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4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6/716

  “……对于建设由中原向草原的道路可以规划为五年时间,期间能够雇佣更多的中原黔首,对于治安和维稳也有促进作用。”萧何是站在一张庞大但是悬挂起来的山川舆图前方,说话的时候手也一直在山川舆图上划动着,手移向西北的时候继续说:“这边已经有一条直道,这条直道是由咸阳直通九原……”
  大秦建设直道的时间段正是吕哲来到这个年代的时候,他本人还亲自参与对直道建设的监督,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情。
  其实秦国除了建设直道之外还会建设另一种道路,那是一种叫作驰道的道路,算是华夏历史上最高的国有高速公路。驰道的建设是“车同轨”延伸出来的一个产物,很多驰道是在原有的旧路上进行修缮或是扩建,那么也就说明秦国很清楚畅通的道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不管是原有的历史版本或是吕哲的这个版本,大秦对驰道的建设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
  吕哲统治下的国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继承了多国的遗产,遗产指的不是什么贵金属财富,是那些原有的道路基础。
  关于国家公路的建设,汉国对长江以南的道路建设已经持续了七八个年头,最先完成的是南郡通常黔中(苍梧郡)的大道,随后是南郡通往衡山郡的驰道,后面因为对岭南的征讨需要也动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建设通往南亚的路线,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道路都还没有建设完毕。
  吕哲将中原各地纳入统治范围,相比起南方基础的薄弱,中原因为是华夏族群栖息了数千年的地区,很多地方的建设要比南方成熟。因为战乱大多人流离失所,想要维持治安的同时也是将大部分人集中起来管理,官方行为的雇佣之下劳力充足,一直是在粮秣运输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中原各地雇佣的劳力主要建设就是集中在对道路和河流上面。
  赖于中原旧有列国和秦国统治期间的良好基础,萧何向吕哲的报告是,中原各地的道路建设计划会比南方各地更为迅速。
  “也对,一个是一空二白,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另一个是已经有基础……”吕哲不断点头,强调道:“但是不能因为南方的困难而停止建设的脚步。”
  萧何自然是明白。
  因为开始对南方进行开发,也是因为两季稻的提前出现,身为执政的萧何万分的清楚对南方的建设意味着什么。随着南方各郡的建设成果显现,已经能够看见南方某些区域成为粮食产地的影子,毫不违心的评估,未来光是苍梧、长沙、庐江、南海四地的粮食产量就能够养活至少三四千万人口,而那还是因为没有全面得到开发的前提。
  吕哲才不会告诉萧何什么是“湖广熟,天下足”,要是得到足够地开发,那可是能够养活三四亿人口的粮产地。
  族群的扩张是建立在什么条件下?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扩张是依赖于人口,但是想要拥有足够的人口前提是粮食充足。吕哲心中已经有相对完整的计划,那就是尽可能地投入力量到南方的开发上面,增加族群食物出产量,然后进行生育鼓励,要是能够在二十年内让华夏族群的总人口突破五亿,有了先期的扩张案例在,到了那个时候或许不再需要他绞尽脑汁地进行带动,因为生存空间的需要哪怕是失去了他的引领,族群也会想尽办法向外扩张,以谋求更大的栖息地。
  “王上,关于您下令寻找硝石和硫磺已经有眉目。我们的船队找到了一个满是黑漆漆沙灰的大岛,不知道是不是您所说的硫磺岛?”
  “哦?!已经找到了???”
  也该是时候海面上有汉军的船只乱窜了,毕竟初步的指南针已经出现,海洋上能够辨别方向之后唯一的障碍就是关于船只是不是足够牢固。
  几年中吕哲在沿岸设立了四座造船厂,因为有经由海路向北方进行运输的例子在,军方对于征服大海也产生了兴趣,自然是乐于增加投入,很多贵族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见吕哲很重视海洋也进行跟风,已经出现几家联合或是一个家族性质,于沿海也开设造船厂,致力于研究海洋船只。
  私立的造船厂或许没有长远的目光,很多只是单纯地想要争取关于国家对造船的订单,不过那是吕哲所乐意看到的,自然是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方便。
  “另外,我们的探勘队伍已经在北方寻找到新的登陆点,那是一个当地人叫沓氏区域向西约五十里的地方。”
  “舆图上点出来。”
  “诺!”
  吕哲起身靠近,一看之下有些愣神。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司马欣手指点的位置是现代的旅顺吧?
第0767章
残酷性
  按照地理位置而言,旅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目前阶段最佳的海航线,毕竟汉军现在大量需要补给的是在西北内陆,若是从南方走海运将物资运抵旅顺,那么还要走上几千里才能运输到沃野,那么和从本土走陆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沃野有什么区别?
  华夏大陆天然的港口不算少,所谓的天然港口自然就是不需要经过太复杂改造的地理位置,那里的水下深度不能是一种大陆架缓步倾斜的环境,应该是岸边位置依然可以停靠大型船只的水域环境。
  吕哲记得的天然港口并不多,南方的三个天然港口已经被利用起来,记忆中北方的天然港口主要是集中在现代青岛区域,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胶州湾,毕竟在近现代的时候发生过德国租借青岛的事件,德国之所以强行租借青岛就是因为胶州湾是一个天然的港口。
  距离胶州湾向北的区域,于现代的天津海岸线也有不错的海岸线,那里虽然不是天然的港口,可是只要经过稍微的改造也能成为吞吐量巨大的海港。问题是那里目前是属于广阳郡和巨鹿郡的交界处,现在不管是广阳郡还是巨鹿郡都是属于临淄郡瘟疫的影响地区,那么哪怕是经过稍微的改造就能够成为港口,也无法调动人力前去建设。
  “……逐渐控制辽东地区,不在瘟疫区域内的辽西郡、辽东郡、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这些区域的郡县也需要来自南方的粮食。”萧何说着看向了司马欣。
  司马欣会意,接过话头说道:“我们在征服齐燕期间遭遇了来自东胡的骑兵,说明东胡也在关注南方的局面,那么对东胡进行必要的警戒势在必行,因此在后期还需要调遣军团入驻燕地。”
  总得来说,执政官萧何和太尉司马欣都是从实际需要上在讲述旅顺成为海运港口的必要性,不单单是为了西北塞外战局在进行思考。
  自临淄爆发瘟疫,汉军一直在致力于将瘟疫封锁在已经爆发的区域不让其蔓延开来。封锁瘟疫区域的做法无可厚非,不存在什么残忍性,毕竟这个不进行封锁才是对非瘟疫区域的不负责。其后,特别是汉国有持续支持瘟疫区域粮食的前提下,已经要比历朝历代的做法好很多,历朝历代不但进行封锁,甚至还出动大军进行杀戮,最后前去杀戮的军队基本也是被放弃掉。
  吕哲再怎么说都是一个现代人,他可能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去治愈瘟疫,但是对于采取一些卫生限制来进行预防总该是会的。
  其实现在已经有怎么避免瘟疫的蔓延方法,那就是限制人口流动和关于水源的控制,后面吕哲又规定只能喝经过煮沸的水,向瘟疫区域投送大量的石灰、硫磺等等物资,针对性的要求卫生条件,与之封锁相辅助起来,几个月过去瘟疫已经停止向外蔓延。
  官府不是全然放弃,对于瘟疫区的黔首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很多时候来自心灵上的安慰能够使恐慌的人安稳下来,那也是其后一系列卫生规定能够得到真正实施的前提,不然黔首不配合什么都是枉然。
  瘟疫停止向外蔓延,想要根治那却是没有办法的,到了这一阶段其实已经是一种人体抵抗力与病菌的战斗,这场战斗很多时候是以染上瘟疫的人“全军阵亡”作为结局。
  “初步计算,瘟疫区内的人口该是有三十余万,我们无法对染上瘟疫的人数进行统计。”萧何说这个的时候神情很是沉重:“在未来的至少三年之内,那些区域都会处于封锁状态,直至真正确认瘟疫已经消失,封锁才会获得解除。”
  吕哲听得心脏也是一颤一颤的,三十多万的人口啊,对于目前不到二千万总人口的华夏族群来说是六十六分之一,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在至少三年之内,我们无法再次使用胶州湾作为海运航线,临淄郡和胶东郡也会处在行政发展之外?”
  “是的,一年的时间内周边的几个郡也会受到影响。”
  历史的记载上,关于东汉末年瘟疫的爆发,让原本有人口将近六千万的汉帝国,一直到瘟疫结束之后人口下降到不足二千万。会剩下不到二千万人口有多个原因,期间有军阀的混战,但是人口急速减员的凶手是瘟疫。而让瘟疫爆发的诱因是军阀混战,每次战争之后总会有大量的战死者得不到掩埋……
  华夏历史上有过多次的瘟疫爆发,尤其是以北方爆发瘟疫的频率最为频繁,每次瘟疫的出现都会“制造”出大量的无人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止是人口的损失,无人区的出现更是对经济的严重摧残,所以每次瘟疫的爆发都能致使一个皇朝面临改朝换代的危机。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入岭南(今广东)后,本打算以此为基地长久占据,怎奈何“是岁(八七九年)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众劝请北归,以图大利。”黄巢不得已率大军北返,却所向披靡,并一度攻占了京城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尽管黄巢最终败死于泰山狼虎谷,但瘟疫在逼迫他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也已经改变了唐末的争霸局面,五代十国的格局初见雏形。
  宋金对峙的一二三二年的大瘟疫又是一场浩劫。当时的金国南有南宋,北面被蒙古压得喘不过气。到此年五月,“汴京(今开封)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死亡率相当惊人。短短两年后,金国就亡于蒙古。
  据《明史》记载,明代从一四零八年至一六四三年,共发生大瘟疫十九次,尤以明末崇祯年间为甚。与东汉末年相似,明末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气候变冷使降雨区普遍南移,导致北方多年的旱灾和蝗灾,先秦晋,再河洛,后齐鲁;加上官吏腐败昏庸,朝廷政策失当,终于逼反了李自成、张献忠。而此时的瘟疫也站到了起义军一方,给岌岌可危的朱氏集团大厦踹上了致命的一脚。
  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十六年(一六四三年),京师北京从二月至七月瘟疫大流行,“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据估计,北京城当时的人口在八十万至一百万,这场大疫就夺走了二十万人的生命。而在此期间,明军在山海关外的松山大败于清军,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则数次死里逃生,愈战愈强。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三月,就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时,城内却又流行瘟疫,上下一片混乱,染病的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丧失了最后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有太多的“历史教训”了,让吕哲得知临淄方面爆发瘟疫的时候惊出了浑身冷汗。当时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哪怕是停止塞外战争,哪怕是放弃长江以北,也就是说哪怕去舍弃掉北征之后所有的成果,他也要保住南方。索性的是处理及时和得当,临淄的瘟疫蔓延到胶东半岛之后就停了下来,才没有让最坏的事情产生。
  最坏的结果没有出现,尽管是需要暂时舍弃掉临淄和胶东,但是对于吕哲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那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旅顺港口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毕竟因为临淄和胶东的暂时脱管会让前往辽东出现一道间隔区,要是单纯有陆路上的交通线,意味着需要走绕路更多的中原腹地,有了旅顺这个港口作为运输线,影响会被降到最小。
  如果吕哲没有记错的话,此前燕国已经征服大半个朝鲜半岛?
  “回王上,燕国确实已经扩展到半岛,一直到燕地归我们所有之前,也是韩广率军参与中原战事之前,燕军的脚步已经踏及到半岛中部。”
  “半岛中部?”
  现在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名字,至少是华夏族群还没有进行命名。必须重复一次,强大的文明对于任何事或是物,包括其地理位置都有命名权,这种命名权是不管那件东西或地方本来叫什么名字,一旦强大文明进行命名,那么便要将旧有名称“消灭”掉,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命名。
  “燕国新置的半岛取名玄菟郡和乐浪郡,包含了辽东以北和半岛以南区域。”司马欣手指着朝鲜半岛:“占领线是一直扩张到这里。”
  所谓的“这里”其实就是后世的三八线附近,差不多就是现代江华岛所在地的以北和以南进行分割线,北方新置郡县纳入统治,南方是半岛上的原住民控制区域。说是“占领线”的原因就更简单了,那是表明统治权还没有得到稳固,所以是占领区而不是统治区。
  “执政府和太尉署已经在计算旅顺港口的每日吞吐量,会根据港口的吞吐量来计划驻军数量。”萧何看一眼司马欣,然后才继续说:“因为王上要进行关于倭岛的占领,我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对整个半岛实施占领。”
  说得是啊,朝鲜半岛离倭岛比较近,要是倭岛上有资源产出,用朝鲜半岛作为物资中转地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地方,对于海运还在摸索的他们来说,航航线的航程是越短越好。
  吕哲一直没有插话,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目前的汉国执行的是大步扩张国策,致使的是多线作战模式,以汉国的军力和生产力多线作战到了目前其实已经快要到达临界点,显现出来的就是光需要维持西北塞外和北部塞外(含辽东)都有点吃力了,迫使对南亚的扩张投入一直在减少,要是再加上朝鲜半岛南部这一条战线,会产生什么后果?
  “你们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吧?”吕哲问得更清楚一些:“例如在半岛需要投入的兵力,以及物资上的投入?”
  司马欣给出了答案:“半岛上的原住民威胁不大,投入一个军团的兵力可以达到占领目的,物资的投入……”
  征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先是用武力进行占领,可不是占领之后就算是完事,还要一个周期非常长的消化过程。
  汉国的国策是削弱甚至是灭绝异族的占领政策,完全消灭一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来达到永久拥有那块土地的目标,那么注定其过程会出现很多不稳定性,完全是看用多少时间能消灭掉原住民。
  种族屠杀什么的一直到近现代都不是什么夸张的事情,更没有反人类那项说法,吕哲听着众位大臣讨论用什么办法消灭某些族群,他的心里压根就没有一点点的心理压力。
  “……部分的原住民不需要消灭,他们是商代迁移到半岛的族群,其文化和人种上与我们相似。”
  说的是箕子朝鲜。这里也有必要提起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卫满,前文一直在说卫满是半岛的统治者,那是吕哲记忆上出现错误,实际上在燕国进行半岛征服的时候,被燕军攻灭的是箕子朝鲜,卫满在当时只是作为箕子朝鲜的一员将领。
  “……绝大部分的半岛原住民是当地土著,和一部分从密林(大兴安岭)迁移,我们认为这是属于需要奴役和被消灭的一部分。”
  吕哲在不断颔首,扩张的过程中肯定是充满了血腥,对于有点用处的异族进行奴役,没有用处或是反抗情绪激烈的异族当然是要进行消灭,那都没有什么好说的。
  “关于半岛的扩张可以缓一缓。”吕哲还是觉得暂时不能开启新的战线:“一直等到塞外战事平稳,或是倭岛上发现资源,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部署。”
  很多人似乎是听得愣了一下,他们面面相觑之后心里或许在感到奇怪,自己为之效力的君王是在迟疑什么?
第0768章
是个什么样的人?(上)
  对于吕哲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关于内政的重新整合,在这个前提上继续进行塞外战事已经带有风险,怎么还能开启新的战线?
  内政是长江以南的建设,更是对中原各地的统治巩固,比较不稳定的还是关于秦地的态势发展。
  国家合并成为一个帝国已经初步达成协议,不过那也只是一个协议而已,是建立在吕哲强势到能够使用武力消灭不参与合并国家的威慑。吕哲这次南下已经顺利从政务上和军务上接管了赵国、韩国、魏国的军政大权。
  从某种形式上来讲赵、魏、韩已经能够算是一种“囊中之物”,但是对于秦地那边的控制却是存在缺失,内史郡、上郡、北地郡一直还牢牢地掌握在秦中枢手中,秦国也不像赵、魏、韩那么虚弱,要知道秦国目前还有一支身经百战的劲旅,二年多的时间缓冲也让秦国的生产力有所恢复,吕哲并不是百分百确定秦国真的会进行合并。
  统率二十余万秦军的将领是蒙恬,那是一位被称赞为“中华第一勇士”的伟丈夫,这位将军在原本的历史上率领三十万秦军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击败匈奴各胡人部落,将秦国东出之后丢失的河套区域给夺了回来。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是秦国南北两线同时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蒙恬获得的是秦国分配的一半后勤物资。另外,草原胡人因为不缺战马,注定是机动性极强的敌军,当时的蒙恬手中也不过是有战车不足一万,单骑走马也就只有三万,其余皆是步卒,竟是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重创机动性极强的匈奴等各族胡人部落,甚至还将胡人追杀得远遁千里,真的是当得起“中华第一勇士”的美名。
  蒙氏在扶苏身上的投资不计其数,一旦扶苏成为吕哲领导下帝国的一位诸侯王,蒙氏的投资注定无法得到充足的回报。有相关的情报表明秦中枢的蒙毅一直反对合并,蒙毅甚至还提出出兵攻击出塞汉军的建议,不得不让吕哲心中出现忧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6/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