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716

  其实修文偃武并不是出自赵氏皇朝完全的自主意愿,而是当时的文武官员从五代十国中吸取到足够的教训,不管是文官昂或是武将,一同认为军方应当受到约束,不能够让隋唐时期的重武轻文再次发生,也不能让武将集团再有为祸国家的机会发生。
  赵氏皇族、文官集团、武将集团,来自三方共同的意愿之下,大宋军方在大宋初年的时候也确确实实是做到了自我约束,但是在随后的一些阶段里,士大夫完全忘记了开国之初形成的协议或者说规矩,士大夫的全面抬头并没有在起码的礼仪上尊重军方集团,不但没有尊重军方的自我约束,士大夫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践军方,大宋的畸形发展也就从士大夫开始不断作践军方开始了。
  被不断压制甚至是作践的宋国军方,他们最后用最实际的行动抛弃掉了大宋,有历记载在金国入侵时期,跨过黄河甚至是杀到大宋都城汴京城下,北宋军方并没有做出抵抗,超过四十万北宋军队是抛弃掉了汴京朝廷逃窜南方,十余万北宋军方甚至是干脆归降金国反过来进攻大宋。
  到了蒙古南下入侵期间,有记载的是大宋全国拥有超过三百五十万军队,损失于卫国战争的南宋军队是一百六十余万,余下的一百九十万南宋军队归降于蒙古。“兵围崖山”的那些军队中,超过四十万就是曾经的南宋军队,或许在那么一刻,原本南宋的那些军队看着不断不断有读书人跳崖殉国,心中该是觉得解恨多过于恻隐或是忧伤,毕竟士大夫在长达三百一十九年的南北宋时期真的把军方集团彻底的惹毛了。
  “所以……文不能过盛,武不能独强。”
  吕哲说的口干舌燥,他当然也不是直接将隋和唐这两个国家说出来,是虚构了一个特别的环境,虚构出两个国家来,用推衍的方式将隋和唐立国之后所发生的历史,用一种类似于讲故事的叙述方法阐述出来。
  在场听吕哲讲故事的臣工基本上是能算得上位高权重之人,他们也可以说是当代的精英,听完故事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吕哲在讲隋唐时着重讲了关于世家的危害,不得不让他们思考是不是要压制世家的出现。
  听到武将集团对国家的伤害,他们也在怀疑是不是如传言中的那样,吕哲要开始约束军方。
  但是后面吕哲又讲了文官强势之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又推翻了吕哲要压制军方的猜测。
  历史的发展中无法完全不出现世家的存在,一般国亡国立都会有一帮从龙之臣,这些勋贵其实就是最有可能成为世家的那一批人,他们有那样的影响力也有足够的人脉。
  “嗯?”吕哲被问及相关话题的时候哑然失笑了一下,笑够了才答:“家族的强大是每一个人都致力、努力的事情,孤无法阻止人们向着自己认为美好的前景发展和努力。”
  猜错了?那一刻很多人都是面面相觑,他们又变得有些不懂了。
  “我们是分封,本土进行压制,非本土则是鼓励图强。”张良低声提醒了一句。
  吕哲颔首微笑。
  可不是嘛,他们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权,吕哲所制定的国策也注定了后世之君不可能存在一言而决的权力,除开吕哲这么一个开国之君,后续的继承者们与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都察府其实是形成一种共治的格局,五个方面形成一种相对平稳的政治现象,君王更像是一个监督者。
  分封的体制下,特别是广泛分封的情势下,保证国家的强盛的同时,形成一种对分封之臣的全面优势,国家的统治者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有特别野心的家伙丢到本土之外。这些家伙可以去与异族搏杀竞争着建立自己的家业,争取得到来自于本土的支持,只要统治者能够使本土一直强盛,对于那些分封之臣的压制就不会出现改变,到时候再掌握分封的绝对权力,其实能够完全控制住局面。
  “我们接下来要商量的就是。”吕哲看了看在场的十来人,一个一个地看过去:“怎么来制定一套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中又划出两个分支,一为外部分封,一为内部分封。两者之间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基本国策。”
  这一刻,能够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打起了十足的精神,他们今天所说的建议或许将决定未来千百年脚下这片大地的命运。
第0810章
无奈与猜测
  吕哲有自己私下进行过推衍,按照他所设想的分封制度,未来华夏大地极为可能走上联邦制,既是一个强大帝国之下还存在更多的王国分支,以相同的文化和血缘关系保证帝国与各个王国的亲密度,形成一种以帝国皇帝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更加说得明白一点,帝国与王国或许会在历史的走向中既是合作也是竞争的关系,同一主体民族却是会不断地进行扩张,期间帝国若是一直保持着强盛,作为分支的各个王国只能是从政治上服从于帝国,若是帝国陷入衰弱极为有可能被取代,但是随着同一族群的栖息地增大,取代帝国的那个王国也只能是做到形成“帝国”那样的强度,难以形成全面一统的局面,届时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无法形成全面的一统局面,取代了吕氏皇朝的新帝国,这个新帝国只能是致力于保持吕氏皇朝开创的那种格局,作为同一族群下的最强者而存在,努力地想让同一族群下的各个王国从政治上屈服于自己。
  也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吕氏皇朝灭亡之后,同一族群的各个王国将会因为想要获得族群领导权,所有的王国陷入一种长久的战争中去,重演周王室衰败后形成的春秋战国格局。
  “所以寡人才说猜不懂汉王哲的想法。”扶苏随着车驾的摇晃晃动着屈膝跪坐的身躯,眼睛看着车窗外的一片绿色:“汉王哲肯定是有预料过会出现那样的格局,却是仍然执行分封国策,不得不说令人赞叹其气度。”
  扶苏一行人已经从咸阳出发小半年,他们第一个停留地点是在函谷关,停驻函谷关观望南陵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在等待本来屯驻于三川郡的原秦国中原军团开拔。
  他们等到徐岩率领部队开拔完毕是为了避免尴尬,毕竟那支军团是本来的秦国中原军团,中原军团被吕哲所收服,整编出了三个军团,余下不是转为二线部队就是进行解散,扶苏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那些秦国曾经的旧部,估计那些旧部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秦国新的大王,索性是不如不见。
  于函谷关停留大概三个月,扶苏一直在注意汉国颁布的任何一项行政指令,他希望从中寻找到对自己有利或者不利的消息,可惜的是吕哲一直以来也没有针对分封进行过什么公告,倒是在一些军政体制上进行了优化,另外就是一些关于对外战争的新一轮动员,和针对航海上的诸多鼓励政策。
  扶苏也在特别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吕哲对有功之臣的封赏,可是他等了非常久也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吕哲封赏有功之臣的消息。
  “或许是还在商议评定之中,毕竟有多位重要将领是身在塞外,也有许多的文官奔波在各个新纳入统治的地区。”蒙毅是这么看的。
  扶苏却是有另外的想法,他认为吕哲建国不久,且一直以来似乎都是在专注在军事上面,对于文治可能还没有全盘的想法。
  “王上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蒙毅感到好奇极了。
  “汉王哲建国不过七……八年,观看一直以来的封赏,汉王哲采取的都是谨慎策略,对于封赏是慎之又慎,八年间只有不到四十人获得了爵位,且其中大部分是勋爵这种荣誉贵族,没有任何一人的封爵到达侯爵的高度。”扶苏停下来思考了一小会才继续说:“倒是有风声说汉王哲这一次会拿出至少五个侯爵来进行封赏,其中韩成与熊心就占去了两个份额,萧何、司马欣、季布得到其中的三个?”
  韩成是韩国的君王。韩成已经表态不愿意出去开扩,鉴于韩国的土地不大,且韩国的军队也只有五万,那五万韩军还是在吕哲的帮助下才训练出来,从等换价值上来讲,所有人都认为吕哲封韩成为四等侯爵已经是优待。
  对于吕哲来说,熊心的作用却是要比韩成大得多,当初是因为有熊心的配合吕哲才能轻易对楚地形成统治,也是因为有熊心周旋旧有的楚国文武官员才没有出现过激的行为。可以说若是失去熊心的一些配合,吕哲虽然能够得到楚地却也要面对不乱烽烟四起的局面,因此吕哲给予熊心的封赏是一等侯爵并没有人对此有什么异议。
  萧何就不用说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萧何的重要性,是因为萧何有出色的后勤调度能力,才保证几年间汉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对外不断扩张,哪怕仅是以这样的功劳吕哲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予萧何侯爵上的封赏,更加别谈萧何在一些内政上取得的成绩了,因此萧何获得一等侯爵的封赏可谓是众望所致。
  封赏季布为五等侯爵这个就存在一些争议,季布追随吕哲崛起于微末,但是追随吕哲崛起于微末的人多得是,季布本身有多少才能没人知晓,不过一直以来季布在屡次战争中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吕哲高看了季布的原因,按照一些人的看法,季布被封五等侯爵是过高了,该是二等或者一等伯爵。
  司马欣获封三等侯爵却是没人有太大的异议,哪怕是存在异议也是因为司马欣曾经的一件事情,那一次率军攻打吕哲一直在被人反复提起,对于司马欣效忠吕哲之后所发挥的才能和作用却是都被看在眼里。
  当然了,无论是谁被封赏什么爵位,那都是私底下的猜测,吕哲从来都没有公开拿出一个名单都是进行过什么表态。他们到目前为止的猜测是根据一些文武的功绩,和吕哲对于某个谁的欣赏,从数据上和君王的喜好上进行的猜测。
  另外倒是有一件事情已经确定,赵歇和魏咎依然会是一名大王。
  赵歇是因为交出了掌握在手里的四个郡,军队方面也有将近三十万接受吕哲的整编,换取到的是吕哲为赵歇修建一座新的邯郸城,分封为王的同时给予一座城池和配属的三万私军。
  魏咎封王却是有另外的原因,魏国与韩国是有吕哲的庇护才能存在,魏国在军事实力上要略微强过韩国一些,魏咎手里目前有十万的新式魏军,也已经选择离开本土前去西南打拼出一块新的基业。
  “没想到啊,曾经不被我们看重的人,到了汉王哲那边之后却是表现得那么精彩夺目。”扶苏说的是本来为秦国一介长史的司马欣,是那个唯一一次被任命为南下秦军主将的司马欣。
  蒙毅呐呐地说:“司马欣在军事才能上的发挥令人惊讶,但是若说真的精彩夺目绝对不至于。秦国中有相当多将领的军事才能要强于司马欣。”
  扶苏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不过很快被掩饰掉了。他心中本来已经对自己一贯支持的蒙恬明确表态会接受来自汉王哲的招揽感到愤怒,现在蒙毅又说出那样的话,心中的不满更甚,只是现在还要依赖于蒙氏对军中的影响,也是性情上的关系,他只能是选择沉默。
  “可惜了,不管是多么的优秀,很多人再也不为赵氏赢姓所用,他们将成为汉王哲手中开疆扩土的利剑。”过了很久扶苏才重新开口,不过语气里的无奈谁都能听得出来。
  是啊,秦军之中优秀的将领非常多,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的将领都涌现出相当多的人才,可就是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将领秦国还是无法改变走向衰弱的事实,岂不是说身为秦国君王两代君王不会用人吗?
  蒙恬接受来自吕哲的招揽,章邯也出现倾向效力于新帝国的态度,另外一些如苏角、董翳、涉间等等老牌或者是新崛起的将校,许许多多的秦军武人近期的转变都让扶苏感到失望和无奈。
  扶苏无法阻止很多事情,就像是无法阻止随着吕哲的全面崛起秦国走向衰败那样,面对吕哲派一个叫陈平的家伙频繁接触秦国的文武官员,除非扶苏愿意彻底地与吕哲撕破脸,不然哪怕是有天大的不满也只能是当作没有看见。
  “或许寡人也应该学韩成,成为一名生存在新帝国羽翼的逍遥之辈,不再担负那么多的重担,承受难以承受的压力……”扶苏低下了脑袋,语气里无法掩饰强烈的失落感。
  “魏王咎选择的地方是南方,一个被汉王哲称呼为西南亚的区域。”蒙毅假装听不出扶苏的失落,找了一个新的话题:“王上会跟汉王哲要哪一片地区呢?”
  或许应该说吕哲会选择哪一块区域作为新生秦国的地方更加合适,扶苏也一直在进行考虑,为了挑选出合适的新领地甚至派人向吕哲要了新绘制的地图,也就是吕哲按照自己记忆进行绘画的“地球全图”。
  哪怕是要马上赶往南陵了,扶苏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想明白应该挑选哪,也一直在猜测吕哲会将秦国安置到哪去。
  既定的格局将会是扶苏带人离开华夏本土,秦国目前所有用的内史郡、北地郡、上郡都将会成为帝国的疆域,吕哲在帝国本土会留下一个城邦,那个城邦是秦国本来的都城咸阳,但是扶苏没有治理咸阳的任何权力,只享有经济上的部分税金额度。
  事实上魏咎也与扶苏是同一个待遇,魏咎需要带人离开华夏本土,不过吕哲还是在魏地旧土给了魏咎一个城邦享受税金额度。
  吕哲给予扶苏和魏咎城邦的用意是让两人可以有一个小金库税收来源,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在补偿两个大王配合新帝国的成立所作出有利于帝国的选择,感谢他们避免让华夏持续内战,是为了那些即将成为治下一员的黔首们给予扶苏和魏咎的小福利。
  相对于魏咎来说,扶苏要强上很多,赵氏赢姓虽然是因为某些决策令大部分秦人感到失望,但是赵氏赢姓的历代先辈或多或少还是给予扶苏留下不少萌阴。
  魏咎“出走”也只能带走愿意追随自己的三万将士,以及大约十一万的家属。
  扶苏“出走”却有将近七万的秦军将士愿意跟随,甚至是有超过五十万的黔首愿意跟着扶苏离开故土。
  那么吕哲为魏咎挑选后世的西南亚有相当多的原因,其一是魏咎手中能够使用的实力太有限了,若是吕哲将魏咎丢到中亚区域,于未来帝国该投入多少资源,才能保证魏咎和那总数十四万的华夏族群不会被异族撕成碎片?
  “我们会有至少七万将士和五十万群众……”扶苏扯了一下嘴角算是在笑,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苦涩:“合起来便是五十七万人。汉王哲一直在强调我们为同一个族群,不会将我们丢到特别危险的地方,毕竟刚过去是一空二白,面对满地都是异族的情况,他要是坐视我们被异族所消灭,该怎么面对本土的千千万万双目光?”
  其实吧,扶苏现有控制疆域下的人口也就是三百万左右,能争取到五十七万……也就是六分之一的人愿意追随,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也算是扶苏给予秦人的感官非常不错了。问题是,因为有五十七万人,扶苏一直在担心吕哲不会放行那么多的人口,毕竟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统治者最清楚了。
  扶苏的另外一个担忧是,五十七万人“出走”用到的物资也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人一天要吃掉三斤的粮食,一个月就是三十斤,也就是一石多一些。那么五十七万人一个月就要消耗掉至少六十万石,一年就是七百二十万石。
  刚刚离开华夏本土另外安家,别谈什么生产之类的东西,能不能站稳脚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呢,所以离开之前必定是要携带至少一年的口粮。扶苏哪怕是将自己的内裤卖了都不够财帛买那么多的口粮,更不用说迁徙途中要用到的一些物资,比如畜力和车驾。
  “寡人现在既是开心又是头疼,既是为了能有那么多人跟随寡人开心,也是为了这么多人该怎么来进行准备操碎了心。”扶苏眼巴巴地看着蒙毅:“你说,汉王哲会容忍五十七万人离开吗?就算是汉王哲愿意放手,我们又该怎么来保证所需用度?”
  “……”长久的失语之后,蒙毅用着不太确定的语气:“王上,这便让臣去向汉王哲争取。”
  透过车窗已经能够看到雄伟的南陵城的城墙,扶苏闻言点了点头:“那就拜托执政了。”
第0811章
秦王殿
  没错了,吕哲率先开创出“执政”这么一个官职,用以取代曾经的丞相、相邦、国相等等君王麾下文官第一人,随着萧何领导下的执政府在民政与一系列相关的职权上发挥,也体现出执政府的各种优势,再加上各项职权分明易于辨别,由汉国率先使用的“执政”已经流传于列国,同时列国的君王都进行了朝堂上的改革,出现了“执政府”这么一个机关,执政府的一把手也就是“执政”。
  强大总是会遭到钦羡,成功则是总会被模仿,吕哲首创“执政府”这么一个行政单位,它确确实实是能担负起国家的民政运作,也杜绝了各个官府职权模糊的现象,避免会再出现如丞相同时手掌军政大权的事情,从而也就难以出现丞相强势则君王没有自保之力的现象,自然是要受到列国的追捧和效仿。
  军权与民权完全割裂开来,君王负责总体操舵和监督,其下的各职官员各司其职,该负责什么就是什么,很多事情变得非常有条例,一眼就能看出是在限制臣子掌权过多给予统治者带来威胁,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在保证国家的总体稳定。
  吕哲对于国体做出的很多安排都被列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是一种从制度根本上进行的平衡策略,很多人也才恍然吕哲为什么能够做到优厚追随自己的那帮臣工。
  既然在职权上已经做出平衡,那么自然是不需要担心某个人成为权臣,一个人成为权臣不但会有来自于君王的压制,也有众多差不多身份地位的臣工与之对抗,注定走上权臣之路的臣子不会容易,且哪怕是真的成为权臣也必然是要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抵制,这样的权臣该掌握多少“权”真的难说。
  “新一轮的改革依然还要继续,像是我们旧有的三公九卿制之外,理应在各部门设立尚书、侍郎、郎中等职位,学习汉王哲将各部门和各职权细化。”扶苏看着远处雄伟的南陵城墙:“事实已经证明职权的细化有益于各司其职,也能更加专心地负责该负责的本司职责。”
  蒙毅除了应命赞同还能多说什么呢?学习吕哲的治国之道对国家有好处是很明显的事情,可是扶苏恐怕也是被近期一连串的“变节”事件搞得有些焦头烂额甚至是异常恼火。
  扶苏进行职权上的细化大部分是不希望某部门的主要臣子“变节”导致全部门糜烂,蒙毅又怎么能看不出来扶苏是对麾下的任何一名臣子都有了猜忌之心,特别是对他们蒙氏不再拥有信任感,而这对蒙氏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