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716

  其实必须乱,建国之后国家的体系已经被搞成半封建半集权了,弄得吕哲都搞不懂自己的国家是个什么体制的国家,现在看到工业带来巨大甜头的文武官员似乎又过于重视工业,那、那、那……华夏还会是一个传统农业“强国”吗?最重要的是人口增长起来之后,粮食会不会出现危机!?
第0622章
彼之仇寇,吾之英雄(上)
  食物一直是制约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充足的食物才能使得人口大规模的繁衍,这个简单的道理吕哲肯定是知道。
  目前汉国的人口数量还不是太确定,毕竟想要做人口普查不是那么容易,经过初步的排查在册是有将近八百万。
  所谓的在册人口是十三岁以上的黔首,孩童并没有计算在内,概因现在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童夭折……
  鼓励生育的准备吕哲已经做了将近三年,随着生活逐渐变得淡定,每家每户的小日子也还算过得去,近一年来婴儿潮才算是来临。
  为什么连鼓励多生育都要事先布置?还是因为卫生环境的关系,另外稳婆也是需要大规模培训,不然婴儿潮可要变成大量新生儿的灾难了。
  一代婴儿需要至少十三年才能成为劳动力,若是要成为以个合格的兵源则是需要至少十八年,那么也就是说吕哲除非是从其它列国额外获取人口,在是十八年内是不用担心什么粮食危机,问题是凡事都需要未雨绸缪,不能等危机来临时才束手无策吧?
  占领土地,为了形成人口“大爆炸”必须要占领更多的土地,在这个有人口才有一切的年代里,没有足够耕种的土地怎么能行!
  吕哲将目光瞄在南方就是想要用最小的代价开扩出大片的疆土,这些土地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开发才能有所出产,但是一旦开发成功必然会成为一处处的粮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那么汉国成为一个有数千万人口的国家就不会是奢望。
  数千万人口啊,在冷兵器时代那是多么占优势的数量,吕哲可是希望在自己四十岁之前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向世界各地进军来着,提前在公元前的纪元里上演全球大殖民时代。
  当然,在此之前发展很重要,工业的发展和海军的发展已经因为大发战争财得到提速,对于西南地区的攻略也没有停顿。
  说到西南区域的攻略,吕哲突然就想起那个被自己丢在一边该有一个多月的瓯雒国使节团。
  “王上,是要召见瓯雒使节吗?”萧何问这句话的时候在眨眼睛。
  瓯雒国的使节团已经来南陵一个月又七天了,他们起先被限制自由只能待在鸿儒寺安排的驿馆,后面驿馆人员得到吕哲的命令才逐渐给予自由,相信皋通等人也该初步了解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吕哲早先是忘记有那么一支使节团的存在,后面记起来了觉得是该让瓯雒国的那些人多多少少了解一下汉国,一直没有进行召见则是在等待南征军团的进一步消息。
  算算日子南亚那片区域该又是到了雨季的季节,新一步的战况也该在这两三天才送递南陵。
  南征军团前去入侵瓯雒国的部队有六万,武装齐备又有器械部队的六万人规模的部队,对付由体格瘦小南亚人为主体的瓯雒国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西南边那边的气候却是一个制约。
  吕哲最后一次得到来自骆摇的汇报是六万南征军刚刚突破瓯雒国组织起来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凉山战场。
  汉国记载中的凉山战役是在夏季第一旬爆发,六万汉军与约十四万瓯雒国军队在那片土地上进行了将近四十天的攻防战,汉军以损失七千人的代价消灭了将近九万的瓯雒国军队,新的雨季即将到来的关系汉军没有在攻下凉山之后继续推进,在原地筑营准备度过雨季。
  也是因为入侵瓯雒国的第一阶段进行顺利吕哲才没有召见那支使节团,毕竟有灭国能力之下还要闲扯什么鬼玩意,直接发兵灭其国、占其土、奴役其人也就是了,废话那么多做什么。
  还有一些事情似乎需要提一下,开明泮后面陆陆续续又派了几支使节团,这些使节团则是全被得到示意的骆摇给扣押了……
  对于吕哲来说,灭掉瓯雒国势在必行,就像是他不留余力的对付百越诸族一样,能消灭的时候就绝对不会手软给自己埋下隐患。
  南亚区域(特指除印度之外)能算得上国家的也就是一个瓯雒国,其余似乎是城邦类型。在灭掉瓯雒国之后吕哲的兵锋还会继续指向那些邦国,在消灭这些国家和城邦,南亚就该是只留下一些猴子一般的野人,到时候新一轮的猎杀悬赏也就该张贴,让民间的骁勇之士成群结队去山林猎杀野人,用首级来换赏金吧。
  太残忍、太残暴了?开什么玩笑啊!对于吕哲来说,他该负责的是治下的族群,其余族群最好全部都死光了。所以对本族之外的人种残忍不叫残忍,残暴也不叫残暴。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彼之仇寇,吾之英雄。
  针对瓯雒国的入侵会是一个长期的战事过程,那片区域每年可提供作战的季节也就是三个月左右,这么一来参与入侵的汉军数量过多是浪费,六万是经过一再计算后不多不少的数量。
  另外,骆摇指挥部队在凉山战役消灭了将近九万敌军,该是已经将瓯雒国的军队消灭起码一半。如果骆摇的情报没有错误,瓯雒国的总人口也就是八十万左右,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国家才能凑出多少青壮。
  瓯雒国凑出来的青壮一次性被消灭的九万人,他们还有多少个九万青壮能损失得起?所以开明泮设立什么防线,与汉军进行会战是错到没边了,在吃了凉山战役的教训之后,只要瓯雒国上下还有聪明人,凉山战役之后双方估计是没有再打大规模会战的可能性。
  骆摇对此也有清醒的认知,他向南陵中枢发来的指出,在未来的战争态势中汉军会一路高歌猛进,陆陆续续攻占瓯雒国的城池,但是汉军要面临的情况将会变遭,瓯雒国极可能会学百越人的战法,大量的族人采取躲入深山老林,武装力量则是小股模式的袭扰。
  游击战?那么事态的变化也就产生了,预定的六万南侵汉军数量肯定是要面临不足,毕竟攻占一块地方总是需要有驻军,兵力会被一再被分薄。吕哲在骆摇没有请求增派援军之前就已经下达集结十万部队南下增援的命令。
  入侵时只有六万,声势已经确定的时候再增派十万援军?太不复杂军事常态了!
  但是战争一直以来有什么常态可言吗?战争从来都没有什么常态,有的只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做出变动。在初步入侵前,因为后勤环境的关系,后勤线也就只能保证六万人的供给,随着入侵的道路扩建和对地理的了解,后勤线必然会得到增优……用非术语的说法,那就是运输补给的环境变好了,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补给了,那么数量的增加也就没有问题。
  新增参与入侵瓯雒国的十万部队不需要从太远的地方调配,在新一轮从南陵前去岭南的部队到达后,原本驻扎在岭南的南征军团本部就有足够的兵力南下。
  前去瓯雒国的十万人需要做的事情有点多,他们要继续修建道路,同时也要解放出先期入侵的驻守部队,另外就是参与到对瓯雒国势力的清剿。
  说到底,南征军团是吕哲手中最为适应南亚气候的一支军团,他们就是去建设也是去杀人的。除此之外,吕哲还会给骆摇几个新的任务。
  首先就是尽快探索好沿海,为水军寻找天然港口或是建立港口;其二是派人探索继续北上的道路,了解北方有什么样的国家或者是势力存在,为日后继续向南亚北部进军做先期准备;其三则是配合前去的专业人士勘探资源。
  果然啊,吕哲是以现代人的目光在看待这个时候的地理环境,他根本就不知道从越南那片区域想要北上是多么的困难。
  在目前的生态环境中,南征军团向周围探索,他们会发现西面会有一处大平原(泰国区域),北上的话却是有大片大片的山脉存在。哪怕是骆摇派出去的人手经过千辛万难成功地爬过没完没了的山脉,这些人也必将会被一条比之黄河还宽的河流给独断继续前进的脚步,再侥幸地渡河到达北岸,他们所要面对的就是一片面积至少三百里的草原,再向北走走上五百里左右又该是没完没了的山脉。
  似乎是在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面对茫茫林莽的时候只是翻越几座山就几乎全军覆没,那个时候已经是工业时代了都是这样,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干这样的事情……
  误区啊,吕哲存在很大的误区,他入侵的地方都是有人烟的所在,哪怕是再怎么荒凉也是多多少少经过开发。而现在南亚区域除了后世越南那一片,大部分区域都是属于无人区,也就是人类(不管什么人种)脚步未踏足的区域,完全就是两个样子。
  天幸的是什么,陆路难以走通的情况下吕哲总算是还在发展水军,虽然是发展过程缓慢且事故频多,但是技术和经验一再累积之下,陆路走不通还能靠未来的海军展开入侵行动……
第0623章
彼之仇寇,吾之英雄(中)
  很多人不明白很多东西,包括吕哲也没有细想那么多,但是估计有太多的人有着相同的疑问,那就是华夏文明和人口占有那么大的优势,为什么不进行无限的扩张呢?
  事实上华夏文明扩张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黄河源头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从部落形式到国家,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实力来说几千年之内的扩张速度一点都不慢,不然到了秦时期怎么可能会成为东亚占有土地最多的族群?
  限制一个文明扩张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对于很多文明来说是人力不足或是技术不到,但是限制华夏文明扩张的因素却是因为地理环境。
  吕哲想要从南亚一直进军到印度支那,那是他理所当然的认为翻越那些群山虽然会困难却不是没有可能,这种错误的认知。
  华夏文明的侵略性和扩张欲望一点都不小,但是他们的脚步经常会被环境所限制,比如阴山以北大片的沙漠,无法适应的高原环境,看去绿油油却难以生存的原始森林加没完没了的群山。
  两汉扩张到西域已经是极限,到了后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产生更大的悲剧了。在儒家的眼里,茹毛饮血的“三代社会”是最完美的社会,全世界只有自秦以来的土地才是有价值的土地,其余都是蛮荒,是连看一眼的一点价值都没有的“荒漠”。那么地理环境或许能够克服,但是思想上的枷锁却不是想要打开就能打开的。
  吕哲对儒家没有排斥感,他对待任何一个学派都是一样的感觉,那就是能用则用,不能用也没想过要完全灭绝哪个学派。同时,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独尊哪个学派,最为期待的是百家的思想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实”的出来。
  历史早就随着吕哲的崛起被蹂躏得面目全非,吕哲所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无限的扩大,他错误的认为陆路可以入侵到印度支那,但是发展海军的道路却又开启了对印度支那入侵的大门,只要吕哲的想法没有改变,迟早有一天手持汉字旌旗的军队必将在那片土地上呐喊“汉军威武”,然后进行一场又一场铁与火的较量。
  必须说的是,吕哲也不太清楚自己要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是靠谱,不过吧……不试一试他是绝对不会甘心的。
  在南陵城内,被丢在一边一个月又七天的皋通也不断地在进行“试一试”的重复尝试。他几乎是每天都在请求能够见到汉国大王,每次都没有得到回音。在进行求见的同时,他不断不断寻求额外的渠道,那就是结交汉国的权贵,借他们的线来达到成功见到吕哲的目的。
  汉国很强大,这一点皋通十分清楚,但是这么个强大的国家权贵也太少了吧?他一再的打听之下,得知汉国能够被称呼贵族的人不过才十四个人,而似乎那些贵族的爵位也太低了一些,最高的不过才是一个伯爵,还是一个什么五等伯爵。
  公、侯、伯、子、男,皋通当然知道这是周王朝设立的爵位等级,一个强大如汉国的国家除王室之外竟然才有一个伯爵?哪个新生国家不是大肆封赏来着,什么侯爵啦、公爵啦,能扔绝对是要扔出一大片,用以酬谢或是拉拢众臣,可汉国偏偏就只有一个伯爵和一众杂鱼般的子爵、男爵,对了……还出现一个什么勋爵的玩意?不得不说,他的世界观差点又要崩溃了。
  皋通理所当然的认为汉国的大王吝啬,对待功臣也太刻薄了一些,觉得自己要抓住这个机会,哪怕是不能借由那些贵族牵上线见汉国大王一面,应该也是能借那些人的不满给汉国埋下什么隐患吧?
  多方打听之下,皋通才知道原来那个五等伯爵是一个秦国的降将,这个降将叫司马欣,是因为入侵岭南立下扩土大功因功获爵,其余什么季布、骆摇五等子爵,萧何、蒯通、周文、为一等男爵,共尉、娩杓二等男爵,何怿、武梁、唐杰五等男爵,不是在战争中立功就是处理内政有功的人物。
  骆摇?对这个名字对皋通可是无比的熟悉,现在率领汉军在入侵瓯雒国的不就是这个家伙吗?
  皋通仔细思考了一下,他认为司马欣是十分艰难才攻下岭南,在即将完全占领岭南的时候被调走,且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才升爵一级成为五等伯爵肯定是愤愤不平,不管是为了见汉国大王还是进行挑拨,他都决定先去求见司马欣。
  汉国大王在爵位的封赏上吝啬,似乎在享受上倒是十分的优待?司马欣一个五等伯爵罢了,住的府邸竟然是占地那么大,居住的府邸建筑规格也比瓯雒国的国王开明泮来得富丽堂皇。
  一国使节,特别是这个使节所在的国家目前与汉国是交战状态,那么皋通自然是不能大摇大摆地前去投帖求见。
  皋通走的是既定的“三步曲”。
  三步曲的第一步也就是不具名的送礼、送重礼,这是要勾起司马欣的好奇心,毕竟没有名号的送重礼,司马欣哪怕是拒绝也该好奇是谁这么干吧?
  很好,前去送礼果然是引起了司马欣的兴趣,虽然拒绝可是那个门房有问去送礼的主人家是什么人,显然是认为有人有事相求,想搞明白是谁。
  皋通又接二连三的派人送礼,毫无意外每次都被拒绝,而派去的人理所当然也没能见上司马欣一面,司马欣府邸出动的最高格待遇是一名家老。
  成功勾引起了司马欣的好奇心,皋通该进行第二步了,那准备一份更重的礼物,这一次却是要提出想要恳请司马欣帮忙做什么事情了。
  不就是牵线见到国王吗?对于一个出生入死又立下大攻的将领来说,在功劳没有得到匹配待遇(爵位)的时候,该国的大王肯定是要在某些事情上给与该名功臣一些优待,那么带谁离得远远地看一眼汉国国王没什么吧?又不是要近身握个手什么的。
  在皋通看来,足够的重礼再加上只是远远地看一眼汉国国王,司马欣该是动心了吧?毕竟远远地看一眼不存在任何刺杀的可能性,顶多是被当成一个富有到有钱没地方扔的土包子外加白痴想要“一睹天颜”之类的。
  然而事情发生了神奇的转折点,礼物还是进不了门槛,甚至司马欣压根就是一如既往的没有给予任何的话。
  什么情况这是?皋通觉得华夏文明的社交潜规则不应该在这里不管用了啊。他怎么都想不通的一查,原来司马欣压根就是一直没在府邸,无论是拒绝还是问话都是出自司马欣妻子的手笔,司马欣人一直是在城外的军营!
  “自作多情”的皋通得知这样的消息简直有种想要呕血三升的冲动,敢情做了那么多的安排全部是做个瞎子看,但是……但是……司马欣的妻子也太大胆了吧?竟然是能跳过丈夫做出那么大的决定,要知道那些礼物的价值一点都不低啊!要是在瓯雒国,女人在家中也就是附属品的存在,敢越过一家之主代替拿主意可是要被浸猪笼的!
  有着巨大挫败感的皋通不断地使出手段探查之下,汉国的贵族军方系统的全部都是在军营,只有一些文官系统的人才是居住家中府邸。在这里,他产生了另外一个迷惑,那就是将领不该是没有得到君王的命令就该待在家中等待召唤吗?汉国怎么与华夏文明的国家规矩不一样,难道汉国的大王就那么大胆,在吝啬爵位赏赐的时候竟然还敢让将领一直待在军中,难道不害怕那些心怀不满的将军们领兵造反嘛!
  错觉和代沟啊,皋通根本就不了解汉国的贵族体系,更加没明白在军饷制度下军方哪怕有将领想要造反士卒都不会跟随,因为将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军队的军饷发放。
  另外,吕哲对军队的控制力也不是皋通能想象出来的,汉军之中有大量的典校这种神奇的职业(政委),还有相关的监督制度。想造反的将军有足够的金钱来维持军饷发放,还要能够收买那些摆在明面的典校,更要搞明白哪些人是暗处的“特工”,不然就是刚提出要造反,晚上睡觉时被摘了脑袋的悲剧人物。
  汉国的贵族体系因为贵族而珍贵,吕哲有言在先的约法,贵族的特权最高能达到裂土建国,虽然还不知道是在华夏建国还是被丢到哪块地方去,造反的成本和风险都太大了,有病的人才会去做除非逆天不然根本没可能成功的事情。
  皋通还要继续努力,想在没缝隙的鸡蛋上挖坑的时候,关于汉军在瓯雒国的战事情报被官府张贴出来了。
  骆摇率军在凉山取得大胜,损失七千歼灭瓯雒国九万军队——这个汉国官方张贴出来的消息让南陵城成了欢呼的海洋,但是却让搞不清楚真假的皋通等瓯雒国那边的人既是慌乱痛哭流涕也是不敢相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