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716

  他们越是靠近东面城楼,喧哗声也随着距离的减少变得更大。
  城楼处的司马欣和季布看见吕哲的队伍过来,他们都是下了城楼远远迎接上来。
  吕哲的队伍人数不少,除了家庭成员之外就是一群盛装的文武百官,再加上相应的甲士与侍女,至少是有近三千人。
  没有任何的寒暄,司马欣作为阅兵主导演汇报一下阅兵方阵准备的情况,季布则是汇报广场的维安情况,早先一步过来的叔孙通也随后通报典礼的准备事宜。
  耽搁大概是一刻钟的时间,迈小碎步走得腿快断了的吕哲才艰难地爬上城楼,他刚刚踏上城楼的时候,一阵苍凉的号角声爆发了,随后是各个城墙段布置的力士舞起巨大的鼓槌,“咚——咚——咚——”有节奏地敲响了战阵之乐。
  在肃杀的战阵之乐演奏之下喧哗声停止了,在场的黔首无不是瞪大了眼睛盯着出现代表吕哲的王旗,他们看到一个黑色的身影出现在城楼处,正在猜测那人是不是自己的统治者时,城楼之上的士卒先是呐喊出“万胜”的呼声,随后维持次序的士卒也跟着呐喊,黔首加入的时候刚开始还能维持统一性,那“万胜”的呼声几乎要穿越云霄,最后渐渐乱了就只剩下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了。
第0608章
某种效应
  数十万人发出的欢呼声是什么样子呢?整个世界仿佛全在这一刻摇动了起来,人的脑子里除了欢呼声没有其它的一切,会使人情不自禁也想张大嘴巴一同发出呼啸。
  吕哲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他站上去马上传来山呼海啸的呼喊,心脏刹那间震了一下,随后爆发的欢呼声更是震得耳膜有些难受。他转头想对谁说些什么,却是看见所有人都是一副狂热的表情,那些人也全是长大嘴巴在欢呼,想来此刻无论说什么他们都是听不见的。
  黑色的身影,确实是黑色的,因为现在的冕服是黑色为主体颜色,只有一些镶边和图案会采取红色,从周到宋天子的冕服一直以来就是黑色主调,换成明黄那是在明朝以及之后的事情了。
  咦!那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哦,就像《三国演义》是明朝人写的一样,《水浒传》也是明朝人写的。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想查个资料着实不容易,所以《三国演义》里出现了虎牢关的相关故事,但其实那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事情。那个时候明黄不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宋江竖立杏黄旗在宋朝其实就是“求招安”,概因杏黄颜色在明朝之前就是“求和”“投降”用的颜色,到了明朝黄色成了皇家的专用颜色,投降和求和才被改成了白旗,但是《水浒传》的作者不知道呀,所以嘛……
  此刻此刻的吕哲就是身穿着以黑色为主体的冕服站在城楼上接受数十万人的欢呼,尽管被欢呼声震得有些耳膜难受,他还需要保持威严的表情静立着,表现得像是一名合格的君王那般,千万不能做出挥手致意的动作。
  欢呼持续了五分多种,吕哲实在是受不了没完没了的数十万人喊叫,他也观察到下方因为欢呼变得异常激动的人群,担心会发生失控的事情,他再次转头朝后面看了一眼,这下是真的不能再装严肃了!
  城楼之上的人们,不管是谁现在依然都是那副狂热的表情,可是与之前相比他们似乎变得有些不对劲,那狂热里有着一种狰狞,每个人都是红着眼睛死死盯着吕哲,那眼神里充斥着狂热以及莫名的崇拜,像极是吕哲命令他们跳下城楼都会毫不犹豫去做那般。
  催眠,没错了,绝对是一种自我的催眠,概因有着太多人对着吕哲欢呼了,他们欢呼着欢呼着自己的脑袋并没有停止思考。因为吕哲身份的关系,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几乎都是会带着该怎么讨好或是服从吕哲的思想,然后嘴巴里又在欢呼,不是一个两个人在欢呼,每个人都是那种崇拜又狂热的表情,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情不自禁就无限制的提高了吕哲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在这种过程中催眠的效果产生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站在高处被金黄色朝阳照射下的吕哲成了神,没错,吕哲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成神!
  吕哲举起了手,他的手刚刚举起来的时候,本来已经渐渐平息下去的欢呼声像是炸雷一样又变得高昂,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的手做出向下压的动作,正在发出高昂的欢呼声人像是脖子被人捏住似得,现场慢慢安静了下来。
  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已经解释不清楚的催眠效应,吕哲在氛围的营造下、自我造神的思想里成了所有人的焦点,人们的情绪会情不自禁接受吕哲的操控,所以当吕哲示意全场安静的时候,有些人可能看不明白但是却理解了,下意识就听从了吕哲的指示。
  前一刻还是山呼海啸的声音,下一刻全场安静了下来,令许多人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问题,他们总算是将目光从吕哲身上移开,看向了周边的人,然后一声试探的“啊”被发出来,太多人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有问题发出了“啊”的音节,结果汇集起来就大声了,哪怕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出声,那也是数万人在发音,像是大地发出叹息那般。
  吕哲举手下压变得安静令自己也愣了愣神,他刚要说话时却是一大片“啊”的声音发出,结果话又被堵在肚子里了,随后喧哗声毫不意外地又开始了,他心里无比纳闷地阻止自己再做出举手下压的动作。
  如果可以的话,吕哲真的想要后退几步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可是他知道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件相当严肃且严重的事情,吕哲若是一直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就罢了,一旦出现的话就不能随意的玩消失,不然要是某个神经病喊出一声“主上被刺”或者“主上被杀”,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只要人们无法看见吕哲的身影肯定是要信以为真,那会演变成什么模样……自己去想。
  下面的黔首在窃窃私语,城楼上的人却是在发愣,他们现在的脑子很迟钝,双眼的眼瞳其实是没有焦距的。过了有一会,那些武将率先回过神来,他们几乎都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像是在回忆刚才都发生了什么事。文臣回过神来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状况。
  “叔孙通,叔孙通!”吕哲连续呼唤了两次:“奏乐,立刻奏乐!”
  没有喇叭的年代,让人去喊让现场安静需要多少人?还不如依靠大鼓和号角来压下喧哗声。
  战鼓声再次被敲响的时候,那些窃窃私语的人总算是停了下来,他们看到的是一些士卒在快速的搭建什么,原本已经部分定装的木质架子一阶一阶慢慢垒高,到最后就成了环形阶层垒高的高台。
  高台自然就是祭天用的坛,原本祭坛是该用夯土和木材来建造,但是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需要用很麻烦又费时费力的方式来建造祭天坛,反正到最后肯定也是要拆掉,吕哲也就事先让人定装木板架子,这样一来祭天完毕后还能拆掉重新利用。
  因为吕哲是学工程的,必将为这个时代带来很多与工程有关的新技术,也因为吕哲前期的“乌龟流”造了太多的兵堡和对南陵城的建设,早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工程人员,再有现成材料的前提下搭建祭天坛只用了大概两刻钟的时间。
  典礼上的号角与之军阵使用的号角不同,一种是轻便的牛角,祭典上的号角却是铜制结构且略长,发出来的声音也相对比较雄厚。
  在雄厚的号角声中,早就被交代该干什么的士卒开始唱起了诗经里的诗词,在士卒吟唱的过程中,代表吕哲的王旗先行移动,等待王旗被力士扛着上了环形的祭天坛,有幸参与的文武早早就围着圆形的祭天坛站立着,这个时候吕哲才从城楼上离开,出了城门步向被摆放在广场正中央的祭天坛。
  华夏的祭天仪式从夏朝就开始有了,因为选择的是圆形垒高的形状,祭坛一般是被称呼为圜丘,在祭坛之上有一样是必不可缺的祭祀物,那就是大鼎,鼎越大越代表隆重。
  当然,鼎可不是被摆在祭天坛上的,毕竟祭天坛很高,鼎动不动就是好几千斤,搬动的过程必然会造成祭天坛的损坏,祭天坛损坏了就要重新修好,那该反反复复多少次?所以一般鼎是被放置在离祭天坛不远的位置。
  鼎的存在可不是为了好看,它其实是用来被容纳一些即将烧掉的祭品,所表示的是某个谁对上帝的恭敬,整个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就是由祭天的君王亲手烧掉自己书写的祭文,表示自己已经将想干的事情汇报上帝了。
  还有一点也必须说清楚,华夏所谓的上帝可不是什么耶和华或耶稣基督,是昊天上帝(也称呼为皇天上帝)。
  吕哲是在万众瞩目之下来到祭天坛,他在坛边短暂地停了下来,接受文武百官的弯腰致意,然后才开始重新迈动步伐。
  这个时候,战鼓声和号角声停了下来,在一片呼吸声中,吕哲踩着阶梯慢慢走上祭天坛,他因为冕服很紧也很窄走得很慢,身后是一帮按照官职和爵位排队跟随的文武官员。
  这些官员所能跟随吕哲的距离都不一样,一些官职低的人干脆就没有资格将双脚踩在祭天坛上,他们只能站在下方仰望。有资格踏上祭天坛的文武也有许多是停在第一阶梯上,然后随着阶梯越来越高还能跟随吕哲继续向上走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只有吕哲步上祭天坛的最顶端,他停下来之后环顾了一圈,然后开始按照既定的仪式诵读祭文。
  祭天的祭文有固定的格式,吕哲当然是不会祭天用的祭文,只能是由一些文化人来构思,然后由吕哲亲手执笔来写。
  站在祭天坛上的吕哲嘴巴在动,离得近的人自然是能听见自己的君王在诵读,离得远的人则是无论怎么注意倾听都听不到任何诵读。
  很多穿越者喜欢玩个性,就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来个与众不同,比如在这种场合光动嘴巴不出声,其实那是作死,不了解古人对待某些仪式的严肃性。
  十分清楚事情严重性的吕哲哪怕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瞎糊弄,毕竟祭天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还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吕哲不敬上天注定灭亡,演变成一系列的效应,最后欢欢喜喜的称王祭天变成自取灭亡,那可就搞笑了。
第0609章
什么叫震撼(上)
  诵读祭文是在告诉昊天上帝自己做了什么事业,因此得到了哪些人的爱戴才会有今天的祭天仪式。
  吕哲诵读完的那一刻,雅乐被奏响了。
  雅乐之中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到了周王室后期,除了舜帝的《九韶》和周王室本身的《大武》其它雅乐已经失传。
  此刻由近数百乐师演奏的是《大武》,该种雅乐在现代被称呼为古典音乐,其实真正的演奏与古典音乐压根就不是一个调子。雅乐演奏起来有着堂皇正气,什么叫堂皇什么又叫正气呢,就是音乐的节奏很慢,不见任何欢快的节奏,现代人听上去只会觉得单调,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单调和节奏慢都是有原因的,单调是因为乐器还没有得到演变很多乐器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的,那么演奏雅乐的乐器也就是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节奏慢就是为了彰显堂堂皇皇,被视为端正与正气。
  古时候学习音乐是难事,概因在没有乐谱的年代一个乐师极为难以培养,另外就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想要培养一个乐师那就意味着这个乐师除了音乐什么事情也不干,乐器也不是烂大街的东西,音乐根本不是一般人玩得起。
  另外,对于上古先秦的古人来说音乐也是一种相当神圣的事情,只有在祭祀的场合才能够听到,祭祀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能够祭祀的人也不会是普通人,可见能听到音乐的都是什么人,又该是多么艰难才能听到一次音乐声。
  生长在现代的吕哲,他听过相当多曲调的音乐,要欢快的、激烈的、沉闷的应有尽有,所以在他听来雅乐与……哀乐差不多。但是,雅乐在这个时代的人听来,雅乐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很多人甚至认为一辈子能听见一次死了也值得了。
  雅乐演奏中,吕哲烧掉了相当多的祭品,最后将祭文丢进鼎中燃烧的时候才开始率领百官跪拜上天。
  吕哲的身躯一矮,百官随后屈膝下跪,然后是士卒与所有观礼的黔首,结果就是一眼看去没有一个站立的人存在。
  祭拜完毕吕哲重新站起来,第二个站起来的人是手里捧着盘子的叔孙通。
  叔孙通手里的盘子上呈放着玉带、冕冠以及相应的印玺,玉带刻着一些铭文,冕冠有十二条珠链,印玺自然就是君王的大印。
  万众的欢呼声中,吕哲接过玉带系在腰间,冕冠也是戴在头上,捧着大王印玺向观礼者公示之后,这一套仪式才算是完成。
  好像少了点什么?没错,是吕哲身边没有一名女子。看电影或连续剧,君王祭祀或者登基总是免不了要有某个女主角在场,可那毕竟就是演戏而已。越是荒诞的电影或连续剧,在君王祭祀的时候围绕的女人越多,实际上这种场合压根就不允许有女子存在,所以吕哲的女人们一直都是待在城楼之上观看而无法参与。
  当然,并不是说女子无法参与祭祀,指的是称王建国场合,在设立皇后或者王妃之后,一些祭祀的场合皇后(王妃)是要参与的,寓意“凤凰和鸣”的阴阳调合。凤为雄,凰为雌,一直到明朝龙才代表皇帝,在此之前都是上天之子的“天子”,所以要是在明朝之前听见什么“请皇上保重龙体”之类的话,那肯定是某个穿越者带过去的称呼。
  吕哲带着文武百官忙碌地进行仪式,列国的观礼使节团却是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称王的仪式因为有叔孙通的存在,整个仪式除了黔首在场之外没有任何的错误和疏忽,他们有的是认为吕哲这边有些相应的底蕴,不再是草莽之类的存在。
  列国使节团所谓的底蕴指的是文化,就是说吕哲这边不是在胡闹,是按照先祖的传统在举行仪式,不是一些稍微获得一点点权力没有相应文化还要胡搞瞎搞的瞎折腾。
  这里就不得不说正版历史上陈胜的称王了,陈胜称王的典礼就是呼唤来众手下,然后穿上不正规的王级冕服,脑袋上扣上十二旒冕冠,众手下大呼“参见大王”就算完事。陈胜不会知道自己的表现让一些传统的贵族心里暗笑,觉得陈胜是一个土包子再无尊敬,结果就是降低了自己威严,加速了分崩离裂。
  一些使节团在思考吕哲这边的文化底蕴,不少却是从黔首的态度上观察出吕哲深得民心,又见吕哲的文武按照品阶穿着制式的官服,观察出太多太多了。
  黔首不是骨瘦如柴,意味着吕哲治下……至少是南陵这一块的食物不曾短缺。很多黔首在冬至节能穿上新衣,那么也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富足。生活看上去不错,黔首爱戴自己的统治者也就理所当然,有这样的民心基础吕哲肯定是不会缺少愿意报效的黔首,兵源方面的充足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现在的所有国家当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制式的官员服装,基本上只是规定不能佩戴什么首饰,品阶(身份)不到不能穿戴什么颜色的衣服,但是衣服的款式并没有规定。吕哲这边率先为文武百官制作相应的官服分配,所有官员该是什么品阶就穿什么样款式统一的制服,看上去只给人一个等级森严又充满组织性的印象,理所当然就会认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以前列国只是很模糊的觉得吕哲崛起了,吕哲手底下的疆域广袤军队众多,今次前来观礼看到了一切,吕哲的强大不再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他们看到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政权,一个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执政体系,一个受到黔首爱戴不缺兵源的庞然大物。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这里交易的粮秣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王绾思考什么似得,低声问了旁边的董翳一句。
  董翳立刻答:“回丞相,确实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石。”
  “唉……”王绾叹息了一声不再说话。
  秦国从吕哲这里何止只交易粮秣,各类的兵器、箭矢数量也不少,甚至是药材、布匹等物数量也是庞大,不然会搞出府库被搬空的事情吗?
  王绾不得不叹息,因为他知道为什么不到三年的时间吕哲能发展成这样,无非就是因为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掠夺和扩张,楚国在吕哲的扩张之下灭亡了,百越也在吕哲不断掠夺下近乎于亡族,大量的扩张和掠夺的利益共享按照古语来说就是“上下同欲”,又怎么可能无法团结越来越多的人呢?
  吕哲的崛起方式很容易理解,但是想要模仿则太困难了,特别是对利益已经分配完毕的列国,他们的利益既得者群体已经形成固定,再有就是统治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在利益的分配上十分占了九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自然是不足以驱使更多的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除了吕哲之外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在利益的分配上只到了贵族这一阶层,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与治下的黔首共同享受红利。
  秦国目前已经又开始寻求变法,为的是挽回因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秦国现在肯定是不适合大举变法,说明白点就是不能破坏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然恐怕会糟糕,只能是走回商鞅变法的老路,去重新塑造“公正”,既是商鞅强调“劳者有所得”的思想。
  王绾这边在思考秦国该怎么办才能渡过难关,不知不觉中雅乐已经被一种激昂的战鼓声和号角声所取代,他抬头向吕哲刚才的方向看去,却是发现那边已经没什么人了,四顾看了看终于是在城楼上发现了吕哲的身影。
  激昂的战鼓声是由两百面大鼓发出,身材健硕的力士赤裸着上身双手舞动着鼓槌,因为剧烈的运动浑身的腱子肉充满汗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被镀上了油光,随着鼓槌的舞动似乎还能看见汗水被激烈的动作洒出去。
  鼓声确实激昂,那是吕哲闲暇时与乐师反复确认才谱出来的战阵之乐,所谓的战阵之乐嘛其实就是吕哲看电影时极为喜欢的配乐,现在在演奏的是电影《见龙卸甲》里“五虎封将”的配乐。
  当然,因为这个时代乐器不全的关系,也因为吕哲不是音乐家不会提谱,音乐肯定是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免会加入更多激昂的节奏,所以不但是王绾听来那音乐前所未闻,在场除了原先有接受过会章郡之战检校的士卒,其余人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种音乐。
  就在节奏激昂的音乐声中,远处传来了阵阵的踏步声,整齐划一的轰隆踏步声中伴随而起的是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身穿铁甲手持利刃的士卒排列成25X25的方阵远远地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