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3/716

  张良说得在理吗?没人能说张良说的不对。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看起来有益的事情也不是真的有益。
  一个国家的地皮很广,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既是所谓的“天下苍生”。国家的统治者会进行规划,许多时候是根据执政需要来对某件事情来确认是否该做,不是那件事情做了有没有好处。
  同样一件有益的事情,可是不符合当前的执政需要,国家哪怕是明知道那件事情做了会有益,可是为了大局布置仍然会选择性的无视。
  帝国中枢不知道产粮地越多越好吗?他们不是傻瓜,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点。可是对于中枢来说,他们考虑的不止那么简单。
  国家财政不行的时候,选择哪里基本是要看迫切性,但是财政充足却依然也是有选择性,限制但不包括地区和更复杂的事情。
  中原、关中、燕地、乃至于是很多新的占领地,帝国在各个地方的统治基础都不一样。如帝国最先持有的南郡是统治最为稳固的区域,后面辐射到长江流域各个郡县,因为这些地方的统治稳固,中枢想要开发的时候必然是选择该些区域。
  民心归附,统治稳固,等等一些因素才会让中枢觉得有开发的基础,乐意投入更多的财政,与民互惠也好,增强国力也罢,都是需要统治稳固作为前提。
  中原和关中等地方国家有在建设吗?有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可是并没有投入额外的资源开发新的产粮地,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中枢觉得那些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至少是还比不上已经纳入统治的长江流域等地。
  增加产粮地固然是好事,可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统治不稳固的地方产粮地多,那要是这些地方发生反复,投入巨量资源的建设先不谈会不会被战火摧毁,叛乱势力占领这些地方之后,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产粮地岂不是成了他们抵抗帝国的资本?
  将南方几个地区建设成为粮仓,北边各郡依赖于南方提供的粮食,那是建国之初就已经制定下的国策。这条国策会持续多久时间并没有上限,需要中枢来评估各地的民心归附情况,也是需要评估统治的稳固度,然后中枢才会考虑投入新一轮的资源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
  张良久在中枢,虽然无法参与一些核心国策的商讨,可是以他的聪明才智不该没有领会这点。那么他提这个开头是个什么意思?其实是他有心想要为家乡争取一些福利,关中的一些建议不过是一个“支点”,用来撬动国策的松动。
  “向西挪动三十里便是阿房宫的地址了。”吕哲不知道有没有察觉张良的用意,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那便挪动吧,少了浐水还有潏水,也可以将陪都长安选择靠近渭水一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一众人等眼睛一直是盯在山川舆图之上,听到吕哲拿出最后的决定,不管心里是在想什么都是露出笑容。
  阿房宫的地基建设范围太广了,临近山脚的地基配套最为齐全,有许多的山体大多被挖,肯定是要进行详细的规划。
  建城并非是说不能将山包含进去,只是先决条件是不能对交通形成阻碍,既然已经确定陪都长安的地址,那就该考虑更详细的细节。
  “山脚与山腰动用工程的时候是建立宫殿,那里按照原本的计划是建造‘阿城’。”李斯指着山川舆图,说道:“若是陪都长安选址这里,只能将那片山地定义为宫城所在了。”
  阿城是简称,全称叫阿房宫城,听名字就能知道是类似于咸阳宫城的地方,属于统治者皇室的私人住所。事实上一开始阿房宫就是作为皇室休闲地的用途,历史上阿房宫建立到一半的时候,始皇帝后期除开是出巡和必要,不然他都是居住在阿房宫,连带办公也大部分时间是在阿房宫,导致朝臣需要在阿城之外寻个地方建造庄园。
  汉唐时期的长安距离阿房宫所在地都不远,不过汉唐的长安虽然名字一样但却不是同一座城市,事实上到了隋唐时期已经没有长安城,汉时的长安早就在战乱中成为废墟。杨隋的帝都选址在汉时长安附近,取名叫大兴。李唐建立之后是在大兴的原有基础上进行重建,追忆两汉时期的国家强盛,继承古老的名字因此才让长安“再现”。
  汉设立上林苑离南山那边还算有点距离,唐的长安却是向南山那边挪了一些距离,等于是唐时的长安已经非常靠近“十万大山”,一些陵园甚至是屯兵地点甚至就是在大山之内。
  帝国时刻都在进行变革,火药已经被用于军事用途,甚至是燧发枪和火炮都被建造出来,或许也能学李唐政权将一些军械制造基地设在大山,毕竟那里易于封锁,也是人迹罕见的所在。
  天色渐晚,当夜出巡队伍只能是停在霸上营盘,皇帝停留军营可是让当地驻军着实激动了一把,夜间不但是有巡逻任务的士卒没有休息,几乎是所有驻军都时刻做出保卫的姿态,毕竟那是皇帝信赖他们的一种表现,不管有事没事,做出誓死守卫的态度总是没错的。
  秦地的青壮真的是差不多空了,霸上营盘之内的两万驻军中,只有四千多人征召自秦地各处,其余却是来自韩地和燕地擅骑的人员。他们在这里是作为骑兵被培养,训练完毕之后会补充到缺员的骑兵军团,因此霸上边上有专门的牧马场,身在营盘夜间能够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马嘶声。
  帝国现在不缺马匹,那是建立在陇西各部族没有逃亡,河套及时收回,赵地和燕地未经太大摧残,等等的前提之上。
  陇西郡目前仍然是帝国的产马大郡之一,大的部族迁移前往河套和北疆草原,空置下来的牧场被官办或是私人填补。
  河套那边的水草丰美天下闻名,帝国是将河套视为重要的养马基地。从河套收回到帝国历六年,不管是本来持有,还是从草原胡人那里缴获,又或是从其他渠道得来,基本是安置在河套那边。
  相对来说赵地和燕地的育马基地都要比陇西郡和河套各郡在规模上小许多,赵地和燕地尚且是这样,中原和长江流域这些不适合培育战马的地方,哪怕是有牧马场规模上也只能是更小。
  “未来的二十年,帝国骑兵军团至少要扩建到十个。”吕哲说的只是国防军,可没将禁军算进去。他说:“我们一再向外开拓,距离本土会越来越远,没有什么比骑兵这种拥有高强机动性更适合的兵种了。”
  虽然都清楚一个骑兵军团的消耗可以抵得上三四个步兵军团,可是没有人会去反对,帝国的现实情况就是需要骑兵,拥有足够数量的骑兵可以开拓得更远,意味着收获也会更多。
  帝国未来的开拓方向只剩下两个,海洋是其一,西域是其二,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靠近西域的位置建立长安这一座陪都的原因。
第0942章
治国难
  纵观帝国疆域图,会发现帝都南陵有点靠向南方,尽管帝国无时无刻都在建设交通,可是仍然需要用双脚和畜力的年代,南陵作为帝都其实已经偏南,骑快马从南陵出发抵达北疆草原,途中人不休息换马骑乘最少也需要将近一个月,而这还是人不停歇的快骑速度,徒步行走怎么也需要四个月以上。
  交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发达才能让中枢有效地控制国家,交通不便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山高皇帝远”,也就是很难有实际的控制。
  一个国家保证统治的稳固是建立在什么之上?说是依靠民心有点虚,民心是一种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看国家能不能有效控制统治的疆域。
  离中枢越远的地方,当地发生了什么事一般很难被中枢发觉,那么想要搞点什么的东西也就具有操作空间。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处处驻军,除开边疆必要的边军守卫国境,古时候军队其实都会被安排在距离国家首都不远的地方,越是精锐的部队越是这样,那是为了防止军队离得太远脱离控制,使得一些将领有可能将军队变成私军。
  统治者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掌握大义名份是其一,民心教化是其二,不过这两样其实也是比较虚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暴力机器,也就是手中有兵。
  掌握暴力机构的统治者,才能真正控制国家,无分对错好坏,某地发生暴动、叛乱等等状况的时候,军队是够能够迅速赶到,及时地扑灭或消灭任何动摇统治的人,这就是统治的基础。
  帝国在关中建立一座陪都,有关于进军西域的需要,其实也是关乎到“控制”的一部分。
  长安一旦建立起来,那是在昭示天下帝国对关中的重视,对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起到震慑作用。另外,长安也会长期留守一些中枢的行政人员,皇帝一年之中会有固定的时间待在长安,长安周边也必然也安排绝对忠于皇帝的军事力量。
  始皇帝为什么要天下一统之后不断巡视地方,不就是为了震慑宵小吗?他是流动性地四处震慑,事实已经证明始皇帝到了某地或许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可是一旦始皇帝离开当地那些人又会重新活跃起来,起到的效果有限得很。
  吕哲的选择是建立陪都,不但会在关中建一座长安,还会在辽东广阳郡的涿县附近选择建造另一座陪都北平。这样一来位处南边的南陵,位处关中的长安,位处辽东的北平,三处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形成对整个帝国的掎角控制。
  长安应该建造在哪已经有了决定,但绝对不是说马上就要建造。现如今帝国只是刚刚平稳下来,对外也有战事正在进行,各地的基础有益当地人不会引来太多的怨言,可是建立陪都却只是有益一处,哪怕是有偿雇佣也不适合大量招募民夫,只能适当地少量招募用很长的周期来将长安建立起来。
  “主要还是关中青壮没有多少了,不然倒是没有太大的妨碍。”番贤是内史郡的郡守,他本身是南郡三大豪族之一家主,算得上是吕哲的嫡系,说一些话也就没有那么多避讳:“关中的主要劳动力缺失,干活的基本是老弱妇孺,比较重要的是恢复民间的生产,哪怕是有偿招募,响应者也会有限。”
  共尉已经多次谈到这点,连倾向性强烈的多给关中士卒放假这种昏话都敢说,可见关中劳力真的是太缺了。现在,管理民政的郡守番贤也说关中缺少劳力,那就由不得吕哲不重视了。
  “匈奴南侵,杀入上郡和北地郡,后期北地郡一直是战场,两郡的情况比内史郡还要严重。”李斯插话道:“中原人口倒是稠密,似乎也有些稠密过头了。”
  吕哲扫一眼李斯,能听出李斯话中隐藏的意思,无非就是建议从中原移民关中,填补关中的劳力不足,但是可能吗?
  帝国扩张迅速,多的是人烟稀少的区域,关中各郡合起来至少还有四五百万的在籍人员,岭南三郡不小于关中的地皮却只有可怜巴巴的三十七万总人口该找谁哭诉?更不用谈另外那些新置的郡,一些郡的总面积不下于十万以上平方公里在籍人员却只有二三万人口,那该是地广人稀到什么地步了!
  帝国人口较为稠密的是中原各郡和长江流域各郡,其中光是帝都南陵人口就接近百万,但是又能怎么样?难道要强制性地分摊移民?先不谈有没有可行性,估计真要那么做就该等着又一次天下大乱来个改朝换代了。
  很多时候吕哲真的不懂一点,帝国已经拿出很好的移民政策,可是大部分人宁愿在家乡困顿也不愿报名移民。要知道很多人在家乡根本就没有土地,他们一旦接受移民安置就能够获得官府辅助的至少二十亩以上的土地,前期辛苦是辛苦一些,可是安顿下来必然能过上好日子,那么多人为什么就宁愿在家乡挣扎也不愿挪步呢?
  要说乡土难离,现在是有乡土观念了,可是并没有后世那么浓烈。
  要说没有开拓精神,现在可是上古先秦刚刚结束的时代,此前勇于开拓的精神依然健在。
  “河套等草原地区,由大家族带头,后面小户参与,二年之间确定移民的人口总数达到四十万。”张良慢悠悠地说:“那些大家族以放牧为生,家族产业就是放牧。帝国需要数量庞大的战马,他们牧养出来马匹会有固定渠道买入。”
  张良说的只是移民草原其中的一点,另外还有关于羊毛新的制作方法出现,不但牧养战马会有良好收益,牧羊也成了吸引人的产业,更不谈北疆军队长期会需要他们提供的肉食品供应。
  国家政策可使人致富也能害人破产,真正做大生意的人总是会观察国家的国策制定来确定发展方向和投入,甚至是会预先察觉不妙而收拢资金撤退。古时候这样的做法已经出现,不过影响到的一般是区域性质,做法通常也只是死抓资金不放和收缩出售产业链改为囤积,不像现代经济流通那么广消息互通也那么快,不然一定会像是现代大批商人撤资对经济造成的重创区域会那么广。
  就目前而言,战乱结束还不到五个年头,一些地方持有资金的人依然是闭门不出的状态,这些地方也是经济恢复最慢的区域;有些地方的人却是发现大势迎合国策,从中赚取了大量的财帛。
  草原上有短时间内能够形成效益的地方,愿意移民过去的人自然而然就多,因为有效益在作为吸引力。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如今的人们对草原也不是那么陌生,要知道现在仍然处于游牧状态的炎黄苗裔一点都不少,北疆各郡的人也并不惧怕进入草原。
  相对起草原,南疆对于人们来说才是陌生的地方,以前楚地就被中原各地的人认为是蛮荒野蛮之地,这种名声可是持续了将近四百年,对于楚地更南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肯定是穷山恶水,可想而知必然是怀着一种抗拒和恐惧的心理。
  正是因为普遍认为南疆不是什么好地方,帝国鼓励移民南疆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冷淡回应,最后中枢详细地商讨下来,认为不是有两个封国需要安置吗?索性全安排到南疆算了。
  将魏封国和秦封国一块安置到南疆?吕哲可是非常清楚现在的蛮荒之地只是表面现象,那里要是开发起来矿产资源遍地不说,光以当地气候情况带来的产粮效益就根本没有放弃的理由。
  考虑到帝国占领岭南,又向更西南的方向进行开拓,至少几十年之内是无法穿越陆地直至海洋,开发起来也需要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最终吕哲才认可将魏封国安置到现代泰国附近的区域,否定了秦封国一块安置南亚次大陆的建议。
  强制移民不可取,一旦那么做等于是在制造动乱,只能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辅助外加效益来吸引人们主动迁徙,草原上目前有足够的条件吸引移民,南疆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至少二十年,我们需要花费二十年的时间来建立枢纽交通,使得南疆那边在交通上能够做到顺畅。”张良是博士嘛,什么建议都能说一些。他侃侃而谈道:“帝国先扫平迁徙的一些障碍,用开发出来的实际成果吸引移民。”说到这扫了一眼李斯,丝毫不给面子地说:“强制移民是在自掘坟墓。”
  李斯的反应是脸颊颤动了一下,眼睛也眯了起来。他知道吕哲很欣赏张良,这从出巡单单带上张良一名博士就能看得出来。另外,他还知道吕哲有意在培养张良,否则一些中枢决策上不会让张良有开口的资格。
  强制移民不是没有官府干过,实际上不止是以前的大秦,各个战国都有做过强制移民的举动,或是强制性派出军队让某一地的人迁徙,或是用抽签的模式来决定迁徙,都是强制性地执行迁移政策。过程中不是没有人抵制或者抵抗,各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有一种行动,那就是杀,杀一人不够就杀十人,十人不够就百人,乃至于是全村皆杀,只要是中枢有命令,杀人能够让命令得到执行根本不在乎人命,其中又以秦国执行得最为强硬和坚决。
  大概是在十五年前左右,秦国也执行过一次强制性的迁徙,从战败灭亡的六国故地抽签模式集中人群,由当地的县尉操作,然后派出有秩,啬夫,游徼等小吏,甚至是直接派出郡县兵,将集中起来的人押解到南方。强制被集中起来的人,他们是被安置到当时由屠睢统率的南疆军团,对外统一称呼是南疆军团的士卒,可是所谓的士卒并不缺乏妇孺和老幼。
  吕哲是南疆军团组建阶段的亲历者,他甚至当过一地的主事人,比较了解当时军团士卒的构成部分,很清楚所谓的南疆军团是个什么情况。
  屠睢的南疆军团是个什么情况呢?只有少部分“根正苗红”的秦卒,四成是来自六国的战俘,超过五成是被强制迁来的家庭。秦人在南疆军团是作为军官存在,特别是高级军官根本全是秦人,只有在百将级别以下才会有六国战俘转编来的人担任。
  当时大秦在各地抽签拿人造成的反响非常大,各地逃亡者无数,因为官吏执行期间的暴虐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破人亡,让本来就有灭国仇恨的六国黔首更加痛恨秦国,直接导致的是六国旧有贵族得到来自更多人的支持,随后的暴动和复国有了更大的基础。
  不管是原版历史还是吕哲这个版本的大秦,都不是一时间衰弱和灭亡,是一连串的国策和作为造成,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也只有刻意想要引起吕哲注意的李斯才会弄险提出那样的建议。
  李斯根本就不顾周边人们各式各样的目光,他挽着胡须笑道:“帝国已经在执行罪犯流放的政策,想用这个办法充实地广人稀的区域,可是这样做略略欠妥。”
  接下来李斯开始大谈为什么不妥,讲到罪犯的本性,南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必然是充斥着罪犯,治安不管会使官府公信力下降,管的话投入又大到难以想象。他更是毫不掩饰地说:“全是罪犯,他们必然是对帝国心怀不满或是怨恨,这一代的情绪会传到下一代,南疆遍布对帝国心怀不满的人,帝国在那边的统治会安稳吗?”
  吕哲很注意在听,他之所以同意将罪犯流放南疆,是因为自愿迁徙的人太少太少,另外也是岭南在历朝历代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各个朝代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做法吃到什么恶果,因此也就不是那么在意。
  “全是罪犯,良家子会担忧过去之后能不能安居……”李斯扫视在场所有人一圈,说道:“南疆移民效果差,是不是有这样的原因?”
第0943章
荒唐,却真实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自古以来便是一种公认的事实。
  打江山是在进行破坏,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什么阴谋诡计都能用上,越是能厚着脸皮伪善其实背地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取得江山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自古真正仁慈的人通常都会是他人的垫脚石。
  取得了江山,不再是光靠暴力就能坐稳江山,很多手段也就无法再使用了,厚黑的手段收敛,进行的是怀柔的策略,可是很多一度取得江山的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些依然凡事使用暴力手段的人通常对江山的统治不能持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3/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