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716

  “这里是城北。”张耳说了一句。
  吕哲在看那些忙碌的人群,他也看到了很多摊位,一些人也在进进出出地搬动货物。
  古时候的城池,城北和城西都是有市集的存在,城东和城南则是主要的居住地。
  邯郸是一座大城,人口往少了算也不会少于三十五万。三十五万人的城市,她的市集只有城北和城西两处,按照古时候的规划城西基本上是贩卖牧畜和大宗商品的地方,城北则是以零售为主。
  一个人口三十五万人的城市,零售市场是集中在城北,其它地方除开有一些货郎挑担叫卖不存在商铺,那么整个城池的人每天需要用到的商品都在这边,看上去自然是人头涌动。
  作为一名穿越者,吕哲也不是没有到菜市场买东西的经历,事实上只要是菜市场就没有不乱的地方,什么占用道路,什么货物乱搁,什么摊位扎堆,那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
  张耳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就是想说吕哲在想的那些,千万不要奢望一群摆摊讨生活的能有多么强的次序观念,脏和乱本来就是市集该有的样子,要是不脏和不乱那是高级会所,不是零售市场。
  赵国的一群人能看出汉国这边的人眼神里带着鄙视,他们之中有人就提问说难道南陵城的城北不是这个样子吗?
  南陵城还真就不是这个样子,南陵的城北零售市场是一种网格状的格局,吕哲也将现代的超市理念带到当今,同时南陵城也有着邯郸所没有发达的地下水道系统。
  除开地下水道系统之外,吕哲所“带来”的理念中的任何一条都是现代产物,经过历史不断沉淀的经验不一定正确,但是再怎么也是先进产物,毕竟人类总是在发展在进步嘛。
  郦食其在给张耳介绍什么叫隔离巷,那就是一种必要的防火真空带。另外,他也在为张耳讲解水管道系统,述说着南陵城内随处可见的自来水,保证城市整洁的厕所等产物。
  “原来是陶具管道和那个叫什么水压控制的东西,难怪南陵城内会有那么多的喷水池。”张耳的智慧并不差,对于陶具也并不陌生,他摇着头在苦笑:“南陵是新城,邯郸……”
  是的,邯郸城是一座古城,想要改建并不容易,所以赵国这一些人就算是知道城池的规划又怎么样?推倒重建基本是不存在可操作性,要真的那么干,就等着邯郸的市民暴动造反吧。
  最先使用陶具管道作为输水工具的并不是吕哲统治下的汉国,秦国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经在使用陶具管道作为输水设施,不过秦国并没有发现水压理论,陶具管道只是用来在一些必须输水又是道路的区域作为地下输水系统。
  在现代还能发现关于秦国水利的系统,不止一次发现秦人埋在地下的输水设施。这一套方法用在田地的灌水系统上最为常见,科考人员发现最大的一个灌水系统,秦人埋在地面下的陶具输水管道最长竟是达到了夸张的三十公里,更有贯穿一座大山腹心的陶具输水系统,也不知道以当时的科技和条件是怎么做到的。
  陶具输水管道发展成熟,对水压理论的研究也积累足够的经验,那么冲水马桶这种结构并不是多么复杂的玩意肯定也是被研究了出来,汉国目前对外销售商品很多,但是卖得最好的货物绝对有冲水马桶。
  张耳就在对郦食其说关于冲水马桶的事情,邯郸城内向汉国商贾购买冲水马桶的人不少,陶具输水管道他们弄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有一个问题十分的关键,那就是邯郸城可不像南陵城是坐落在一条大江边上,邯郸城也不像南陵城有那么发达的水利系统,冲水马桶风靡整个邯郸,南陵城的公共澡堂模式也被模仿,大量的用水对邯郸的水源造成很大的困扰。
  不止是卫生条件上面,弱者总有向强者学习的天性,而有很多时候都是“走歪”了,学习是往生活的便利和享受最先开始模仿,南陵城处处可见喷水池,很多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是没有喷水雕像或是泳池简直丢人,南陵作为国都在带动整个汉国的生活品味,作为强国的汉国也在带动东方世界的生活追求。
  邯郸城内自然是不会出现公共公园和喷水池,但是不妨碍一些有条件的人家在自己的庭院中玩那么一套,其结果嘛……
  “哦?邯郸的水井水位一直在下降?那是地下水使用过于泛滥,建议找大师探勘一下,别可像临淄造成地陷才好。”要是几年前郦食其绝对说不出这么管业的用词,他说的大师也不是道士或和尚,其实就是对土质有研究的人才。
  现在研究土质和山川的学派不少,农家、墨家、阴阳家、杂家对于类似的研究都有涉及,最为专业却是八竿子砸不到的名家。
  名家是干什么的?其实就是辩论家,最擅长的就是“白马非马”那一套。之所以说对土质和山川有研究其实有点鬼扯,只因为“史禄”这么一位大才是出身名家,但是他偏偏被始皇帝任命修建灵渠,具有很强的观察和创造能力。
  汉国也需要灵渠,用以贯通蜀地、巴地、黔地的水路,因此史禄自然是被吕哲所收罗麾下,今次北上吕哲刚好是将史禄带在身边,现在刚好让史禄帮老丈人好好探勘一下邯郸,可别因为用水不止节制搞出地陷的事情出来。
  “是大才,王上委以重任,史大匠也不负王命,大军北上能够维持后勤粮秣,全赖史大匠一路探勘山川河流。”
  张耳一听邯郸城可能会出现地陷就慌了神,哪里有功夫去听一个什么大匠都干了一些什么?
第0746章
邺城
  灵渠的建设韩国已经计划了两年,吕哲对于灵渠的重视是有根由的,他万分清楚灵渠的建设意味着什么,今次回到南陵也将会是启动灵渠建设的开始。
  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不适合开启大型工程?这个说法太正确不过了,可是汉国的情况与历朝历代都不是那么相同,历朝历代对于大型工程的建造采取的是使用徭役,吕哲所统治下的汉国不存在徭役一说,有偿的雇佣民夫是建立在互惠互利,也没有强迫的说法。
  天朝利用大量的国家工程拉动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设基础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那是一种国家的让利行为,不过嘛……难免也就滋生了一大批的贪腐官员,官商勾结也无法避免。
  事实上吕哲很清楚国家工程是怎么个回事,所以在张耳旁敲侧击是不是能帮老丈人建造一座新的城池之后,刚好想要进行某种实验的吕哲也就点头应承了下来。
  虽说赵国是在没有任何复兴希望和随时会被攻灭的前提下妥协,但是也无法否认赵歇是一个很识趣的人,吕哲怎么会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吝啬呢?
  因为开启太多基础建设而开始滋生贪腐官员的汉国,吕哲十分清楚光靠杀人无法从根底上解决贪污腐败的问题,最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使用分段承包的手段,将地方建设承包给商贾,然后指派官员和乡绅成为监督一方,使官府成为监督者而不是实际的参与者。
  那样依然无法排除仍然会出现索贿或是官商勾结的情况,但是起码出事了知道应该找谁,涉及的也只会是官员而不是整个官府,到时砍了官员至少是能挽回一些官府的整体信用,不会使得民众因为单个官员而就对整个国家失望。
  张耳肯定是没有与赵歇经过沟通,该因吕哲亲自向赵歇承诺会帮其建造一座新城的时候,赵歇先是露出迷惑的表情后又变现得惊喜,可是惊喜之中难免会有迟疑。
  原先吕哲并不太理解赵歇为什么会感到迟疑,事后向蒯通说起这事,蒯通说出了缘由。
  邯郸再怎么破败都是一座大城,这座城池里面有三十五万的人口,拥有一个都城该有的繁荣经济,按照协议吕哲会将邯郸城封给赵歇作为封地城邑,附属的还有邯郸城周边五十里范围内的郊外土地,这样一来吕哲分封的赵王起码还有三十五万的封地领民,也能依靠邯郸的商业税收将小日子过得滋润,至不济不也还有广泛的郊外可供耕作吗?
  “王上,张先生那么建议或许是为了赵歇好,可是对您来说有可能造成刻薄的名声啊。”蒯通进一步解释:“自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五三年)至今,邯郸作为赵氏的领土已经将近三百年(其实是二百二十余年)。”
  剩下的不用多说了,吕哲稍微一想也就想出了究竟。
  张耳给出那个建议有很多的含义,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测试吕哲会不会在天下稳定之后收拾异姓王。
  本来给不给赵歇新建一座城池很难进行抉择,让没有多想一口答应下来的吕哲怀疑自己答应得那么爽快会不会造成什么误会。
  “大王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不如就再优厚一些,可以按照邯郸的规模来进行建造,也答应赵王可以尽迁邯郸黔首前去新城。”后面才过来的张良给出这样的建议。
  吕哲听完张良的话略微迟疑也就颔首认同,只是这件事情还要与赵歇多多沟通,不能在目前这个阶段闹出什么不必要的误会。
  “那么汉王认为新城建立在哪里好呢?”赵歇一听要迁移邯郸的黔首前去新城,似乎神态也就变得轻松,没有之前的那种紧张。
  一旁的张耳、陈余等人看到吕哲拿出的方案也都露出笑颜,他们不再怀疑吕哲的诚意。
  很简单的试探嘛!若是吕哲只建城池而没有考虑市民,那就代表吕哲必然会在天下真正定鼎之后收拾赵歇;若是吕哲反悔不再建城,那也就说明是在诓骗,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
  司马欣命人拿来山川舆图,在吕哲的点头示意下,说道:“诸位,请阅览。”
  那张羊皮纸的山川舆图包含了整个邯郸郡,里面标注着各个城池的位置,河流、山脉等地势也都被清楚的标注出来。
  赵歇对于山川地理很明显不懂,他很想抓住这个机会选个好地段,所以不断对信赖的张耳和陈余打眼色。
  陈余和张耳都是名士,可是任何时代都极度讲究术业有专攻。陈余主修的是纵横,也有涉及到一些黄老和杂家;张耳主修的是名家,学了一些儒家和黄老。这样一来纵横学科或许是有一些关于山川的知识,但是绝对只能是“假、大、空”的进行命题,不能算是“专业”,其它如黄老、杂家、名家、儒家,这些学科就完全与山川地理不挂钩了,他俩面对赵歇的求助只能是苦笑。
  “要是司马昂没有出征就好了。”赵歇面对张耳和陈余露出有心相助却没有能力的表情有些失望和着急。
  司马昂就是司马懿的祖先,这个家族累世皆为武将,按照两汉之后的说法就是将门世家。能够称得上是将门世家必然是要有其家族传承,至少是拥有一部兵书。除开拥有兵书之外,统兵的将军怎么能对山川地形不了解呢?那么必然也是要学习关于地形和地势的知识,不然不懂山川地势的将军该怎么行军作战?
  司马昂是四个多月前率军北上,出雁门之后直插云中,随后又走九原一线前往沃野,目前是协同王贲、徐志、卫翰等中郎将在针对胡人作战。
  赵歇的目光在赵国一帮文武之中来回扫视,看了有那么一会实在是不知道该向谁寻求帮助,最后将目光停在最近名声鹊起的武臣身上,不过似乎对武臣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本来就是嘛,谁都清楚武臣是起于微末,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武臣没有好一点的祖宗,是到了武臣这一代才因缘际会获得高位,那么就别奢望武臣能够获得什么知识传承。这年头知识并不好获取,没有家族传承想要出人头地远比想象中来得困难,武臣是打了几次漂亮仗了没错,那只能说武臣是运气好也有带兵的天赋,然而不管是运气好还是天赋不错都不能弥补没有知识的短板。
  武臣当然发觉赵歇求助的目光,他是很想站出来,可是……还是那句话,他是微末崛起的人,能够认识几个字已经算是不错,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和专业培养,很难能给出正确的建议。
  最后,赵歇将目光看向吕哲。
  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到上古先秦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吕哲会像很多穿越客那样观念和理解上存在很多的误会,比如按照自己的思想来猜度他人,要么是觉得“古人”无比愚蠢,要么是觉得“古人”无比聪明,来一个极端化。
  吕哲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快十个年头,思想和价值观基本很难再出现误差,也能理解现在的人们到底是个怎么回事,那可真的是极端到了每边,大把大把目不识丁的人存在,也有因为家族传承的精英。
  现场的赵国那边有什么精英吗?作为名士的张耳、陈余或许能算精英,但是“专业”很明显不对口。武臣也能算是精英,可惜的是缺乏底蕴。
  吕哲能看出赵歇的尴尬,用着商量的语气问道:“翁丈对新城池有什么要求吗?”
  赵歇很努力在思考,他刚要说话,旁边的张耳率先开口了。
  “大王,新城占地若是与邯郸一同大小,可否选择依靠河流?”张耳很明显就是参考南陵的条件,说了一些特别点明一座满是花园和喷水池的城池很赏心悦目,然后又说:“王上(赵歇)日后只有一城一地,族中口众较多,能不能选择一块汇通的地方?”
  张耳目前称呼赵歇为王上无比正确,毕竟赵国现在还是一个独立王国,要是赵国成为吕哲统治下的一个封国,那时候除非张耳依然是赵歇的臣子,也就是所谓的臣下臣,不然“王上”这个称呼只能是对吕哲。当然,吕哲日后称帝是必然的,所以……
  “汇通之地?”吕哲不由自主地看向山川舆图。
  所谓汇通之地不是指什么,其实就是一块道路四通八达的区域,也包含着必然是商贾的必经之路。
  张良等待张耳说出要求立刻就将目光移动到赵歇身上,他看到赵歇不断点头显然很符合要求的样子,眉头挑了挑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吕哲寻思了半天将手指向邯郸西南方向,那里符合要求有一条漳水,虽然比不加上长江,可是在中原已经算是不错的水系。漳水再向南大约二十里还有一条洹水,那边在地图的标注上是平坦地形,水系发达再加上地势平坦,是建城的好所在。
  “这里有一个小县叫邺,屡次战火中已经成为废墟。”吕哲的手指头点着舆图:“有水系,地势平坦,又链接上党、河内、河东,算是一个交通枢纽。在这里建城,如何?”
第0747章
后方
  十一月份的南陵没有下雪,经过秋季的连绵雨季倒是显得空气有些湿润。
  现在华夏本土会下雪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辽东、辽西靠近极寒也就不提,北地和西疆也已经有三年没有降雪,今年中原大部分地区亦是没有出现降雪的情况。
  南陵一年四季的温度偏差并不是太大,春季时常是二十三度左右,夏季最高温也不会超过三十度,秋季因为是下雨时节则是在十八度到二十四度之间,冬季最冷也不会低于十五度。
  这样的气候与全球处于温暖季节有关,又与环绕太阳转的地球所处位置关联,直接的现象就是全球各地天气趋于暖和。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地球在太阳系的轨道处于温暖区域,直接导致华夏本土的北方草原几年没有降雪,让草原胡人享受了几年的水草丰美生活,胡人的人口和牧畜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在原版的历史上,冒顿抓住了上天赐予的机会,努力增加匈奴群落人口的同时向西进击,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将大月氏赶到中亚区域,直至是到了现代天山区域遇上了比较彪悍的乌孙人才停止向西继续扩张的脚步;冒顿停止西扩之后掉头往东,依靠百年不遇的暖和季节将盘踞在辽东以北的东胡击败,吞并了一部分的东胡人。冒顿左突右击一路征讨,开扩疆土在游牧民族看来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口,一度让冒顿手里掌握的控弦之士突破五十万,匈奴的总人口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五百余万,此后匈奴历代人口再也没有突破五百万。
  没有降雪是一个好现象,几乎全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旦降雪对于黔首来说是个灾难,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将会是个难以形容的悲剧。就是因为这一时间段老天还算给面子,原版历史上刘邦重新一统天下才能还有将近一千五百万人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