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校对)第6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7/716


第1060章
几无退路的匈奴
  “他们会答应吗?”
  “相信我,会的,他们一定会!”
  这里是峻稷山北部,是匈奴的临时王庭所在地。
  峻稷山其实就是后世蒙古的杭爱山脉以北区域的一处山脉,它临近蒲奴水、姑且水和匈奴河,西南部又有一处大泽和一条叫龙勒水的水系。
  峻稷山以北还有一个山脉,那里现在叫燕然山,千八百年之后会叫杭爱山脉。
  目前匈奴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单于头曼率军入侵南方,历时六年最终只有少部分逃脱,其余不是死掉就是被俘。
  曾经人口已经将要逼近百万的匈奴,因为头曼在南边的败亡,导致失去至少二十万的青壮和附属的近小十万人口。
  将近三十万的人口啊!哪怕是人口多如南边那些国家有个七八百万,十年内损失掉三十万人口肯定也是要劳筋伤骨,对于人口只有接近百万的匈奴来说,已经不止是劳筋伤骨那么简单,是将有可能崛起成为西部草原霸主的匈奴直接变成随时可能灭族的存在。
  十分幸运的是,头曼南下的时候不止召集了匈奴本族的牧民,他还纠结了呼揭人、坚昆人和部分南丁零人,甚至是召集了一些戎人、狄人、犬人,导致的是经历南边的大败之后,草原上不止是匈奴一家承受损失,其余靠近匈奴的各个部族也是十分凄惨。
  匈奴啊,有可能成为草原中西部霸主的部落联盟,恰恰就是因为那一段时间的强大,那些部族才不得不接受头曼的邀请一块南下抢劫,因为他们一旦不答应,头曼南下之前肯定是要先找一个部族收拾,立威之后才可能南下。谁也不想成为被立威的对象是不是?再则南下抢劫什么的挺好。
  确实是挺好,头曼生出南下抢劫的念头,那是因为有南边的国家派人过来提出联盟。
  什么联盟?就是齐国先提出向匈奴借兵和买马,又给予一些好处想要让匈奴进攻秦国,然后又有韩国和燕国也提出类似的要求,头曼立刻就觉得事情可以干。
  那个时候秦国的统治已经接近崩溃,头曼在之前也有收到消息,说是秦国的皇帝正在准备出兵草原,要不是发生内乱,一个叫蒙恬的家伙就该领着三十万秦军进攻河套。
  秦国要进攻匈奴,有了齐国、韩国、燕国的邀请和给予的好处,再联想一下南边人自己在内乱,不去抢一把的话,游牧民族还叫游牧民族吗?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吗?什么都对不起,所以果断招呼人手,反正就是南下干一票,抢劫财物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掠夺人口!
  没有错,就是掠夺人口!草原上的部落是依靠什么变得强大?不是单纯的依靠本族人自然生育,其实是依靠战争进行人口上的掠夺。像是草原部落与部落之间作战,一般情况下就是击败然后杀死敌方首脑,剩下的部落民众其实是被进行吞并,可能是直接融合成为部落领民,但大多数是作为奴隶存在,女人则是成了生育的工具。
  依靠自然生育需要的周期太长了,从怀孕到十个月之后娃儿出生,然后再从婴儿养育十几年使其成为劳动力,太长且根本就没有把握能不能让婴儿长大。
  绝对不是在开玩笑,生活环境安定且食物不缺的中原地区,十个婴儿能够健康成长的一般是只有六成,中原固定居住的农耕民族都这样,经常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婴儿幸存率有多高?
  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缺,对于想要壮大的国家或是势力来讲,时间则是更缺。
  草原上的部落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自然生育来壮大人口,然而人口不多的部落在草原通常是被击败并兼并的存在,只有通过不断的胜利来进行兼并,谁的脚步慢了就会成为被兼并的对象,那是生存与灭亡的赛跑。
  匈奴会逐渐成为中西部的草原霸主,那是因为匈奴一直在兼并战争中获得胜利。
  吉脱曾经考虑过在帝国没有发动更大的入侵之前,他们抢先对周边的部族进行战争,但是很可惜的是不止一个人认为不能那么做。不是不行,不是无法,不是不合适,就是简单的不能。
  匈奴周边还有什么其它的部族?还有呼揭人、坚昆人、丁零人、东胡人。呼揭人和坚昆人一直都是匈奴的传统盟友,匈奴在对月氏人发动战争的时候,这两个部族是站到了匈奴这一边。
  呼揭人和坚昆人只适合用来团结,那么丁零人和东胡人呢?吉脱仔细思考了一下,又询问一些有经验的部落首领,甚至是很认真地寻求韩王信的意见,得到的答案是目前的匈奴根本就打不过丁零人或是东胡人。
  不用匈奴去想要不要对丁零人或是东胡人发动战争,是东胡人抢先动手了!
  东胡王集结了二十万的部队,他们放过了与之纠缠极深的浑庾,直接在东北部展开了入侵。
  匈奴现在的确是分成了两个部分,不过不是吉脱匈奴和冒顿匈奴,是峻稷山的匈奴和狼居胥山的匈奴,冒顿那种打出匈奴继承者旗号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匈奴人的存在,其实也只是名号,真正还生活着大多数匈奴人的是峻稷山和狼居胥山。
  东胡和匈奴开战了,是看到匈奴接连不断地败在帝国的手中之后,毫不犹豫地展开入侵了!
  本来东胡就不是那么看得起匈奴,那是因为好几次东胡与匈奴的战争中,毫无例外都是东胡取得了胜利。
  世界就是那样,体现一个民族自信心的来源就是在战争,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会增强信心,那么面对战败于自己手里的敌人根本不会产生什么尊重,反而会是一种打从心里的蔑视。
  种族对种族蔑视毫无疑问是存在,并且会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最直接的体现某过于,哪怕是一个瘦小的人面对一个强壮的人,然而瘦小的人因为本身种族一直战胜那个强壮者的种族,瘦小的人就敢肆无忌惮地羞辱那个强壮的人,并且强壮的人还不敢进行抵抗。
  匈奴是真的有点惧怕东胡,导致吉脱在知道东胡进攻狼居胥山之后整个人都傻了,甚至比帝国入侵草原还感到恐惧。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的确确就是因为匈奴起码有战胜过南边的种族,但是他们面对同样是游牧民族的东胡却基本没有打赢过。
  东胡人进攻了?并且是进攻匈奴的圣山,也就是狼居胥山?这简直就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消息。
  吉脱有理由相信一旦冒顿知道东胡进攻狼居胥山,并且他守不住的话,必然是会被利用起来在匈奴内部搅风搅雨。他接受了韩王信的意见,哪怕是帝国的入侵是事实,哪怕帝国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区域的中部草原,他都应该向帝国卑躬屈膝地请求和解。
  匈奴需要单于,吉脱虽然是头曼指定的继承人,但很多时候名份也就是那么回事,并不是说有名份就能成为理所当然的领导者,特别是在游牧民族的匈奴更是这种现象。
  “听说你的故地也在发生改变,血统统治正在终结?”吉脱看上去也就是二十来岁,他是纯粹的白皮肤血统,并且有着一种蓝色的眼眸。他看向了有些苍老的韩王信:“帝国的皇帝有尊贵的血统吗?”
  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后半生是在逃亡,韩王信看上去又怎么可能不显得苍老呢?他带着不确定性,说道:“似乎是有的,但是皇帝本人并没有直接承认。”
  吉脱带着万分的不理解:“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直接承认的话,皇帝在对待另外一些血统高贵的人会受到局限。”韩王信是自称自己是韩王室的后人,事实上他也真的而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他在回忆什么,语速缓慢地说:“比如需要拿出更多的代价去安置那些接受和平兼并的王室成员。”
  “你也是有王室血统吧?”吉脱带着审视问:“为什么你会遭到这种待遇?”
  人生总是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韩王信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平心气和地回忆了一下,他认为自己是因为过于贪心,然后是贪心让他无视了韩国宗室的安排,不接受韩成这个让他觉得无能的家伙成为韩王,是自己无视了韩国宗室的警告跳出来称王。
  或许韩王信还不止无视了韩国的宗室,他更加无视了齐国、魏国、赵国、燕国……反正所有有联系的王室都被他无视了,所以才会是现在众叛亲离的下场。
  有一些东西明明后悔了也不能承认,所以韩王信对吉脱说:“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本来是想要依靠东胡,但是被东胡出卖。后面,我来到了大熊国,希望得到单于的帮助,可是……”
  是的,匈奴并不称呼自己为匈奴,他们自称叫有熊国,希望别人称呼他们为大熊国。很真实的一句话,谁他妈有毛病在自己的种族上带着一个“奴”字?特别是匈奴那么的强大,不是什么垃圾种族。
  “可是父亲战败被俘了,不是吗?”吉脱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忧伤,他又问:“你说皇帝会答应,那是基于什么基础?”
  “东胡人在攻打有熊国。”韩王信表情非常的认真,他说:“如果没有发生东胡进攻有熊国的事情,皇帝不会答应,因为帝国有信心可以击败有熊国,从有熊国获取土地、人口、财富等等一切想要获得的。可是东胡对有熊国发动进攻,是在帝国已经占据优势的时候发动进攻,等于是在抢夺本来应该属于帝国的战利品。”
  吉脱只是在静静地听,尽管韩王信是在说匈奴完完全全不是帝国的对手,甚至认为帝国可以从匈奴这里得到一切想要得到的东西,他的脸上依然看不到有什么恼怒的地方。
  关于帝国的强大,若说匈奴以前还是怀疑,但一次、两次、三次……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要是匈奴都还不承认,那已经不是什么死硬分子或者是自尊心的问题,是脑子有病地想要将整个匈奴往死路上带。
  没错,匈奴最强盛的时期,头曼带着匈奴以及盟友联合起来的强大武力,但依然是败在了帝国手中,甚至连身为单于的头曼都被俘。
  要说是帝国使用阴谋诡计,或是利用什么自然环境,最后才击败了最强盛时期的匈奴,那么任何一个匈奴人都不会承认自己不如帝国,也不会产生无力感,是会充满愤慨地仇恨。
  但是!帝国不是用什么阴谋诡计,也不是利用什么自然环境,是在两军堂堂正正的交战中,以绝对的优势在厮杀中击败了匈奴以及其盟友!
  韩王信一直在向吉脱灌输的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还不承认,更加可怕的就莫过于不承认还想要死磕。
  吉脱是经过很认真的思考认为韩王信说得没有错,现在哪怕是性格最顽固的匈奴贵族都承认不会是帝国的对手。他们想要寻求和平,对于匈奴来说也必须与帝国达成和平,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事实上吉脱已经派人向帝国的皇帝表示过臣服,期望能够得到帝国皇帝的原谅,此后匈奴与帝国将会成为朋友云云,反正就是在皇帝听来觉得无比幼稚的保证。
  “那么……我们全面迁移,往西迁移,帝国皇帝真的会答应?”
  吉脱在看向南边,那里就是峻稷山,那里估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交战,在崎岖的山地,在平坦的草原,在弯弯绕绕的山谷,发生着匈奴人与帝国军队的拼杀。
  “其实不是皇帝答不答应,是有熊国本身能不能办到。”韩王信眼眸中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不过很快就掩饰起来。他非常严肃地说:“首先有熊国要展现出实力,相当的实力。要是能够对帝国造成威胁就更好,但非常可惜,有熊国现在威胁不到帝国。那么,只有从另一方面入手,那就是展现出有熊国的利用价值。”
  吉脱缓缓地点头:“应该是吧,至少东胡现在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我们对帝国的威胁大。要是我们展现诚意,帝国皇帝应该是会心动的。”
第1061章
游牧民族的大招
  “朕很心动!”
  “那陛下……”
  “只是心动,明白吗?”
  “……”
  吕哲穿着有点随便,只是套着一个丝绸的长袍,光着脚丫子跑在一盆热水。他在宫城的时候一直都是穿着这么随便,怎么舒服就是怎么来,为了这个问题被一帮御史劝谏了多次,每次都是说会注意形象,但说完了该怎么还是怎么。
  宫城修建了近十四年已经快要接近完成,目前还没有完工的只有极少的部分,例如一些林园和花菀。另外的各个殿和宫已经修建起来,那一处用玻璃搭建的光明殿更是进行了几次修改,变成了一处几乎是天宫才有的场所。
  玻璃被发明出来已经有小十年了,起初因为产量问题只有皇室和一些勋贵在用,后面最先走入的教室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普通人家也能在窗户上装上。
  不得不说的是玻璃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改变了的建筑的修建方式。以前建筑的窗户没有纸也没有玻璃,除开一些特别富足的家庭,不然窗户的“洞”并不大。纸比玻璃在帝国更早出现,不过并没有被转变到除了书写之外的用途,还是要到玻璃没有出现并且被大量投放市场,又有官方建筑的引领,民间才出现变化。
  玻璃说白了不就是沙子做的玩意嘛!工艺粗糙的时候,玻璃会有五颜六色的反应,想要完全透明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起初宫城的光明殿就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产物,看上去无比的华丽,但只有吕哲深深地感到不满意。
  小十年过去了,透明的玻璃早就被研究出来,依然是皇室和勋贵最先使用,等待教室为了光线充足而使用的时候,产量实际上已经足够投放市场。
  吕哲并没有像诸多的“同行”那样将玻璃视为积累财富的重要发明之一,他之前示意工匠试验并制作出纸张,本来纸张也是能产生暴利的商品,偏偏他就只在成本的基础上赚取一些毛利。玻璃同样也是只保证毛利,然后大批量地投放市场,更甚的是吕哲将纸张和玻璃的制作方法卖出,卖的方式是收取专利费用,既谁生产多少给予多少知识产权金什么的。
  说白了吧,吕哲是“拥有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哦,他没有将天下视为私产,但是他缺钱吗?不缺!对于他来说,有太多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
  纸张的铺开,有利于教化,使得更多人的可以获取知识,不再是看什么东西需要一大车的竹简。
  玻璃的铺开意义可能没有纸张那么大,而且说实话也是吕哲想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工业化上面,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加直白地说,是他想要给予一些研究人员利益,额外也是在为民族点开“化学科技树”做一种必要的推广。
  不止是纸张和玻璃,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在吕哲的提醒下被发明或创造出来,他给予参与人员应该的酬劳之后,基本都是进行社会推广,拿起必要的生产专利费用。
  专利费?对的,这个是现代人都知道的名词,它在华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根本就不存在,也即是不管谁发明创造了什么,任何人都能够剽窃并用于商业经营。
  没有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收益,华夏文明的几千年都在干什么?并不单单是因为儒家排斥奇技淫巧,然后阻止了华夏族群的科技发展,事实上就是发明和创造可以任意被剽窃才是最大的障碍。
  试想一下吧,辛辛苦苦付出不知道多久的脑力和劳力运动,有了成果之后投入第一批商品到市场,然后发明人在隔几天之后发现市场上已经有山寨产品,发明人没有办法阻止任何人的剽窃,亦是无法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谁还脑子有病去专研、发明、创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7/7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