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821

  吕议身为典客负责的就是外交,不过他这个典客一直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发挥,比如面对敌国的作为上面很少。
  鸿儒馆之所以在敌国方面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吕议是有苦说不出来,汉国遭遇敌人“干”就是一个字,等待想要使用外交的时候敌人压根就不信任,搞得鸿儒馆只能是用来欺负那些藩属国了。
  “这……”吕议还能怎么回答?他唯有苦笑说道:“臣定会尽力。”
  拓跋王族是刘彦的姻亲,然而国家与国家的联姻只有在双方都有和善相处的时候才有用,要真的是感受到威胁,联姻什么的完全不妨碍杀来杀去。
  认真说起来,局面会搞成这样完全就是汉国太强硬,摆出来的就是为汉家至上,要全面收复汉家旧土是摆在台面上的事情,原先就为敌的石羯赵国和慕容燕国就不用说了,拓跋代国与张氏凉国也是先后与汉国翻脸。
  “对石羯开战的时机,臣认为在两个月后最为合适。”徐正似乎是不指望能够使用外交来稳住拓跋代国或是慕容燕国,直接说:“那个时候并州和朔州的道路泥泞状况不会那么严重,幽州方面该是处于冰雪刚刚融化的地面泥泞阶段。”
  那么说没有什么错误,地球是个椭圆形,北极和南极在两端,幽州相对于并州和朔州更靠近北极,导致幽州冰雪融化要晚于并州和朔州。
  地面的水份多,踩踏起来就会变得泥泞,徒步或是骑马行军尚且异常麻烦,装载辎重的马车面对泥泞就不止是麻烦。辎重难以顺畅运送的前提下,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具备可行性。
  “两个月后……”纪昌手头有账本,点着头:“南下入侵已经有接近三百万石粮秣的收获,可以供应北线和东北线的战事。”
  没有错了,要打石羯赵国就必须连带慕容燕国一块行动,反过来要打慕容燕国也必然是要连石羯赵国一块打,汉国想要攻击北面的哪一个国家根本无法避免两线作战。
  刘彦却是想到更多,南下入侵西南半岛的粮秣收获能解燃眉之急是一方面,他最为欣慰的是国内那些家族大半行动起来。在他的授意下,庾翼和桑虞已经开始在着手搞联合商行,参与进去的家族非常多,倒是让他觉得将西南半岛化作“狩猎区”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第539章
有备之战
  纪昌无比惊叹一点,伏伟所率的部队南下不过才两个多月,从战报上来讲似乎袭击的地方也不多,光是一个西捲城竟然能够有三百万石粮秣的收获,那要是将整个林邑国给“打包”了呢?
  “西捲本是林邑与东晋小朝廷交易的主要屯粮地。”刘彦倒是显得非常平静:“粮食多一些很正常。”
  伏伟传回的战报还是比较清晰,属于林邑官方的屯粮也就是接近五十万石,真正缴获的大头是从民间。
  林邑国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上的部落拥有自治权,历来与中原政权的交易就是那些部落头人占了大头,官方的交易反而是少数。
  襄国中枢查阅了一些从东晋小朝廷那边得到的典籍,关于交趾的记载中明确写清一点,那就是汉军南侵之后,小朝廷紧急从交趾调动了两百万石的存粮,只不过是还没有运输回到建康,建康就被汉军攻克了。
  交趾能够拿出两百万石的粮食是税收的累积,证明那片区域的粮食产出多到惊人,纪昌作为丞相不得不重视。
  三百万石粮秣已经可以支撑汉国在北线打一场大战,后面还会从西南半岛有所斩获,粮食的问题暂时得到缓解,等待天气允许就可以开启大战。
  “粮食在西南半岛从来都不缺,光复之后只要肯用心经营,仅是那些原先的汉家旧土就能支撑半个国家的粮食需要。”刘彦脸上换成哭笑不得的表情,说道:“只是他们有点入宝山空手而出的意思,没有注意到名贵木材和一些宝石,也没有认识到香料的存在。”
  西南半岛还是有许多土特产的,能够运到中原大抵是能赚上一笔,尤其是第一批土特产肯定能狠狠赚上一笔,刘彦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
  这一次入侵西南半岛是由官方作为主力,那是为了获取粮食。
  实际上,刘彦并不打算由官方来作为主力,他所希望的是让西南半岛成为民间的冒险乐园,开启汉家苗裔自主向外开拓的门户,而西南半岛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南洋那边还有大片的岛屿,甚至是风气形成之后,可以向更多的地方迈出探索脚步。
  “香料?”纪昌当然知道香料,但中原目前的香料基本是从西域那边传回来,南方还没有类似的事情,也就问:“西南半岛有香料产出?”
  “涨海周边有非常多的岛屿,西南方向的岛屿最多,岛上便是香料原产地。”刘彦还没有说的是,不止是香料,岛上的矿产也是异常丰富:“先拿西南半岛练手,有些许经验再来说那些吧。”
  南洋的资源多到难以想象,中原王朝却是从来都没有将目光移过去,要是中原王朝能够将南洋众多岛屿的资源占为己有,过程中航海必然兴盛,再以中原王朝的人口数量,早就该奠定成为地球球长的基础。
  可惜的是,中原王朝陷入了几百年来一次内部崩溃的怪圈,眼中除了一亩三分田的“天下”就没有向外面看一眼,白瞎了本土的优势,也愧对老天在旁边摆下的霸主之资。
  人生数十载,刘彦有了全盘的规划,他的最低目标就是为族群至少打下一个基本盘,光复汉家旧土之后,接下来就是分两步走,向西开拓的同时,南洋那边肯定是要据为己有,甚至是开拓南洋的力度会比向西更大一些,连带大洋洲也给占下来。
  思路清晰的好处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会两眼抓瞎的胡来,更不会因为失去目标而没有奋斗的动力,不过现在说什么向大海开拓只是起个头,即将重新开启的北疆才是首要大事。
  李坛已经进驻京陵,他作为新任的征北将军是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望而来。
  京陵并不是一个多么风景优美的地方,过去在战略价值上面也从来都不高。现在的京陵会成为征北幕府的所在地,仅是因为处于箕城和中阳的中间位置。
  司州那边的冰雪开始融化,比较靠北的区域却暂时没有冰雪融化的迹象,相反是偶尔还会下起小雪。
  “九泽的湖面还是结冰状态,附近的水系也是如此。”骞建同之前是作为留守,等待李坛来了亲自进行汇报:“若是冰雪化开之后要发动攻势,我的意见是趁着九泽的湖面还厚,先调动部队绕过去。”
  骞建同现在的军职是征北中郎将,按照汉国军方的惯例,带着前缀的中郎将一般就是某些将军的“种子选手”,比如他不出意外会成为下一任征北将军,然后是征西中郎将谢安不出意外也会成为征西将军。
  “是有必要。”李坛颔首道:“石宣与苻洪都可能会放弃坚城与我们野战,甚至可能不战而逃,是该先布下先手。”
  并州现在已经被汉国光复了一些,石羯赵国若是不想与汉国打城池攻防战,必然会全面退往并州西北部和朔州。
  骞建同就说:“如此的话,由我统率羽林军与第四骑兵军,先过九泽湖?”
  九泽湖的存在是起于什么时候已经很难考究,到南北朝的时候因为气候原因干枯掉,往后就再也没有九泽这个湖泊的存在。
  中原关于水系的存在一直是存在变化,哪怕是黄河都经过多次的改道,每一次改道生灵涂炭是一方面,还会使河系与湖泊的位置产生变动。不得不说的是,黄河变得浑浊之后,可是给中原王朝在东面不断增加陆地领土,增加的面积是按数十万平方里来算。
  去年冬季汉国不是在整编军队吗?新的军制有了新的番号,一些特殊番号如羽林军、虎贲军、禁卫军不算在内是保留常备的十三个军,分为骑兵军和步兵军。其中骑兵军的规模是有六个,剩下的七个是步兵军。
  征北幕府建制下有总共六个骑兵军,四个为常备的骑兵军,另外的两个就是虎贲军和羽林军。征东幕府和征南幕府是各自有一个骑兵军,剩下的那一个因为谢安这个中郎将没资格建立幕府是归属到关中驻军序列。
  十三个常备军是依次从“一”作为起数,骑兵军就是第一到第六,步兵军是由第一到第七,分兵种是前缀加上第几骑兵军或是第几步兵军。
  刘彦搞出这一套番号的历史意义重大。
  要知道中原王朝的兵制从来都没有这么弄过,更多是按照州、郡、县来分别部队,要么就是以战区来规划,会这样是中原王朝很少有保持大量常备军的时候。
  当然了,中原王朝没有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那就是中央军、郡县军、边军的体系,兵源是来自纳“赋”的青壮。而后面府兵制的出现,就让中原王朝走到了“战区”军制体系,哪些区域的兵源就是负责哪一块战区,特殊国战期间就从各处战区调动部队参战。
  刘彦建立的汉国不会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时期,保持大量常备军的数量就是一种必要,那么独立于郡县兵和边军体系之外也就理所当然,战区体制这种防御多于进攻的方式也不适合。
  汉国目前的二十万常备军是从百万部队中精选兵源而成,应该说兵源素质都是十分优秀,分辨不出哪个军好或是哪个军差劲,番号代表的是数字而不是排名。
  随着汉国军制的改变,李坛和骞建同分别不再是羽林军和虎贲军的统领,个人感情肯定还是深一些,可是能够指挥的前提是部队被划在幕府序列之下。
  李坛对于骞建同指挥羽林军没有什么疑问,更是清楚为什么要的是羽林军而不是虎贲军。他说:“后续会有两个禁卫骑兵军过来,要不……你再带上一个骑兵军?”
  “若是兵力充足,自然最好。”骞建同郁闷的是虎贲军作为甲骑具装兵种,那就无法进行什么长途奔袭或是用来追击,点着头:“两个禁卫骑兵军,再有虎贲军,哪怕是没有羽林军和两个骑兵军,石宣或是苻洪想要决战也是一点不怵。”
  汉国的征北将军历来是掌握最多的部队,那是征战对象与地理位置首先就决定了的前提。像是东晋小朝廷政权覆灭之后,南边在抵近到海岸线之前也仅是一些不成气候的诸越与诸蛮,征南幕府就直接缩编到三个军。而北方哪怕是干挺了石羯赵国也还有草原上面的威胁,恐怕北线怎么样都不会少于五个军的规模。
  李坛除开一些常备军的指挥权之外,地方上的郡县兵和一些仆从军也会逐步加入到幕府序列。哪怕是作为征北将军的他,对于征北幕府在这一场战役中下辖会有多少部队也不太确定,唯一知道的就是不会低于四十万的总兵力。
  没什么矛盾的地方,汉国要保持二十万常备军,单指的是专门的战兵,但也没有完全排除掉其余的体系。
  必须要说的是,汉国的常备军、郡县兵、仆从军虽然都是军方部队,可是体系上并不一样。常备军说白了就是不事生产的军队,郡县兵是来自于民间的纳赋,仆从军包含了奴隶兵和各个藩属国的兵力。
  骞建同最后是带着三个骑兵军离开,由于羽林军虽然是一个军,可是只有一万的编制,总兵力也就是四万。他们是在小雪的季节中离开城池,经九泽湖往平陶方向行军,将会进入一片广袤的草原进行隐蔽。
  在骞建同率兵离去的半个月后,后续部落先后抵达,先到来的是上党郡方向的三万郡县兵和两万禁卫军骑兵,而到了这个时候冰雪也开始融化。
  “第一阶段,汇集到战场的郡县兵将会达到十二万。”条攸一直以来就是行军长史,到征北幕府之后依然是。他和李坛相处得不错,对于目前的现状也感到满意,带笑继续说:“郡县兵将会保证野战兵团的侧翼和后翼。”
  汉国军方的各个体系责任分明,常备军就是用来作为战场主力。有常备军作为主攻,郡县兵的作用除了保证后勤线之外,无非就是保证主力的作战环境,起到策应和拱卫效果。
  李坛在观看沙盘,怎么来布置郡县兵和仆从军,他这个主将和行军长史没有少商量。
  真实不虚而言,汉国再次北伐是参考了卫青打河西之战的布局,也就是专门布置作为主攻的部队之外,还有大批量的步军会铺开。
  当初卫青手里的部队不像李坛手里的部队那么泾渭分明,少量的主攻部队是由数十万的辅助部队协助,主攻部队有着明确的攻击路线,辅助部队则是一种平铺为直线的局面,然后主攻部队不断以高速机动优势穿插,辅助部队则是在主攻部队创造的战果前提下进行平推。
  “考虑到情况的特殊性,阳邑的战事会比中阳早一些启动……”条攸将手里的一些旗子插在阳邑周围,才继续说:“等待地面变得相对干燥,第一骑兵军、和第三步兵军、第五步兵军将会率先发动攻势。”
  李坛回忆了一下近期关于石宣的情报,位处阳邑的石羯赵军仅有少量的部队出城活动,其余的石羯赵军一直是窝在城内没有动弹。他还很确定石宣并没有得到援军,石宣手头原先是有多少兵力还是多少兵力。
  “有迹象表明中阳的一些变动。”条攸走到堆放文牍的架子边,找了一下找出公文,一边递给李坛,一边说道:“中阳的苻洪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向北而去。”
  “嗯,是关于丁零人对石羯北部疆域造成冲击的效应。”李坛比较幸灾乐祸地说:“鸿儒馆多少还是能干成一点事的。”
  李坛说的是由吕议亲自操刀,鸿儒馆的署僚使用各种方法让丁零人南下后不是归附石羯赵国,是对石羯赵国采用武力。
  “那么……”条攸先是叹息了一声,后面几乎是用确定的语气说:“石宣和苻洪依借城池交战的机率又被降低了。”
  原本还在乐呵的李坛闻言也跟着低叹了一声,相对于在广袤的旷野打追逐战,汉军高层还是喜欢石羯打城池攻防战的……
第540章
石羯的反应
  “刘彦狗贼!”石宣那张绕腮胡的脸上满满都是憋屈和愤怒:“欺人太甚!”
  并州中部的冰雪还没有开始融化,甚至是近几天又下了一场小雪,按理说冬季还没有过去,各国是不会展开什么军事行动。
  不过,要是翻一翻刘彦所建立的汉国,军队的行动似乎从来不看季节性,只是看有没有需要?
  石宣是待在晋阳,而晋阳的重要性是在石虎决定撤往塞北之后才凸显出来,它是作为石羯赵国新都城定襄的前卫城池,后面经过几次的城墙加高加厚,人口也因为各个胡种的进驻增多。
  冰雪还没有开始融化,汉国却是没打算等冬季过去才重新开战,李菟向石宣进行汇报,说是京陵那边的汉军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箕城的汉军又开始在攻打阳邑。
  汉军攻打阳邑对于石宣来说还算觉得正常,双方对峙之后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也会时常交锋一下,就是这一次兵临阳邑城下的汉军规模比之前略多一些罢了。
  李菟向石宣汇报最重要的信息是,石羯赵军有侦骑发现九泽北岸大股行军的痕迹,但侦骑找了很久却是没有找到汉军。他是老行伍,猜测汉军利用九泽湖面的冰没有融化,去了并州西北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