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821

  谢尚与谢安虽然都是谢氏一族,可两人是从兄弟关系。谢尚目前官拜西中郎将、督扬州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镇守历阳,之前却是都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建武将军。
  一个家族的不同成员效忠于不同的君王,于世家之中很是常见,谢安尽心尽力为汉国做事,谢尚敌视汉国也不是什么怪事,称“伪朝”显然就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元子来之前大肆写信,该知道你会来的,全都知道了。”王述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谢尚的新官职,后面才又说:“车骑将军冰入建康后病重……”
  不知道东晋小朝廷内部复杂程度的人会觉得云里雾里,桓温却是知根究底的人,王述不需要说得太明显,一句话就能将东晋小朝廷近期发生什么事给概括出来。
  庾冰是带病攻取豫州的新蔡郡、汝阴郡和汝南郡,攻下之后还想带病进逼许昌,可是后面被圣旨招回。他回到建康之后病情加重,辞去了那些一看就是颐养天年的官职,可这一切并没有算完,原本那些被撸掉的官职是要属于庾氏一族,这个也是东晋小朝廷的一种潜规则,偏偏有人发力了。
  谢氏与庾氏同为四大门阀之一,褚蒜子以太后掌理国政之后,谢氏是选择亲近褚氏而渐渐疏远庾氏,那么谢家之中有人成为明面的棋子也就成为理所当然。
  按照褚蒜子与何充的安排,谢尚就该是那个取代庾冰之前官职的人,可是回到长江以南的庾翼并没有眼睁睁地看着,双方权斗角逐下来,谢尚自然是没有得到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这一串官职,可却得到了次而求其次的。
  “豫州刺史?”桓温有点哑然失笑的模样,一点都不因为脚下的土地是东晋的地盘而发怵,揶揄着说:“不知道是侨领,还是实职?”
  东晋小朝廷有一件欲盖弥彰的搞笑行为,他们丢了中原窝在长江沿线以及以南,可是却在南边设立了非常多的“州”,取名幽州、兖州、青州、……等等丢掉又无法收复的那些,然后还像那么回事设立刺史。这些所谓的“州”其实比村子大不了多少,那么刺史其实就是个村长。
  还有更恶搞的,那就是明明某块地不在其统治之下,但不妨碍东晋小朝廷同样任命官职,先前那些根本就是村长的“州刺史”起码还有一个村子能管,这些“桥领”的官职可就是虚的,治下有民众却在敌国,只光是有个名头。
  “豫州,那是我大汉的豫州啊!”桓温毫不客气地说:“仁祖肯定是不愿意侨领豫州刺史的,要不……温禀明我王,说仁祖要到麾下效力。这样一来这个刺史才算是名副其实。”
  桓温这下真的是开了地图炮,怼得不知道多少人脸红耳赤,可他就是这样的人,得罪人什么的最爱干了,要不也不会名声那么坏,不然世家之间从来都是花花桥子众人抬,再无能都能捧出一个“绝世奇才”的名声出来。
  “咳咳。”王述可不愿意场面太难看,至于将桓温这个汉国九卿抓起来就更不能干,有心缓和气氛,说道:“元子,闲话勿用再提,还请先往下榻之地,许久未见却要好好唠嗑唠嗑。”
第387章
来啊,抽我
  长江沿线可不都是什么如履平地的地形,实际上长江两岸的山地居多,行船之时向左右两岸看去看到陡峭岩壁算是一大特点。
  神州大地本就是多山区域,平原实际上只是占了少数,尤其大多是集中在黄河流域一代。要说多山,长江以南几乎遍处是山,想要建设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达一千多年的开发中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恰是因为长江沿岸多山,想要长驱直入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依山建立关隘的地点也就多,很多时候在某处山隘磊上墙壁就能成为一个关口,再来到某个坡上设立营寨就能居高临下占据绝对优势。
  且不谈桓温是不是有在东晋小朝廷当过官,以他曾经是桓氏一族族长的身份要游山玩水又谁能拦住。这样一来要说不清楚山川地势那绝对是假的,东晋小朝廷想要起到什么隐蔽作用基本上是做梦,能瞒的也就是兵力的布置。
  王述没有想带桓温前往建康的想法,任是谁都没有类似的考虑,桓温无论是纯粹的想要会友,或是来充当说客,选个不重要的地方大家聚聚也就是了。
  “这么大的土木工程,怕是沿岸的工事不止二十里纵深。”桓温被带到了一处山上凉亭,举目看去视野很广,来时甚至是穿越晋军的防线,就是纵深比较短。他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思:“遇到狭隘面就有关卡,一副大敌将至的模样,有必要吗?”
  谁都是打着哈哈就将这个话题带过去,他们迫切想要知道桓温究竟是来干什么,要说桓温只是想要衣锦还乡纯粹是说笑,桓温的家现在是在临淄,按照世家的通俗价值观,既然分家那么东晋小朝廷这边的桓氏一族就没桓温的什么事,亦不能算是桓温的家了。
  世家可是很有节操的,至少表面上就是这样。两面三刀的事情除非是关乎到家族兴亡,要不里应外合的事情绝对不会干,要说桓温与东晋小朝廷这边的桓氏一族有联系那是心照不宣,可要说桓温想要借助什么力量则都知道是扯淡。
  这一次桓温回到长江以南,分家后桓云为族长的桓氏一族就没有什么表示。实际上桓温也没有写信回去,分家后的两个桓氏堪比陌生人。
  谢尚一直都是沉着脸,人活着都是在演,都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
  演可不一定就是假,是对身份和立场的选择,就如同谢安选择扮演汉国的能臣或是忠臣,谢尚也能扮演东晋小朝廷的能臣和忠臣啊。
  说白了,谢尚在这里的意思很明显,也是众多世家一致的选择,让谢尚在场就是表达“得,咱们说什么做什么,大家都盯着”,那就成了桓温被摆在明处,有什么话说个通透,先不管司马皇室怎么样,门阀与世家的长江以南利益不能受损。
  刚来的桓温怎么会立刻说出来意,他还得等事件继续发酵,越多人知道他来了越好,最好是闹得整个长江以南都知道。
  既然是要拖时间,当前就有由头,虚情假意地招待与被招待之后,桓温没半点客气说要前去建康见病重的庾冰。
  “温与庾公乃是旧友,就是知道病重才抛下政务前来。”桓温一点都不在意他人什么脸色,感怀地说:“想必庾公也是想要再见到温的。”
  心野和脸皮厚的桓温也不是第一天被人知道是这样子,众人抽搐着脸颊,有的甚至是直接掩面。
  “人可以到建康,甲士、武士、随从却是要留下。”谢尚瞪着桓温,说道:“车马什么的,由这边安排便是。”
  桓温先是“呀哈!”了一声,毫不客气地说:“原来是谢司空当面,本卿却是有礼了。”
  司空就是东晋小朝廷百官之首了,等于就是国家的管家,而谢尚并不是,甚至管辖地都不在这里,是在历阳。
  不等谢尚开口说什么,桓温一阵“哈哈哈”大笑,豪迈地说:“别来那么多虚的,要么就大家礼尚往来,要么就让某转身就走。”
  所谓的礼尚往来的事实就摆在那里。东晋小朝廷这边的人不止一次去汉国,不管是谁去了没见汉国那边限制谁带多少人,最夸张就属那次东晋的人去泰山参观刘彦祭拜炎黄庙,当时去的世家子太多,随行的武装与随从达到六千余人之数。
  再来是,随着汉国与晋国只隔开一条长江,汉国这边倒是没有多少人到晋国境内,晋国这边前往汉境的历来就不少,就是发生了南阳郡被汉军攻占的事,也阻止不了晋国这边的士子奔赴汉境,而这个恰恰就是东晋小朝廷所想要阻止又阻止不了的。
  长江以南这边是按照血统来安置官职,投胎技术好的人没本事也能当官,投胎不好的有本事却难以当官。寒门在东晋小朝廷治下出头的方法不算多,给谁当部曲是一个,也是被选择最多的途径。不想当部曲,那就只能是名动天下,可名头一般都是互相吹捧出来,也就是所谓的造势,并不显得简单。
  桓温可是说做就做,丝毫没有半点客气甩袖走人。
  谢尚有些懵了,他是扮演东晋小朝廷的忠臣,可不是要当什么莫名其妙的坏人,所作所为就是在拿捏,大家都是世家子不是该谈谈条件,互相之间妥协那么一下下吗?等待谈妥了再来一个相谈甚欢,该尽情谊的也继续,他知道桓温这个人操蛋,但怎么比以前更加操蛋了。
  桓温想走可不是在演戏啊,他是真的要直接走人。只不过要回的不是长江北岸,是下山之后直接上了马,摆手就吼:“往西南,直接去建康,看看谁阻扰于吾!”
  追下山来的人还在纳闷,却是看到桓温马鞭抽了一马屁股,率先窜出去,后面跟着的甲士和武士第二波跟上,最后面是侍从以及车辆。
  “如此专横跋扈。”谢尚看上去并不气恼,就是一脸的哭笑不得,对王述说:“就这么让他横冲直撞?”
  王述在笑,说道:“元子演得有些过了。”
  其实都在笑,他们之前还猜测汉军会不会南下,桓温来了又表现得这么跋扈,恰恰是说汉军不会南下。
  东晋小朝廷因为庾冰病入膏肓恐怕会发生内乱,这么个当口怎么都不可能用兵,汉国担忧东晋小朝廷北上捣乱,东晋小朝廷还怕汉军南下呢。
  桓温其实也没有窜出去多远,走大道向西南估计也就两里不到就被拦了下来,挡住去路的是以前他在长江以南时没有的关卡。
  关卡是依山而建,就那么在两处山地中间的过道上用夯土弄起来,高度看着该有两丈左右,长度仅仅是百米不到,却是不知道宽度怎么样。
  险山峻岭是关隘,矮山过道是关卡。前者一般是没有绕路的余地,哪怕是绕路都会异常危险,可能一万人绕路能成功的不足三成,是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者之所以只是关卡,那是因为山并不险峻,费点功夫翻越也就是了,只能起到拦阻作用,却不是什么必争之地。
  面对关卡桓温当然不可能挥兵攻占,他依借地形的了解也不骑马直接徒步爬山,翻过山地还停了下来等待王述和谢尚等人追上来,老神在在地问:“某的马呢?”
  谢尚继续扮演自己的角色,冷哼一声根本不搭理桓温。
  王述却是揶揄道:“元子,此处离建康也就百来里,多爬几处山也就到了。”
  桓温就是一阵“哈哈”大笑,笑够了还真的迈步就走,全然就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样。
  “莫再玩闹了。”王述哪能真的让桓温徒步,邀请上马车,等待桓温坐稳了才问:“元子究竟是在玩哪一出?”
  “说什么相助啊,单为晋国牟利啊,肯定是假的。”桓温比划着要水喝,牛饮了一番一抹嘴:“两国各取其利,如何?”
  谢尚立刻就看向桓温,他却没有开口。
  “上策伐交,下策伐兵。”桓温一脸的正经,说道:“某也不讲虚言,汉晋必有生死之战,可现在晋进不得,汉退不得。”
  谈正经事了,世家子的素养还是能保证正襟危坐地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汉与石碣、鲜卑开启大战,可在长江依然有大舰队,晋军敢上北岸有姚弋仲前车之鉴。”桓温大咧咧地笑了笑才继续说:“再则,看模样你们无法北上。不光是内乱将起,还看你们耗费民力物力搞的什么数十里纵深防御,肯定还是偏安心理较重。”
  要是不了解长江以南实情的人,谢尚或是王述有的是话来反驳,偏偏桓温就是一个了解实情的人,不但桓温是这样的人,抛开立场不谈他们其实是同类人,既全是世家出身,而世家一直都是有最大的共同利益。
  王述大手一挥,说:“还有什么,元子一概讲来。”
  桓温却是拿捏了,扯了扯嘴角,回了句:“且待某见上庾公一面。”
第388章
惨惨戚戚
  要往君臣关系来判断,庾氏一族绝对没有亏欠司马皇室的地方,同理司马皇室亦是没有待薄庾氏一族。一个算是过国朝尽心尽力,另一个也是没有少给予官职。
  庾氏风光有些年头了,是续琅邪王氏之后,成为东晋小朝廷治下最有权势的家族。
  相对于曾经的琅邪王氏,鄢陵庾氏绝对算不上跋扈或是高调,那也是现如今于曾经司马睿时期的不同。
  司马睿一无所有地在长江以南建立东晋朝廷,必须依靠以琅邪王氏为首的门阀和世家,经过几代人数十年名份上的地位积累,到了晋康帝司马岳时期算是稍微恢复了一些元气,但也迎来了最为无能的一代司马宗室。
  庾冰病重会是东晋小朝廷格局大变的开始,原有历史上阳夏谢氏是推了谢安出来,各个世家也是同时发力,又恰逢桓氏族长桓温率军讨伐李氏成汉,庾冰病死之后的庾翼有点孤掌难鸣的意思。
  等待桓温攻下李氏成汉却是没有相助帮忙甚多的庾翼,甚至桓温还有些落井下石,势单力孤的庾氏在近乎于全面围攻下自然就开始走向没落,一个多次北伐又对东晋小朝廷有大功的家族就此沉沦于历史,可见内部倾轧的伤害多大。
  尽收渔翁之利的褚氏一族爬上了第一流世家的地位,国丈褚裒权柄一时无两,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北伐。
  褚裒北伐可以说是可手里握着无数张好牌,时逢石碣赵国内部动荡,有扬州和徐州石碣多名地方将领上表投靠东晋小朝廷,又有当地百姓奋起帮助晋军。
  掌握无数好牌的褚裒却打出了最烂的局面,任用的部将不得力,对待归降将领又不信任,北伐无功而返不讲,对待归降将领刻薄又使得降而复叛,导致原有的晋土也是丢失不少。
  《晋书》中给予褚裒的评价并不算差,甚至可以说评价相当不错,连带一些人的私人传记也是给了好评价,但大多是赞赏为人和文采,军事上面却没有提。
  桓温到长江以南之前收集的情报并不算少,没有收集到庾冰病重的消息,关于褚裒的情报却是一点都不少,谁让褚裒是风头正劲的人物。
  褚裒镇三郡之地并不在建康,他的儿子褚歆倒是身在建康担任散骑常侍一职。
  散骑常侍其实就是皇帝的侍从,品阶不高却有独特政治意义,毕竟是与宦官同样为伺候皇帝日常起居,皇帝强势时虽然官小却有不输丞相的威势,目前东晋小朝廷是褚太后掌政,虽然有何充牵制,但何充实际上也是染病状态,会是个什么样子不难猜测。
  依靠撒泼滚打的桓温来到了建康城外,他特意收拾打扮了一下,一改之前的高调穿着朴素,甲士自然不可能带进建康城,武士也仅仅是带了最为骁勇的十人,可是数百随从以及马车却是没打算丢在城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