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8/716

  说句实话,吕哲对于内战中投降的那些人,只要不是干了什么太过天怒人怨的事情,真的算是尽量善待,处决的那批无一不是在内战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人。一些虽然干了某些事情,但是领兵或者执政期间还算是善待华夏苗裔的人,吕哲一再斟酌是杀掉了一批,留下了一批,但是留下的那一批根本没给在帝国留下什么位置。
  韩广、韩信(是韩王信)、陈余等等一些有充分证据勾结异族的人,其中的韩王信失踪,陈余是在事后吕哲没有算账之前就极力弥补,也就韩广祸到临头了还在挣扎。
  有足够的情报显示韩王信是大军开到之前就带人逃窜进入草原,他是要去投奔匈奴人,汉军出塞之后有进行过专门的抓捕,可是一直没有发现韩王信等人的踪迹,也不知道是流窜到哪去了。
  最近帝国这边倒是从乌孙人那里获知一些消息,浚稷山的匈奴西王庭出现了韩王信的踪影,他成了匈奴小王子挛鞮吉脱的座上宾。吉脱甚至还给予权利,让他在原本带去的五百来人基础上从匈奴抓捕到的奴隶中挑选人手,给组织了一支由华夏苗裔血统的军队,数量似乎是一万人,因此韩王信也在匈奴成了所谓的万夫长。
  “陈余很安分。”臧荼意有所指。
  “那个老东西,他有张耳和赵歇的极力照顾和帮衬,能够在帝国有一席之地,自然安分!”韩广不知道是被什么刺激到,突然有些激动:“广可没有张耳那样的刎颈之交,天子又没有给予戴罪立功的机会。不甘心,真是不甘心,我韩广也是能有作为的,不该沉寂,不该沉寂!”
  臧荼哪能听不出韩广是在指桑骂槐?是,陈余和张耳是刎颈之交,因此张耳只要有机会就给陈余向吕哲求情,可是吕哲很明显就不是什么耳根子软的人,吕哲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求情就轻易改变主意,还是陈余极力做出补救自己抓到了机会。在臧荼看来陈余今天能够在帝国有一席之地是努力争取,韩广呢?韩广不止有一次机会能够努力争取,可是没有,韩广依然在迷途上越行越远。
  韩广是有机会能够弥补一下,比如汉军在与东胡交战的时候,他可以接受臧荼的建议出兵从后面给东胡人来一下狠的,但是没有,不但没有反而在答应原地屯兵不动的承诺下,他出兵协助东胡人攻击了侧翼的汉军,试图扭转局面,给吕哲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麻烦。
  吕哲从来都不吝啬给予做错事的人迷途知返的机会,韩广不但没有戴罪立功,倒是以兵不厌诈的理由破坏承诺,说句大实话啊,韩广到现在都还没死,是臧荼不知道耗死了多少脑细胞,又是臧荼不顾被牵连的风险一直请求吕哲,才还能有韩广现在可以站在这里。
  “你……”臧荼看着情绪激动的韩广,内心里更加的苦涩。他何尝不希望韩广也能在帝国有一席之地,毕竟再怎么说两人的交情真的不错,要是韩广也能在帝国发展起来,以他们的交情怎么也能互相帮衬着。
  “怎么?”韩广冷笑着:“臧大将军,不知道你带兵过来找韩广,是要拿着韩广的首级,好分清界限,好不妨碍你在帝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吗?”
  “你不该这样子的。”臧荼苦笑:“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安安生生地修养一段时间,然后再以正途谋求复起,陈余能够做到,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广就是在谋求复起!”韩广继续冷笑:“广没有刎颈之交,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手段。广虽然手段有些过激,但似乎并没有犯下死罪吧?”
  “可否让甲士搜查?”臧荼知道谈下去只会更加不投机,话不投机半句多,正了正脸色,直接进入主题。
  韩广脸上依然是冷笑连连:“搜查?搜呗。不说能不能搜到什么,哪怕是搜到什么,帝国律法也没有阻止友人聚会,更不以莫须有定罪。”
  臧荼点点头,直接命令甲士:“搜!”
  周边的甲士皆是大声应“诺!”,军官身份的甲士立刻离开招呼人手,对这处府宅进行搜查。
  甲士皆尽离去,前庭只留下臧荼和韩广两人,他们沉默着站在原地,一时间谁也没有说话。
  阵阵的脚步声中,原本待在府宅之外的甲士大批进入,士卒在军官的带队下涌入府宅,然后开始四处搜查。
  “陛下很震怒。”臧荼是过了有那么一会才重新出声:“帝国没有阻止友人聚会,亦是没有莫须有的律法。”
  韩广给予的回应是一声冷哼。
  “儒生今日搅局,以自杀的方式发动劝谏,他们选错了时机,也选错了方式。”臧荼自顾自说着:“得罪的是即将封爵的所有贵族,因为言辞也得罪死了法家和兵家。”
  韩广目光闪动着,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可是内心里极度渴望知晓宫城城楼那边发生什么事,听着眉头不由挑了挑。
  “怎么收拾儒生,那是在今天之后。”臧荼语气很平淡,继续说道:“众儒生事,现场有人借机作乱,他们呼喊各种口号试图将已经维持下来的次序重新搅乱。口号五花八门,可大可小,有呼喊恢复旧有列国者,那些是笑话,不提也罢,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喊出清君侧。”
  “清君侧?”韩广有些楞也有些懵了,惊讶之下出了声:“什么清君侧?”
  看上去韩广的惊讶并不是假装,臧荼重复描述了一下,然后说:“喊出清君侧的那批人,当场被格杀了不少,亦是有人被抓。试图引起混乱的人,全部被捕。”
  韩广脸色是彻底变了。
  “我过来之前,中郎将周文已经领兵向着一些地方前去。他的目标很明确,那是因为有人在事先已经举报。”臧荼不顾韩广脸色越来越难看:“现在,那几处应该是已经被大军包围,就是不知道会搜出多少人,那些人是不是披甲手持利刃,又不知道有没有强弓、劲弩。”
  帝国并没有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只是在一些类别上明文不得拥有,那就是甲胄、强弓、劲弩。
  甲胄嘛,无论哪朝哪代都是管制品,要是有那么一件两件倒也没有什么,可要是数量超过一定的数字,那么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拥有大量甲胄,只能是与即将起事,或者是意图谋反扯得上关联。
  强弓所指的是一石以上的弓,包括三棱破甲箭,一石以下的弓并不在禁止之列,毕竟这年头可是有打猎的习惯,另外百家学派中可是有许许多多的学派会教授射艺。
  弩就不用说了,不管是什么理由,非官方机构绝对不能拥有弩,一切只因为这玩意体积可大可小,也能事先弩箭上弦,能够突然从某个地方掏出来射一箭,令人很是防不慎防,且杀伤力很大,射程也真的是相对远,不禁它还禁什么?
  韩广像是因为某种原因松了口气,脸上重新恢复了冷笑的表情,不过却是没有说话。
  此时此刻,不但是南陵城内有大批军队正在行动,南陵城外的整个南郡,乃至于是整个帝国疆域都有军队在行动。
  这是一次本来就计划好的全帝国梳理行动,是在全面清缴盗贼、匪类,也针对一些人进行抓捕或是警告。
  帝国即将面临不知道会打多少年的草原之战,“攘外必先安内”可不是校长那个年代才有的思想,也不是只有华夏这边才会有这种思维。一旦国家要对外进行持久性战争,又有哪个国家不是先行安定内部,内部不稳又怎么来对外进行战争。所以,维持内部的平稳成了首要条件,一个内部不稳的国家陷入持久性的战争状态,对外征战顺不顺利是次要的,国内动乱起来不但向外征战要失败,国家也会陷入内乱,导致国家崩溃。
  臧荼与韩广又是陷入一阵沉默以对的状态,不过沉默没有多久,府宅内的其它地方发生了一些动静。
  有军官过来报告:“禀告中郎将,府中发现密室,有十七人被从密室驱赶出来。”
  臧荼看一眼脸色剧变的韩广,然后看向前来报告的军官,问道:“可发生反抗?”
  军官答道:“没有发生反抗。”
  站立一旁的韩广重新镇定下来,又是一声冷哼。
  没有多少时间,有甲士将从密室搜捕到的那些人带过来,臧荼看了一下,十七个之中有不少是他认识的人。
  “你们很聪明,没有抵抗甲士。”臧荼的声音里充满了威严:“不过嘛,你们躲在密室做什么?”
  被带过来的那十七人下意识就是一阵面面相觑,表情各异的情况下没人敢说话。
  “帝国律法没有规定不能闲着进入地下室吧?”韩广死死看着臧荼,不断冷笑:“天子可是一再强调,帝国是一个律法国家,定论一个人是否有罪,看的是律法上有没有那条罪名。”
  其实吕哲一再强调法治真不是什么秘密,一再三申五令官员必须按照律法来行事,那也是官方邸报中一再严明的事实。
  很多人对吕哲针对律法的神圣性持赞同态度,也有人虽然不敢反对却也觉得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不懂变通,导致很多事情给自己设置了障碍。但是不得不承认啊,正是因为不因为个人态度或情绪来针对某些人行使权利,才能让帝国减少恐慌,但是从某一些方面来讲也给许多人制造了障碍。
  “有没有罪,是不是犯了什么事,不是你我说了算。”臧荼不再看韩广一眼,是板着脸:“律法上有规定,特殊事件和特殊时间,帝国任何成员有义务配合官方针对某些事情进行调查,最短期限为二十四个小时,最长期限为七十二小时。现在,本中郎将……”说着拿出一道不知道写着什么的指令,抬起来公示一下,然后继续说:“你们是配合一点,还是……”,脸上表情越说越肃杀。
第0898章
几度春秋
  远还没有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地步,但是无论吕哲还是一些法家门徒,他们都在竭尽所能地保证律法的神圣性。
  吕哲强调律法是依法治国,那当然是有他的理由。至于什么理由……
  法家门徒扞卫律法的严肃性和神圣性,这里就不得不唠叨一些了。
  法家门徒的根基在于律法,他们其实只重视国家肯定律法的庄严性,君王又能肯定律法的重要性,至于是法家中的哪一派其实是有点不在乎的。
  法家有“法”“术”“势”三大类别。
  法,所指的是一切依照已经书写并公示的律法条文来办事,只有已经成立的法律才是执法的根据。若是没有明文列出来的一些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是多么的破坏道德或是多么不堪,都不能构成犯罪事实。
  支持“法”治的代表人物不少,最为出名的却是商鞅,那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成功,让秦国执行依法治国的国策。虽然说法治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秦王室不愉快,乃至于可能会祸起萧墙的事情,可秦王室还是坚持了下来,也努力维持变法的成果,最终变强,强盛到一统天下。
  术,也是法家思想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是申不害。这一派别的思想中心是,法律固然神圣,但是需要取得君王的全面支持,律法也应该倾向君王的爱好,某种程度上君王、乃至于是达官贵人都可以审时度势来选择性执法。
  法家的“术”那一派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熟悉?不是讲什么“人在法上”,讲的是因为律法执行的是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执法,有更多的选择性……或者叫灵活性,既是所谓的以人法治,不是依法治人。
  势,在法家思想的观点中,它是将所有权威集中在君王手中,创造足够的威势来保证君王个人的庄严性,也就是说律法是不是强悍与君王的性格和执政都有关,君王足够贤明,律法的重要性越高,国家的法治也就更能得到实施。
  春秋各国大变法时期,卫鞅独好法家三门中的“法”,申不害主张“术”,慎到主张的是“势”。
  其实要是纵观法家三类思想,纵观同源都是围绕着法家的思想来进行,只是采取的方式有些不同,其中的“术”和“势”是围绕着君王来进行,独独“法”就是抛开一切只讲法而不顾其它。
  要是看历史的发展,自有秦一国之后,法家中的“法”就已经被抛弃,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种暴政,到了后面是“术”和“势”这两派思想发挥的时刻。
  “法”这一脉的思想之所以被抛弃,一切只因为“法”这一脉的法家因为出于需要,写出了几乎涵盖到方方面面的律法条文,列出来的刑法多到难以想象,无论是事实还是臆想,“法”这一脉给人的印象都是太过苛刻了。
  其实吧,秦亡之后,法家没落的不是整个法家,是法家中的“法”那一脉的门徒,另外的“术”和“势”依然活跃在历朝历代,只不过因为历史发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许多法家门徒是披上了儒生的外衣,走的依然是法家中“术”和“势”的治国理念。
  法家中的“术”和“势”能够生存下去,不是简单的法家门徒披上儒生外皮……也就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儒皮法骨,等等一些事情那么简单,一切是因为国家需要律法,一个没有律法的国家不能称呼为国家。
  “‘术’和‘势’,说白了就是人治。”司马欣已经忙活完该忙的事情,回城楼的路上碰到了萧何,因为没有太过紧张的事情需要忙,两人也就顿足里聊了起来。
  “陛下喜欢的是‘法’这一脉。”那不是什么秘密,萧何直白说来也显得洒脱:“陛下需要改良刑法,去掉致人残疾的刑法,让刑法也变得有针对性。”
  法家强势崛起数百年,至今无论是百家哪一家的学派都对律法不陌生,哪怕是再不喜欢法家的学子怎么也会触及到一些。
  司马欣比较复杂,不是说什么复杂,是他涉及的百家并不是单独唯一性。他的身份注定会是兵家一脉,可是又学过儒家、黄老、杂家等等的知识,事实上他对儒家也有着不少的好感。
  萧何本身是黄老学派的忠实信徒,对杂家和阴阳家也少有涉及,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也有过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专门了解过儒家,对儒家的感官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厌恶。
  “精简律法条目,量刑上采取针对性。”萧何其实有略略的担忧:“只是希望不要因为陛下追求法治,让法家的一些人肆意妄为。”
  司马欣在挑眉头,他说:“陛下有自己想法,他需要的法治可不是能够被人操控的。”
  “呵呵。”萧何轻笑了几声,转了个话题:“有一件事情倒是注定了。”
  “是啊……”司马欣有些伤脑筋:“儒生跑出来生事,选的时机也太……”,最后一个“烂”字没说出去,但就是那样的意思。顿了顿,他继续说:“陛下的意思不将儒家一竿子打死,可是按照儒家一些门徒惹事的能力,不好办啊!”
  上古先秦时代厌恶儒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应该说百家其它学派能够喜欢上儒家思想才是怪事。说儒家很会惹事也不是在胡说八道,儒家其实是攻击性非常强的一个学派。
  百家之中最为厌恶儒家的是谁?其实不是法家或是兵家,是墨家。
  墨家讨厌儒家是有原因的,起初是儒家抢了墨家的一些“业务”,例如上古先秦时代中的丧葬其实是墨家的主要“产业”,民间丧葬基本上是由墨家一些门徒出面,可是儒家将手伸到了丧葬这一领域上面来,两家的交恶也因此而起。
  然后呢,墨家主张的是丧葬上面的简约和朴素,认为人既然死了,那么下葬的时候就不要奢靡什么了,一切该有的礼仪和程序该有,但是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8/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