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1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821

  “伽揶与九州、出云,该是受到百济的指使。”吕议这么说有绝对的理由:“新罗女王的国书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
  “因为挥军回到中原,我们在半岛上的兵力下降到历史最低,百济无法按捺下来也是意料当中的事情。”纪昌看了众人一眼,说道:“这个我们早就有预料到。”
  若说这一次朝鲜半岛的变革谁获利最大,排除汉部这个外来者之外,获利最丰的当属百济。
  慕容燕国敲了高句丽一棍,百济就敢向北扩张近一百里,要是没有汉部横插一杠子,他们甚至都能打到马皆水(鸭绿江)边上。
  一个国家到了扩张高峰期的时候心气最高,军队向外开拓的雄心也会无比强烈,要不是有汉部在那边杵着,百济不会是指使伽揶、九州、出云这些家伙,该是会自己亲自上场。
  “我们现阶段无法调兵去半岛?”吕议脸色有些难看地说:“估计是窥探到这一点,百济才会将想法付之行动。”
  刘彦在朝鲜半岛征募雇佣军,百济可是有贵族亲自过来中原,但凡有些脑子的百济贵族肯定会看出一点,那就是中原大战无法避免。
  既然汉军会在中原与石碣赵国拼个你死我活,百济按捺不住就显得正常了。
  百济指使他人去只是一个试探,要是刘彦无动于衷肯定会自己上场,介时不管新罗能不能抵御住入侵,汉部在朝鲜半岛上的地位肯定是要下降。
  “新罗女王在国书中称臣,这是半岛之上第一个向我们正式称臣的国家。”纪昌苦笑看着刘彦,说道:“君上,容不得我们无动于衷。”
  收小弟是华夏文明相当爱干的事情,皇帝很有面子的同时,增涨国威是一部分,另外就是提振国家军心和民心的士气。
  那可是第一个对刘彦称臣的异族,有着很高的政治意义,再来是关乎到日后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无所作为绝对不行。
  “百济举国动员可以征募出十七万左右的部队,我们……该派多少部队?”吕泰的心情很郁闷,要是再派遣军队到朝鲜半岛,有比他更合适的人吗?他真不想再回去朝鲜半岛,无比渴望留在中原征战。
  “百济的举国动员?”纪昌有些诧异:“我们需要的是再次震慑,只需要表个态度。”
  说实话,百济的军队战斗力还算可以,要不也不会在之前既是与高句丽征战,还能欺负新罗。他们刚刚进行了大扩张,该是军心士气最高的时候,想要再次震慑难度颇大。
  “泰安。”刘彦大概猜到了纪昌想要干什么,问道:“联合高句丽和新罗?”
  纪昌一脸狰狞地说:“君上,我们的海军目前只是担任护航和运输,既然百济纠集伽揶、出云、九州,那我们不一定需要直接对百济动手,可以选择伽揶、出云、九州其中的一个灭掉!”
  汉部海军的强大毋庸置疑,伽揶、出云、九州这种小国也不需要派出多少军队,大概挥师一万就能够直接攻灭,不会对汉部在中原的战事有过多影响。
  “既然百济要试探,那就如泰安所言。”刘彦其实也是恼火的状态:“选择其一攻灭之后,派出人手前往百济,要求增加雇佣军的数量!”
  吕议站立起来揖礼应:“诺!”
  刘彦看向了吕泰,说道:“此次作战便由恒安为主将。”
  吕泰内心既是苦涩又是兴奋,总之非常复杂,也是站起来揖礼应:“诺!”
  伽揶、出云、九州都是小国家,可是再小的国家不也是国家吗?能够灭掉一国对于一个武人而言是种荣耀,就是……吕泰觉得自己被边缘化好像成了习惯啊?
  对于朝鲜半岛那边的事就告一段落,真正重要的还是中原。
  刘彦所在的府邸没有经过扩建,那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必要,他们已经开始在向青州之外的区域扩张,再来是中枢的位置根本就没有确认,建造宫阙又是为了哪般。
  事实上刘彦表态不守成之后,接下来汉部的近一步扩张就已经成为必然,没有人会认为下密会是一个国家中枢的好地方,具体会在建国之后于哪作为都城,那就得看实际情况。
  没有确认都城的位置,刘彦又不是那种喜爱享乐……暂时也没有资格享乐,那么以汉部目前的情况而言,造宫阙就是浪费财帛,又没有那么多的劳力可以浪费。
  在决定攻下整个徐州之后,汉军主力已经开始向彭城开拔而去。
  彭城之前已经被汉军攻击了数次,不过那个时候是练兵为主,基本上就是留下彭城没有大肆进攻,彭城郡的其余区域不知道被横扫了多少遍。
  汉军主力再次发兵彭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王基、王鸾以及郭氏一族,另外就是其余的将领、文臣,他们得知汉军再次杀来,二话没说带着石遵放弃彭城,是选择退往豫州。
  庾翼本来还想看一场旷世大战,来到彭城时却发现城楼之上已经飘荡汉军旌旗,这一情况让包括他在内的东晋一方人等苦笑之后相续怔怔出神。
  汉军的骑军自然是不会任由石遵等人安然离去,追击一路一直到睢水边上截下了跑得慢的石碣赵军,因为石遵和那些重要人物全部渡河,被留下的人十分轻易就被迫归降。
  该是冬至节前夕,战报传回下密,正式确认徐州全部归于汉部,而这个时候刘彦其实已经移步泰山郡。
  刘彦逗留的地方叫奉高,距离泰山约有四十里左右,边上是汶水下游。
  因为前一次大火所致,实际上奉高包括其周边就是一片白地的景象,要是去到野外甚至看不到残存的树林,有的只是一片片被烧得光秃秃的地皮,可见当时的火势有多大。
  泰山实际上是一片山脉,得益于有汶水间隔开来,当时的泰山五岳仅有一岳被火势波及,其余四岳安然无恙。
  奉高目前是残垣断壁的模样,并不适合作为大军驻营之地,军队是在残破的城池边上,位于汶水之边安营扎寨。
  作为首脑的刘彦向西边移动来到前线,预示着汉军接下来主要用兵会是在兖州方向,对于这点最为高兴的莫过于蒋干。
  参与会盟的慕容燕国使节团已经回去,东晋使节团的庾翼是以个人身份留下,全班逗留的就是冉氏秦国与张氏凉国。
  蒋干与谢艾,他俩仅是带着一些随从就跟着来到泰山郡,使节团余下的人是被留在下密城。
  “汉军主力征战徐州之后是返回下密休整。”谢艾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刘彦,再看看周边一片的白雪皑皑,哈了一口热气搓了搓手,说道:“汉军主力没有开拔前来,事情会怎么样还未有定数。”
  蒋干当然知道这一点,可他坚持认为既然刘彦移动过来泰山郡必然会有下一步动作。
  对了,不管是蒋干还是谢艾,他们并不知道之前已经有汉军开始渗透兖州方向,仅仅是知晓汉军的动作很频繁。
  奉高的不远处有一座山,它的名字叫龟山,是在汶水北岸。
  刘彦此时就是在远远地眺望龟山,旁边的另外几个人则是在看冻结成冰的汶水。
  冬季真的不是一个作战的好季节,不止是天气冷的原因,主要也是物资会显得匮乏。过来奉高的汉军数量并不是太多,只是八千的禁卫军以及两万不到的其余部队。这些部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骑军,毕竟泰山郡这边是多山地的地形,来骑军纯粹是浪费。
  “我们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行踪,石虎必然已经知晓。”桓温好像比较怕冷,有着良好的保暖衣物再加上皮草斗篷,却是看着依然显得萎萎缩缩:“如君上这般胆气,哪怕无法引得赵军大肆来攻,也该会有一些收获。”
  和桓温凑到一块的是长江以南出身的一些人,他的老搭档袁乔被留在了长广郡,一些先后过来投效刘彦的人,隐隐约约间是以桓温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认真而言,长江以南并不缺乏人才,至少过来汉部的那些都算是能够做事的人。他们来了之后自行分为两个派系,一部分世家子弟是向桓温靠拢,另一部分地方豪强、寒门子弟则是向吕议靠拢。
  对于长江以南那些人喜欢拉帮结派纪昌是一种警惕的态度,处理却是挨不上,毕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形成小圈子是必然的事情,根本就无法杜绝,仅仅是不能任之产生危害。
  泰山郡连接的郡并不少,往北是济南郡和祝阿郡,往南是鲁郡、琅邪郡和任城郡,往西是东平郡和济北郡,往北是东安郡和东莞郡。
  以战略地位而言,除了山地的地形不太适合作为行政中心之外,谁获得泰山郡就代表能够依借多山地形构建军事防御链。
  刘彦进军泰山郡的用意差不多也是为了进行战略要地争夺,毕竟胡人不喜欢山地战,可华夏文明的军队喜欢啊。
  夺了泰山郡,彭城郡也到手,汉军就会成为双钳攻势,介时要是开战会占据最大的主动权。
  主动权对于刘彦来说很重要,至于蒋干只要有机会就会大谈进逼石碣中枢襄国的好处,吴广的例子在前,谁脑子有病才会干这事。
  对的,纪昌着实是忍不住就给蒋干上了一下历史课,讲的是秦末乱世时,吴广孤军深入被歼灭的旧例。当时在场的谢艾表情很精彩,蒋干是直接被呛得脸色黑成了锅底。
  “我们已经摆出了自己的棋局,也是认为最合适的局面。”刘彦再次召集众人到中军大帐,十分放松地说:“接下来就是等待骰子被投出。”
  唔!?没人知道凯撒,以至于没人听懂刘彦说的是啥玩意。
第313章
专门给刷战绩的名将
  “天下”若是作为棋盘,那么各个国家和势力就是在棋盘之上各自占着一些地盘,纷纷摆布下自己的棋子,或是准备下个先手,也许也是等待进行反击。
  石碣赵国依然是个庞然大物,石虎掌握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他们占据着棋盘正中央的位置。
  棋盘的西面和西北面为冉氏秦国与张氏凉国,其中冉氏秦国并没有多少人真当成是一个国家,倒是张氏凉国可是一支老牌势力了。
  匈奴诸部目前依然占据河朔区域,与匈奴诸部比邻的是拓跋代国,而拓跋代国刚刚被东北方向的慕容燕国教训了一顿。
  在东面和东南方面,汉部占领了青州和徐州,要是认真判断局势的话,汉部这两年出的风头可不算小,就是因为崛起时间太短可能没有多么被重视,石碣赵国视之为大军一到灰飞烟灭。其余如慕容燕国和东晋小朝廷之前也是那么看,还是后面亲自去看了汉军的实力才真正重视起来。
  拥有正朔之名的东晋小朝廷窝在长江以南,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被石碣赵国小觑,该是视为劲敌才对。毕竟石碣赵军与东晋晋军交战的次数不算少,虽说是晋军屡战屡败,可东晋小朝廷不是撑了下来,还能屡次渡江而战嘛。
  石碣赵国是一头猛虎,周边却是群狼窥视。石虎连续遭遇不利,以他火爆的性格不暴跳如雷才怪。
  对石虎而言,地方反叛其实没有什么,石碣自立国开始就是面临地方上叛乱和暴动不止的局面,后面才搞了个“民族自治”,弄得石碣赵国名义上为国家,可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异版的部族和部落联盟。
  套用一句老话,叫“时光似箭,日月如梭”,各方忙碌之中冬季很快过去,第一阵春风吹拂大地,青草的绿芽破土而出之时,随着气温的回升,“天下”再次变得躁动起来。
  “根据斥候侦查,祝阿郡和东平郡已经相续发现敌踪。”纪昌手里拿着一根细小又长的木棍,点着山川舆图:“可以确认的是祝阿郡方向的敌军为羌族大军,东平郡方向的敌军则是多族群联军。”
  羌族大军?那么就是姚弋仲总算是来了!
  说是祝阿郡方向,实际上羌族军队是停在了黄河对岸的青河郡、平原郡、阳平郡这么一大片地界。会分散得这么广,可见羌族大军是以骑兵为主,那里是平原地形居多,但羌族大军带来的牧畜和马匹众多,理所当然不能全部聚在一个地方,他们需要的是分布广一些,好给牧畜和马匹收集数量足够的草料,再来就是骑军历来就不是凑成团行军。
  “确切的数量暂时无法摸清,该会是在二十万左右?”桑虞摸着下巴,说道:“姚弋仲是羌族大首领,不会只是带来这么一点人手吧?”
  羌族目前是一个数量庞大的族群,事实上他们在东方的数量超过了汉家苗裔成为当前第一,就是里面分生羌和熟羌。生羌一般是生活在西北部和高原,含高原周边的盆地。熟羌则是基本上入了中原,仅是在关中和西北留下一部分作为生羌的领导群体。
  真实情况是,羌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甚至就不是一个民族,他们不过是分布极广又分散,但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语言乃至于是信仰、文化从来都没有统一过。
  姚弋仲作为新一任的羌族大统领,他并不能驱使所有的羌人,就如同石虎虽然为石碣赵国的统治者却却无法指挥所有人一样。
  “我们估算二十万不会是姚弋仲的兵力极限,最终数量不会低于四十万。”桑虞完全不是想要吓唬谁,是胡人的兵源历来复杂,一般是以本族为主体,再大肆收拢杂胡作为炮灰:“情报显示一点,羌族在黄河北岸确实也在大肆聚拢人手,只要他们的粮食足够,凑出五十万大军都不会令人意外。”
  “只是人多一些,战力嘛……呵呵。”刘彦早就听惯了胡人会有数十多少万的军队,可真正能打的还真不知道有没有占了其中的三成:“姚弋仲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击败我们,好回去西北击退张氏凉军?”
  西北是羌族的基本盘,这个几乎就是举世皆知的事情,为数约是只有两万的张氏凉军在肆虐西北,偏偏石虎让姚弋仲集结羌族大军到青州征战,里面估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