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716

  去到小伙子村庄办事的小吏态度上只是生硬,他们让村中的老人聚集村民,一再宣读提倡栽种果树的事情,然后又拿出了一些数据,表明了愿意配合官府可以得到什么辅助。
  帝国的辅助非常多,像是生育辅助和困难辅助,又有军中士卒家属的特别辅助资金。然后又加上家中有人服役,军属孩童可以得到免费教育,军属生病可以无偿到国办医馆就医等等。此类种种的社会福利虽然大多数是倾斜到与军方有关联的家庭,但是对非军属也是有各种辅助政策。
  根据张承部署的计划,会稽郡的山民若是愿意配合,官府可以借贷资金,并且官署运输队能够低价运输果树苗等等。另外,第一年能够从官方获得口粮,按人头计算,不分大小是每月三斗。可以说这样的政策真心是非常不错了。
  因为帝国有检察署的关系,虽然可能会有遗漏,但是大多数时候不会发生克扣的现象,相关政策对于愿意配合的山民来说应该说比较有利。
  问题是出在村民听到要向官府借贷上面,抗拒就免不了。
  实际上,官府借贷给民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上古时代官府借贷财帛给民间就是一种增收的国策,不管是夏或商,还是到了周王朝时期都在这么干。
  以前官府借贷给民间,各个时期有着自己的钱息规定。帝国放贷自然也需要有钱息,不过一些相关的事情上是属于无息的小额贷款,等于是国家动用资金在拉动经济发展,使得民众想要干点什么事业的时候得到助益。
  张承就是按照帝国的借贷条例在办事,像是让山民转为果农就是这么一个回事,因为借贷给山民用来转型的借贷政策其实是一种无息贷款。
  有些时候没文化真的很可怕,不管是怎么解释,甭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正村民就认一个死理,他们认为自己那样过挺好的,官方就是说破了天,老子们就不想听也不想干,根本就不需要官府来瞎操心。
  若是在以前吧,下到山间的小吏面对这种“死硬分子”劝一次不听也就不会搭理,可是现在情况不是不同了嘛!郡守想要集中一批人,集中起来之后是要上报到中枢迁徙到边郡,县令可是一再交代能劝就多劝劝,毕竟是县里的在籍人口,能挽救就挽救一下,没有县令或县长会觉得县内人口多是坏事。
  小吏是真的比较用心在解释和劝导,可架不住认死理的山民不听也就算了,一些长得壮实的人还个性比较冲,不听也就罢了总不能用着谁都能听见的声音嘀咕一些难听话吧?
  谁都是有脾气的,特别是小吏认为他是在干好事,是为了“救”那一帮死硬的山民,一再被冷嘲热讽当即是真的有些火了,语气和态度就不止是生硬那么简单,自然也是会带上一些火气。
  啊呀呀,不得了了,山民之所以是山民,那是他们有一手不错的捕猎手段。所谓的手段可以是近身拼杀技巧,可以是一手不错的箭术,反正就是有武艺压身,三言两语听不舒服,又有聚众与官府对抗的前科,总是免不了觉得大不了就干一架好了。
  该说思想朴实还是脑子冲动?山民一句“拽什么”,然后小吏应“那是在帮你们保命”,误会由此产生。
  保命是什么意思?那就要说叨说叨大多数人对边郡的理解,他们除了认为边郡是蛮荒到鸟不拉屎的地方之外,普遍认为边郡生存环境恶劣,长途跋涉前去边郡,然后再来个水土不服之类什么的,真真是不太好生存下来。很多时候这种理解也并非是什么错误,现在的医疗条件就是那么个回事,一些生活习惯上也谈不上什么注意卫生,心里郁郁再上饮食上的一些不注意,一个人还真的很容易就没了。
  山民并不知道张耳下了严令要集合多少人,他们更搞不懂态度不是那么好的小吏是一种“好心被当驴肝肺”的怨念,只以为是小吏在出言威胁,当即就有人推攘,肢体冲突也就发生了。
  壮实的人一旦动手,有时候下手就是那么没轻没重,一个不注意要是打中如太阳穴之类的要害,一击重拳也足够要了一个人的命。
  一个推攘之间突然有一名同僚倒下,官府的人一时间有点没反应过来。
  山民也是看得愣了,他们看着自己村庄里最能打的那位。
  场面一时间变得落针可闻,那个挥拳击倒人的壮实山民一脸惊怕地蹲身查看,一看躺在地上的小吏竟然没有了呼吸,刹那间脸色无比的难看。
  也不知道是谁吼了一句什么玩意,山民们在其余小吏发愣的时候就扑了上去,没想过会被山民围攻的小吏们很快就全部躺下了。
  三个进入村庄的小吏被打死,等场面再次安静下来,一群山民免不了要面面相觑,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根本还没反应过来,估计还在迷糊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山民彪悍,但是近些年弄死官府中人的事情可真的是没有发生过,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又不具备什么大局观,可是对于帝国的强大并非不知道。
  慌乱之下,又慌乱过后,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事情大发了,赶紧收拾家当能逃就逃。
  事实上这一村庄的人最后也真的逃了,官府是在一天之后了解到派出的人手没有回来,又重新派人进了山里,看到村庄没有人影感觉奇怪,见到山民没有掩盖的三具同僚尸体,所有的疑惑都变成了惊骇。
  竟然出人命,出的还是外出公干的同僚,整个村庄又在一天之内跑了个干干净净,这可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情了。
  该县的县令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处理。县令第一时间通知县丞和县尉,三人共同签字画押之后调动县内公安搜捕,并且启动了县内的治安维稳条例中的“有事可征召乡民协助”这一条。然后,县令又紧急派人到郡府通知郡守。
  张耳接到公文的时候已经是事发后的第二天的下午,他那个时候的喜悦多过于心痛,只差大吼一声“天助我也!”什么的,喜悦于表的神情被在场的贲郝看了个清清楚楚。
  不是正在寻找杀鸡儆猴的村庄嘛,不是要找更好的理由来处理山民嘛,现在理由可是自行送到了张耳手上。
  官府中人被杀,甭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杀,是不是意外什么的,那都是在挑战官方的权威,必须是要严肃处理。
  那伙山民杀人之后不跑也就罢了,查清楚是个怎么回事,谁错谁对按照帝国的律法也就是惩处触犯法律的人,一跑等于是全村都成了杀人嫌疑犯!
  “瞧瞧!瞧瞧!”张耳很是装模作样地愤怒大吼:“这就是山民,这就是百越血统遗传下来的野蛮行径!”
  贲郝可不好说什么,山民彪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情况,处理山民稍微有些不当,发生流血冲突还真的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
  张耳可没什么闲工夫再与贲郝风花雪月了,他告辞之后立刻召唤属官,很是痛快地骂了一顿一直对处理山民有意见的陈良,转头就对郡尉下令道:“启动三级维稳,集结公安部队,通知军方,不能再让民杀官的事情重演!”
  有了一起山民杀官的事情,张耳这一次的命令没人敢再打马虎眼,因为谁都知道事情已经大条了,要是再行阻拦不是在抵制张耳,是在藐视国家的权威。
  一帮原本反对张耳,并且在行政公文上留有标注并且入档的官员刹那间苦逼了,他们真心是没有想到会发生那么恶劣的事情,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坑,不知道会不会被埋进去。
  针对杀人在逃的山民追捕行动,在张耳的严令下,郡内公安的集结下,郡县兵出动部队协助的情况下,一场追逐与逃窜就那么上演了。
  帝国可是有类似于身份证明的制度,也就是路引那一类的凭证,本身这种玩意就是为了对罪犯抓捕的便利而产生。
  帝国长久以来都是半军管的情况,一些关卡实际上自设立之后没有关闭,杀人逃窜的山民是分散而逃,可是因为不懂一些常识,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化化妆或装装傻什么的就能混过去,结果因为这样被逮住的人可是不少。
  一些人在行迹败露之后也不是束手就擒,他们展开了反抗,有反抗必然是会发生暴力对抗。要是在官方力量完全占优的情况下,官方其实还是有心生擒活捉。但要是官方没有完全占优,对待杀人在逃的罪犯只能是干掉。
  那个村庄最先嘲讽的叫阿牛,最先杀人的叫虎头。
  虎头一家子是一路选择山林逃窜,他们到了会稽郡临近闽南郡必须要过关卡才没办法继续隐藏,结果过关卡的时候出示路引毫无意外败露身份了。
  要是不反抗被擒拿,虎头自然是难逃一死,可不会连累家人。问题是他反抗了,并且也真的很能打,结果是被关卡的士卒用弓矢射成了刺猬,他在被射成刺猬的时候妻子发狂咬住一名士卒的脖子,被士卒吃痛反击的时候用刀捅穿了胸膛;他的儿子在反抗的时候也被划了一刀,是装死躺在地上眯眼看着自己的三个妹妹被士卒抗走,他等被拉上马车半路才逃掉,逃之前听士卒一些闲谈,知晓了皇帝听了会稽郡的事情会动怒,人生也就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目标。
  当然了,虎子并不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士卒说那些话是得到某个人的示意。然后,士卒明明可以追上虎子,哪怕是不追也能用弓弩钉死也没有那么干。
第1009章
序幕的开始
  按照普遍的看法,武将做事情总是会显得毛毛躁躁,什么不爽或者什么不喜欢表现得非常直接,不爽就是操家伙上;文官则是显得弯弯绕绕许多,哪怕是再不爽谁也会笑脸迎人,然后在背地里使劲地玩阴的。
  会稽郡的一帮文官真的是非常不爽张耳,他们本来满心期待能够执行张承的三年计划,按部就班地好好发展治下的民生捞政绩。好嘛,且不管张承到底是地不地道,比如让后续上任的张耳在就任郡守职位之后没有了资源干别的。但是,张承布置的三年计划本身对张耳也是有好处的呀?
  张承的三年计划确确实实对张耳有利,等于是张耳不需要再劳心费力地思考,更不用花时间花精力去实地考察,哪怕是张耳什么事情都不干,只要继续执行张承的三年计划就能躺着赚文治的功勋。
  问题是,张耳可是一位比较自信……哦,是自负的人,他承认张承的三年计划非常好,不过再好也是张承的计划,认为哪怕是会稽郡真的越来越好,其他人想起来的时候也只会记得张承不会知晓张耳是谁。
  对于一个自负的人来说,躺在别人的恩泽之下赚功勋其实是比较耻辱的事情,更加无法忍受明明自己是老大,可是一帮子手下竟然在统属自己之后还念着以前老大的好。对张耳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张耳没有拿出更好的方案之前,哪怕是已经成为会稽郡的郡守了,他都无法推翻一个看似有效且不错的发展方案。实际上,本来他就等着自己好好的琢磨和观察一下,好好地做出一套比张承更好的方案,然后好好地打不会做官的张承一个脸。不过,一个意外让他改变了主意,认为不能再浪费时间,张承的三年计划可以继续执行,但是他自己也应该干点什么。
  会稽郡的一众文官会那么抗拒是事出有因,张承许多布置已经在执行,等于是该使用的资源已经用了,该发的布告等等也全部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张耳想要干点什么,其实只要不让他们认为会妨碍到自己的前程,他们脑子有病才会去和上司过不去。
  现实情况是张耳要迎合中枢的移民政策,真的会影响到一众文官的行政。对于官员来说,治下人口多了从来都不是障碍,会觉得是障碍是没有好的发展计划,或者是限制在土地多寡的制约小农经济体系。
  帝国不是在逐渐向工业化的趋势发展吗?限制一地民生的制约,也就是土地不足的现象,因为工业的发展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所谓的制约存在是,不需要担忧土地不足,毕竟只要能活动肯做工已经饿不死了,不是完全依靠耕田过活,可能因为饥饿造成的社会动荡。
  对于工业,一众官员若说以前还陌生,随着皇帝先对长江流域展开规划,一些样板化的作坊和工厂成熟起来,他们其实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东西。
  千万不要觉得古人就是笨蛋,现代人唯一比古人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于信息易于取得,而古人因为信息封闭的关系很多时候只能是闭门造车。只要信息不封闭,有沟通的和借鉴的渠道,现代人的优势其实不比古人强,至少现代人就不存在十来岁就能当上高官的例子……
  怎么做官从来都是一门学问。在自己能够捞政绩的同时,对于品行端正和道德节操,实际上古人对自己的约束远比现代人要好很多,因此官员得了好处对治下也要负起责任从来都是一项考核的标准,有许多时候德操可能还更加重要那么一点点。
  张承好心办坏事,一众官员其实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张耳想要破坏一个郡大多数官员的已经在实施的行政,那么就别怪一些心狠的官员给张耳使绊子了!
  虎子成功逃脱了,并且不止一次是那么有惊无险地躲避了追捕。当然,他也有被抓的时候,但是哪怕是没有躲避过去被抓,很快他就又能找到机会再次逃脱,似乎是这么个平时有点狡黠,但也就是山民的一种聪明的小伙子,他有如神助一般地变成了逃脱高手。
  什么情况这是?第一批人是得到指示的放纵,后面依然还是放纵,虎子不止是一次地被故意放纵,那是属于一帮人在没有通气的情况下达成了默契。
  结果是什么?是胆子大了的虎子没有继续往南逃窜到闽南郡,他得知皇帝的出巡队伍在九江郡,一路往北,很神奇的是在饿了的时候总能够很随意地遇上受伤的动物,然后莫名其妙地又能找到火源烤来吃。
  狡黠嘛,哪怕是小聪明那也是有一定的智慧,虎子慢慢琢磨明白了,是有人在暗地里进行帮助。他不止一次傻乎乎地大吼着让在帮助自己的人出来,不过理所当然是没有人出现,后面也就放弃了这种行为。
  “还是有好人或者好官的。”虎子就是这种思想,甭管是干嘛,反正帮他的人就是好人或好官,一切不帮他的就是坏人或者坏官。
  有些人就是那么地令人无奈,不是吗?无关乎什么“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认定了什么,对的错的全部无所谓,他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哪怕是不好。
  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虎子用了将近四天的时间来到会稽郡与会章郡的交界处,他很顺利地过了关卡,走了一段距离之后转身向着来路看去,很期望能够看到一直在帮自己的人会出现。因为他清楚一点,出了会稽郡恐怕是不会在获得什么帮助,这从他不久前“碰巧”捡到一个钱袋就能猜测得出,帮助自己的人也就在会稽郡有能力,无法越出会稽郡。
  虎子要等的人自然还是没有看到,不过他没发现不代表不存在。
  陈良就在远处远远地看着转身离去的虎子,他的身侧站着的是几名看着斯文或者富贵的人。
  “这样真的没有问题?”由拳县的姚氏族长姚廖微微蹙眉:“看着是有点属于山民的狡黠,但是……”,后面的话开不了口。
  “总比不做好。”来自吴县的虞氏家族一员,虞毕轻笑道:“那位也着实是太风风火火了。”
  陈良沉默着,眼睛一直看着逐渐远去虎子的背影。
  在场的一些人都是非富即贵,毕竟华夏大地上可能什么都缺,但是不会缺少一些大家族,只要是能够成为家族肯定在地方上就会牵扯到一大帮子的利益。
  虞毕一直都在轻笑,这里除了陈良这个郡丞地位最高,排下来别看他就是一个家族的主事,可那也是会稽郡堂堂虞氏的主事。
  虞毕是谁?他是虞子期家族的族人,不过也就是远亲,但架不住虞子期一家在战乱的时候遭了秧,一些远亲在虞子期有发达景象的时候都回归家族。虞子期本家人口只剩下一对兄妹,那么旁系或者回归的族人肯定是能上位。
  虞子期又是谁?他是虞姬的同胞兄长,虞姬是当今天子唯一徒弟的未婚妻。
  当今天子,天下至尊,帝国的皇帝,不管是什么称呼,反正没有比这个身份更高的人了。而他唯一的徒弟代表的是什么?是衣钵传人。
  对于一些学派来说,衣钵传人在上古先秦时代可是比血脉至亲还要重要的人。皇帝是无法做到徒弟比血脉至亲还重要,但是对唯一的徒弟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吧?
  这样一来嘛,虞氏一族本身没有族人有什么高官显爵在身,可架不住虞氏出了个好女儿,因为这位好女儿破败了的虞氏一族坐上了顺风车,破败之后又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发展起来,并且家族景象可以说是远超以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