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716

  列国之中并不全是笨蛋,他们也会有智者猜出秦国选择在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间开战有什么目的,肯定会想出秦国那是要消耗他们的物资。因此,齐、燕、赵三国会买的,按照他们的想法,自己多买一些秦国就会少买一些,哪怕是秦国不少买一些吕哲的储备也会相应减少。
  燕彼只是出去没多久又回来,他告诉吕哲:“李左车需要回去一趟,不过已经初步同意您的要求。”
  看!哪怕是吕哲站在秦国那边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可以想象齐、燕、赵三国现在也是在担忧吕哲会站在秦国那边,他们在战胜秦国之前会一直避免吕哲参战。所以别说是等价交换物资,哪怕是吕哲卖给列国的价格比卖给秦国贵,他们也得咬牙买下来,以期能不得罪吕哲的同时进行交好。
  现在的天下局势无比的明朗,吕哲很清楚待价而估的价值,不过嘛……他按兵不动并不是为了等谁提出比较高的高价,而是等着他们两败俱伤之后摘桃子,或是他们之中谁要败了却无法形成对吕哲有利的局势去帮。
  抱着发战争财和冷眼看局势变化的吕哲,在二十八万楚军集中到慎这边来时,他与魏王、韩王、楚王……当然也还有项梁一阵沟通,确定可以开拔之后,汇集起来的四个势力总数五十八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在行军途中,吕哲自然是骑跨战马,而列国君王则是乘坐战车,他们几乎并成一排一路走一路闲谈。
  不知道是不是秦国要封吕哲为王的消息走漏,由熊心率先又提起相助吕哲称王的事情,魏王和韩王自然也是极力邀请吕哲成王。
  到了外力助推和部下们强烈要求的时候,吕哲知道不称王是绝对不行了,对于称王他也已经有详细的考虑。
  让始皇帝封王不可取,要知道吕哲麾下无论是文还是武至少百分之八十是出自六国,一旦吕哲接受始皇帝的封王,不管始皇帝是不是用吕哲为族群开扩生存空间作为酬谢,那都是等于吕哲屈从于秦国,那些人哪怕不开口、不激烈反对,肯定也会心里极度不爽。
  自行称王已经成了吕哲很大可能的成王方式,有了魏韩楚三王的相助那也不算是草头王之类的称王,可是吕哲真的不想给后世做下一个坏榜样,有实力就能称王那不是鼓励谁谁谁有实力就割据然后称王吗?如此一来可以想象天下将要永无宁日,不管是谁坐江山都只能是随时提防有兵权的武将,又该重复的走向自我弱化打断脊椎的蠢循环。
  吕哲思考了很久才拿出一个方案,始皇帝不是要封他为王吗?那么始皇帝怎么能够一毛不拔,是不是该赐予一块封地来着?他觉得汉中郡很不错,是一块好得不能再好的封地,正适合始皇帝拿出来转为吕哲所有。
  始皇帝能拿出汉中郡最好,不拿出来吕哲自称汉中郡归自己所有,再成为汉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王号,至少吕哲认为大汉由自己开国是个很美好的事情,听上去远比什么吕国、南国之类乱七八糟的国号好听太多太多了。
  只要能拿下汉中郡再称王,吕哲的部下们绝对就无话可说,不管是始皇帝大方的赐封,还是吕哲自己出兵去拿。但是呢,吕哲还是比较倾向于是始皇帝拿出来,那便能避免自己开称王的“壮举”,为此他已经和蒙毅商议过一次,说是只要始皇帝愿意将汉中郡拿出来并封为汉王,他给“无偿”援助秦军一批物资,并答应秦国在支撑不住的时候站在秦国这一边出兵相助。
  蒙毅一开始很震惊也很愤怒,认为吕哲是在为攻打咸阳做准备才开口想要汉中郡,他听到吕哲说哪怕是秦国不赐封也有能力打下汉中郡并直捣咸阳时更愤怒,但是心里也清楚吕哲所言不虚。
  秦国已经和齐燕赵再次干上,马上就又要应付北边以匈奴为首至少三十万的敌军,这个时候吕哲再攻打秦国,那汉中郡真的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守,只要吕哲兵逼咸阳……也仅仅是兵逼咸阳,那秦国各条战线必需要回援,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秦国就算是不亡国也该被彻底打残了。
  蒙毅再听吕哲说只是想要给麾下一个过得去的交代,在秦国同意之前绝对不会派一兵一卒进入汉中郡,但是汉中郡的税赋归吕哲所有。他听完有些理解了吕哲的用心,吕哲那是被逼得不称王不行了,可是因为某种不知道的原因并不想自号为王,因此才会向始皇帝提出那么荒唐的要求。
  到了目前的天下态势,吕哲可以不用去隐瞒什么,他很明确的表示,拥有汉中郡的归属权也确确实实是为夺取咸阳做准备,但那是建立在秦国熬不过去的前提下。还有,他也表示一旦有机会夺天下自己并不会心慈手软和任何迟疑,说出了让蒙毅目瞪口呆的实话,那就是“我是秦人,若秦要亡,便由我这个秦人来获得咸阳和秦地,有那么一天会再次一统天下,是秦人为皇为帝的天下。”。
  吕哲还记得当时蒙毅目瞪口呆中有着一丝丝的安慰,想来秦国上上下下也明白自己的处境。
  因为国策的变化,又因为政体的改变,更加因为一统之后秦人很快失去了好战性,民力又过度的使用丧失了民心,秦国的国力虽然和一统差不多甚至更强,但是军队的战斗力真的是下降得太快了,这一关谁也没有绝对的信心夸下海口能撑过去。
  在这种不但应付不当就会亡国的悲观气氛下,秦国既是忧虑会亡国,又异常担心列国在灭亡秦国之后会大肆屠杀秦人,毕竟秦军在统一之战的时候因为是按照首级计算军功真的没少屠杀平民,列国怎么可能不报复?
  各种忧虑之下,哪怕是始皇帝都在考虑秦人的退路,不但选出公主要下嫁吕哲,连带谁都清楚不是那么一个回事的监军都在想着派哪位儿子前去吕哲军中。更甚者,始皇帝怎么可能会不知道秦国中的很多氏族子弟即将前去投靠吕哲,但是他并没有进行阻止。
  秦国会不会亡谁也不清楚,但是哪怕是万分之一能赢都要努力,不但要努力打赢还要做好打不赢的情况下该怎么保证血脉的延续,其中以法家治国的体制更是要找继承者。
  说到法家,秦国的法家是清楚吕哲也是采取法制治国,吕哲还能持续不断从秦国那里购买战马等物资,法家也是有出一些力的。他们是以不违秦律来维护,秦律在秦国的地位已经巩固,哪怕是始皇帝都很难违背秦律来自行其是,这样一来那些反对继续向吕哲出售物资的人只能闭嘴。
  吕哲高速魏韩楚三个君王会在取得汉中郡之后为汉中王(简称汉王),三个君王立刻就是露出惊喜的表情。
  熊心更是迫不及待问:“那么汉王是在近期要出兵攻打汉中郡?”
  吕哲笑了笑改变话题,不再谈起称王的事情。
  再怎么说熊心都是楚王,自然是乐意吕哲选定除了楚国之外的攻打目标,那样一来楚国哪怕是不想光复旧土什么的也能安安稳稳过几天小日子。若是吕哲攻秦失利,那对于楚国来说也是好事,要是吕哲大败亏输那对楚国就更是天大的好事了,他们就该振作一把做从吕哲背后捅刀子的美事。
  一路闲谈一路聊,五十八万大军并不是分为几路开进,是那种集中在一起又按照不同归属摆出阵势的推进,这样一来不但显得浩浩荡荡也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吕哲和列为君王不止一次的收到回报,说是交战双方的斥候一直在旁关注。
  大兵团行军本来就是怎么都掩藏不了行踪,但是不代表被监视的时候就该无动于衷,对于有非本阵营的斥候在旁窥视,吕哲的选择自然是下令杀无赦。
第0554章
秘辛(上)
  项梁一直在观察行军中的吕哲军,对于骑兵更是关注到眼睛不愿意挪开。
  “与单骑走马没什么区别,一样的骑跨战马行军姿态,看样子骑术也并不是多么高超,那是怎么能平稳地坐在马背上冲锋近身搏杀?”项伯没有看见那支人穿甲马也披甲的铁骑:“那支给人很恐怖印象的……铁骑,没错,就是铁骑!这支军队也没有看见,吕侯的保密意识很强啊!”
  项权默默点头,就像是项氏子弟兵那样,行军的时候将铁甲放在包裹让士卒背在后背,手中的铁质兵器也是一直用唱布包着,根本就不轻易示人,所以吕哲极力掩藏人能够骑马冲锋肉搏的秘密,又将铁骑藏得严严实实才是应有之意。
  “一定要找到这个秘密!”项梁的语气里充满了渴望。
  吕哲军的轻重骑第一次亮相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了,只要是亲眼目睹的人无不是被那一幕震惊得失态,脑海中不止一次的想象和推延该怎么应付,但是所知道的资料太少太少了,根本就无法凭空的找到可以对付办法。
  事实上哪怕是知道轻重骑的优缺点也不是想对付就能对付的,不然华夏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早该被亡国灭种了,哪还能屡次地南侵并窃取天下。
  很多人研究过该怎么去对付骑兵,得出的结论是骑兵只能由骑兵来对抗,若是用步军去与骑兵交战也只能是被动的防御,步军对上骑兵哪怕是战胜了也无法大量杀死杀伤,毕竟骑兵是四条腿,哪怕骑兵战败都能依靠极强的机动性逃跑,想要大量歼灭骑兵只有在特殊的地形进行埋伏才有可能。
  骑兵只能由骑兵来对抗?那么就需要有足够的战马来源,也就是天然的、良好的牧马场。华夏大地的天然又良好的牧马场有多少?河朔地区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算一个,陇西平原亦是算一个,辽东的几个不大的平原也能凑数,这些地方孕育出来的马种才能算是比较优质的战马。其余地方哪怕是也能养马,因为地理关系和气候关系孕育出来的马种也仅仅是一般,并不是良好的军用马。
  若是有地图,可以看看能够孕育出良好战马的牧场都是在哪,无论是河朔还是陇西,昂或是在辽东,无一不是在离游牧民族很近的地方,稍一差池这些地方就会落在游牧民族的手中。而农耕民族说实话啊,在春秋战国乃至于是秦一统时期还有不错的牧羊马匹和训练战马的手段和技术,可是在两汉乃至于是更后面的朝代,除非是能驯服胡人为自己牧马,不然根本就养不出好的马种,也没有太好的手段来训练出战马。
  春秋战国能养出好马,那是因为这个时期是华夏民族扩张最为迅猛的年代,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地去融合异族,连带异族一些好的技术也据为己有。秦就更不用说了,秦人花了几百年的时候主动去融合戎狄,秦人更是为周王室牧马出身的,怎么会缺了养马和驯马的法子?
  若是以养马和驯马的方面来说,吕哲来到了一个不错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秦人占据了一大片适合养马的陇西,不是两汉时期的陇西,是还有天山以西大片平原的陇西,在两汉时期天山以北那些满是河流和平原的地盘已经丢了。
  在秦刚一统天下时期,被灭六国中的赵国和燕国马匹更是被秦国掠夺,天下战马基本上是为秦所据有。除此之外,某些区域的秦人因为还有半游牧习惯,虽然没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数据,但是秦拥有的战马数量绝对不会少于六十万匹。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战马是什么,以为每一匹马都能成为战马,可事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每一匹马都能成为战马,大概四到五匹马之中才能出现一匹战马,概因成为战马需要足够的耐力、负重能力,除了这两个前提之外,成为战马还需要能够被训练成拥有懂得骑士指令的灵性、不怕喧哗、敢于冲击等等很多的特质。
  要是说在什么时代华夏民族能比较方便的组建起一支骑军,那真的是以两汉之前最为方便,而这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蛮荒之地”的说法,不但是秦国内部还有半游牧状态的秦人存在,连带赵、燕也有,草原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并不是无法利用的土地。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没有“故土难离”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无“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该时代的人眼界虽然不开扩却不缺开扩精神,这也是“中央集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深入骨髓的体现。
  吕哲有做过很隐晦的调查,虽然不保证靠谱,但是封建模式的社会体系绝对是扩张性最强、侵略性最足的一种体系。
  要是以分封模式在草原划出一块又一块的地皮分封诸侯,那么一个又一个封臣绝对会想方设法地在草原站稳脚跟,毕竟那是他们“自己的地皮”,由不是“奴隶主”的“所有地”,只要环境不是差到无法生存,封臣就会拼命地努力建设。
  相应的,不但是草原可以以分封模式来试图长久占领,任何一块地皮都可以使用分封模式来达到“开枝散叶”的目标,不过前提是中央政权的“头脑”不怕某一天这些封国灭掉自己。
  “骑军?”吕哲眉头一挑看向了说话的项梁:“项梁公问的是会猎之上的那些部队?”
  项梁问得并不突兀,他是假设了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军队开到秦与齐、燕、赵三国开战的战场,吕、魏、韩、楚要参战的话应该怎么来分配,那么自然是需要了解阵营内的兵力分配和兵种优缺点。在问出吕哲军的骑兵之前,项梁已经先介绍了项氏子弟兵的装备情况和最拿手的战法,详细说明各支楚军能够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作为同一个阵营,哪怕这个阵营是临时性的,确确实实是要互相沟通一下,以免在爆发战事的时候出现无法协调的情况,项梁已经开诚布公的说出楚军的情况,吕哲若是藏着掖着自然是会被觉得没有任何合作的诚意,所以不得不说项梁挑选的时机拿捏得相当不错。
  “就如诸位在会猎时所见,本侯麾下骑军可以冲锋肉搏、可以进行骑射,对付步军有着天然的优势。”吕哲自然是不可能全面介绍,思考着措词:“若是拿个比方,本侯麾下将近二十万的骑军作用与之战车部队相当,在某些方面比战车兵拥有更强的机动性,没有战车兵诸多的限制,亦是不需要保养的诸多事宜。”
  什么马镫、马鞍,连带正在研究的马蹄铁,吕哲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会说,也没必要去说,因此项梁想要更渗透的研究时,吕哲眼神变得无比的锐利。
  哪怕是再好的盟友也没有人会拿出全部的底牌,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点都是通用,项梁竟然急切到不顾这个规则打破沙锅问到底,可见对吕哲军的骑军是多么迫切的想要了解。
  其实吕哲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单边马镫早就出现,那是少数的贵族想要能更轻松的爬上马背。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没人想过既然单边马镫能借力为什么就不设立双边的马镫,也可能是有人“高瞻远瞩”地认为马镫的出现更有利于游牧民族因此才没有发明出来。
  不过说实话,哪怕真的是有个别人认为马镫的出现将会使游牧民族解放出双手,那也不会是全部的三缄其口,该是有那么几个不开眼的家伙发明出来。因此说什么高瞻远瞩基本是不可能,那么只能说人的思维固定化,还是那层“薄纸”没有被捅破?
  重复过几次了,想要永久的保持秘密不被洞察不可能,但是尽量掩盖总能拖延秘密过早被洞悉的时间,吕哲对于项梁的不开眼给的回应是严峻的脸庞外加锐利的眼神,这么一来哪怕项梁是多么的迫切也只能消停下来。
  “楚国现在拥有的战马数量不足二万,那个秘密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吕哲不悦地说。
  项梁拱手致歉,然后又问起大军该在什么方位驻营的事情。
  慎离秦与齐、燕、赵三国的交战地点是差不多五十里,普通的行军姿态需要大概一天半的时间,吕哲他们集中推进一天,到离交战地点大约二十里的时候已经能遭遇齐、燕、赵三国联军的外围部队,这些联军部队在发现有将近六十万满是吕、魏、韩、楚旌旗的军队向战场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是离这支开进中的部队越远越好。
  “再行进五里,离交战地点十五里外筑营。”吕哲说的是筑营不是驻营,以前已经有解释过这两种驻扎的不同之处。他又说:“项梁公以为该采取什么样的筑营布置?”
  项梁掩去因为过度询问吕哲军机密而出现的尴尬,心里对吕哲这个兵法大家能开口询问怎么布置感到骄傲。他寻思了一下,问:“那就看吕侯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前来。”
  “呵呵。”吕哲轻笑了有一会,最后莫测高深地说:“你说呢?”
第0555章
秘辛(下)
  还能是什么目的,能安静地看戏那就安静地看,到了有机会全面歼灭双方的时候吕哲也绝不会手软,现在的问题不是吕哲要怎么干,是秦与齐、燕、赵三国会让吕哲去干什么。
  对于吕哲来说,秦若能惨胜是最好,双方僵持着也蛮不错,齐、燕、赵三国惨胜可以接受,若是联军大胜那姜氏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秦国不能亡,至少是吕哲各项发展都平衡起来之前绝对是亡不得,要是在吕哲无力抗击天下之前秦亡了,吕哲创建的势力在这一代灭亡虽然不可能,但是肯定是会形成长久的隔江对峙,那么南北朝就要提前到来了。
  错了,或许没什么南北朝,毕竟匈奴也会南下,齐、燕、赵三国等于是被吕哲和草原胡人夹着打,吕哲打得凶一些齐、燕、赵三国就要被匈奴从后面捅刀子,可能演变成齐、燕、赵被游牧民族所灭,然后出现南宋时期的格局;匈奴要是打得凶猛,吕哲过江北上占领地盘,要么是提前爆发类似于西汉刘彻的格局,要么就是北宋时期的形势。
  吕哲平推齐、燕、赵三国之后再追亡逐北?没有任何一支势力(国家)能长久打仗的,哪怕是财政和粮食能够维持,军队总会有损失的吧,损失了总要有兵源补充吧,而一个人从孕育到可以成为战士要多久,至少十七八年是不是?
  以五百万的人口去打完中原,很可能会接收列国的黔首达到千万左右的口众,但是其中有一半人口是对吕哲拥有敌意很难成为兵源,地盘扩大了烂摊子也更多,以这种现状继续跟匈奴展开战争,说句不违心的话,吕哲能有三成胜算都算高了。
  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可以使用特别手段来增速,可利用人口的增长却是需要鼓励生育和小孩成长为大人的时间,吕哲对这些认知还是比较透彻,因此从未想过过早北上,最佳的时间表是一步又一步平稳的向北,每攻占一块地盘就稳固下来消化,同时让北边的国家不过度削弱到对草原胡人没有任何自保能力。
  这样的时间表大概是会在十五到二十年之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吕哲尽可能的向南开扩,将内河水军发展成海军,向大洋寻找新的资源用以本土的发展原料需要,那么二十年之内依靠吕哲对科技的重视,开金手指指点出火药制作,再来发明出火绳枪什么的玩排排队枪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现在少量的钢材都被玩出来了,吃透冶钢技术增加产量再来研究出钻管技术弄出枪筒真的不是太难,所欠缺的只是那个思维而已。
  五十八万大军在秦与齐、燕、赵三国交战地点十五里外筑营,几乎是大军开始分布开筑营,秦、齐、燕、赵的使节团立刻就过来了。
  秦国的来人是董翳为首的一帮人,这点让吕哲感觉有些奇怪,秦国不缺文士怎么让董翳这么一员武将一直在交涉?稍微一想也就琢磨透了,想必董翳是赵高那一系的早被秦国众臣们洞察,赵高为吕哲的翁丈,那么让董翳过来吕哲多多少少会看在赵高的面子上不太过为难。
  齐国的来人是田市,燕国的来人是卫满,赵国的代表是李左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