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821

  怎么去处理阳裕带人围堵孙绰?没有闹大之前是慕容燕国与东晋小朝廷的麻烦,等打起来之后才会是刘彦的麻烦。在那之前,对汉部最有利的是……哪怕两边不打起来,也下绊子让两边打起来,里面没有存在民族大义什么的玩意,只是和利益有关。
  谢安能够明显窥探出刘彦的回避,慢悠悠地问:“听闻刘公要保护汉家苗裔,不知道孙绰算不算是汉家苗裔,那些即将流血牺牲的晋军将士又算不算是?”
  这算是谢安对刘彦的考验?诸如诸葛亮的什么两次避而不见,才有三顾茅庐之类的?
  实际上刘彦现在就想到了三顾茅庐,无法去评价刘备对人才的渴望,但是诸葛亮是不是有号称三国第一智者可有很大的争论。
  号称三国第一妖人的诸葛亮,他的提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且不管是建立在什么考虑之上,与之那些立志为一扫乱世清平天下的北方谋士一比,所谓的三国第一谋士嘛……本身的立志就显得极度没有水平。一个是想要随便占个什么地方再等待时机,另外的那些是从一开始就着眼整个天下,两相比较且不看自身的才能,格局大小真真是没有可比性。
  《三国演义》为名著丝毫没有可争议的地方,但把小说当成历史则是……不妥。
  站得多高看得多远,再来就是立志决定奋斗目标。不管为了什么正朔之说而去捧高刘备阵营,去贬低曹魏阵营,也许还无视了东吴阵营,诸葛亮的硬伤绝不是靠一大堆“借用”来的战例就能弥补,光是一个明知不可北伐而为之,比人口比不过,比物资比不了,把好好的一个天府之国打得青壮尽失,自己死后蜀汉再无可用之人,这是所谓的三国第一智者能干出来的事?
  【也许诸葛亮就是知道天下一统无可阻挡,下一盘天大的棋局,认识到司马一家子最后会搞死曹魏,才一直送人头给司马一族增加威望?】刘彦脸上带着微笑在看谢安:【一个连风都能借来的妖人,那好像也不是不可能嘛。】
  谢安被刘彦直勾勾的目光看得有些发怵,只因为他从刘彦的眼眸里看到了笑意,不,也许该是一种嘲讽?
  刘彦可没有看不起谢安的任何意思,他会那副模样是有个说法,谢氏一族的谢玄也是一个能够向老天借风的狠角色,不同就在于谢玄打完淝水之战就辞官,可见谢玄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知道什么叫功高震主,早早隐居还可以留下身与名。
  单纯从血脉来讲,孙绰包括那些晋军将士毫无疑问就是刘彦需要保护者中的一员,问题就出现在于需要被保护的那些人认不认可刘彦。
  “所以……如果孙绰愿意过来汉部任职,那些晋军将士愿意改穿我军的战袍,或是他们拿上属于我们的‘号码牌’,那么彦当然是有保护他们的责任。”刘彦说的号码牌以前是木质,号码牌现在已经改成了铁质,分为普通身份证明和军用牌。他一点都没有带谎话:“汉军有责任保护任何一名认同我们的人,但也仅限于这样。我们并没有喊着要拯救整个世界。”
  那一刻,谢安觉得刘彦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一名合格的统治者要懂得说大话,哪怕是那些话一听就是假的。他还想说什么,耳边突然传来一声钟响,随后是一阵呐喊。
  那是至少十数万人在说相同话,因为声音太大,听上去无比清晰,那是在喊:愿战死的英灵与我们同在,黎民百姓富足安康,君上万年,汉军威武!
  谢安已经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喊声,起初觉得奇怪,后面了解到是在进行祷告。
  就是祷告,那可不是“绿绿一家”或“十字一家”的专利,真实的情况是从有商一朝华夏就存在祷告的仪式,到了春秋时期尤其盛行,其中最为庄严和浩大的莫过于曾经的晋军……是春秋时期的晋,三家分晋的那个晋,可不是现在这个废柴东晋。
  曾经春秋时期的晋军,他们在战场上进行祷告的仪式甚至吓退了敢于问鼎轻重的楚军,那是数万晋军在口令声中统一做出单膝跪地和双手捧着武器向上,念着:感谢上帝给予我们风雨调和的天气,感谢父母养育出强健的体魄,让我们有足够的口粮和身躯可以在战场上获得光荣,而我们将征服任何敌人,掠夺他们的一切。
  春秋时的晋军,他们口中的上帝可不是西方的那位,是那一位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称号这么长,就问,怕了没有!?反正当时的楚军一听,哎妈呀,竟然直接向天上的老大祷告,还公开讲征服和掠夺,比俺们还野蛮,必须怕!
  现在的东晋早就没有什么祷告仪式,倒是石碣赵国等等的一批胡人还有类似的仪式,但只是贵族和王室够格进行祷告,小兵兵什么的看着就行了。
  谢安也怕了,他听出了刘彦话中的意思,只有互相认同的才是自己人,包括刘彦在内的所有汉人绝对没有廉价的责任,有的只是平等的互相牵绊,既是责任与义务,不去当脑子被门夹了的圣母。
  他俩所看不到的区域,带人堵住孙绰的阳裕也被突然的喊声吓了一大跳。
  事实上哪怕是阳裕来到下密很久,他都没有试图去搞懂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点,不但是下密这边的汉军,任何地点的汉军都会像疯子那样的喊叫(祷告)。他亲眼看到原本在巡逻的人汉军士卒听到那一段钟声,也会当场单膝跪地捧着兵器跟着喊,不管是见到几次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病,得治。
第305章
有点血性,行吗!?
  人必须要有心理寄托,可以是亲人之类的存在,也能是坚定的信念,一般情况下华夏文明是会找自己的亲人作为心灵寄托,或是追寻祖先的荣耀,以至于华夏文明中的大多数人都会信奉自己的祖先。再来就是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就是不能放弃敬奉祖宗香火的权利。
  目前整个中原都几乎是在讲信奉佛教,然而真正的佛教发源地却是没有多少人信奉佛教了,这点不得不说很奇怪。
  佛教在中原是个什么状况,为什么能够那么迅速地发展壮大?无外乎就是有沙弥得到统治者的信仰,从上而下去改变一个区域的信仰。
  那些团结在石虎身边的沙门中人,他们搞一搞信仰,愉快地接受布施也就罢了,偏偏有一些沙弥喜欢出语惊人,例如那个建议石虎灭掉中原晋人的吴进。
  沙门除了在中原大肆传播信仰之外,他们对任何一个胡人的政权都无比感兴趣,只因为胡人属于轻信徒,非常的好忽悠。
  除了石碣赵国之外,沙门还将自己的影响力传播到匈奴诸部,传到了拓跋代国,近期正在向着慕容燕国进发,甚至是青州也出现了沙弥的身影。
  阳裕带人围堵孙绰,尽其语言地进行羞辱,现场就有一个沙弥在观看。
  现在的沙弥是什么形象?他们可没有剃一颗光头,是留着一头的短发,通常会穿蓝灰色的僧衣,背上会有一个大大的包裹。
  为什么现在的沙弥不剃光头?怎么说呢,大概是一种入乡随俗吧。至少在印度次大陆和西域,沙门中人可是需要有一颗光脑袋,至于戒疤什么的也不是想点就能点的。
  那个比丘名曰道安,明明就是个沙门中人却叫道安,也不知道是个什么讲究,年纪看着该是二十上下。他其实是从头看到了现在,一直都在静静地看着。
  孙绰显得有些慌张,其实任谁被二十来个满头小辫子又一些头皮像是被狗啃了一般的鲜卑人围着,估计都是会显得慌张,尤其是旁边还有一个嘴巴狠毒的家伙在喷口水。
  那伙祷告完了的汉军巡逻士卒肯定是看到了,他们恢复巡逻时却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汉军士卒为什么不停下?这个说来比较复杂。下密城内的巡逻士卒事先有得到通知,被交代除非那些使节团不开眼刺探军情或是搞破坏,使节团之间的冲突则无需搭理。
  “兵士!”
  孙绰连续喊了几声,见汉军士卒没有停下的意思,周边不但是阳裕在狂笑,那些显得粗犷的鲜卑人也在笑,气极却也是无法。
  事实就是这样,文明其精神就是单条腿走路,体魄不强健怎么来捍卫文明?孙绰是个大名士,还是一个大书法家,但此刻他的诗无法杀人,书法也无法让鲜卑的野蛮人尊重。
  眼前这么一幕在孙绰的人生生涯中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他在长江以南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要干什么想干什么,谁不是看在其名士的份上尽可能地应承和进行满足?可出了长江以南一切都变了,名气似乎没有带来什么益处,反而成了遭受攻击的靶子。
  “喊啊,你倒是喊啊!”阳裕看去其实没有晋奸的模样,长相斯文的同时又有着一种长江以南儒生没有的硬气。对,就是硬气,因为他身后可是有正在高速崛起的慕容鲜卑,马上就要驱兵南下的慕容鲜卑!他讥讽地对孙绰说:“才情在下不如你,可你什么都不如我。”
  孙绰不会去骂晋奸什么之类的话,概因现在就不流行这个,儒家也没有规定门徒不能卖国或是为胡人效劳,讲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至于那个帝王是谁根本就不重要。他就是气得一脸的铁青,嘴唇不断哆嗦就是说不出一句话,现在并不是讲道理的时候,不是吗?
  “别看了,他们(汉军)估计是巴不得我们交恶。”阳裕瞎说什么大实话?他直接开口:“我们、秦国、凉国、汉部可以联合起来进攻赵国,你们只能是待在旁边看着。虚弱如南边那个朝廷,什么脸面都丢干净了。”
  道安可是听得很清楚,汉部与那些国家是并称,至于是不是攻打石碣赵国什么的,对于沙门来说其实无所谓,反而是战乱之秋还比较好进行信仰传播。他本来是想要喊声佛号,出来当当和事佬什么的,先是见汉军士卒无视,再听阳裕瞎说大实话,蠢蠢欲动的心就那么安定下来。
  折腾了有一段时间了,回去报信的人总算是过来,是一名晋军校尉领着约有百人前来,一来就是组成步阵冲开慕容鲜卑人,期间少不了一些打斗,最后是二十来个慕容鲜卑人全躺下,倒是晋军士卒只躺下六人。
  场面换成了孙绰带着晋军士卒将阳裕围了起来,但阳裕竟然是一直在冷笑看不出有什么担忧的模样。
  “怎么?”阳裕满满都是嘲讽的地说:“围起来又怎么样?敢殴打我?”
  孙绰还真的就干不出这事,他理解成为阳裕不要脸,可他还是要脸的。
  这个时候,又有一队汉军巡逻士卒路过,他们依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就那么路过……路过……路过……
  阳裕却没有喊什么玩意,他就是冷笑看着孙绰。
  没办法,君子可欺之以方,孙绰又是一个有名的君子,阳裕真就吃定了孙绰。
  站在一处阁楼窗户看得有些久了的纪昌一脸的阴郁,他其实是得知消息特地过来观看,后面桑虞也过来,两人就凑在窗户边上看了个半程。
  “若是南方的名士皆是如此模样,国祚堪忧。”桑虞没有了往昔的笑呵呵,一脸的沉重:“这年头可不是讲君子才德的时候,注定是要被欺负死。”
  纪昌关心的却不是那个,长江以南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情,他从慕容燕国的正使阳裕看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慕容燕国既然能够以阳裕这种无耻的人当正使,是不是可以确定慕容燕国那边的儒士就是如此这般的人物?
  “要是慕容燕国皆如此辈,恐怕以后会是大威胁。”纪昌不是在讲反话:“有知识又熟读经书,此类人等一旦无耻起来会很可怕。”
  不是说吗?流氓其实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没有底线的文化人,他们一旦无耻起来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事实也证明慕容燕国的那一帮家伙正在帮助慕容一家子崛起,且崛起的速度真的很快。
  与之相反的是,中原这边石碣赵国的那一帮儒士,他们从无耻的境界已经得到正能量的提升,变得开始讲究脸面,结果是中原的那帮儒士趋于完败慕容燕国的那些同行……就是一块作为晋奸的同行,导致的是石碣赵国走下坡路。
  没有说错话,治国本来就是讲求谁最无耻,尤其是在针对外国方面,越是无耻、越是道貌岸然、越是腹黑对本身的国家其实是有益。
  要真的对外国讲道德、讲礼貌、讲诚信,看看华夏历史就知道了,简直就是在花样作死,华夏周边哪一个敌人不是被自己培养起来的?
  在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的注视下,孙绰带人走了,是一声不吭就那么走了。
  在孙绰等人离去的背影后面,是发出癫狂笑声的阳裕。
  “话说起来,不是说阳裕个性谦和并且富有智慧吗?”桑虞对于一些人必须要有研究:“乃是东夷校尉阳耽的侄子,慕容燕国重臣阳骛的堂兄弟。八王之乱时,为治中从事,后奔辽西鲜卑段部,历事段氏五主(段就六眷、段涉复辰、段末波、段牙、段辽)。建武四年(338年),石虎破段部,他迎降,任北平太守。旋被慕容燕国所俘,慕容皝重用之。慕容皝筑龙城为都,城汉宫阁,皆由他规划。”
  说阳裕五姓家奴,说的不是侍奉段氏五主,说的是先出仕在司马皇室麾下,后面归附了段氏鲜卑,再来又归降了石碣,中间再次从石碣那里化装潜逃,逃去段氏鲜卑残部,等待段氏鲜卑完蛋之后归降了慕容鲜卑。
  人要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真的会变得比较怪异,比如阳裕现在就像是一个疯子那样当街大笑,周边是一些刚从地上爬起来模样狼狈的慕容鲜卑人。
  “复仇心理。”纪昌看透了人心一般地说:“对于儒家门徒而言,投奔并效力于胡人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们这一批前后侍奉了几批胡人的儒生,平时或许很正常,看到那些仓皇难逃后日子过得滋润的儒生,尤其是世家子弟,瞬间就不淡定了。”
  “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嘛。”桑虞万分理解地说:“事实上中原的士子,有一个算一个皆是厌恶乃至于痛恨长江以南的那些人。”
  桑虞与纪昌都是“衣冠南渡”背景下的受害者,一个是家族里面众多族人为胡人效力,另一个是亲自给胡人当过幕僚,说那些话不存在是在笑话谁,应该说还是一种很无奈的心态。
  “若是没有君上……”纪昌停顿下来,有一小会才不带什么感情波动地继续说:“昌会继续为胡人效命,会做任何事情让自己活下去。”
  桑虞无言以对,桑氏一族中也就只有他可以任性,其余的家人又何尝不是不管愿不愿意都无法与现实抗争。
  “我等算是幸运,非常的幸运。”纪昌脸上难得露出了笑颜,指着大街上的阳裕,有些可怜地说:“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对于他们来讲则是不幸。”
  是啊,没有刘彦异军突起的话,长江以南的东晋小朝廷真的是令人从期盼到绝望,很多人根本就没得选,尤其是无权无势的人更没得选,真以为出卖民族和国家是人人有资格的吗?到了有得选的时候,冉闵带头杀胡,中原的晋人爆发了血性,后面才算是让胡人认识到中原的是汉人不是晋人。
  汉人爆发了一次,中原的历史进程开始进入胡人专注征战,汉人负责劳作的分工。不得不说的是,到了南北朝后期,胡人的青壮大批死于战争,隋唐时期那些武将世家就是北朝允许汉人参军作战下的产物,另有一些世家则是时代为胡人出谋划策才能生存下来。总得来讲,文武谁都没有资格嘲笑谁。
  一场关于孙绰与阳裕的闹剧被传得很广,目前可是有好几个国家的使节团都在下密,那等于是各国的显贵后面该知道的都会知道。
  距离刘彦接见各国使节的前一天,庾翼一再求见之下,后面写了一封信,迫使刘彦必需接见。
  “若说是吾看笑话也许是对的。”刘彦还是第一次看到庾翼,如传闻中那样庾氏一家都是美男子。他没有理会庾翼脸上的怒气:“两者皆为来客,吾只是看着,并未偏袒一方。再则,阁下难道不明白吗?”
  庾翼写信给刘彦没说其他的,就是谈关于联姻的事情,见则庾氏一族从中说和,不见嘛……
  要是信件里面写说,不见就要提兵北上之类的话,庾翼猜测刘彦不但不会见,估计一些更激烈的事情都干得出来,毕竟刘彦可是连人都能明抢的主。
  “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庾翼充分认识到这个,他却难以不恼火,只是火气发泄在刘彦这边异常没有道理,也有一些难以说明的苦衷,只得说:“阳裕那逆贼提出比斗,刘公可否管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