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821

第258章
真瞎几巴乱搞!
  如果要说刘彦喜欢打什么样的战争,毫无疑问会是喜欢消耗战。只要给他良好的立脚之地,再加上足够的资源,士兵根本就是无穷无尽!
  在开阳城战场,汉军的非系统部队停止大规模的攻势转为辅助,系统部队则是连夜进攻。
  经过系统的升级,着甲扛盾的剑士已经变成了大剑士,就是那种身穿重甲手拿阔剑的重步兵;长矛兵升级之后,从只穿布衣变成了身穿皮甲手持长枪的长枪兵;弓箭手则是变成了手持强弩的弩兵。
  可以看到那么一幕,通常是大剑士与长枪兵在前推进,强弩兵则是紧随其后进行远程支援。
  大剑士真的很像隋唐时期的一个兵种,就是陌刀手。可刘彦很清楚只是相似罢了,人家陌刀手的兵器其实就是一种长杆的三尖两刃刀,可不是什么阔剑。另外,经过试验证明大剑士可以一定程度上挡住轻骑的冲锋,问题是大剑士也仅仅是扛住,做不到如墙而进,挡着人马皆碎的地步。
  “第七道防线了?”斗阿在用餐,他看着远处的厮杀,皱眉说:“守军到底是设立了几道防线啊?”
  真是活见鬼了!一座城池的主要防御工事不是城墙,是在城内每相隔两百步左右利用街区的废弃建筑和土墙、篱笆,也许也是杂物,总之就是弄出了一道道防线。
  可能是胡人技艺不行,对布局什么的不擅长?也可能是胡人故意的?开阳城的防线还不是那种笔直的模样,是根据实地的环境不同,防线的曲线也不一样,使得原本就复杂的地形变得更复杂。
  “胡人变聪明了。”李匡也在用餐,待遇上肯定会比斗阿好。他将嘴巴里的汤咽下去,说:“他们无法摆出战阵,难以像我们用战阵形成集体配合,设出这样的战场不需要严谨的阵型协同,只需要卖力拼杀。”
  斗阿一脸的佩服:“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狗屁!斗阿虽然是个军侯了,可李匡还是校尉呢。身为属下,斗阿觉得自己有必要拍一下马匹。
  李匡当然知道斗阿早就懂了,嘴上在笑骂,内心里何尝又没有享受来自于属下这种隐晦的表服从?
  “攻进去了!”斗阿先是喊了一声,后面却是有些垂头丧气:“轮到的是司宏壮那个曲啊!”
  从部族武装改名为禁卫军的系统部队确实是再一次攻上去了,也不是第一次攻进第七道防线。他们每每攻破一个缺口,会有其余的部队从缺口涌入,也不需要多么地高歌猛进,就是占领并巩固好阵地,后面会有弩兵和弓兵被调过来对下一道防线的守军进行远程打击。
  现在汉军对开阳城守军采取的攻势挺简单,无非就是定点突破,随后再固防屯兵。这种战术对付节节抵抗的守军非常有用,可以用较少的伤亡完成一层一层剥开,直至攻到敌军的核心位置。
  其实定点突破还有一个更猛的打法,就是形成突破之后直接攻击核心,问题是开阳城被守军每个地段都设下防线,那就不存在一次定点突破就可以直接攻杀进去,攻破的一个点,前方就是另一个点。这一类的防御方式很无赖,对战斗力不强,可是拥有兵力优势和空间优势的守军,却是没有比这样更好的布防办法。
  “那个家伙是谁?”斗阿指的是桓温,诧异地说:“穿的好像是小朝廷那边的战袍吧?”
  晋军的战袍是素白的颜色,只是在甲胄上沿用华夏文明的扎甲体制,款式上与曹魏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甲胄还是看个人财力,一些骚包的家伙会在甲胄上特地镶上一些什么玩意,或是刻上华丽的花纹,真正的战将却是不会搞那些非但没用还会害死自己的花纹和镶上啥玩意,毕竟坎坎坷坷越多就代表受力点越多。
  人是桓温,袁乔当然也跟着进入战场,由一队五十人的汉军士卒负责保护(监视)。
  今天是开阳战场进入战争状态的第三天,刘彦已经率领部队离开,留下的是负责继续攻打开阳城的四万左右步军。
  桓温目前一点想走的意思都没有,其实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那索性也就好好观察一下汉军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是经过两天的坚持要求,才得到允许进入战场。
  开阳城的四面外围早就被打烂了,随处可以看到战斗过的痕迹,双反战死者的遗体自然是被收拾,可是战场的地面和一些断臂残垣上并不缺少血迹。外围的战场血迹已经呈现黑色,那是时间久了血液凝固才有的体现。随着越来越靠近内围的战场,遗留的血液颜色就显得越红,空气中的血腥味肯定也就越浓厚,还有一种无法忍受的臭味。
  “汉军很强。”桓温脸绷得非常紧,他刚才全程看了一次汉军的突击:“他们有重步兵,甚至有成规模的弩兵!”
  大剑士排成散形线挥舞阔剑推进的场面很夸张,又粗又大的阔剑挥舞起来,挡在前面的人绝对是会被劈成两半,就是大剑士挥舞阔剑的频率显得有些慢,推进速度也快不到哪去。但是不论是桓温或是袁乔,他们下意识地用晋军的重步兵和汉军的重步兵一比,没有任何意外地发现不管是装备还是作战意志,尤其是作战意志上面汉军绝对远远超过晋军。
  “体力也非常强。”袁乔深吸一口气,有些难以置信地说:“他们是身穿重甲进入战场,乔特意观察了一下,以元子的见识,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桓温不知道汉军的重步兵甲胄有多重,可是看很多重步兵迎着石碣赵军的箭矢推进,哪怕是被射得像极了刺猬,汉军的重步兵还是能够推进并挥舞阔剑杀敌。
  阔剑怎么看都有二三十斤重,这还是阔剑的重量,要是握柄再挥使用的力道可不是抬着整把剑那么简单,需要的力气更多。
  身穿近百斤的甲胄,加上二三十斤重的阔剑,一名士兵的负重就是百斤以上,考虑到不是简单地负重,还会做一些复杂的动作,对体力的消耗肯定越大,再加上战场上的士兵会产生紧张心理加速体能的消耗,林林总总算起来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的直接和简单。
  桓温完全知道那意味着什么,特别是那一支叫禁卫军的军团推进的时候是那么有层次感,表现出来的配合几乎可以用无断链来形容,据他所知当世任何一个国家或势力都办不到这样。
  “禁卫军……”袁乔叹了一口气:“连这名字都敢取,摆明是要自立山头了,恐怕这一战打完,也该立国了。”
  桓温点头:“禁卫军和虎贲军,汉军目前的两支王牌兵团。”
  “禁卫军步骑皆有,骑兵是属于突骑兵的一种。”袁乔再次叹了一口气:“虎贲军是甲骑具装,数量该是有两千?”
  怎么说呢?石碣赵国占据整个中原也就只有三千甲骑具装的铁骑和八千的具装重步兵,石碣就是靠着这支部队压服羌族和氐族,使得羌族和氐族甘愿为石碣的鹰犬走狗;慕容鲜卑的貂豹骑兵是一支三千数量的铁骑,慕容一家子就是依靠貂豹才能在辽东横行无忌。
  除了龙腾卫士和貂豹铁骑,似乎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打出来的举世强军了?至于拓跋代国的那支猗卫军,充其量也就是突骑兵,近期拓跋代国与刘虎匈奴铁弗部在塞北草原大战,猗卫军表现非常出色,可是要说能与龙腾卫士、碉堡铁骑并列,估计连拓跋什翼犍都没胆子那样说。
  “冉闵麾下也有一支虎贲军。”桓温没称呼错,那是冉闵改回冉姓了,关于冉闵率军杀入关中的事情,经过近三个月的发酵,可算是传遍了天下。他忧心忡忡地说:“冉闵杀入关中,凉州刺史张骏已经正式与之结盟,还各自称王。那样一来……张骏根本不会听从朝廷的命令了。”
  “还有刘……刘使君!”袁乔本来是想直接称呼刘彦的名字,想了想还是用敬称:“传檄中,刘使君与冉闵、张骏是联盟。”
  能爆粗话吗?其实那真的是哗了狗了!刘彦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与张氏凉国有过什么接触,传遍天下的檄文谈到三方联盟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对了,檄文中冉闵自称秦王,张骏为凉王,两人给刘彦脑袋上扣是的齐王,那才是刘彦真正郁闷和愤怒的事情。看王号,完全既是按照区域性质来弄,比如冉闵本来该是自称魏王,入了关中就称秦王,而张骏本身就是在西凉,刘彦所在的青州是齐地。
  “刘使君说那是冉闵与张骏自作主张?”袁乔那天不是没在场嘛,问:“是真的吗?”
  “呵、呵呵……”桓温先是一阵说不上来是什么笑的笑声,后面一字一顿地说:“冉闵与刘使君是结盟关系,这点没有错。可刘使君自称没有与张骏有过任何接触或协议。”他停下来,又是一阵不知道是什么笑的笑声,重重地吐了一口气:“他说,称王也不该是这个什么劳子的齐王,只会是汉王。”
第259章
越来越烂的烂摊子
  冉闵当然还没有控制整个关中,连占领三秦之地都还显得遥远,他们目前仅是控制住了潼关、晓关、蓝田关,占领了雍州的三分之二左右。
  事实上那份檄文估计是在冉闵控制了潼关、晓关、蓝田关这些东边进入关中的门户后,第一时间就发表出来?
  “没有与我们进行任何的沟通,他将自己视为这场战争的领袖了。”纪昌看去非常的愤怒:“他们怎么能够这样?!”
  张氏凉国在西凉,虽然说与石碣赵国有国土连接,可是随着冉闵控制几个雄关,已经造成事实上的张氏凉国可以站在边上看戏,石碣赵军一天没有攻破关中门户,冉闵存在一天,张氏凉国就能进退自如。
  汉部不一样,山东没有什么雄关或是要害门户,只要一关就能够造成后方的无忧。山东虽然是一个多山地形,可是交通四通八达,没有雄关险隘,等于是想要进入青州可以选择的路线非常多。在这种状态下,冉闵发表什么“三王同盟”的檄文简直就是将刘彦等人往火堆中坑。
  就是“三王同盟”,虽说是有讲一些民族大义什么的,可实际内容还是比较直白,那就是冉闵、张骏、刘彦决定联合起来进攻石碣赵国,吹嘘了一番之后,又邀请更多的人起兵。
  凉王还是凉王,魏王却变成了秦王,本来想要自号汉王的成了齐王。这些王号都是按照区域来定,看上去好像十分符合称王的规矩,可纪昌却认为那还是冉闵出了阴招,不让刘彦称汉王。
  出了王号上面的龌蹉之外,冉闵没有打商量就发布檄文,恐怕是想要争取时间控制关中。很明白的事情,就是将刘彦本来就已经闹大的事情再牵扯上政治影响,之前刘彦没有称王!
  有称王和没有称王在这个年代是属于意义重大的事情,刘彦一天没有称王,石碣赵国虽然会重视,可至少不会一下子就打算举全国之兵镇压。
  “君上?”纪昌说了很久了,可看刘彦一直沉默,试探问:“可要将准备好的檄文发出去?”
  什么檄文?就是:彦本汉室苗裔,孝武子孙。昔日黄巾造逆,群凶蜂起,至有曹魏篡国于前,司马祸患于后,遂战乱频仍,山河倒悬,胡虏趁隙,肆虐中原。彦本暗弱,苟全性命于乱世,本当……
  有好几个版本呢!本想着定鼎青州或是与石碣战至惨烈阶段再发出,现在纪昌却是有些按耐不住了。
  刘彦却是笑着说:“泰安无需动怒。”
  现在最正确的举动是摧垮石碣赵军的合围攻势,不去对冉闵的那片檄文做出任何的回应。只有获得几次重大的胜利,说什么才会有人信,急忙去否认冉闵的檄文,得到石碣的谅解属于没有可能,只能是让人觉得心虚。
  说自己是前汉刘氏皇族后裔的事情也太早,不是实力不足够,还是没有打几场大胜,声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说自己是前汉刘氏皇族后裔也许又会人相信,但与拥有足够声势再公布效果肯定会差上非常多。
  冉闵急忙忙地自号为王,是他需要有一个身份,一个可以在反叛之后令人忘却之前所作所为的大义身份,再来就是开始给麾下的人分切蛋糕,加强麾下追随的决心。
  事情并不复杂,冉闵还是修成侯的时候不过是石碣的一名臣子,无法给麾下爵位或是官职。他成了秦王之后却是可以拿出爵位和官职来赏赐,或许这些爵位和官职的含金量不足,可还是能够吸引人。
  “我们与冉闵不一样。”刘彦其实没有表现上看去那么平静,可没必要将怒火表现出来。他脸上依然带着笑意:“我们已经有成熟的体制,立下什么功劳会有什么奖赏和待遇,早就是公开公正,获得众人的认可。”
  “职就是气不过!”纪昌很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人生有什么成就已经取决于刘彦达到什么高度,那就是为什么会那么怒气勃发:“针对檄文的事情就这样算了?”
  “暂时就这样吧。”刘彦继续看清单,是关于纪昌主持清洗的名单:“这一番清洗下来,内部可算是大变样了。”
  纪昌非常狠,对那些有证据的家族血腥清洗,稍微有些嫌疑的也是尽数监控或抓捕,两个多月直接瓦解掉本来就显得摇摇欲坠的家族把控地方现状。
  刘彦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倒不是将纪昌的成果也毁了,毕竟好不容易清理掉不受控制的家族,怎么可能再让地方被各个家族掌控?他应该做的是安排与自己一伙的那些既得利益者,享受这一次清洗产生的红利。
  “徐正晋官大夫爵,田朔、蔡优、吕议晋大夫爵,桑虞、李匡晋不更爵,钟兴、李坛、伏伟、羊敦……晋簪袅爵位。”刘彦注意想了想,似乎没有遗漏,才又接着说:“泰安是公大夫,可是第一显爵了。”
  纪昌站起来行礼,却是没有出言答谢。
  刘彦自己当然没有什么爵位,他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给自己按上爵位又算怎么回事?
  获得什么爵位必然是需要有相应的功劳,刘彦只能在合理的程度内稍微拔高或者降低一些,可是绝对不能做得太过份,不然就会失去公信力。有多少公信力对普通人或许也就是俺么回事,一个政治集团没有公信力只能是走向毁灭。
  纪昌理应获享高爵,不谈汉部崛起阶段起到的作用,后面他一直是在朝鲜半岛战场担任主官,前前后后可是操作着练出三万多的精兵,再有一些关键时刻担任要职立下的功勋,成为二十等爵的公大夫不会有人不服。
  徐正多次担任某个独立作战军团的主将,由他成为汉部如今第二高爵也是理所当然。
  这一次战争的规模会很大,所有人都是憋着一口气想要好好表现一番,刘彦刚才也稍微透露了一些,打完这一场战争会立国,注定是会有一个统治集团,集团之中肯定也会有一批核心人物,想在立国之后是什么地位,卖力好好干吧。
  不管冉闵在闹什么幺蛾子,关中离山东远,西凉离山东更远,刘彦的打算是两人闹两人的,他压根就不想掺和进去。
  “王鸾的主力到哪了?”
  “郯县(现代郯城)。”
  郯县是东海郡的首府,位于沂水下游区域,同样是位于沐水下游,等于是位处两条大溪水的中间。那边的地形因为两条水系的关系显得有些狭隘了,东侧干脆是一片连绵的山地叫羽山。
  “石遵为彭城公,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家伙。”
  “君上,探报之上的汇报是,石遵在彭城聚兵四万。”
  要说石虎的众多儿子中谁最有出息,恐怕当属石斌和石遵。石斌善于军事和理政,石遵则是擅长礼乐教化,因此分别被石虎所喜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