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821

  汉部在辽东狭隘半岛的村庄,前期每个是五百人,后面增加到每个至少千人,由于是采用男女分开安置的办法,一个千人的男性村庄大抵上青壮是占了七成以上。
  正在杨苏前面排队的青壮数量是五百,恰好就是半个曲,他们被征召之后会与隔壁村庄的五百人形成一个编制,就是成为一个曲。
  因为是辅兵性质的部队,不会再有曲以上的编制,会由村庄的保长带领原先的管理者继续统率,抵达战场之后会配置到相应的战兵部队,每个人服务于一名战兵,照顾战兵的日常生活之余,战时干的是辅助武备乃至于代替战兵在战场上砍掉敌军阵亡者的首级。
  当然了,因为是辅兵的关系,他们能够获得多少好处是取决于跟了什么人。服务的对象要是骁勇善战,辅兵的功劳簿会相对好看一些,遇到了大方的战兵甚至在战场缴获上也能更多一些。
  “规矩大家都懂,我要说的是!”杨苏举起了右臂,大吼:“现在正是君上大举用兵之时,你们前一批的前辈许多转正成为令人羡慕的战兵,想要有同等待遇在战场绝不能怂,明白吗!?”
  五百人高声回应:“诺!”
  他们有兴奋的理由,亦是有士气高昂的原因,汉部讲究阶级待遇,什么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获得,想要让自己好过一些,位处后方生产可以,但终究是比不上到前线搏一个前程。
  不要小看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和成为人上人的心志,除非是极度懒惰和没有能力,要不谁愿意永远处于平庸?大多数人都是有所追求,拥有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在有对比之后,每个人都想要获得那些看着很好的生活。
  没有梦想的人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以前是没有机会,可机会来临要是不懂得抓住和争取,那就是活该一辈子庸碌无为。
  “校尉李匡,原为羯族菜人,于不其城为君上所救,先为一名奴隶,后参与柜县之战、姚家第一战,转为辅兵。”
  杨苏已经举了不少的例子,一般都是有代表性的励志人物。
  “征高句丽、与慕容鲜卑……今爵位不更,官拜校尉!”
  还有许多,例如斗阿、司宏壮、谢子瑜、钟兴……有太多的例子了。毕竟,中原是胡人的天下,混得凄凄惨惨戚戚的人多不胜数,还不一定是只有晋人才会不如意,杂胡和一些五大族也是一般模样。
  有对比,再加上出身和状况都差不多,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要是没有刘彦的收留加入汉部,现如今估计就是骨头都能打鼓了。
  感恩之心,再加上奋发向上的足够动力,汉部多的是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以前刘彦一直控制着没有扩军,对于很多人来讲其实感到失望。现在不一样了,大批的辅兵转正,辅兵空额多了出来,不正是他们的机会吗?
  “你们很幸运,比多数人都要幸运!”
  杨苏停顿下来,满意地看着注意倾听的人,他们站着不是那么规整的方阵,一些未能被选上的人站在外围羡慕地看着,看那表情恨不能以身相待。
  “你们早早成为汉人,不需要像那些不幸的家伙,哪怕是加入军队都只能从奴隶兵或新附军起步。你们一加入军队就是辅兵!是一些人羡慕嫉妒的辅兵身份!”
  一声“哈哈”之声从方阵传出,有了第一个人笑,结果是全部的人都在笑。
  要是在平时,杨苏肯定是要找出谁第一个笑出声,狠狠地惩罚一番。不过现在是出征在即,轻松一些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你们有优势,很大的优势!预示着可以早点成为像老子一样的功民,哪怕是战伤退役也能干这种管理人的活,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将人像鳖孙一样狠狠操练的美事。能整人,平时又有那么多福利,优厚吧?”
  没人去恨杨苏,汉部有一句传得很广的格言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说一开始像鳖孙一样被训练肯定是不服外加愤怒,但平心气和地想一想不就真的像那句格言那样吗?
  “有功得赏,一颗首级就是公士爵位,成为功民的一份子。爵位越高,可以担当的官职越大。就是战死了,都知道哪怕是君上没有建造宫殿,对于英灵殿的建造都一直没有停吧?哪怕是战死都能位享万民香火,那是什么待遇!”
  一句“君上万年”先被喊出,随后成为一致的口号。
  赏罚分明,待遇未有缺,光是这样就能够吸引一大批人效死,再加上伤残有后续优待,战死抚恤什么的大多是了然一身不好讲,光战死成神就是国士般的礼遇,真的没有更好的待遇了!
  “今次前去青州,都努力一些,争取多立功,能成为功民最好,为村子争点气!”
  “诺!”
  “听闻今次战争规模会十分大,不止是会在青州打,君上可能会对一些郡县动手。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能够多立功,也许还能在战场多一些俘虏,公的母的皆有,说不准你们之中谁能抓住三个女人,可以给自己留下一个,回来后就可以滚出村庄,住进混居城镇了。”
  “哈哈哈!”
  杨苏还是很懂得调解气氛,就像是吕泰曾经就觉得可惜,要不是杨苏断了一臂,迟早会成为一名校尉,更好的成就也不是不能奢望。
  今次大举征召辅兵,一些伤残的退役军官,只要不是双腿不方面,等于迎来了“第二春”。他们会再次踏上战场,说不定有机会可以立些功劳?刘彦那边正在搞一个预备役的制度,连带参谋制也在构建之中,很多人哪怕是身躯残疾依然可以为军方发光发热。
  类似于第28村庄的动员在很多地方都在发生,汉部的人们对于动员大体上是一种兴奋的情况,许多人早就想要加入军方博取功名,那句“功名自在战场取”可不是说假。
  上战场肯定会有危险,可这么个年头哪里没有危险?趁还能拼得动,为自己搏个前程,某天讨个媳妇生几了个娃,总得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难道就一直光棍下去?
  由杨苏领头,第28号村庄在村内未能被挑选上的人无法掩饰的羡慕面容下,一个个有那么些趾高气扬外加深切期待。
  从辽东征募的辅兵,他们将前去位于马石津旁边的军营,会整合上三个月左右,随后分批上船,走海路抵达东牟郡,到了东牟郡,他们将会以曲的建制,再次分批前往不同的地方,也许是位于后线的地方进行维稳驻扎(演变成为郡县兵),可能是像很多人期待中的那样直接去前线部队报到。
  在汉部大举备战的时候,其他国家和势力要么是如火如荼地在进行战争,要不就是一样在进行战争动员。
  如果要将各个国家或势力对战争的准备分个档次,毫无疑问是汉部处于最有效率的那一批,再来令人有些惊讶的是位处西北的张氏凉国,其次是石碣赵国、司马东晋。
  张氏凉国其实并没有被东晋小朝廷承认为一个国家,官方册封的是郡公,职位是凉州刺史。倒是石碣赵国、拓跋代国、慕容燕国、等等相当多的国家和势力承认是一个国家,那是因为张氏凉国多次击败强大的对手,例如之前的匈奴汉国(前赵),还有石碣赵国也屡次在张氏凉国手上沉沙折戟。
  要说起来,张氏凉国真的是一个非常威猛的势力,对中原方向的来犯屡次挡住不说,对西边还能保持高速的扩张。张轨作为张氏凉国的开创者,到张寔和张茂时代只能说是维稳,等待张骏接过位置之后,张氏凉国迎来了高速扩张期。
  现在的张氏凉国算得上是一架高速扩张中的战车,东面不断击败石碣赵国,西边向着西域拓张,于战争动员上的效率要是不快,岂能表现如此?
  石碣赵国的动员比较粗暴,就是石虎下达命令给各州郡的最高长官,要是哪个谁办不到,石虎的人肉菜单上必定有其位置。
  东晋小朝廷的战争动员有值得说叨地方,简单而言要是没有一定的动员能力,作为一个国家估计早该完蛋,毕竟匈奴赵国和石碣赵国可不止一次挥军南下,哪怕是有长江这条天险,可天险总要有人防御,不能是光那么放着。
  进入到夏季时节,各方对战争的准备越来越紧锣密鼓,要是没有出错的话,今年的秋季绝对是一个杀伐的季节!
第227章
三面被围局面
  谁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或尽量加快战争进程,刘彦这边大战的气氛尤其明显,特别是青州六郡小规模的战事密集,近乎可以说是处于遍处烽烟的情况。
  “我们缺乏行政官员。”刘彦深皱眉头:“现在情况不明显,但这会成为制约我们日后发展的短板。”
  谁都知道这一情况的严重性,可并不是知道就能够解决。虽说是四条腿走路的人不好找,官员想要绝对是满地爬,可百分之九十九点无数个九都是文盲的年代里,想要成为一名行政人员可没有那么简单。
  青州糜烂,官员的短板暂时也就那样,但青州不会永远糜烂。
  刘彦下令正常发展长广郡以及东牟郡,采取的是传统县治,再配以合作村庄模式。
  要是按照正常情况,一个郡起码是有六个县以上,而这样的郡还算是小郡。一个大郡的县至少二十以上,才能够称为大郡。
  郡县制之下,一个县是由多个乡组成,一个乡又由多个里,一个里又划分多个亭。
  尽管从先秦已经灭亡很久,可自先秦时代就采用的郡县制,还真的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另外,郡县制并不是始皇帝时期才有,是商鞅变法的产物,主要是从公族(皇室)和贵族那里抢夺地盘和资源。
  汉部人口不多,划分县,按照小县至少一万以上的人口,大县三万以上的人口,再根据实际的地形看地盘,例如最基本的粮食产出和山川资源,划分下来也就是二十八个县,人口三万以上的县占了其中的四个。
  二十八个县就需要至少二十八名县长,配以二十八名县丞,其下还有六曹,既是兵曹、刑曹、工曹、礼曹、户曹、吏曹,另需数量不等的“度支”。
  度支其实就是统计与支调的官职,是曹魏时期的产物。
  除了先秦的管理层下到乡,其余朝代基本是到了县这一级别,往下就是真空,但刘彦明显不想存在什么真空。因此除了县的那些官员和吏之外,什么乡长、村长、亭长必然要有,再有配套的蔷夫和游缴,那需要多少合格的行政人员去填?(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不想发生“权力不下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地盘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官吏。但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开拓之期因伤退役士卒众多,乡间的那些职位用来安置他们?
  “此,乃是稳定军心之策,定能使士卒效死。”桑虞算是眼界大开了,战争期间没有什么比收买军心更加重要。
  还是老毛病,刘彦就喜欢登高,被风吹多了就有了经验,可以在风吹来的方向拉起布墙或是放上屏风,不妨碍观看其它方向的景色。
  下密依然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重镇在建设,除开在加固工事之外,作为指挥枢纽军队也不会少,导致看去周边布满了林立的营盘。
  聚集在这边的部队数量是八万,阵阵的口号从一些操场传出,那是部队在进行操练。
  冷兵器时期,对于军阵比士卒的个人武技要重视太多了,那是因为战场之上集体配合比个人武技重要。个人武力除非是高到一定程度,否则在战场上往往是双拳难敌四手,战场是一种人挤人的状态,可不会有多少空间让高手去施展身手。
  战场上就是硬碰硬,比拼哪一方的求战意志更强,那就需要在赏罚分明的基础上,使用更多的手段去提升士气。
  他们谈的就是怎么更进一步让士卒有求战意识,之前该有的待遇已经确定,再多就会盈满则亏。
  以前还会有人认为刘彦对待军方过于优厚,会导致老爷兵的出现,可新一轮的征召发布下来,看那些从后方开来的部队士气高昂外加求战心切,显然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出现。
  “我们有二十等爵制度,有善待伤患的举措,更有身后事的安排。”桑虞非常赞叹这一整套制度:“士卒的士气不成问题,辎重方面我们亦是不缺,能否渡过难关就是谋略方面的事情了。”
  因为知道会爆发战争,汉部对青州周边几个州的关注力度很大,几个州的动静不小,石碣赵国似乎也没有太重视秋收?集结人力的事情已经在如火如荼进行。
  事实上,石碣赵国就是一个畸形国家,遍处战乱致使耕作体系早就崩坏。
  没有安全的环境哪能让农夫耕作?春季辛辛苦苦地播种,播种人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秋收时节。
  石虎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已经疯狂到了不顾生产体系的程度,秋季本是最为忙碌的季节,可他就敢在秋收完成之前征兵,连带一些游牧部落秋季牲畜养膘需要大量人力都不顾。
  石碣赵国疯狂的劲头起到了某种效应,作为被放话要征战的东晋小朝廷有些惊慌失措,搞得在秋收完成之前也是大量征集民夫,可以预见因为大批青壮被抽调,今年长江以南该多么缺乏劳动力。
  另一个被影响到的自然是慕容燕国,他们原本还在林区遍布的区域和扶余人快乐玩耍,但石碣赵国的消息传抵,慕容皝哪敢再拖拖拉拉,留下一些兵力继续与扶余人纠缠,大部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撤,稍微休整兵锋就指向了宇文鲜卑。
  面对石虎的疯狂谁敢掉以轻心?同时被影响到的当然还有汉部。
  “斐燕已经开始进军兖州,一开始就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现如今是被堵在奉高。”桑虞说的这个是关键问题,证明石碣赵国已经反应过来。他说:“统率兖州赵军的主将名叫邓恒,乃是一员悍将。”
  邓恒是石碣赵国的征东将军,级别上真的是很高了。
  汉部的情报系统还窥探到关于冀州方向的消息,孙伏都已经抵达西平昌,一到就大肆建设营盘,聚拢冀州南部各地的部队。
  孙伏都是石碣赵国的龙骧将军,按照东晋小朝廷的划分是三品武将官职,由他主持冀州南部兵事,怎么都能看出重视程度。
  另有一条消息是,左卫将军王鸾被任命为徐州方向的主将,等于是徐州刺史郭祥的兵权被剥夺,接下来徐州该由襄国中枢那边的体系说了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