韩、楚三国军队负起防御秦军偷袭的责任。
  好像也是那么一回事,吕哲和齐燕要会猎自然不会玩阴的,已经确定有秦军来捣乱,那么剩下的几个列国呢?总不能让他们空闲下来,因此由魏、韩、楚三个国家的军队来提防秦军是个不错的主意。
  吕哲对此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魏韩两国的军队都是吕哲军,可是楚国那边不也摆着五万人马?
  楚国与秦国在历史上的风评都不太好,秦国是做事不择手段,楚国是出了名的任性,两个国家都是不太看重道义常理的国度,那么找点事情给楚国做,远远地将楚军调开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挂着魏韩却是吕哲军的两支部队,楚国一支,合起来十五万的兵力在会猎地点以西位置摆开防御阵势,又有二万吕哲军和五万齐燕联军监视会盟地点的秦营,那么吕哲与齐燕各出三万人进行堂堂正正的交战被打扰的几率也就降到最小。
  关于这次会猎,吕哲这一方出动的是七千重步兵、三千长矛手、六千弓弩手、一万轻重骑、余下是操作各类器械的士卒。而齐燕联军那边到底对三万出战的部队建制是怎么安排呢?齐军出动的是一万击剑士、战车四百乘,燕军出动的是一万骑兵、战车一百乘,两军余下的人又编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弓弩手。
  所谓的击剑士是拿着阔剑的武士,阔剑是什么玩意很好理解,就是剑身长度大概一米五、剑背最宽十五厘米成尖锐状的单边开刃大剑。他们之中有大约四千人的是身穿重甲,六千人却是无甲袒露上身的武士。
  东方第一缕朝阳露头的时候,各方人马相续出营,举着魏、韩、楚旌旗的军队从三个方向向西边移动,他们这是要履行约定前去会猎地点的西边布置防线,吕哲和齐燕的军队当然是开往了楚营北边的平原地带,也就是约定好开战的地方。
  轰隆的战鼓声和苍凉的号角声在这个清晨交替着发声,一夜未眠的蒙毅听到动静早早就登上巢车在观看。他率先看到的是齐燕两国的旌旗,大约四万来人的联军已经在秦营外面的四周设立拒马、鹿角等物,有一万多齐燕联军正在挖着壕沟,显然是想建立一些工事将秦营围困起来。
  “后续部队有没有传来新的消息?”一夜没睡的蒙毅看去精神依然很好,可是注意看的话还是有着黑眼圈。
  回答蒙毅的是一个长相粗犷的武将,他是依附山东一系的中等家族子弟,名叫陈述,官职为俾将,负责的正是两支分开秦军的信息传递。
  因为过来会盟地点这边之前早就想到会被围住,秦军自然是不会选择依靠人力来传达信息,采用的是用约定的烽火或烽烟数量所代表的含义。
  “两道烽火?确定吗?”蒙毅略略有些皱眉,两道烽火所含的意思是王离并没有过去,后续七万秦军也一直在被吕哲那边所谓的北部军团监视:“希望……苏角能不负重任吧!”
  看来还真的被蒯通猜中了,蒙毅倚重的并不是出身名门却年轻的王离,是深得蒙恬信任的北地悍将苏角。
  魏、韩、楚三国军队向西边行军的画面自然也是被蒙毅收入眼底,他看到三支军队中的其中两支行军姿态一样时,像是在自言自语:“魏军和韩军……怎么和吕侯的军队行军时别无二致?”
  秦国肯定是要刺探有关吕哲的情报,其中对军队的刺探更是不留余力,关于吕哲军怎么操练、行军姿态等等用文字来形容的内容,秦国有点身份地位的人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一样是同一时期整编出来的战兵部队,接受一样的训练一样的操典,长久以来用军法和重罚出来的姿态早就形成了潜意识的行为,哪怕想要假装成不同归属的军队,在一些东西和行为上也是难以伪装的。
  另一边在观察的齐燕君王重臣们也发出了类似于蒙毅的感慨,不过嘛……
  “话说,这吕哲也算是道义,对魏韩给钱给粮给兵器,连军队也派出武将协同操练,看样子还真操练得不错。”不是齐王儋愚蠢,而是真的有吕哲那边的武将在魏国和韩国那边帮忙,而在这年头军队是不会随随便便归入他人旌旗之下的。
  为什么不能随随便便将军队归入他人旌旗?要知道在华夏的历史和习俗中人从来都是可以赠送的。例如某某谁嫁女,该女子携带多少男女仆人、护卫成为嫁妆,那些人就等于是成了别人的。还有,某个国家的谁谁谁将多少军队赠送给谁,那支军队的旌旗一换,改变起归属来一点心理障碍都不会产生。这样的习俗在原版的秦末历史上可是发生了不少,最典型也是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刘邦向项羽求援,项羽大手一挥五千人就送给了刘邦,而五千人换上刘邦的旌旗,那就成了刘邦的军队了。历史上的刘邦正是用这五千人起家,最后发展起来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不但是齐王儋,齐燕联军中谁都没有往魏韩是吕哲军伪装的方面想,他们将目光收回来看看己方正在出营的军队,战车部队作为先行已经走完,现在是一个个身材高大背后背着阔剑的武士一列一列地走出营门。
  他们心理对比了一下,齐燕联军在气势上不输被吕哲派武将操练出来的部队,比之看上去乱糟糟的楚军要精锐,就是不太清楚吕哲军那边会是个什么模样。
  吕哲这边没有让人多等,一阵阵号角声过后营门也被打开,早已经列队完毕的士卒在很有节奏的战鼓声中整齐迈着步伐踏步出营,因为脚步声与战鼓声形成同步,整支军队中的步卒建制犹如一人在抬脚、踏地、抬脚、踏地。
  数百个士兵踏步起来声势就会很大,何况是近两万步卒像是一人那样整齐划一迈步,以至于不管是苍凉的号角声还是战鼓声,渐渐地就被“轰隆”作响的踏步声给掩盖了过去。
  近两万的人整齐划一迈步动静确实是太大了,他们又是一个个全部带着面甲排着队列一个方阵一个方阵的出营,在营地外又汇集成更大的方阵,只要是视线能及的人无不是被吸引了过去。
  “什么情况,这巢车一摇一摇的,这是地龙翻身呐?”齐王儋刚才还自鸣得意地看着自家精锐在出营,说完才发现每个人都是愣愣地看着同一个方向,而似乎都看傻了没人回答他的提问。
  远处的吕哲军步卒还在不断地排列整齐的队列出营,要知道他们之中可是有七千身穿六十斤重甲胄的重步兵,一致地抬脚迈步再踩下去,动静能小吗?至于什么地龙翻身,要知道现场可不止吕哲军在集结,算上各方势力的部队那可是二十来万人在运动,其中骑兵、战车兵里四条腿的也有不少,巢车要是结构不稳固又没挖个坑固定住肯定是会颤动的。
  “咱们……的人迈步的频率被同步了啊!”燕王夏可是看了好一会了,他看过的军队不少,可是没有一支军队的行动能那么整齐的。他不晓得那是因为战鼓的节奏带动,只感觉吕哲军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太吓人了,吓得听见动静不管是哪家的军队,士卒都情不自禁跟着吕哲军迈步的动静加入到轰隆作响的抬脚、踏地中去。
  “什……什么?”齐王儋一看还真的是那么回事,下意识就产生一种糟糕的预感:“这还没打呢,各军的就被吓得学人家的节奏走路?”
  吓估计是有,吓到学吕哲军的节奏走路就有点夸张了。不过现在还没有什么心理学,无法解释“群体效应”,那怎么又会知道在很有节奏的声响下,人的潜意识会情不自禁地追随?
第0534章
孰优孰劣?
  成军差不多两年,什么都不干每天操练的时间也持续了将近七个月,吕哲麾下所谓的战兵部队若是连跟随战鼓的节奏抬脚行军都不办不到,那可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有节奏战鼓声作为提醒,想要保持一致对于一直重复训练行军姿态的部队来说并不难办到。而且在战鼓节奏的指引下哪怕是没有长久训练的人,除非是脑子有点问题,不然跟着节奏抬脚踏地也基本能做到。
  前方是一个又一个方阵的吕哲军踩着“轰隆”的脚步声在整顿队列,齐军此战统帅田荣收回目光之后发现己方军队渐渐也能整齐地抬脚、踏地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是用战鼓来控制士卒的脚步。”田广将田荣心里的想法用嘴说了出来:“这种法子可以借鉴。”
  华夏大地有那么一千多年都是处于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不进步就要灭亡的威胁之下,吸取他人的优点来改善自己已经是一种本能,谁也不会认为落后他人的自己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一种丢脸的事情。
  齐王儋依然是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是真的以为己方的军队被吓住了,心里开始忧虑起此战能不能打赢,情不自禁就将心里的担忧说了出去。
  “吕哲军有数十万,挑选三万精锐进行会猎不难。”臧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担忧:“再则,不过是动静比较大的行军罢了,不能因此确定那支军队是否无法披靡。”
  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可是齐王儋怎么还是有点心虚呢?他突然记起了吕哲是用军队开创了如今的基业,先后已经有不少对手躺在了与吕哲竞争的路上成为尸体,这心志在没有看见己方军队获取优势前怎么也提不出来嘛。
  会猎是等双方都摆好阵势才会正式开始,而百兵布阵从来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好,哪怕是最为精锐的部队从入场到调整好阵列起码都需要大概半炷香的时间,越是训练有素的军队需要用到的时间越短,反之则亦然。
  在吕哲军和齐燕联军相续出营向会猎地点走去的时候,楚、魏、韩三国的君王全部带着相应的护卫向着会盟台前进,他们今天既是次序维护方也是观战方,可以坐在高台之上观看吕哲军与齐燕联军的表演。
  事实上正式吕哲和齐王儋、燕王夏都是需要前往会盟台观战,不过齐王田儋率先提出打完再聚会,燕王夏后面也提出这样的观点,吕哲对此自然求之不得。
  齐王儋和燕王夏有多少军事才能吕哲不清楚,不过要是由吕哲自己来指挥会猎的军队,吕哲军的战斗力起码会提高三成。这点并不是吕哲军的将领们自以为,而是吕哲对于战术运动和军队调动有着天然的自觉,再则就是吕哲军这边实在没有真正的大将存在。
  吕哲军这边出营立刻排好方阵,直接就是在营地外面就将阵形布置好再前进,因此齐燕联军已经到达会猎地点了吕哲还在原地调整阵形。
  齐燕联军的战车有五百乘,他们被摆在了整支军队的最前列,以横向方式展开,每辆战车的间隔大概是三米左右。在战车后方是齐国的击剑士,其中穿着重甲手持阔剑和盾牌的又在步卒队列的最前方,袒露上身手持阔剑的击剑士稍微靠后。现在这些击剑士正在军官的打声呼喝下排队,也不知道是很少操练阵形还是怎么回事,齐军步卒的队形排得有些歪歪曲曲,甚至是击剑士和弓弩手都有些混在了一起。
  “齐人与我们楚人差不多,讲求的都是个人的勇猛,对于军队的阵势要求并不是太过看重。”说话的项梁,他正在为会盟台上的列国君王讲解自己的看法:“楚军与吕侯的军队有交过手,吕哲军的追求与秦军差不多,并不讲求个人的勇猛,讲的是依靠阵形进行整体的压迫,与之秦军不太一样的是吕哲军不但在大的阵形上严格要求,似乎还操练了以什为单位的小队配合。”
  韩王成与楚国素有交情,和项梁接触的次数也不算少,他问:“那项梁公以为两种军队孰优孰劣?”
  项梁倒是有问必答:“谈不上绝对的孰优孰劣,讲求阵势需要拥有一个练兵基地,有一套被证明有效的训练方式,很多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中层将领作为操练军官,这样一来才有基础。练兵基地好办,训练方式各国也基本都有,只是在一些训练的方法上有所区别,众多素质优秀的中层将领却是需要足够的底蕴。”
  不但韩王成听得有些入神,魏王咎也是听得全神贯注。他们现在总算是有些恍然大悟了,原先还纳闷为什么吕哲派来帮忙操练魏韩军队的都是一些五百主、军侯的军官,最高军职也就是两个校尉,俾将、偏将一个都没有,原来操练军队真正需要的是这些中层的将领。
  “吕侯那边招降了相当多的秦军将领,自然是不缺少优秀的中层军官,吕侯本人又相传是一位练兵大家,那么该有的底蕴有了,所缺的就是有没有足够的财帛和粮秣来维持多少身强体壮的壮士什么事都不用做只是训练。”项梁说得比较感慨,南郡的矿产丰富自然是不会缺少钱财,吕哲又从百越那边缴获了数量居多的粮秣,只能说吕哲得到了个好地方又有足够的胆识和气魄去劫掠百越。
  说了半天似乎没谈到两种军队的优劣,不过在场的人还是听得聚精会神,毕竟那是楚国兵法大家项梁在讲述吕哲成功崛起的关键,说不定以后他们能借鉴呢。
  “对于两种军队来说,前一种成本很大,依靠阵形作战的军队只要阵势不乱,那么便不会有失败的可能。后一种比较依赖个人武勇的军队,平时并不需要养着一支什么都不干的常备军,只要在需要的时候才征集青壮成军,那么投入也不过是要开战再拿出储备好的兵器、粮秣等物资……”项梁其实说得很清楚了,常备军性质的军队投入巨大,财政和粮食不足根本就玩不转,那么投入巨大的常备军和临时征募青壮组成的军队哪个强哪个弱,还需要多说吗?
  齐军、燕军……列国军队有常备军的存在,不过数量一直维持得不多,那是因为目前的生产力太低下了,大量的青壮不事生产对一个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组建常备军的代价真的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
  像是耕战体系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秦国,国库中的财帛和粮食该是列国中最多的,但是秦军中的常备军最高也就是在十万,通常是维持五万左右,打仗的时候除了常备军作为中坚力量,其余的士卒也都是依靠徭役制度和军功吸引招募而来。
  “组建常备军的代价高昂,梁其实一直没有理解吕侯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维持,而似乎吕侯麾下的常备军数量足有四十万?一直是到得知吕侯麾下有一支专事生产的屯田兵,才摸到一丝头绪。”项梁说着露出苦笑:“不过模仿不过来啊,吕侯是新崛起,有大量的无主土地,我们……”
  列国的土地基本都是有主的,且土地大多掌握在各贵族手中,他们想要组建屯田兵只有去开垦新的农田,只是能开发的地段几乎都被开发了,不像吕哲有一个未开发过的黔中平原,近来又获得了包括庐江郡、长沙郡、闽中郡、南海郡,这些要么是被战火破坏推倒重来的土地,要么是人烟稀少的处女地。
  “这么说,此次会猎吕侯必胜?”熊心抬手指向调整好已经形成行军姿态的吕哲军。
  “回王上,那倒也未必……”项梁知道熊心是不知兵才会问这种傻问题,耐心答:“战场之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两军交战不一定是精锐的那方获胜。”
  看到敌军阵势严整并且行军姿态也是无比整齐,齐王儋也在提出类似熊心的疑问,而齐军主将和燕军主将都回答出与项梁差不多的答案。
  吕哲军没有战车,看去重步兵和骑兵比较多,田荣猜想吕哲是想依靠重步兵和长矛兵来抵御的冲锋,可是若战车兵是重步兵配合长矛兵那么好防御,谁又会花大代价来组建成本那么高的战车兵呢?
  “吕哲军中那些用布盖着的是什么?”臧荼手指那些被步军用身躯挡住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的东西。
  田荣也注意看了看,口中猜测:“有两个轮子,用布遮掩着看不出轮廓,该是车弩或刀盾车之类的器械?”
  臧荼认同田荣的猜测:“数量看去不少,只是不清楚是几射,射程又能达多远?”
  田荣摸着下巴:“吕哲是从秦军序列脱离,其翁丈是秦国中车府令该是能得到秦国的车弩制造方法。秦军车弩分为单射和三射,单射射程最远可达五百步(约七百五十米),三射最远能达到三百步(约百五十米)。”
  现在怎么也该明白吕哲是想用床弩来对付战车,可是车弩的射程远是远但准头不怎么样,再则会猎是两军相距三里(九百米),战车冲锋起来很快就能冲入敌阵,他们很怀疑吕哲的如意算盘能不能敲得响?
第0535章
战争还有暂停的?
  九百米对于用两匹或三、四匹战马拉动的战车来说也就是七分钟左右的时间,若真的是秦军制式的床弩每轮发射之后再装填拉弦起码需要十分钟左右,那么从齐燕联军的战车发力冲锋到双方短兵接触,床弩也就只能发射一轮而已。
  吕哲军有床弩,齐燕联军也有床弩,身为武将对军事器械的了解都不陌生,他们认为吕哲要是把破坏齐燕联军的希望,放在那些只能临阵发射一轮的床弩身上,那肯定是没有用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