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821

  桑虞笑了,他喜欢这种被尊重的感觉。
  肉食对于汉部来说并不缺,会送那些肉食过去其实是一种示威,绝不是东晋某些人认为的示好。无非就是想要表达一种,老子无论什么东西都比你们充足的意思。很明显,被那些所谓的名士那么一搞,炫耀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效果打了折扣。
  知道水陆两支大军同时行军是什么模样吗?
  那是长江水面之上舟船破浪前行,众多船只的船帆仿佛能够遮掩掉一切,船身划开的波澜泛起涟漪,它们最高的船桅上飘荡着汉旗,旗帜随风发出猎猎的响声。
  陆地上的军队踩踏整齐的步伐,一声又一声的踏步声被近万双穿着军靴的大脚踏出,一个又一个组成方阵的军阵就是在整齐的踏步声中前行,而踏步声回荡在长江两岸,甚至是飘向了山区,惊起了一群又一群的飞鸟。
  “好壮观!”庾冰不止一次看过军队行军:“胡人走不出这样的气势,甚至我们也走不出这样的气势。”
  “看士卒上红下黑披甲,看他们旌旗随风飘拂。”庾翼为之深深的着迷:“有一种堂皇之气,不是吗?”
  也就是只有两兄弟的时候这种话才会被说出口,有外人在场庾翼绝对不会说出“堂皇之气”这样的用词,那个词应该是用在正朔身上。
  “稚恭很看好他们?”庾冰是庾翼的兄长,是同胞亲兄弟,但他觉得庾翼的思想很危险:“在目前为止他们是一直胜利,但……汉部的情况很危险,只要一场失败就会……”,有些话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刘彦只输掉一场战争就会一无所有。
  “兄长。”庾翼指着长江水面的舰队,再指了指陆地行军的近万步骑:“我们在居高临下俯视,一直都在居高临下进行俯视。刘公举起了汉旗,他会得到中原心怀旧汉的人全力支持,这一点我们知道的。”
  是啊,居高临下的俯视,不止是说他俩站在山上遥遥远望,还指高门出身的血统给予他们的身份。
  军队一旦数量超过一万看去就是人山人海,一个又一个方阵看着十分整齐,给人的视觉既视感很强烈。庾家兄弟能够从汉军的行军队列中看出很多的东西,没有经过长久的训练,甚至不是军纪严明,绝对不可能列着方阵行军,该是乱糟糟凑着堆走。
  “刘公手中要是有五万以上类似的军队,想击败他也必然会损失惨重。”庾冰知道自己的兄弟在思考什么,他也想思考相同的问题:“刘公一直都在主动出击,争取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他们这一次拿下徐州……不,是徐州沿海区域,对彭城也在进攻之中,只要拿下彭城郡,刘公便会拥有两个州。是两个近乎于被破坏殆尽的州,这两个州的农耕体系已经崩坏,人口亦是稀少。”
  长江以南的多个州有多少人口?东晋小朝廷没有做过相关的人口普查,真心是不太清楚有多少人口,要不也不会是只有二十万左右的军队,该是会有更多。
  东晋小朝廷理所当然地认为刘彦也无法对治下的人口进行清查,他们是知道了慕容燕国在做户籍清查之后,依然坚持刘彦根本没有可能会对治下人口进行点算。
  然而,东晋小朝廷这边绝对是错了!他们怎么能够想得到刘彦根本就是一步到位,只要有人加入汉部就需要有身份证明,也就是领取号码牌。
  尽管是不知道那么多,庾家兄弟却能够有比较成熟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刘公也许会败一次,但有海外的领地,败一次并不致命。”庾翼深深忌惮的就是这个。他苦笑着说:“谁能想到会是这样?之前无数人嘲笑刘公经营岛屿,谁又知道仅是一个庙岛列岛就能使他立于哪怕败了都能卷土重来的实力?”
  东晋这边想要知道一些情报并不困难,中原那边有的是心向正朔的人,可是随着汉军取得徐州方向的全面优势,也是慕容燕国派出使节团到青州的下密,一些东西正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刘彦一点都没有撤换汉旗的想法。
  “桓家已经进行割离,这边有桓宣作为家主,青州那边有桓温建立起新的桓家。”庾冰还知道更多:“江夏吕氏一族是最早投机,吕议在汉部那边身居高位,他给了南方世家一个新的方向,越来越多在南方不得志的家族已经心动,甚至是谢家……”
  “是安石?”庾翼少有的打断了庾冰的话:“安石仅仅是对局势感到失望,并不是……”
  “我们都知道的,一直都知道,因为我们也是世家。”庾冰深深地看着庾翼,说:“世家不会对某个谁产生忠诚的想法,世家的忠诚只有对自己的家族。世家做出任何的行为,都是为了家族能够延续,在延续中取得发展,发展中取得辉煌。我们也是一样。”
  庾翼直截了当地问:“兄长的意思是?”
  “方之应该行冠礼了。”庾冰说的方之全名叫庾方之,是庾翼的嫡长子。
  庾翼沉默了,他完全能够听懂庾冰的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庾方之可以正式娶妻,然后可以作为家族中的一房,应该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更加明白地说吧,庾冰就是想要让庾方之与长江南岸的庾家进行割离,如桓温和袁乔那样去青州投入刘彦麾下。这样的事情各个世家在东汉末年已经做得很纯熟,再来一次也没有什么,更加没有人规定身为外戚不能那么干,毕竟可是有刘晔身为汉室宗亲不帮刘备却投奔曹操的例子在前。
  日头已经快要当空,他俩是位处江边,再加上是站在山头,很明显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
  庾翼没有说话,是用点头来服从庾冰的安排。只是在他点头后的刹那间,背影配合着满山的泛黄的秋叶,怎么看都显得有些萧索。
  长江北岸那边,水陆两支大军只剩下一个尾巴,很快就要完全消失在庾家兄弟的注视之下。
  “我们……”庾冰刚开口说话,一阵苍凉的号角声却是从对岸再次远远传来,他注视过去,北边的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移动的黑影,使得他下意识呢喃:“果然来了更多的汉军。”
  是的,又来了新的汉军,从铺在地面的“黑色影子”来判断,今次前来的汉军数量至少有两万。
  “应该是彭城战场有结果了。”庾翼苦涩地说:“既然刘公的军队南下,那么战争结果已经非常明显。”
  不,庾翼这一次猜错了,彭城战场还没有结束,那边是替换了新的汉军投入战斗……或者说练兵,今天开拔过来的两万汉军是经过休整之后被调来,他们其实是作为一个保险措施。
  什么保险措施?无非就是保证东晋小朝廷不要犯脑抽病,比如与汉军的舰队交战,或是渡江攻击汉军的前导部队。
  当然了,保险措施还有另外一个,就是保证汉军在进攻石碣赵军的时候,吓(hè)阻晋军不要渡江添乱。
  有了陆地而来的援军,怎么能够缺少从大海而来的舰队?
  庾家兄弟是回到军营大帐才得知长江出海口又有汉军的舰队前来,他俩连斗篷都没有脱又前去观看。
  “好……好庞大的舰队!”
  是好庞大,看去比第一批过来的汉军船舰数量至少多出了一倍。
  因为已经有汉军的舰队进入长江水道,应该进行侦测的都已经有初步数据,表明长江水道至少是在出海口这边可以任由汉军目前的舰船航行。
  大批舰队没有再次分批,是排成了三列纵队鱼贯进入长江水道。他们在进入长江水道的时候,陆地而来的汉军已经渐渐接近,由至少两万人合唱的歌声传了过来,引得营寨和舰队上的士卒加入合唱。
  那是在唱“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连续两个汉室英雄的典故在前,后面无论歌词是什么,其实前期的意境已经出现,并且显得极度的大气磅礴。
  英雄有分国家,但不管是西汉的终军,还是东汉的班超,他们与现在的晋人绝对都是炎黄苗裔,导致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知晓他俩是谁,听了绝对会出现恍神的瞬间。
  “荒谬!”郗愔有点怒,全然忘记刚才还在吃汉军送来的肉食:“儒怎么了?竟然还唱什么累卵!什么羽檄!”
  似乎,只是似乎,郗愔真的有怒的理由,他是儒家门徒,其实现在只要是个识字的人,都觉得是受了儒家的恩惠,毕竟孔夫子可是大开方便之门收徒三千,对于知识传播有着大贡献。
  累卵语出《战国策·秦策五》: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
  羽檄就是鸡毛信,不过通常是被指通报战事的急信,类如鸿翎急使。
  现在的儒家门徒还真的没怎么,有怎么也是汉明帝时期的事情了,比如朝堂所有职位都被儒生占据,然后儒生只会动嘴巴却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将整个汉帝国搞得是乱七八糟,走下坡路就是从汉明帝重用儒生为起点。
  也许说现在的儒家门徒没怎么也是错误?现在的儒家门徒根本不像是儒生,拿长江以南的大儒为例,不嗑药,不搞阴阳,弄些乱七八的玄学什么的人,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名士。这就是现象,并且是一个荒谬到了极致的现实。
  所谓魏晋风度,不就是嗑药发疯或发癫,然后一头扑到玄学里面无法自拔?
  不止是郗愔在发怒,那些所谓的名士有一个算一个,每人都是一脸的怒容,仿佛恨不得飞过去将那些唱歌的汉军士卒一个接着一个全部掐死。
第295章
什么?又扣押人!
  “预备——放!”
  石块,床弩,它们经由器械带来的动能被投掷或投射出去,一段时间不长的飞跃之后,或是重重地砸在城墙,或是箭镞穿透人体、插入城墙、没入地面。
  这是一个大场面,长江水道之上的战舰在进攻,陆地之上的器械部队也在进攻,江都四面皆是被围,不过就是南面的水道和东面的陆地作为双箭头的主攻,西面和北面则是作为佯攻。
  整个江都全面被围,周边的树林已经被砍伐干净,木材会成为攻城梯、刀盾车、冲撞车……等等器械的材料,也会被挑选出一些比较直的木材作为床弩的弩箭。
  太多的攻城器械在发动,导致半空中根本就没有停过存在石块或是弩箭,而这样的攻势已经持续一整个上午,看着下午也会继续下去,倒是汉军还没有派出过士卒进行接触战。
  谢安是作为一名观察者被允许进入战场就近观看,他仅仅是带着四个人,其中两个是随从,另外两个是护卫。
  一个上午观看下来,谢安不得不为汉军的攻城方式而倾倒,一切只因为汉军的攻城器械着实是太多太多,江都的石碣守军一开始有射了几波箭,后面干脆就是被压制得抬不起头,再无任何的反击行为。
  “为什么不投入部队攻城?”
  “不到时机。”
  “所谓的时机是?”
  “全面压制更多的时间,导致敌军士气降到最低。”
  起码一百架投石车,再有近三百辆床弩,它们全被集中在东面的攻势之中,而这个还只是汉军的陆面攻势。
  长江水道之上有近七十艘船分为两个长型队列排开,他们轮流在南面对江都进行床弩漫射,屡次齐射的时候总是会发出很大的破空声。被射出的弩箭因为仰角的关系只有少部分命中城墙,更多的是直接飞进了城内,刚开始的时候还有阵阵的惨呼和哭嚎发出,一个上午过去却是没有了动静。
  什么叫财大气粗?谢安看汉军的进攻就是最好的体现。
  石块在河道边找并不困难,可床弩的箭哪怕是可以就地取材也需要制作,再来就是箭镞怎么也是需要打造,一根床弩的用箭再怎么便宜也便宜不到哪去。
  仅仅是一个上午,汉军发射的床弩绝对超过五千杆,江都两面受到进攻的城墙之上插得是密密麻麻,别提那些射入城中的弩箭了。
  城头之上已经看不到石碣的守军,汉军的抛石车和床弩依然射个没完没了,除了解释是在打心理战真的没有别的说法,但这种耗费庞大的心理战估计也就汉军支撑得下来,换做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势力,谁会这么干?
  谢安无法猜测汉军是不是一直这样的攻城方式,还是故意在做给他们看。
  对的,就是他们,谢安是离得近了观察,长江南岸可是有着为数众多的晋军将士也在看,差别就是对岸的距离比较远。
  一阵战鼓声被敲响,谢安看去,汉军的本阵中有大队的士卒正在列队向前。从他的角度看去,能认出那是大批大批的弓弩手,后面却是跟着冲城车、攻城梯,再往后是同样列队向前的轻兵。
  所谓的轻兵是上古先秦到至今对未披甲士卒的统称,但里面还是有比较详细的区分,例如真正意义上的轻步兵,但也有敢死队的存在,要是轻兵再配置飞爪……就是有铁钩和绳套的工具,那就是骁果,也称为跳荡兵。
  骁果是对勇战敢死之士的赞扬之语,到南北朝时期只有真正的锐士才能得到这个称号,倒是到了杨氏隋国时期成了自带干粮的义勇军将士泛称。
  “飞爪士?”谢安怔怔地说:“要正式攻城了?”
  飞爪士其实就是跳荡兵,专门用来“不走寻常路”对城墙进行攀爬式攻击。看看跳荡兵肩膀上携带的飞爪,可以看出爪是有三个铁钩,链接铁钩的前端是一种麻绳与铁链共同缠成麻花状的绳套,后面才是全由麻绳来组成。会这样当然是防止飞爪被城墙上的守军砍断,不过得生产力和财力都足够的势力才会搞,其余根本不会费这个劲。
  抛石车和床弩并没有因为汉军有部队推进而停止发射,那是进攻部队离城墙还比较远,适当距离下压根就不会产生什么误伤。
  是到了进攻部队接近江都城墙约有三百步的时候,抛石车和床弩才停止发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