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716

  “没有箭阵覆盖?”
  “对,没有箭阵覆盖!”
  匈奴人其实也在奇怪帝国军手里拿着的棍子是什么,他们更加疑惑的是为什么帝国军没有像往常那样射来遮天盖日的弩箭进行覆盖。
  “那些孬种的戎人停下来了!”
  “只有我们冲上去哪怕是获胜也只是摧垮了敌军的一处侧翼,对整个战局没有太大的助益。”
  “我们不停,先冲上去试探一下,无论战况怎么样,我们立刻脱离后撤!”
  事实证明匈奴人的崛起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骨子里就充满了野蛮,有一种拼搏的精神。而草原上其它的族群,像是戎人或是狄人早就没有祖先的武勇和胆气。
  火器兵这边的阵列线,负责观察敌军间距的军官已经在报数。
  “一百八十米!”
  “一百七十米!”
  “——前排注意!”
  “一百六十米!”
  “——抬枪,瞄准!”
  “一百五十米!”
  匈奴人还在往前冲,他们接近到一百五十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射箭,这一次不是零星的箭矢射向火器兵,是大概有二百左右的弓兵在射箭。
  火器兵有身穿皮甲,皮甲的要害部队镶着金属片,他们的头上也带着皮盔,面部拉下来会遮盖住脸庞。
  “胡人的角弓劲力不行,你们只需要注意别被射中眼睛。”
  胡人从一百二三十米射出去的箭,是箭矢射中了排列长形队的火器兵,可事实就跟帝国的军官说的那样,角弓的射程本来就短,胡人装配的也是没有金属箭镞的箭,角弓射出来的箭超过八十米就会有些飘,只要是稍微注意一下很容易就将射来的箭矢格挡开,哪怕是被射中,胡人射来的箭顶多也就是碰向甲胄,无法破开皮甲,更别提会产生什么伤害。
  刘邦、曹参、韩信、余樊君,好些人是位于战场的一侧观看,他们是一边看一边交谈。
  “……内部演习的时候,火器兵在四百五十米距离的时候会被巨弩射击,三百米以上的距离就会被弩兵发射出去的箭阵覆盖,接近到一百五十米又会被弓兵漫射,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火枪的距离没有超过三百米,火枪兵的作用就不会大。”
  “嗯,燧发枪的射程最远是一百七十米左右,并且相较起弓弩还能保证一些命中率,燧发枪根本没有任何准头可言。这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
  “很多将领认为燧发枪兵没必要存在,倒是火炮这种兵器应该增加、增加、再增加。火炮的最远射程可以达到八百米以上,因为有‘望山’和刻度表,命中率也能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其实大家最重视的是火炮的射程,众多火炮的覆盖射击也能摧垮敌军的战斗意志。另外,所有将领一致认为,火炮的出现会让城墙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刘邦不是那么听得懂韩信和曹参的对话,听到后面关于城墙的话题,他才有那么点恍然,心想:“难怪了啊,我说中枢怎么会不再批准各郡县建造城墙!”
  另一边,胡人已经冲锋到距离火器兵不足八十米的位置,胡人射出去的箭矢也已经开始对火器兵造成了杀伤。
  “七十米!”
  “——第一阵列线,射击!”
  一阵像是炒豆子的“噼里啪啦”响声,成为跪姿的燧发枪兵扣动扳机,随着他们的射击现场也冒出一阵阵的烟雾,然后是站立姿态的第二排燧发枪兵发射。
  跪姿射击完毕的火枪兵射完并没有移动,第二排射击完毕的火枪兵也没有移动,他们后面的阵列会向前顶替位置,然后该装药填铅弹的士兵一阵忙碌,装好弹药又向前进行发射动作,如此的无限循环接替射击,滚动着一直向前……
第0915章
那是一种必然趋势
  炒豆子一般的声响一直在持续着,一阵的响声总会冒出一股烟雾,让火器兵这边被笼罩了一层大雾一般的白色。
  大雾中有军官一直在呼喝口令。
  “轮换——”
  “抬枪——”
  “射击!”
  伴随着炒豆子不断响起,冲锋中的匈奴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奔跑向前的时候身上突然被钻了一个窟窿,一朵红色的血花从窟窿中溅出来。
  中弹的匈奴人满脸的错愕,他们不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感觉自己好像是被什么巨力推了一把,然后全身的力气都消失了,奔跑的动作一僵硬,脚下也是一个趔趄,然后身躯重重地向前摔在地上,眼眸和意识都被拉扯进黑暗之中。
  并非是所有人都被射中要害,有些人中弹并没有立刻死去,他们可能是四肢或者非要害部队中弹,夸张地惨嚎着扒开被铅弹击破的衣物,看到的伤口好像是被一种什么高温的玩意贯穿,伤口位置的皮肉有点像是被烫熟了,窟窿里的血水不断往外冒。
  帝国军的火器兵在位置轮换中不断射击,他们就好像是一个雪球一般,滚动着不断发出炒豆子的声响,随着移动到一处那里总会冒出新的烟雾。
  燧发枪没有什么准确性,依靠的就是阵列线的漫射,他们打出去的铅弹会成为一种扇形姿态到处乱飘,只有极少数才是正确的弹道会打中目标,更多的是飞向天空,或者是一头钻进不远地方的草皮里。
  “噼里啪啦”的动静中,身处烟雾中的燧发枪兵实际上也是无法看清楚前方,不过真的不需要他们去观察前方的情况,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听从口令不断地轮换位置,然后进行抬枪射击、站定装填、重新进入射击位置……如此循环到军官没有下令射击为止。
  必须要提到一点的是冲锋中的匈奴人早就懵了,他们真的不明白自己遭遇到了什么,只是听到“噼里啪啦”的声响,然后周边的同伴一个又一个身上冒出血花发出惨叫,甚至有些连惨叫都没有喊出来就死掉了。
  “退……撤退!”
  八百多个匈奴人只剩下六百多人个还能喘气的,他们原本已经冲到距离火器兵大约五十米的位置,但是三分钟之内倒下了起码两百人。
  待在远处观看的戎人看到匈奴人的遭遇有些傻了。这些戎人也没有搞懂是个什么状况,他们看到的是匈奴人快要冲过去肉搏,随即一阵阵“噼里啪啦”响起来,冲锋中的匈奴人像是撞上了一道空气墙那样整个冲锋一顿,然后好些个人就倒地不起了。
  原本缩在远处的二千多杂胡更是下意识地向后又缩了一段距离,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发出了吼叫声,听那声音像是充满了各种的恐惧。
  “我的个天啊!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怎么会冒烟?另外匈奴人为什么倒下,他们没有中箭,绝对没有中箭!”
  “巫术吗?是巫术吗?”
  因为不懂所以乱猜,现今年头只要是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往鬼怪或者是巫术身上扯,然后自己吓自己,把本来就没有多少的胆气吓得更加没有胆气了。
  还活着的匈奴人转身在往后跑,他们身后的炒豆子声并没有马上停止,持续的“噼里啪啦”声音中,又有很多匈奴人中弹重重地摔出去扑向地面。
  “咚咚咚——咚咚——咚——”
  鼓声响起,火器兵在匈奴人跑出去一百米的时候停止射击,队列之中有军官在重复口令,喊着“小跑前进!”,侧翼的火器兵在军令声中缓缓地小跑起来。
  匈奴人脱离到二百米以上,他们左盼右顾地张望了一下,原本的八百来人竟是在不到十分钟内剩下一半不到。还活着的匈奴人一脸的惊惧,他们来自草原,草原上死亡并不是太过稀奇的事情,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存在战争,雪灾的时候更是要被冻死饿死,艰难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拥有坚韧的性格和勇于挑战的野蛮,可是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就有点令人恐惧了。
  “他们到底怎么杀我们的人?”
  “像是一种圆珠子,我从勒帕的伤口掏出了一个黑不溜丢的圆珠子!”
  “退,继续退!”
  匈奴人看到帝国军开始缓缓推进,他们又开始往后撤。往后撤的时候不断有人扭头看向后面,看到的是不少中弹没死的人被帝国士卒用“棍子”前面尖锐的一个管刺捅进身躯。
  被铅弹打中的伤口很恐怖,其实哪怕是没有立即死亡,之后也会伴随着发脓和病痛在痛苦中死去。
  火器兵手上的燧发枪是帝国一式,全枪不算刺刀是一米六的长度,加上刺刀是一米八五的总长,枪重二十八斤。
  刺刀是一种管状的物体,前端有棱角形的开封口,因为是管状型号的刺刀,捅进人的身体伤口是呈现圆形,拔出来的时候会带着一些血肉,被刺中的人,他等于是被在身上开了一个窟窿。这种伤口不像是普通刀、剑、矛、箭的创伤,因为血肉随着管状物刺进去拔出来的时候带走,几乎是不存在止血的可能性,要是被刺中身躯,只能是流血到死。
  另一边的戎人看到匈奴人没命地后撤,他们呆了片刻也是拔腿就往后跑。在戎人看来,骁勇如匈奴人冲锋上去还没有靠近帝国军就已经被灭了一半,且帝国军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手段对匈奴人造成杀伤,源于未知再加上戎人本身就害怕帝国军,心里只剩下“帝国军不可力敌”的心思。
  待在战场之外观看的一些人,他们有着各自的看法。
  刘邦不了解那么多,只觉得那个叫火器兵的兵种打起来动静真是不小,他也看出一点,一旦燧发枪兵进入到射击状态,一轮随着一轮的射击之下,与之交战的敌人基本上很难冲上去进行肉搏。
  “与演习是有点不同,演习的时候不是实弹,看不出有那么大的杀伤力。”韩信眼睛睁得贼亮,他说:“唯一的短板就是射程太近了。”
  曹参并没有看过火器兵与其它兵种的演习,但是刚才已经看到火器兵发威。他“啧啧”了几声,说道:“一百米以内是一道禁区,燧发枪兵发射出去的铅弹是直射,能够扫清直面扑来的敌人。”
  其实弓弩兵也能做到直射,继承于秦军箭阵之法的帝国士兵,他们摆列箭阵的时候也能做到局部覆盖,甚至是波段式射击也能形成连绵不绝的射箭场面。
  “有效射程一百七十米,最强的杀伤范围是八十米左右。”韩信思索了一下,闷闷地说:“现在无法看出火器兵的优势在哪。”
  余樊君说得更加干脆:“燧发枪兵能够做到的事情,弓弩兵也能做到,甚至弓弩兵要做得比燧发枪兵要出色。”
  可不是嘛!弩弓的射击范围最远可达三百米以上,再加上弓兵的协同,足够数量的弓弩兵远至三百米近到三十米都是射程,摆开箭阵只要箭矢不缺,无非就是对射和阻击战罢了。
  “生产一枝弩箭的工序和价值等于五枝普通箭矢,一枝普通的箭矢等于二十枚的铅弹……”韩信摸着下巴,缓缓地说:“另外,生产一套劲弩的价值能够造出三把燧发枪。”
  这些东西其他人倒是不知道,他们听完韩信说的话都是陷入了思考。
  帝国是不缺钱又缺钱,说不缺钱那是因为山川之利不断有新的贵重金属被挖掘出来,特别是随着在交趾发现新的超大型铜矿,帝国的府库中真心是不缺国帑。说缺钱是缺在什么地方?是国家的年度花费远要比收上来的赋税多,他们可是有听过一些消息,现在帝国每年要亏空掉将近二千万贯,着实是有点恐怖。
  “……另外,帝国的几位将军,他们赞同陛下的思路,特别是看到火炮射程和威力,坚信火器才是未来军队的发展方向。”韩信知道的事情远要比刘邦、陈余、曹参、余樊君多得多,他也没有卖什么关子:“器械署没有放弃研制新的火器,他们正在研制一款射程在二百五十米的枪械,那种枪械是一种后装型号。”
  韩信说的是后装线膛枪,帝国的制造署其实已经造出样枪,只是吕哲看过后并不觉得满意,主要是还呈现装药和弹丸分离的现象,另外燧发装置也显得异常不稳定。
  “新枪械的射程提高到二百五十米,会装配一种滚筒型号的子弹。新枪械的命中率也有相当高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从开枪到重新装弹过程不会超过十秒,等于是一分钟内能够射击六枪。”韩信有亲自射击过,叙述的时候略略带着可惜:“就是很容易出现卡壳现象,所以陛下相当不满意。”
  滚筒型号的子弹?其实就是米尼弹,创意来自于一些吹箭的构思。所谓的米尼弹就是一种弹丸前置,弹壳中间配置火药,后面有一种触发装置。
  帝国在长江流域有不少水利器械,已经被使用在制造货币上面,因为吕哲的干涉其实也已经出现最为初步的机床,但是技术含量可以说相当的原始,可是在拉伸金属和钉装上面的机床已经被研究出来。研究机床只是吕哲提供了构思,后面就是那些匠师的事情了。
  另外必须说的是,燧发枪的枪管也是依靠长江水利的一些机械打造,近期出现的线膛机构也是利用到最为初步的钻孔技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