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716

  文化的断层是因为什么?华夏文明的文化传承都是因为战火而被毁掉,导致越来越多的礼仪消失掉,更因为不断有胡人入主中原对华夏本来文明的封锁和摧残,结果很多人以为那本来就是华夏文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比如对龙的崇拜就是其一。
  对龙的崇拜很多人以为是自有华夏文明起始就存在,可是上古先秦一直到汉、东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亡国(元)、明,然后大明再次亡国,龙的图腾和崇拜是有没有错,比如春秋时期的被楚国所灭吴国,可是龙真心就不是代表华夏文明的图腾,上古先秦到春秋战国鸟类的图腾才是主流,此后在汉以及之后的朝代基本已经对图腾进行弱化,是到了“我大清”龙才真正成为代表国体和皇帝,至于龙的传人这一说法……那是到了近现代才有的事了。
  所以吧,无知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有人告知了错误的东西,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洗脑,那将是摧毁一个文明的开端,从根本上让一个文明失去了本来,换上虚构出来的东西。
  纯粹的越女和吴女表演舞蹈吕哲没有看过,那是因为他不注重享受。其实一个从现代回到古代的人,一回就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上古先秦末尾,对待任何的娱乐都会失去兴趣,毕竟在现代什么没见过,是吧?
  吕哲看到越女和吴女果然又是跳一种像是在播放幻灯片照片的舞蹈,还是将目光一直在众女身上扫视。当然,他可不是在看若隐若现的女子身形,是在检查那些女子到底是哪里能够藏匿兵器。他看了半天实在看不出那些女子有什么地方可以藏匿兵器,心里也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疑神疑鬼了。
  收回看艺伎的目光,吕哲转为观察身旁的三个侍女,侍女虽然是身穿麻布衣裙,可是这种长裙十分的贴身,也不存在有藏匿兵器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他很清楚不但侍女旁边有武士严密监视,远处肯定也是有弩手眼睛死死盯着,一旦三个侍女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弩箭会在第一时间射来,武士们也会立刻将她们乱剑分尸。
  “估计是真的疑神疑鬼了?”放松下来的吕哲视线抬起来,正好看见对面的赵歇正在举觚邀饮,也就举起酒爵共饮之。放下酒盏之后,他举起摆在长案上的匕首和叉子,将整个宴会独有的一块祚肉分割,取一些放在旁边的一个空盘子里,口中也说道:“赵王,请用。”
  分祚肉也是华夏古典礼仪之一,历来是天子赐予诸侯,所包含的含义是“共天下”的意思,该套礼仪吕哲已经练习了很多遍,毕竟不管是在对功臣封侯,或者是在与秦、赵两国合并期间这套礼仪都会被用到。
  分祚肉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场合,有着赵国风味的音乐已经停止,换上的是很正统的雅乐,吕哲就是在那种没有任何起伏的雅乐中慢慢切割祚肉,给予赵歇的是相对大的一块,另外那些属于汉国这边的臣工也有幸能获得一小块,至于赵国那边吕哲只给予陈余、张耳、武臣,其余赵国那边的臣子则没有份。
  吕哲一一将祚肉分发下去的时候,他能看出赵歇很激动,获得祚肉的每一个人都相当激动,有个别的人甚至还激动得流下泪水。
  祚肉啊!那是天子给予封王者才会有的东西,吕哲给赵歇分去祚肉是再一次确定赵歇会为一名诸侯王,给另外那些人分去祚肉则是在认可他们的功劳,也是在鼓励他们多多立功,希望他们建立的功劳都能达到封王的功勋。
  其实吧,也就是吕哲才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毕竟在他生活并成长的年代祚肉只是拜神和祭拜祖先的祭品,虽然也是神圣,可是所包含的含义与目前所处的年代是绝对不同的。但是看赵歇激动成那样子,一些臣工也激动到流泪露出感动的表情,他也算是收买人心做对了吧?
  没有被赐予祚肉的一些人,他们之中有些人是做出低下头做出低眉顺眼的姿态,有一些人则是羡慕或者嫉妒地看着别人案上摆放的祚肉。他们这一副模样基本是被吕哲看在眼里,而吕哲看到没人露出仇恨或是狰狞的表情,心里的警惕虽然还是有,可是已经非常放松。
  吕哲脸上多了笑容,宴会自然是变得轻松起来,随即音乐像是在展览一般开始不断变换曲风,几乎是将战国七大国的曲风都演奏了个遍。艺伎也是流水一般不断变换女姬,从越女到赵女一队一队地更换着舞蹈。
  女姬前面所带的前缀是在述说来源于哪里,这个“来源”指的不是出身或者祖籍,是她们跳的舞蹈是哪一国的文化。
  这个时候的舞蹈是来自耕作、动物、祈祷,模仿耕作和动物的动作来编舞要迟于祈祷类型的舞蹈,毕竟所谓的舞蹈最先是称呼为“巫道”,也就是说是从傩舞中演变而来。傩舞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就是巫师向神或是祖先祈祷用的一种“请神法”,现代称呼为跳乩。当然,现代的跳乩和古时候的傩舞是两回事,只是用意相同。傩舞不带杀伐之气,而跳乩注意这个“乩”字,“乩”与“战”的字体十分相视,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怎么写都有它的意味,所以现代跳乩其实是从一种战争祈祷演变而来。
  有人怀疑跳乩并不是华夏本来的文化,而是来自于胡人的一种习惯。事实上胡人也有战前祈祷的习惯,不过并不是士兵亲自参与祈祷,是一种不管是叫巫师还是称呼为萨满的人在大军或是贵族前面进行祈祷。胡人没有成系统的文明体系,所以哪怕是向神祈祷都不会有固定的套路,只能是乱蹦乱跳,并且还特别崇拜杀戮和血腥,这从一些文献记载胡人进行祈祷或是占卜都用到鲜血就能看得出来。
  说到祈祷,上古先秦在开战之前真的是需要向崇拜的图腾或是祖先进行祈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兵每每开战之前肯定是要进行祈祷,祈祷的姿势是单膝跪地,然后摘掉头盔放在地上,双手或是一种握着兵器或是双手捧着兵器保持礼敬的姿势,口中念着祈祷文。晋兵的祈祷文是什么已经无从考究,不过他们总是集体性地进行这一种仪式,又相当的讲求集体意识,因此被冠上了性格刻板的描述,随同性格描述的还有对晋军好整以暇的记录。
  吕哲对歌舞自然是没有什么兴趣,他眼睛虽然是看着正在舞动的艺伎,耳朵也是在听着音乐,可是脑子里面已经在思考是不是该搞出一套属于帝国的娱乐出来。
  哦,是娱乐而不是文化,而所谓的娱乐自然就是音乐和舞蹈。这年头可不讲究继承自谁谁谁,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娱乐,能说明底蕴和展现强盛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有属于自己风格的音乐和舞蹈。会有这种体现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形成一种新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极其讲究底蕴,同时也极度考验一个国家对文化的积累。
  在吕哲的一片胡思乱想中,一声钟鸣将他从思考中唤醒过来,而这个时候艺伎已经全部退场,换上的是手持乐器的一众乐师。
  这些乐师有许多都是需要有人进行搀扶,概因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瞎子,之所以变成瞎子当然为了使自己对音乐的掌握更近一步。而那些没有瞎掉的乐师基本都是比较年轻,估计是对音乐的热爱还没有到放弃视觉的地步?
  失神很长一段时间的吕哲是问了旁边的司马欣才知道宴会又到了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作为现场身份最高的人,吕哲有权力点名让某位乐师单独演奏,其实这里也有特定的意义,和现代想要捧红谁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吕哲想单独让谁演奏也没问题,不过却是要向乐师表达谢意,犒劳他们演奏音乐的辛苦。
  不需要向艺伎致谢,特别需要向乐师表达谢意那是因为这个时代音乐的神圣性质,吕哲自然是按照既定的礼仪赐酒赐肉。
  本来到这一环节乐师就该退场了,可是一个约有五十上下的盲人乐师却是提出一个请求,他要想要表演一个额外的节目,那就是不用任何人搀扶可以走到在场最尊贵的那人案几边,若是他能真的找到最尊贵的人案几,无论他拿到什么都权当是赏赐。
  找到最尊贵的人使用的案几位置?这里有一种潜意识的暗示行为,按照现代的意思那就是“带你装逼带你飞”,鼓励那位身份尊贵的人进行显摆,而显摆恰恰就是人的天性。
  到了这一会儿,本来已经放松警惕的吕哲却是心里不断呐喊:“来了,果然是要上演刺杀剧目,并且是找出这种可笑的心理暗示。”
  苍天,那个乐师用这种手段也就是骗骗会犯傻的“古人”,吕哲看的电影、小说、连续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会上那种当就怪了!
第0742章
仁厚?
  吕哲在思考,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想清楚要不要让刺杀出现,出现对于他有什么好处又会有什么坏处,然后是会造成什么影响之类的。
  一阵思考过后,吕哲做出了认为正确的决定,那就是不再节外生枝。他缓地站起来说了句“准了”,说完迈步走出遮阳棚。
  眼睛能视的人都是目光注视在缓步离开的吕哲背影,汉国这一方的文武第二批站立起来,随后是赵歇,最后才是赵国那批文武。
  盲人乐师对声音极度敏感,他们在吕哲站立起来的时候自然是能听出是一员身穿甲胄的人离开,很多乐师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在那么一瞬间那名想要玩“把戏”的盲人乐师脸上的神情很轻微的一僵。在第二批人站立起来之时,乐师这才都变了脸色。
  乐师在这个年代有很特俗的身份,因为在祭祀场合必然要有乐师奏乐,因此乐师是除了巫师之外被誉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人。
  世人对鬼神的敬畏来自于未知和最原始的崇拜,因而哪怕是身份再尊贵的人都不会当面表现出对乐师的不尊重。这些乐师今生可能不是第一次在君王面前演奏,也该是见过非常多的贵族,毕竟这年头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听音乐。可是呢?他们还是第一次遭遇到谢礼仪式没有完成,结果人全跑光了的情况,并且干出这样的人还是君王带头!
  出了遮阳棚的吕哲在抬头看天,曲梁的天空十分的晴朗,冬季即将来临之际的风吹来带着凉意。遥望远处的山峰,近看旁边的破旧城墙,他听到后面的脚步声没有回头:“逮捕那个乐师。”
  “谨遵命!”燕彼没有问为什么,应得异常干脆。
  身为臣下哪有不时刻专注人主的道理?不止是燕彼早早发现吕哲应邀前来之后一直保持着戒备,其实汉国这方面的文武都看在眼中。
  整个宴会是赵歇尽力在侍奉,安排也可以说是妥当,应该是很用心也努力在保证宴会过程中规中矩。
  在参与宴会时,汉国那边不管是文是武其实都留着心,心态基本是能在发生意外随时暴起的状态。一直到向乐师致谢之前,宴会真的是做到了中规中矩的地步,但是最后的环节偏偏出现了意外。
  中规中矩可不是什么贬义词,对于一场君王参加的宴会来说没有比“中规中矩”更好的评价了。
  乐师是一种该玩“把戏”的身份吗?以现在乐师的地位不该干出伶人才会去做的事情。事情反常必有妖,汉国的文武其实在那么一刹那已经都将手握住武器,就等待着突发状况发生后蹦起来保护大王进行厮杀。
  赵歇或许没有发现汉国文武的异常,但是赵国文武之中的三个人肯定是发现了,他们是陈余、张耳、武臣。
  作为即将被合并的国家,也将在日后成为吕哲的臣工,发现汉国那边异常的赵国文武能做的就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将手远远地离开兵器表示没有恶意。
  除了遮阳棚的汉国文武很自动地将吕哲围成一个比较散的圈子,赵国文武则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赵歇跟了上去。
  赵歇在靠近的时候恰好是听见吕哲在吩咐燕彼将那个盲人乐师逮捕起来,他是听得一愣迈步的动作也僵住了。很快,他又恢复微笑的表情重新迈动步伐,不过这一次他走得很慢,就在他即将穿过郦食其和叔孙通身边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一声“欲行渐离事”的暴喝,随后好像是谁又喊了一句什么,随后是女人们的尖叫声成为一片。
  渐离就是给始皇帝嬴政弹筝,然后在筝里偷偷放了铅,既是加重筝重量也是使声音变得低沉怪异。始皇帝是一位极为懂得音律的人,自然是会发现高渐离的筝声音奇怪,高渐离正是想要引起始皇帝的好奇然后进行刺杀。不过别看始皇帝长得高大又胖其实很是灵活,显然高渐离没有砸中始皇帝,刺杀宣告失败。
  吕哲哪怕是懂音律也不会是这个时代的音律,他又极少去听当代的音乐,自然是不存在发觉那个盲人乐师的筝有问题,所以也就不会发生好奇凑近的事情。他不凑近,想要行刺的盲人乐师只有找个借口,而显然也失败了。
  吵杂的动静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平息下去。
  赵歇自那之后就是一副浑浑噩噩的模样,他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靠近了吕哲,一直在吕哲多次出声呼唤之后才醒过神来。
  “乐师欲行不轨,孤全数逮捕起来,回国之后会交给廷尉署,翁丈不反对吧?”
  “汉王……”
  “那就这么说定了。”
  吕哲不希望赵歇再说些什么不识抬举的话,将话题转到了与赵国合并上面。
  执行逮捕命令的不是燕彼,是叔孙通和张耳。他们不但逮捕了所有乐师,还将表演歌舞的艺伎全部抓了起来。
  之所以不立刻进行诛杀不是吕哲仁慈,是他秉承的是依照律法办事,因此才没有下达杀绝的命令。而这个其实在当代也不是多么特别,哪怕是曾经的列国也极少发生“口出天宪”的事情。
  口出天宪是什么?就是领导说的算,法律和制度不及领导一句话。而口出天宪在某个谁成为奴隶主,天下人都是奴隶的时代,才会发生的事情,毕竟奴隶没有人权,而自由人是有人权的。
  与赵国合并在齐国和燕国消失之后就已经成为定局,若是赵歇或是赵国的哪个谁反对,到时候哪怕是吕哲不愿意,汉赵战争也必然会爆发,毕竟赵地不属于汉国的一部分,那么齐地和燕地就会被分割成为飞地,而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赵国上下也十分清楚,因此在汉军只用半年不到的时间灭亡齐国逼得齐王儋自焚后,吕哲提出合并意向,条件也不显得苛刻,他们很快就做出了权衡。
  汉军卧藏四年再次出动展现的是强劲的兵锋,将近两百万的齐燕大军有如草芥被碾压而过之后成为粉末,赵国上下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个能力去进行抵挡。无法抵抗并不是赵国大多数人同意合并的理由,比较重要的是吕哲答应赵歇保留赵王封号并有邯郸城作为封地,且吕哲也保证利益共存的同时赵国文武不会受到歧视。
  合并势在必行,利益也没有受损,赵氏王族在思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但是作为文武的臣子绝对没有兴趣搞一场刺杀什么的。
  自那声“欲行渐离事”被喊出来之后,现在的事情已经很明显。有人在宴会上要进行刺杀,并且汉王哲很显然早早就发觉不对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一种冷处理。
  “赵王,那批人……”司马欣看一眼吕哲,得到肯定的回复后继续对赵歇说:“那些反对者请交给我方。”
  赵歇回头看一眼,他的目光扫视过去只有少数人没有闪躲,但是哪怕是没有闪躲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存在支持。
  虽然刺杀因为吕哲的离场并没有成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是那个盲人乐师喊出那句话就让事情没有办法被压下去,这样一来光是诛杀乐师和舞姬是不够的,幕后的黑手肯定是要为此付出代价。
  “廷尉署会依照律法来进行处置,有罪者以罪论处,无罪者也不会遭受牵连。”吕哲看到自己的老丈人脸色非常不好看,也就说了一句。
  赵歇除了点头还能有什么态度?他现在其实应该感到庆幸,既是庆幸刺杀没有发生,也庆幸吕哲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若是吕哲明知道会发生刺杀而让事情发生,那个时候早有防备的吕哲自然是不会有什么事情,但是刺杀发生了事情就绝对会大到捅破天,那个时候已经不是逮捕和交出谁能善后的了,该是赵地变成战场,他说不准也会当场被乱剑分尸掉,毕竟整个山包可都是被汉军围着呢!
  赵国的一些文武也从吕哲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上看到了许多,他们以前一直风闻吕哲待人仁厚,对待臣下更是以臣工而不是臣子待之。在确定赵国会与汉国合并之后,他们更是千方百计的打听任何与吕哲有关的情报,事实上也真的没有吕哲诛杀哪个文武臣工的事情,最严重的也就是革职。探听到那样的情报是赵国文武对合并表示赞同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到吕哲从不吃独食,还能与臣工共富贵。说实话,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愿意效忠这种的君王的理由,而赵歇也不会有事,那么也不存在什么失节的障碍了。
  现在,吕哲表现出来的姿态更是令人放心,都要被刺杀了还能保持心平气和,更没有想要借事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意思,那么也就证明吕哲是对待赵国充满了诚意,他们自此就没有什么迟疑了。
  会不会有谁认为吕哲软弱?怀疑吕哲软弱的人应该去南方,去看看与百越交战的那些战场遗址,那里有着大大小小的京观无数……
第0743章
甘单
  邯郸在上古先秦时代并不是这个名字,她在秦一统天下之前其实该称呼为“甘单”,起源是在殷商时期,最初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邑,并没有城墙存在,居民也不过才数百,算是殷商从黄河源头那边向南开扩的一个前进基地。
  一直是到周王朝时期,周王室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作唐,是三千多个封国中的一个。唐在春秋中叶改名为晋,因此《诗经》之中只有《诗经·唐风》而无《诗经·晋风》。晋国实行的自然也是分封制,现代的称呼是叫“领主制”,其中有一个领主为赵氏。
  这个赵氏是从遥远的西北迁移到晋国,他们是秦国王族的一支,发展了十数代之后成为晋国的贵族之一。贵族自然是会有城邑,不过在最开始赵氏的封地并不是在邯郸附近,而是因为赵氏的赵夙帮助晋献公灭掉一个叫“耿”的国家,赵夙被封为大夫,随后晋献公将耿这个地方赐予有功的赵夙作为封地。而这也是赵氏获得的第一块封地。
  在当时的晋国,大夫已经能算得上是大贵族之一,在屡次的征战中赵氏又先后立功,获得来自国君奖赏的“原”“温”“甘单”“晋阳”“平阳”等封地,其中的“原”后来被赵衰谦让给了一个叫先珍的人,理所当然先珍按照当时的习惯,因为有了叫“原”的封地改了称呼叫“原珍”。
  赵氏在晋国从来都没有多么的风光过,甚至在某个时刻因为涉及国君的变动差点整个家族被灭,其中最为出名的故事就是《赵氏孤儿》那段,后来还是在赵武时代赵氏才算是真正的奠定了三分晋国的实力,也是在赵武时代晋国打服了南边的楚国,使楚国正式成为华夏族群的一员。这里的“成为”说的不是文化,而是一种广泛意识的认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