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716

  郡丞陈良重复道:“执政府似乎是要加重精力,转到陛下关心的迁移民众到边郡。”
  “迁徙民众?”张耳知道这么件事情,皇帝一直想要迁徙更多的人到边郡,只是一直以来成效不高。他愣神是有原因的,会稽郡不是什么人口大郡,但是也不算少啊?他问:“中枢有什么关于迁徙民众的事情下达到郡里吗?”
  陈良摇着头:“以前是有不少关于宣传迁徙边郡好处的公文,近一段时间没有。”
  张耳扯了一下嘴角,关于宣传迁移边郡好处的公文一直都有在下达,倘若光依靠宣传就能让民众自发迁徙边郡那自然是极好的,问题是效果并不怎么样。他一直在内心里鄙视中枢制定策略的矛盾性。
  所谓矛盾性比较凸出,那就是强调边郡需要人口的同时,一些政策和举动上过于软弱。以前各个诸侯想要哪里充斥人口,一道强硬的命令下去,民众不想迁徙也得迁徙,哪有那么多的麻烦?
  会稽郡在楚国复立之后作为直隶地区在项梁手上有过一段建设,那个时候项梁不但从治下疆域强制民众迁徙会稽,甚至是对周边诸侯也使用了一些手段掠夺人口,才从秦国时期的六七十万暴增到接近一百三十万。
  瞧瞧,项梁仅是用不但二年的时间就让会稽郡的人口翻了一倍,可见强权之下的民众该是多么的无力。
  “项梁强制迁徙和掠夺人口,那些人在会稽安家之后是有怨言。可是有怨言又能怎么样?”张耳的思绪有点飘忽,嘴角又情不自禁地勾了勾像是在冷笑,脑海中继续想着:“暴力压制怨言,行政上面给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只要是能生存下去,掌握暴力和民生权力的统治阶层,想让民众感恩戴德什么的简直易如反掌。”
  许许多多的人真就是不理解了,不管是叫民众还是称呼黔首,从来都只有服从统治者的份,很多时候压根就不需要让治下明白那么多,只管让治下听话也就是了。
  帝国的皇帝看着并不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更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帝皇,看看原本有接近二百万众的百越现在是什么状况,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罢了,皇帝都快将百越族裔给抹没了。再看看对外不断在干什么,抓捕奴隶,挥军攻伐,无论怎么看皇帝都是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多过于像仁慈的人。
  “是因为崛起于微末,担忧因为血统的事情让臣民无法信服?”张耳自己又摇了摇头:“经查,追溯血缘的话,皇帝可是史皇氏,那可是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的后裔!”
  什么经查之类的,其实就是一帮闲着蛋疼的家伙想要为皇帝找一个显赫的出身,也不知道是怎么追溯的,皇帝成了史皇氏或是姜氏吕姓。
  史皇氏是造字的仓颉后裔,这位可是已经登上神位的大能。
  姜氏吕姓又是啥?姜子牙晓得不,就是那位六十多岁才出山,帮助姬姓周王夺得天下,然后分封齐地,成了一国诸侯的姜氏。
  经查什么的也就是一帮显得蛋疼的家伙在胡搞,吕哲从来都没有承认那些东西,毕竟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哪有胡乱认祖宗的道理。
  皇帝不愿意承认,但是架不住那种言论有人愿意相信,反正是皇帝一定有高贵的血统什么的,所以皇帝得天下不但是武力上强盛,按照血统来说要么是教化天下,要么就是恢复先祖荣光什么的。
  恢复先祖荣光在当时吕哲挥军攻齐的时候非常有市场,毕竟田氏是诡异地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买下”了姜氏的江山,导致田氏上位之后,商人可谓是到了八辈子的血霉……或许还不止八辈子,反正就是从此之后只要是统治者都对商人无比的警惕。此后差不多两千年,商人干好事不经官府同意等同造反就成了定律。
  “泥腿子什么的,强制才能有效,劝导根本就是玩笑!”张耳有那么点决断了,他对陈良说道:“会稽可用耕田不多,是不是?”
  陈良已经发觉自己的顶头上司思绪有点飘忽,听那么一问有些不理解,照实说道:“确实,会稽属于多山地形,且海水倒灌导致沿海的许多土地无法耕作。会稽郡在南方的情况比较尴尬,竟然像被打烂了的中原、关中、北地需要来自于中枢的粮食辅助。”
  张耳不断颔首:“那是因为人太多了!”
  陈良一听才有点明白了,心想:“这个顶头上司要闹什么幺蛾子?”
  会稽郡的粮食出产是没办法做到自产自足,可是中枢不是说了嘛,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帝国转型工业发展的时候可有可无,产粮不够就从产粮地购买,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就发展工业好了。
  靠着沿海的会稽郡地理位置其实挺不错的,往上能够出船走沿海进入黄河,往西能够借由长江的内河水运便利,比较有利的是还有一条从倭列岛到本土的航线,想要发展工业只要能紧跟中枢的国策,未来可是大有发展前途。
  陈良有心想要向张耳好好说道一下,但是还没有开口,那边张耳先说话了。
  “陛下一直在忧心打下的土地没有人前去居住,未来从腹地人口稠密区域迁移黔首前往边郡是既定国策。”张耳一脸的高尚:“陛下有忧虑,国情也需要,再有就是我们也能出点力,怎么能不分忧?”
  “……”陈良斟酌了一下,说道:“沿海三处造船基地已经快要建设完毕了。听闻中枢那边也研究出了一套晒治海盐的办法……”
  张耳知道啊,不过那是前任郡守干的事情,该安排的都已经安排了,他上任之后因为前任安排的行政都没做完,等于是他至少有两年是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做官做成这样其实挺无语。前任也实在是不懂为官之道,走都要走了还布置什么三年计划,纯粹就是堵死了下一任的路,这也是他为什么郁闷的原因。
  “山民,那么多无法种田的山民,似乎许多山民还是百越苗裔?”张耳转悠着眼睛:“他们还是能够为充实边郡做点贡献的。”
  陈良感觉非常不妙,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一位上司纯粹是闲得发慌……也叫闲得蛋蛋疼,因为无法改变前任布置的行政计划,所以没事也要整点其它事情出来,可能还想着讨好中枢,将主意打到了配合迁徙人口前往边郡的主意。
  只要是南方的郡县,一些人是百越族裔压根就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那些是很早已经已经归化了的民众,经过时间的洗刷已经算不得是百越人,只是这些人一些生活习惯依然保存百越族裔的方式,但是要牵强附会地丢个“非我族类”的帽子就显得过份了!
  “郡守,山民也有山民的用处,现在大多地区都在搞山地种植,不管是药草或是水果都能产生经济效益。”陈良在劝,他心里也拿定主意绝对不让张耳乱搞,嘴上说着话,心里恶狠狠地想:“你要是敢乱来,我就敢越级上报,说什么都不能让会稽郡的美好未来给毁了!”
第1006章
没这么当官的!
  张耳绝对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主。不过,他倒是也没有真正地昏了头,还知道应该先上书中枢先试探一下,然后以私人信件的方式写信给待在中枢的一些老熟人,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边抱着试探的念头,一边开始查阅整个会稽郡的户籍,张耳忙碌起来的模样让陈良等一些郡府官员有那么点心惊胆战。
  是的,是的,南方的人口有许多千八百年前并不是华夏苗裔,大体是一些这个越那个越什么的。哦,这个“越”并不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那个“越”,差不多就是“百越”的那个“越”,简单的说就是不属于周王室麾下诸侯国的人口,是蛮人或野人之类的存在。
  南方越人一直都是主体,然而各种越的成份其实也比较复杂,除开大体是越人的野人,也有传闻说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时候,蚩尤战败南撤之后演变的族裔。
  蚩尤麾下有九黎,不太清楚到底是神话还是史实,毕竟那个时候仓颉大神可还没有造字,人们过得是结绳记事的岁月,因此就别想有什么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不过吧,口口相传了那么久,无法确定的事情大家也就且信着。
  相传九黎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长江流域,也有人认为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是黎境。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三苗部落联盟在上古先秦时代后期其实已经找不到了,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南撤的九黎演变成了各种百越的原因。(后面的苗人,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管是‘黎’还是‘越’,反正都是异族,不是吗?”张耳看的都是山民的户籍,他手指十分有节奏地敲着案几的桌面,一边想着:“还真是不少,合起来拢共有四万左右。这一批人不事生产,移民到边郡恰好合适。”
  张耳说那些山民不事生产倒是有些事实,但指的是不耕田,并非不劳动。山中没有田亩,耕啥?因此山民大多是依靠打猎为生,打到猎物能吃多少算多少,吃不完就托人拿出山卖。他们还会集中动物皮毛,卖钱或是干脆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粮食,日子过得其实比较艰难。
  “去了边郡先期能够以借贷的方式获得田亩,只要努力耕作还上了官府的债,土地就会属于他们。除非是懒惰到连田都不愿意耕作,否则没有利息又能推延日期,是很好的事情了。”张耳想着想着露出了乐呵呵的表情:“我这也算是为他们做好事!”
  张耳似乎是下意识忘记一件事情,前任的郡守对于山民并不是没有处置。
  会稽郡的前任郡守现在已经高升到中枢去了,临走前最后布置了不少事情,其中就有关于山民的规划。
  山民的什么规划?山中田地不多,但不能种田可以种点其它东西啊!像是一些草药就能人工培育,要是觉得草药培育有难度,载点果树总是不难吧?
  现在长江流域已经在逐渐转为工业基地,那些进入作坊或是工厂的人不再从事食物生产,他们转为生产一些工业品。不生产粮食但依然是要吃饭,因为生活上的品质越来越好,吃三餐已经不能满足兜里有钱的人,他们除了正餐之外还会吃一些额外的零食什么的,水果肯定也是需要。
  要是让已经高升到中枢的会稽郡前任郡守得知张耳到底在搞什么,那位名叫张承的人绝对是要被气死。他哪怕是高升到了中枢的执政府当侍郎,可一直还挂念着会稽郡的民生,平时有点时间就再和管理工业的同僚沟通,为的就是给会稽郡那边关于山地水果业找一条出路,试一试帮会稽郡争取到工业区水果订单什么的。
  “喊他们山民已经算不错了,要是到时候他们不配合……呵呵!”张耳已经拿定主意,四万山民要是不配合,那就给丢个百越余孽的帽子过去。
  自古以来官员安置民众困难,但是官员想要逼反民众那个叫轻易,张耳可没觉得有什么好心慈手软的地方,反正不就是一些山民吗?帝国没有建立之前,山民不在户籍,帝国建立之后为了给山民上户籍也搞出不少事情,会稽郡这边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山民抗法。不过之前处理的人是温和调解,武力也只是围而不打,他嘛……可不介意干掉一两个山里的村庄来立立威!
  “郡守,乌程县、钱塘县、由拳县、阳羡县……六个县的县令和县长到郡府了!”张耳的侍从是用跑,以前他在府衙可不敢。
  张耳本来是要呼斥侍从,一听愣了愣神,情不自禁呢喃道:“没有召唤,他们离开治所来郡府是个什么意思?”
  帝国没有明文规定地方官需要时时刻刻待在治所,但是极少会发生地方官乱跑的现象,毕竟一县之地最少也有将近万人,县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处理都处理不过来,哪有什么空闲乱窜?
  张耳的话音刚落,陈良的身影就出现在门口。
  陈良看去有些风尘仆仆的模样,注意看的话还能看到裙摆上湿了一片,也不知道是不小心还是什么。
  “你这是?”张耳其实已经有点回过神来了。他之前与陈良探讨山民事情的时候,陈良多次表现出抗拒的态度。他沉下脸:“那些县令和县长是你找来的?”
  陈良迈步进屋,摇着头:“职是郡丞,没有郡守的吩咐怎么会召唤郡内的官员?”
  张耳依然是沉着脸,停顿下所有动作看着陈良,足足看了将近一分钟,闷声道:“那是你将消息透露出去?”
  来了六个县里的一把手,他们治下都是有山地,那么也就代表着治下有山民,张耳没有眼瞎,他也看到了陈良裙摆湿了一片。
  官员出门徒步的不是没有,但是帝国根本不缺拉车的马或是牛,今天又没有下雨,街道上不会被随便洒水,张耳的智力不差,立刻就能想到陈良必定是去了无法乘车的山里,至于是去干什么用膝盖骨就能想得出来。
  “还知道是我的郡丞!”张耳直接怒了:“本郡守与你协商,有什么意见不提,绕过本郡守私下透露不说,竟然还进山里去私会山民!?”
  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上司乐意有这样的下属,张耳发怒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陈良面无表情地执礼:“职是下到山间,但并不是私会,是处理职范围之内的公务。”
  一郡的郡丞分管的事情并不少,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是比郡守还要便利一些。郡丞有助理民生和军事的权力,郡守则没有插手军事的权力,这一点无论是先秦时代还是在帝国的时代并没有改变。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比较简单,那是一种平衡和制衡的策略,不过要是遇上强势一些的郡守,郡守能够压服郡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呵!”张耳一声冷笑,不再理会陈良,对着自己的侍从,问道:“他们在外面等着是吧?”
  年轻的侍从已经被现场的那么一出搞得有些无所适从,他是想遛又不敢,听到张耳的问话,头像小鸡一样不断点。
  “那就让他们等!”张耳不断地冷笑:“不说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帝国从没有发生过下属聚众威胁上官的事情。我倒是想看看,他们有没有那个胆子做第一批。”
  陈良心里凸了一下,他之所以过来,那是要给县令和县长们制造机会进来,但是他明显低估了张耳的敏感和智商,也想不到张耳的反应会那么大。
  “老夫现在算是有点明白了。”张耳用着深幽的目光看着陈良,一字一顿地说:“敢情陛下迁移民众前往边郡的事情是在像你们这样的官员暗地里阻扰,因此成效才会那么差!”
  “郡守,不过是为政理念不同,何必这样?”陈良额头的冷汗一瞬间冒出来,他可不敢被那么上纲上线地丢一顶皇帝决策能牵扯上的帽子。
  “老夫只看到一帮枉顾陛下期望的人。”张耳有官职上的优势,他现在非常不爽陈良,更加对那些敢于没有召唤就跑来郡府的县令、县长有些痛恨,认为他们都要造自己的反了,一怒立刻拿出曾经作为高官的经验,那就是以势压人。
  “还请郡守勿要发怒。”陈良揖礼不起,说道:“职也是为郡守打算,山民栽种果树,然后贩售给工业基地,老上司(张承)该是有来信的。”
  不提老上司也就罢了,张耳一听到陈良提张承更是一肚子的怒火。
  张耳琢磨着吧,当官就没有张承那么当的,人都要高升了,临走之前搞得什么屁玩意,甭管正不正确,甭管对地方有没有什么助益,这他妈都要走的人了,有布置后手布置三年的人在吗?这样的人纯粹就是堵死了即将上任的新官,一任官职也就是三年,张承临走前布置了三年的民政计划,还去他娘的全部进入执行状态,捞政绩不是这么捞的。
  怒火中烧的张耳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他努力回想了一下,还真就记起了张承有来过私信,说的还正是陈良提的什么水果出路。当时他刚知道会稽郡的一些民生任务已经被安排了足足三年,那个郁闷劲头就不用说了,光是郁闷就没有过多思考。
  “张承……似乎是被陛下点名通报表扬过的人物……”张耳心生了一些忌惮,但是很快就放下了。他可是当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官的人,与赵歇接触不知道多少遍,打从心里认为君主也就是那个样子,进入君主眼界也不是多么了不起,没多久君主还记不记得那个人很难说。但是吧,他不免又思索了一下当今这位皇帝的性格:“陛下与老主顾不同啊!陛下看中谁,那必然是会进行培养,除非是能力无法承受更重的职务,不然都是注定高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