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716


第0754章
更辽阔的世界
  汉军先期的驻防是以沃野为中心向两翼延伸,沃野的两翼分别都是沙漠,目前两片沙漠的名字一直在变也没有个固定的名称,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死亡之海”这个名字,不过只要是个大一点的沙漠都有“死亡之海”的注名来强调沙漠的危险性,并不存在什么特色。
  沃野的地形注定构建防线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就能形成一条防线,差别就是取决于驻军兵力的雄厚与否,该防线的厚度会有多大。
  塞外不像关内,关内因为地形面貌的关系从不缺石块,可是塞外的草原面貌很难寻找到石块来构筑防线,汉军采取的是一种堑壕战术,也就是根据地形的实际需要来挖出一条条长度、宽度、深度都不一样壕沟,这么一来整片区域也就遭了秧,比一战时期的比利时、法国东面好不到哪去。
  随着兵力逐渐增加,汉军开始适当地将战线向南压缩,对于西北方向的区域进行的袭扰也开始在加重。可惜的是出塞的汉军之中骑兵也就是十来万,其余皆为步军建制,另外也是后勤物资一直是保持在无法发动决战的数量,他们未能更进一步地推动塞外战事的发展。
  “目前我们储存的箭矢只达到一百六十余万,弩箭也只有四十余万。粮秣在不出现战损的情况下能维持三十万大军三个月的用度,饮水方面却是一个大问题。”
  一百六十余万杆箭矢真心是不多,一名弓箭手在一场交战中至少是需要准备五十枝箭矢的箭囊,那么一万名弓箭手就是五十万枝箭矢,一支军队中的弓箭手比例大概是十比一的概念,而这还没有算上弩手。出塞的汉军弓箭手数量合起来有将近四万五千人,按照战时的配置每人需要携带装着五十枝箭矢的箭囊,汉军所储存的箭矢数量压根就不够。
  另外呢,一场能够称呼为战役的战斗,一箭消灭一个敌人这种事情不存在可能性,通常是射出五十枝箭矢才能消灭一个敌人。每名弓箭手在当天能够射出的箭矢二十枝差不多就是极限,因此二十枝箭矢也被称呼为一个专业军事用语的“基数”,超过这个基数弓箭手的手臂肌肉和韧带就会拉伤,受伤就会退出作战序列,而这个是最不可取的。
  必需要有一个认知,并不是拿上弓箭就是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军队对于弓箭手不是要做到百发百中的地步,但是对于射程、仰角、力道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术语一点就是要掌握好平射、抛射、攒射的方式,更要懂得来自于军官呼出口令的理解。这么一来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其实并不比现代热兵器培养狙击手在手续上简单多少,因为张弓射箭对于手臂的力量,持续下去的耐力,等等一些方面都有形成套路的要求。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一名弓箭手,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农民起义武装中弓箭手稀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弓制作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非正规军没有相应的训练技巧。
  相对来说弩兵倒是训练起来简单许多,毕竟弩兵对臂力的要求不是那么夸张了,但是在掌握弩这件兵器上一些专业的知识也必然要学习,掌握持弓的姿势和了解望山的瞄准姿态最为重要,毕竟怎么去拿着弩来进行射击关乎到的不止是准头,其实与能射多远也有直接的关系。
  “若是发动决战,我军的箭矢和弩箭至少要持有五百万以上和一百万。对于箭矢的制作已经在加紧就地取材制作箭杆,箭镞却是需要完全依赖于从后方运来。弩箭的制作太复杂了,我们无法完成制式的弩箭制作,制造出来的弩箭无法适应于弩机的滑槽,更不要提重复回收利用。”
  汉军与草原胡人的交战极度需要远程攻击手段,那是因为汉军在与草原胡人交战时是处在游动的姿态,很少会发生那种一旦开打就是钉在一个区域不动的现象,那么也就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一场战争中步军的作用被无限地拉低,机动性迟缓的步军很难有什么作为,一切的作战压力都是担负在骑军身上,步军很多时候连辅助作用都很难发挥。
  “中原齐地那边的瘟疫还在蔓延,胶州湾的海运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运作,后勤制约短期之内无法得到改善。”李良环视在场的诸位军团长和各级将校一圈:“但是我们的斥候发现胡人在西北平原(河西走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远,也发现一个新的现象。”
  新的现象就是南下胡人似乎在兵力上得到加强,有着越来越多的武装涌入西北,他们一时间难以判断新出现的异族是不是胡人从草原上南下的援军,也因为先期南下的胡人有向西北移动的迹象,初步判断出胡人已经寻找到可以突围的道路。
  “新出现的异族是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得族群,他们大多为狄人模样,有一些异族的长相与狄人也有着很明显的区分。”
  在当代,称呼一个人种为狄人并不是在讲族群,其实就是说那帮人是一些白种人。自上古先秦之后华夏族群对于异族长期以来很难进行区分,例如在两汉期间就将所有生活在草原上的胡人称呼为匈奴,压根就懒得去调查,不然调查之后就会清楚并不是所有胡人都叫匈奴,胡人内部也有着不同的种群。
  现在是上古先秦时代的末期,也受到了来自吕哲的影响,人们……至少是汉国高层还不至于将所有草原上的异族都认为是匈奴这个族群,还知道草原上除了匈奴之外有休屠、浑邪、白羊、楼兰等等不同的族群。而他们也知道草原霸主也不是匈奴,是盘踞在雁门关外直至辽东以北那片区域的东胡。
  草原霸主东胡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族群,因此华夏历史上对于东胡的记载也比较少,那是因为东胡很明智地将自己扩张的区域远离中原。像是将扩张方向选定为南下的胡人则是被华夏历史比较多的进行记载,例如匈奴、鲜卑、契丹等等,而无一例外的是向南扩张的胡人,无论是否成功成为中原的占领者,无论他们曾经再怎么辉煌都被强悍的华夏文明“包容”得一点残渣都没剩下。
  很多汉国高层能理解自己效忠的对象为什么会针对匈奴,不是拿出更强的军事力量去针对当代草原霸主东胡。特别是来自原本秦国的那批人对于吕哲针对匈奴更加理解,那是因为匈奴有计划在对草原南方的土地进行侵占和蚕食,对于疆土有着“护犊之心”的华夏族群怎么能够容忍有异族侵占自己的土地,自然是要愤而反击。
  秦国东出之后没有更多的余力兼顾北方,自始皇帝发动统一之战伊始,匈奴就开始在侵占河朔区域,直至列国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举国投降的时刻,原本属于秦国疆域的河南地已经全数落在了匈奴的手中,解决完列国的秦国也才会发动北征之战。
  历史上始皇帝发动北征之战被套上了诡异的色彩,说是有术士占卜出“亡秦者胡”,因此才燃烧起始皇帝北征的导火索。事实上是什么?是河南地的失去让咸阳直接处于一个相对的位置,拥有庞大战马优势的匈奴从河朔区域呼啸南下几乎没有障碍,一两个月的时间匈奴人就能将兵锋推进到咸阳城下,对此秦国怎么能够容忍?
  秦国派出蒙恬率军北征用时一年重新从匈奴人手里抢回被侵占的河南地大部分区域,可是在随后的华夏内战中,匈奴又趁这一段时间掉头席卷而来,迅速地又侵占了河朔区域。匈奴侵占河朔是在什么时间节点?是华夏的历史进程到了“楚汉相争”的时期,匈奴人自然是能悠闲地占据水草丰美的河曲区域,休养生息的同时匈奴又在冒顿的统治下急速扩张,在冒顿的手底下完成西征西域又北击东胡的事业,将匈奴这一个族群一举发展成草原霸主,也让匈奴人形成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随后成为华夏族群长达三百余年威胁的存在。
  定都咸阳(改名长安)的刘汉皇朝自然也明白河曲区域的重要性,夺得天下的刘邦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手底下的军队在华夏内战中获得胜利,那么刘汉军队就是一支王者之师、精锐之师,随后也开始发动夺回河曲的战役,“白登之围”也就发生了。
  对于历史进程有些了解的吕哲很清楚现在的匈奴不是草原霸主,但是匈奴的发展潜力必定会在冒顿的崛起过程中被挖掘出来,注定会成为华夏族群的生死大敌。吕哲可不希望自己在日后面对的是完成崛起的匈奴,更加不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也需要依靠献上美女才能脱身,那么自然是要在匈奴没有崛起之前给予沉重的痛击,最好是能将包括冒顿在内的胡人全部消灭在河西走廊区域。
  怀着这样的想法,尽管时机不是那么成熟,可是吕哲依然选择发动出塞之战,因为准备不是那么充分,又有着太多的意外,结果就是出塞汉军的兵锋首次变得不是那么锋利。
  “我们的骑兵还是太少了,想要堵截胡人从西北突围至少需要二十万以上的骑军,而我们现在能够分兵拦截的骑军只有不到十二万,后勤的维持也存在困难。”李良请示了一下让人将俘虏到的一些人押进来,他指着那些捆绑的俘虏说:“他们是来自于西边的异族,根据先前归附的那些胡人介绍,这些人并不属于北方的游牧部落,至于是来自哪里因为语言障碍的关系暂时没有头绪。”
  不同的族群会有不同的装束,稍微有共同点的就是越落后的族群穿戴兽皮的几率也就更多,被押解进来的异族有不少是穿戴兽皮的人,一些则是穿着很明显的奇装异服。
  “我们初步得到的情报是,冒顿持续在收复新出现的异族,匈奴人当然也和新出现的异族爆发了战争,只是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因此我们判定向东方涌来的异族其实是某个区域爆发战争的失败者,他们涌向东方是想要寻找新的栖息地。”
  “最近的情报显示,冒顿不断不断在说服新出现的异族,试图将他们组建成为一支联军,用这支联军来与我们进行对抗。我们所无法判断的是,匈奴是想要团结新出现的异族与我们展开会战性质的交锋,又或者是干脆来一次决定性的决战,还是出于让那些新出现的异族拖住我们,好使得匈奴人能够脱身。”
  “另外,我们也得到一个消息,西边确实有着非常多的国家,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叫作安息,这个叫安息的国家与更西边的一个联盟已经进行了多达数十年的战争……”
  李良称呼安息的国家其实就是波斯帝国,语法的读语翻译过来就是安息,而波斯是Emperaturi
Ashkanian,要是正式的翻译其实是应该称呼为帕提亚帝国。
  王贲指着其中一个身穿板条状甲胄的人,那人是一头的黄金颜色的短发,眼睛是一种海蓝色的眼眸:“这个家伙应该就是那个安息国更西方的人种?”
  别奇怪啊,哪怕是同一肤色,但是五官上也是会有明显的不同,东方区域的白种人,也就是狄人、戎人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五官相对来说比较亚洲化,最为明显的区分就是在鼻梁上面。秦国当中也有着白色人种的氏族,王贲的家族怎么也是秦国的权贵之一,对于人种的辨认还是有点常识的。
  “应该是吧?按照读音,他是一个叫作色雷斯的族群。”李良略略迟疑地说。
  事实上呢,色雷斯该是在地中海靠近中亚的那片地域,这个族群是城邦形式的存在,不过并不属于希腊联盟,色雷斯这个族群在历史上是出现雇佣军较多的一个族群,经常是结伴成伙地受雇佣于哪个城邦或是国家,为雇佣者作战。
  那个被王贲手指的色雷斯人一阵唧哩哇啦不是在说什么,若是能听得懂的话,是在说他并没有与汉军为敌的意思,他是被俘之后被带到东方,随同一起被迫前来东方的地中海各族的人有三千多人,且大多数是战士,若是汉军愿意付出酬劳,他们愿意站在汉军这边与汉军的敌人交战。
  当然了,汉军这边没人听得懂那个色雷斯人在说什么,不过并不妨碍到让汉军将领们发现情势似乎是变得更复杂了。
第0755章
令人抓瞎的复杂
  对于目前“世界岛”的历史进程却是陷入东方西方都陷入战火纷飞的纪元。
  在这一段历史时间段里,西方的霸主并不是罗马,是以城邦联合模式的希腊联盟(也叫共和国),此时的罗马不过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展露潜力的国家,罗马还需要到庞培时代才能得到真正的扩张,一直是到三巨头时代(公元前六十年)罗马才迎来辉煌。
  希腊这个联盟形式的共和国,因为其军事力量的强盛也就引领着西方世界的文化发展,他们的文化既是整个西方最顶端的知识,也被各个部落或是国家所向往和模仿。其实也是这样,就像是强大的华夏文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里一直引领东方各个文明,华夏文化就是东亚各个国家的文化。希腊的文化从希腊人攻击特洛伊时代(约为公元前一三零零年至一一九零年)就开始影响整个欧罗巴,哪怕是在希腊衰弱后也依然影响着西方世界,像是随后崛起的罗马在文化和制度上有许多就是继承或者模仿自希腊模式。
  希腊因为是联合的模式,其下有相当多的“国中国”,例如雅典、斯巴达、马其顿这三个相对出名的国家,她们其实就是类似于东方的诸侯国一般的存在,差别就是希腊没有像是周王室这种固定的“共主”。
  希腊是以元老院模式为统治阶层的最顶端,元老院的成员是来自于各国,元老们大多为各个部落首领或是城邦的国王,也能是一些有威望的人担任。同时,希腊的统治阶层除了元老院之外,还有着一个宗教机构,那便是祀奉奥林匹克神系的众多祭师。
  相传,元老院有权提议对某个敌国发动战争,但是能不能开战却要取决于祀奉众神的祭师们。若是祭师认为不能开战,希腊也无法完成调兵来发动战争,因此每每想要对某个敌国开战,基本上都是以一场贿赂祭师为开头,用财富或是美女成功贿赂祭师之后,战争才会开始。
  在中亚,随着大流士一世的崛起,波斯帝国就一直寻求向地中海方向进行扩张,因此可以说波斯人与希腊人的战争是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若是要真正的追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九零年。
  期间波斯帝国与希腊联盟的战争进程一直存在拉锯,双方在地中海区域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拼杀,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当然也少不了其后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也就是在亚历山大这一次的东征中,波斯帝国一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其大流士三世更是在战败后的逃亡期间遭遇部下的杀害,自此波斯帝国灭亡了。
  亚历山大所统治下的希腊联盟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一度希腊军队甚至杀进了印度支那,不过在那满是丛林的环境里极度不适应,各种疾病蔓延的同时希腊人也遭遇到了阿育王后裔建立的国家,在那片满是草丛和树木的环境里被痛宰,不得不停止入侵东方的脚步。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之后对现代的伊朗区域进行了统治,不过统治是随着亚历山大的死亡而得到终结。在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对于东方的占领区根本就不重视,因此也给了波斯人席卷重来的机会,在这一个历史进程中波斯的一个新王朝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篇章,那就是安息王朝的建立,那么波斯帝国也就有了“古波斯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区分,用来区别于前后统治家族的不同。
  安息帝国的建立是在公元前二四七年,其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安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治民族为帕提亚人,因此也被称呼为帕提亚帝国。她内部的民族十分复杂,多数为波斯裔,又有梅德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
  在目前的历史进程中,安息帝国与希腊的战争规模其实要比之前小非常多,安息帝国最为主要的敌人是来自于埃及那片区域,埃及的区域上托勒密三世统治的国家正在入侵塞琉古帝国,而塞琉古帝国算得上是安息帝国的一个保护国(或叫联盟国),阿尔沙克二世统治下的安息帝国也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存在,既要应付希腊人又要对付国内的反对势力,同时也要承受来自于埃及区域的入侵,一度时间里安息帝国的统治家族一直在变,甚至是在后面又遭遇到向地中海扩张的罗马人,最为幸运的是塞琉古帝国因为地域性质的关系为安息帝国挡了不少威胁,安息帝国也才能存在下去。
  开始发力的罗马人已经渐渐在取代希腊成为欧罗马的霸主,不过相对来说希腊目前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罗马的扩张目前也没有拿出全部的力量在向东扩张,罗马目前正遭遇到在地中海扩张中最危险的敌人,也就是迦太基帝国。罗马与迦太基现在正陷入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泥潭中,在这一历史时间段也是罗马在崛起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因为迦太基有一个叫汉尼拔的统帅正在谋划一场史无前例的跨海作战,打算从罗马的薄弱位置西班牙半岛进行登陆,给予在西边防御力量虚脱的罗马来一个狠狠地教训。
  西方大陆与中亚大陆的各个帝国都在与自己的对手进行较量,也就是差不多的历史进程中,东方刚刚形成统一局面的秦帝国也陷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么在已知的世界里几乎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安生,全然都是不好过的存在。
  在这么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以秦帝国的消亡成为东方世界的背景,西方世界也因为战乱不断导致大量中产阶级破产到处流亡成为主流,西方是围绕着地中海在进行历史变革,大量的欧罗巴人种逃亡前往中亚,给予中亚区域的国家带去太多的混乱因子,结果就是中亚各个国家也因为相续交战而出现大量的逃亡。
  奇怪的是欧罗巴和中亚的族群选择逃亡的方向都是东方,因此也就发生了极为有趣的事情,那些逃亡到东方的族群相续在西域这块土地上重新栖息,先后也成立国家,如此一来狭小的西域土地上竟是出现众多国家。这些族群在兼并中慢慢剩下三十六个国度,也就是后来的西域三十六国。
  当然了,目前并没有西域三十六国的存在,历史也因为吕哲统治下的国家出兵塞外发生了改变,最为明显的就是本来应该在十余年后才会与那些族群相遇的匈奴人提前遭遇到了他们,也因为是在这个历史时间段出塞,华夏文明至少是提前百年知道有一批族群迁移到东方,更是知晓到除开自己脚下的土地之外,其实远方有着众多的国家,那些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文明。
  很多的名词都是依靠读法来进行直译,语言的不通也仅限于能够知道直译过来的一些称呼,至于远方的世界里在发生什么事,除非是语言上能够进行沟通,不然也就无从了解。
  现在,出塞作战的汉军将领们,他们最为重视的是什么?不是说遥远的世界里有多少个国家,那些国家又都在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重视的是新出现的那些异族会不会与匈奴走到一起,新的异族会不会成为汉军战胜匈奴人的障碍。
  “奇怪了,我们与那些异族语言不通无法交流,那么匈奴人是怎么与那些人进行沟通的?”
  提出这种疑问的人是申屠嘉,他一说完就发现自己被帐内的所有人给盯上了。对于还只是一名校尉的申屠嘉来说,被至少六名中郎将军团长和十数名偏将、俾将直勾勾盯着看压力很大。
  “是啊,匈奴人应该也与那些人语言不通,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流的?”王贲在思考。
  隶属太尉署侍郎的李良对那一方面有进行过猜测,他说:“草原上族群众多,有一些是来自西部草原,西部草原接近西域那一块,应该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能够进行交流。”
  意思就是说,胡人族群复杂,来自不同的区域,所接触到的族群也就必然非常多,有接触必然是学会各种各样的语言,这个族群懂得那个族群的语言,一个又一个的交替下来,进行多层次的翻译虽然有点繁琐,但是沟通的桥梁也就有了。
  “我们不是收服了一些胡人吗?”徐志摸着下巴:“是不是也能借鉴匈奴人的方法。”
  没人能够给出答案,不过一致认为尝试一下也不会有什么过错,同时也必须做出尝试,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在努力,然后他们什么都不干吧?
  李良立刻说:“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了。”
  几名中郎将军团长眼神交替一下,都是颔首表示同意。
  汉国的太尉署其实就是后世的参谋部,总参谋长是太尉司马欣,其建制下还有着一些尚书和侍郎。太尉署是一个制定作战计划的机构,尚书可以视为某一个部门的主管,侍郎可以理解为某个区域主官的存在。
  李良就是太尉署负责出塞汉军情报支持和作战计划补漏的侍郎,由他去进行情报上的事情正当合适。
  说句实话,一直仅限于“天下”之内的汉军将领,他们在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时其实是有些犯懵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此前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原列国和草原胡人就是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突然间冒出一些从遥远区域迁移过来的人,也知道远方有众多的国家和族群,一时间难以适应并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等待李良出去,王贲苦笑一声问道:“是在对那些异族有所了解之后上报中枢,还是……?”
  王贲的这个问题可是把众人给问愣了。他们目前对那些新来的异族并不了解,上报的话应该写什么东西?另外,此次战役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歼灭南下的胡人大军,在没有探明新出现的异族有多少可能与匈奴等胡人联合之前,又该报告一些什么内容?
  徐志和卫翰对视一眼,达成默契后,两人先后表示应当先行报告中枢,然后由中枢来对这场战役重新进行评估,该有什么样的战略改变还需要等待中枢做出决定,在此之前他们就延续先前制定下的战略部署。
  徐志的第一骑兵军团和卫翰的第五骑兵军团是目前出塞汉军的主力,他俩的态度自然是能影响到大部分中郎将军团长。
  “目前胡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团结在头曼麾下的十三万人马,一部分是团结在冒顿周边的近四万人马,最后一部分是归附了我军的一万六千余人马。”徐志干脆就站起来走到军事舆图旁边,他的手成为巴掌状按在舆图上,然后成为指示状点了几个位置:“我们的情报显示头曼的部队是在黄河源头附近,冒顿的四万余兵马则是有规律地向河西走廊方向移动。”
  第一骑兵军团是最早参战的部队,对于这片地形的了解远要比其余军团清晰,因此派出斥候侦察的任务一直是由第一骑兵军团担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