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821

  不能说他们的想法错误,毕竟出身摆在那里,他们觉得自己掌握着平民所难以获得的知识,觉得自己的眼光就肯定比别人好,哪怕是他们被迫逃到长江以南,北伐数次无法重返中原,他们也仅认为是受到多数世家的拖后腿,绝不是胡人过于势大,本身弱小。
  “士族以下皆蝼蚁。”王羲之受邀而来,他并不知道白天发生了什么事,仅是听到庾家兄弟谈论汉部,说到汉部诸人出身低微,有了前面那句话。
  王羲之为郗鉴的女婿,那个“东床快婿”讲的就是郗鉴招揽王羲之为女婿的故事。
  王羲之的妻舅郗愔亦是在场。郗愔在郗鉴于咸康五年(339年)去世后承袭南昌县公的爵位,服丧过后曾任何充及褚裒的长史,现在的官职却是黄门侍郎。
  世家政治之下,各个家族都需要有辉煌的历史才能为官,结果就是能够站在官场的人绝对是高门出身,庶民就是再有才也难以舒展,只能是作为世家子的门客或佐僚。
  娶个世家女作为晋身之资?非常抱歉的说,两晋的婚姻有严格的门第之见,不是庶民的寒门想要娶个世家女都是千难万难,就不用提庶民去娶世家女。世家之间的婚姻皆是门当户对,就有了祝英台的故事。不过《梁祝》其实就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被写小说的硬是搞了“穿越之恋”,但《梁祝》里面描述的婚姻绝对符合东晋时期的背景设定。
  作为“东床快婿”典故里的男主角,王羲之想要当官并不难,他还是一个极为出色的书法家,本家族的琅邪王氏背景再加上郗氏一族的高门,两相结合起来想不意气风发都难。
  王羲之说的“士族以下皆蝼蚁”在现今的背景下并不是在骂人,那只是道出九品中正制的现实情况。
  谢安的家族一点都不会输给王羲之,甚至是王羲之与郗愔结合起来比之谢氏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可是现在谢安听到王羲之的话却觉得无比讽刺,尤其是汉部那边单独对抗石碣赵国屡屡获胜,现在汉部的舰队更是到了长江,北岸那边的石碣赵军被摧枯拉朽击败或歼灭,他们这些所谓的精英却是在声色饮酒。
  血统带来天生的统治地位,造就了一些乐于享受的猪,可也没有缺少励志进取的人,比如庾家、桓家,恰恰是在场的一些人背后的世家在暗地里拖后腿,偏偏齐聚一堂之后还得谈笑风生。
  “安石?”庾翼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人对调位置,来到了谢安旁边。他观察谢安有一小会了,看到谢安一直蹙眉沉默,压低声音问:“何故啊?”
  “唔?呃……”谢安扭头看到庾翼,举杯先是一饮而尽,惆怅道:“或许安该辞官,专心家族子弟培养。”
  庾翼笑了笑,说道:“此言差矣,当今正是我辈一展宏图之时,以安石之才怎能隐居?”
  谢安在看那边聊得火热的众人,有些人正在鼓噪让素有才名的王羲之作诗。他收回目光,对庾翼说:“刘公麾下能作诗者不多,他们却是辅佐刘公攻下青州,并在海外与辽东打下一片基业。以一家之实力,竟是能够对抗石碣,似乎于辽东亦是对抗燕王?于(朝鲜)半岛那边更是打服高句丽,收服百济与新罗。”
  “安石与那竖子接触,怎么生出如此感想?”庾翼被说得也无比惆怅:“当今之世,确实军略远比文采重要,可……”,他苦笑了一下,摇着头继续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作诗可杀人呼?书法高深可治国呼?”谢安知道这样说无比得罪人,可他真的需要找人倾诉,庾翼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一些理念也是属于鹰派,正适合他来倾述:“知晓那人说了什么吗?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句话竟是说得安心神恍惚。”
  “唔!?”庾翼错愕了一下,那些话谢安在陈述的时候可没有提。他左右看了看,转向谢安的时候严肃道:“汉部来人尽显轻蔑?”
  “并无。”谢安还是谦谦君子,他顿了顿苦笑:“安有些话或许不当讲?”
  庾翼急声道:“安石,你知晓不日我便要出使汉部。”
  谢安一再犹豫,迟疑道:“或许是轻蔑?只因汉军轻易横扫徐州大部,一支偏师更是压着石遵私军打,我们却是毫无作为。”
  那一边,已经有人抬来了案几,摆放好宣纸以及相关的笔墨,一阵鼓噪和叫好声中,王羲之挥着长袖抿着嘴,他走到案几边拿起了毛笔,顿了顿片刻沾墨在宣纸之上龙蛇凤舞起来,眼见一篇传世的狂草之作又要形成,就是不知道写的什么。
  这里是位于长江边,再有白天长江北岸一阵厮杀,南岸这边亦是聚集了大批晋军,他们刚刚谈论的是关于汉部的事情,所有人想来王羲之理所当然是会写与长江有关的著作,偏偏王羲之就是没写什么长江,仅仅是写了晚上众世家子弟一块饮酒作乐的事情。
  王羲之收笔的刹那,无数只手伸过去,却是来了个肥水不流外人田被郗愔手快抢到,惹得一众世家子笑骂不断。
  对于自己的作品被争抢,王羲之是不断矜持地笑着,那微微昂起的下巴只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很享受众人的追捧。
  一众笑声中,一道“呜呜呜”苍凉的号角声突然插进来,惹得众人皱眉看向声音来源的方向。
  长江北岸那边,汉军的营寨一片光亮,河道之上的汉部船舰依然是一片忙碌。向北更远的地方,那里出现了一条仿佛火龙一般的场景,该是大批军队夜间行军所致。
  亭子这边的声乐停了下来,那是因为长江河道与北岸的汉军营寨不断传出号角声,渐渐有战鼓声加入进去。
  远处的火龙看去很长很粗,目视之下只要懂得行军常识就能大概猜测出一个数量?
  庾翼一脸严肃地说:“至少万余,却不知道仅是前军,或是全部。”
  “他们会攻打江都和江水祠。”谢安无比肯定一点:“不会仅是万余。”
  “或许我们应当出兵北岸,至少抢下江都或是江水祠其中的一个。”庾翼说着看向了庾冰,自己却是苦笑:“可是郗愔带来了朝廷的严令,不允许一兵一卒过江。”
  谢安还真不知道这个,诧异说:“夺下其中一个,至不济也能就近监视汉军。若是汉军有异动,不攻下我们在北岸的据点,不可能南下。”
  庾翼好像是才反应过来,纳闷说:“安石,你好像不止一次称呼他们为汉军。”
  谢安完全愣住了,他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会那么称呼。
第292章
狂暴前总显宁静
  “晋军有无登陆北岸的可能性?”
  “对岸晋军数量该有一万八千左右?他们的水军本就大批集结,查看未有装载作战物资。”
  “其余呢?”
  “我们的探子深入侦查,未有发现晋军后方运输辎重的迹象。”
  斥候渡江侦查的情况或许会有遗漏,但是对于后勤线的侦查绝对是最为仔细,的确没有发现晋军增加辎重的运输。
  不排除晋军早就准备好相关物资的可能性,斥候却是无法靠近晋军的物资囤积点,只能尽可能地监控可能是晋军物资囤积点的位置和道路,关注辎重队的数量和次数。
  相对于长江南岸那边夜幕笙歌,长江北岸却是一副厉兵秣马的迹象。舰队带来了三千可供登陆作战的部队,轻易攻取了一块可以立脚的地方,与之计划相应的是有部队从江淮区域急行军赶到。
  从江淮而来的部队本来有一万,但是说到急行军必然是无法全员抵达,实际上大部队仅有九千四百三十二人抵达,剩下的那些皆是被甩在后面。
  那还只是急行军罢了,要是强行军的话,没能跟上的士卒肯定更多,一路急赶一路落下一些人是很正常的事情,通常只能是靠他们在后面自己追上来,期间也会出现大批的失踪人员,失踪的原因可能是被野兽吃掉,也可能是迷路或当了逃兵。
  带领部队过来的人是吕泰,本来的一万部队中有三千人分别来自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掉队的那些人就是这三个国家的部队占了七成左右。
  纪昌没有声乐来招待吕泰,有的只是一张严肃的脸庞以及一些必要的战局详情。
  吕泰再一次作为一路主将,随军长史是桑虞,他们的部队只会在纪昌这边休整一晚,天亮之后就需要开拔前往进攻江水祠和江都。
  江水祠是石碣赵国在扬州方向的主要江防要塞之一,它临江而建的同时在其余三面也筑有城防,那是因为石碣赵国的水军与东晋水军的较量中完全处于弱势,但凡江水祠爆发战争其实就是一场水陆的攻防战。
  江都与之江水祠一样是作为石碣赵国在长江北岸的江防要塞,江都的战略意义也许会比江水祠重要一些?那是因为江都驻扎着石碣赵国为数不多的水军舰船,同时江都是长江进入邗沟的必经之地。
  邗沟是什么?它其实是连接长江水道与淮河的运河,是在春秋时期由吴国进行开凿,东汉时期被极度重视,经过多次的梳理和修缮。到了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时候渐渐荒废,尤其是到了曹魏与孙吴相争的时候,运河其实已经不通畅,还是到了两晋……时期才算是又重新治理了一下,可惜的是因为国力的原因成效不大。
  对于汉军来讲,先攻取江都再进军江水祠是必然,这也将首次进行水陆两支部队的共同协同作战。
  由于是第一次水陆协同作战,纪昌并没有绝对把握可以一鼓而下,吕泰对此也是持谨慎态度,两人对于晋军会不会渡江一战也就不得不上心,毕竟要是晋军横插一杠子,出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
  从汉军营寨的位置往长江南岸看,近一些的地方当然是竖立营寨的晋军,营盘看去规模颇大,一处处夜间的篝火汇集起来有如繁星点点。再往更深处看去,偶有一些地方会出现零落的火光,却是在某个山脚处显得无比光亮。
  山脚那处当然是正在笙歌的东晋一些贵族和官员,不过纪昌和吕泰绝对不知道就是了,只以为是在焚烧一些什么,比如人或动物腐烂的尸体?
  汉部值得称道的地方不是什么声色犬马,或许也不是军力的强盛,是来自于食物的充足和丰厚。
  远道而来的汉军士卒,他们进入营盘之后,先是被领到自己的营帐处认清地点,随后便是去排队进行必要的梳洗,再来就是排队领取热食。
  热食的种类不算少,有各种植物类,例如麦、黍、栗等等做成的馒头、包子、馍馍;菜类受于条件所致只有一种,是经过腌制的野菜干;肉类则有羊、牛、马和各种各样的鱼类;自然也缺少不了汤。
  汉军本部的士卒还好,他们对排队领取早就无比习惯,一个一个缓缓轮替领取的空档,相熟的士卒会低声进行交谈,近乎于说什么的人都有,话题会因为战事的顺利相对显得轻松。
  来自朝鲜半岛上的那些士卒对排队就显得很不习惯了,他们吃饭历来就是快有慢无,没抢到的可以去抢别人,来汉部后才算是被管束起来,但也仅限于排队领取食物这点,后面谁被谁抢,只要没人去告状,谁都当没看见。
  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士卒,他们本身就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互相之间的血仇还有点大,之前因为背井离乡还能鉴于区域性质互相抱团,可是后面发现并没有遭受严重歧视,或许还有汉部刻意的作为,三国士卒内心里的仇恨仿佛又被唤醒?导致最近在朝鲜半岛上势力比较大的百济和高句丽、新罗摩擦不断。
  足够多的篝火之下,光线上并没有什么问题,有手臂上绑着袖章的士卒在排队的队伍间隙来回走动。那些人的袖章上写着“纠察”两个字,实际上就是宪兵,不过现在可不是那个称呼,该是称呼检点。
  检点,其意不就是约束和慎重的意思吗?那样称呼虽然普一听来有点云里雾里,可真的是非常到位。
  要是在后方,汉部是任由来自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瞎胡闹,来到战区则就不行。
  汉部士卒依然是按照二十等爵和职位上的等级在发放食物,要是有代表技能的胸章也能获得额外优待。
  来自朝鲜半岛上的三国士卒,他们并没有什么爵位或是胸章,领取的食物是汉军士卒最为普通的那一等级。
  既然朝鲜半岛的三国士兵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优待?话说,他们只是雇佣军,不管是自愿还是被强迫送过来,就是属于非汉部的自己人。他们受雇佣于汉部,战场之上的缴获可以留下一成,事先汉部也已经交酬劳给了三个国家的朝廷,那么双方应该履行的契约已经完成,汉部的士卒是因为功勋而有区分,凭什么要在非自己人身上出现区别对待?
  “公孙宏一直有抱怨。”吕泰说的这个人是公孙豹的子嗣,乃是百济雇佣军的最高长官。他嗤笑道:“被我们拒绝之后,说我们没有身为中国人的气度。”
  别误会,公孙宏说的中国人,指的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可不是指其它什么。
  在朝鲜半岛的国家看来,疆域辽阔的石碣赵国摸不着他们,慕容燕国打了一次就撤退,东晋有正朔的名声却趋于弱势。他们可能知道汉部仅仅是占据青州,可汉部自登陆朝鲜半岛之后就没完没了地作战,可以是落井下石揍高句丽,也能教训认为自己晋升为朝鲜半岛老大的百济,长久的摩擦下来被打得服帖就是事实。
  军队依靠什么来维持次序?没有任何人情味的军法和军律。那是不管汉军本部或是来自朝鲜半岛的雇佣军,没有任何情面可讲的铁血。几次逮住敢于违抗军令的人宰下来,没人会再以身试法。
  “明日便让那些雇佣军打头阵。”纪昌说得理所当然:“他们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吕泰毫不犹豫地应:“正当如此。”
  翌日,长江周边竟是泛起了雾气,导致两岸越是靠近水道的地方视野越差。
  浓厚的雾气之下,要是这个时候有船只横渡长江,大概只能从水声上判断有多少和来自哪个方向。
  汉军刚刚来到长剑边上没有多久,对于清晨会有浓雾笼罩却不是不知情。要知道汉部现在可是什么人都有,既然大军开过来怎么可能会没有事先收集情报呢?
  两军都在做相同的动作,于长江沿岸上布置数量足够的岗哨,江面之上只要稍有为什么风吹草动就是出声询问,不回答绝对是召来弓弩手循声覆盖。
  东方的朝阳还未升起,泛白得有如鱼腩一般的天色下,一阵阵的鼓声先是在汉军营寨之内响起,随后没有多久晋军营盘也是响起了战鼓之声。
  这样就没有错了,华夏文明的军队该是在什么时候招呼士卒从睡梦中醒来的规律都差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