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821

  别看是有徐姓和杜姓,其实作为阳邑正副城守的两人,徐光是正牌的羯族人,杜广是羌族人。他们在石勒那一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到了石虎当政的时候消沉过一段时期,投靠了石宣才算是有所振奋,只不过是一直不上不下,现在更倒霉的是成了阳邑的正副城守。
  “两天了啊……”徐光有着非常不好的感觉,也没有隐瞒:“我们恐怕是会被放弃。”
  “太子下令堵死除北面之外城门的时候,某就已经发觉。”杜广苦笑着说:“不说,那是因为咱们的确不像汉人善于守城。”
  汉人擅长守城吗?西汉与东汉,也就是西汉初期才是守势,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对外一直是攻势,战争是以攻代守居多。到了刘彦建立的汉国,不管是微末时期还是崛起之后,好像也没有正儿八经在中原打过什么守城之战,一直是采取攻势,就仅是在辽东半岛那边依托“辽东长城”在与慕容燕国开战的前期打防御战。
  胡人对中原王朝善于守城是一种假说,其实是根据春秋战国的印象作为依据,后面各族的胡人轻而易举就在中原击败了西晋王朝,石羯赵国继续南下攻打东晋小朝廷克城其实非常频繁,东晋小朝廷是利用水网来抵御石羯赵军的入侵。
  汉人善于守城,那是南北朝之后的事情了,再则哪怕是隋唐其实也是以攻代守居多,真正被动挨打是从北宋开始。而北宋和南宋之所以守,是太缺马难以与胡人在旷野交锋,不是两宋愿意一直守。
  所以咯,以公元四四七年的如今,来讲汉人善守不善攻,那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汉人善于守城,也擅长攻城。”杜广做出侧耳倾听的姿势,其实城主府是在城中心,听不到石头被砸落的动静,理所当然也听不到床弩或是劲弩发射的声音,他却是说:“听听,每时每刻响起的重物落地声,士卒的哀嚎声……”
  “若是劝某投降汉军,那是没有可能!”徐光用着森冷的目光盯着杜广的脖子,说道:“汉军射来弩箭,有些绑着劝降书,别以为某不知道你有偷偷命人哪来观阅。”
  杜广却是以坦荡的眼眸看着徐光,依然苦笑:“却不止是某看过,看过的人不少。某拿来观看,是需要了解诱惑有多大。”
  石羯赵国现在已经不再重用血管里流着汉家血液的人,对于各个官员的家眷也是掌控严密,石虎随时随地带着百官的家眷,然后是发生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百官的妻女被石虎看上了直接召来侍寝,侍寝之后偶尔会被杀掉食用。
  石虎多少还是存在一些理智,他玩的那些很少有同样是胡虏的妻女,结果是更多非胡虏的妻女倒了血霉。
  要清楚的知道一点,石羯赵国曾经是作为中原的实际统治者,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之后投靠石羯的晋人真心不要太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儒,所以就有了“儒士卖国争先恐后,寡妇守节义无反顾”这么一句话。
  当然了,不管是先秦,昂或是西汉和东汉,甚至是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乃至于是到北宋和南宋,实际上从来都没有要求寡妇一定要守节不再嫁,甚至可以说上述朝代还是比较鼓励寡妇再嫁。
  有些朝代对不再另择嫁人的寡妇会罚款,毕竟重要中枢不是蠢货肯定知道人口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达到人口增涨的目的,连带男子多少岁女子多少岁必须结婚都有明确律法规定。
  寡妇必须守节是在朱程理学成为主流之后,也就是从明清开始,为了鼓励都搞出由官府大张旗鼓送贞节牌坊的事。
  徐光和杜广和其余还在石羯赵国当官的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的家眷都在定襄当人质。
  能够狠下心来让父母妻儿都去死的人,实际上真心不能再称之为人,杜广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么狠,哪怕是真的被石宣抛弃,哪怕阳邑会失守,他想的是坚持到死,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家人的活。
  “既然路线被切断……哪怕是路线没有被切断也很难奢望援军来解围……”杜广深深地看着徐光,一字一顿地说:“将北门也给堵死吧。”
  两人有几次冒险去了东、西、南、北四面查看围城的汉军,像是之前的石羯赵军那些将校一样,因为汉军中的战兵、辅兵、郡县兵战袍一样,仅是一些臂章和领章有区别,而那些区别太远又看不清楚,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围城的汉军是什么构成,不会知道战兵仅是六万不到,余下的是北方各地的郡县兵,只判断出汉军的数量不会低于十三万。
  阳邑城内的守军有七万,按照攻城之军需要多出守城之军至少三倍的定论,徐光和杜广其实应该对守城充满信心,可是事情从来都没有定论那么一说,有十几倍兵力久攻不下的例子,也有十几个人偷城成功的例子,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理所当然。
  作为阳邑的正副城守,徐光和杜广之所以会持悲观态度,那是明摆着的事情,汉军还没有正式冲城只是用远程攻击器械,短短八天之内守军就出现四千左右的伤亡,一直被没完没了轰也导致军心士气低落。
  对于徐光和杜广来说最要命的地方,阳邑城内的羯族士兵仅是三千不到,羌族士兵和氐族士兵合起来就只有两万,余下都是杂胡和晋人的奴隶兵。仅是绝对靠得住的三千羯族,略略靠不住的两万羌和氐,剩下的全是靠不住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劣势,对两人来讲那该是何等的握草。
  “汉军攻城历来是四面围死。”徐光叹息了一声,才继续说:“他们不再尊重自己的传统,留下北门没有什么用,堵死吧。”
  华夏的传统挺多的,军事上面最突出的该是围三阙一,演变下来就衍生出更多奇奇怪怪的传统,例如在修建城墙的时候必需留下一个弱点,管那个叫害怕太过完美导致老天惩罚。
  源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汉军攻城从来不会去干围三阙一的事情,只要是城池被汉军围起来,除非是敌军能够守住,或是守不住有足够的突破能力突围,要不然就是一个被尽数歼灭的下场。
  “堵死!”杜广咬了咬牙根,却是忍不住又苦笑:“战死阳邑便是归宿,却是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
  也许世界上真的有乌鸦嘴那么一说,杜广刚说要战死在阳邑,一阵巨大的轰鸣之后,一连串的吵杂声远远地传来。
  突然传来的动静让徐光愣了愣神,反应过来霍地跳起来:“城墙被轰塌了!”
  没错,是有城墙被汉军给轰塌了,此时此刻司宏壮就看着前方布满的烟尘,他咧着嘴不断地傻笑。
  给予倒塌城墙最后一击的是司宏壮狠狠地落下扣板让石块轰过去,他完全没料到自己会搞出这么一个杰作,只光傻乐去了。
  倒塌的城墙该是有个一丈左右的宽度,因为城墙是夯土结构,塌了之后蔓起了浓浓的烟尘,也不知道是压了多少人,又该是弄伤多少人,阵阵的吵杂声中不会缺少呻吟声。
  阳邑城墙被轰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主持攻城的钟兴这里,他却是一脸的平静,对着雀雀欲试的一众将校说:“不急,一点都不急,仅仅是轰塌一个豁口罢了,远远不够。”
  已经有第一个豁口,那离轰开第二个豁口不会太久,其实钟兴还真的一点都不急,哪怕是豁口再多,他都打算继续轰下去,直至用远程攻击将敌军轰得一点士气也无,再去收割成熟的果实。
第542章
无近虑,却有远忧
  两军相争,首争在于士气高低,就有“夫战,勇气也”这么一句话的出现,而军队的勇气就是体现在士气上面。
  对于汉军来讲,两军交锋己方得胜已经是惯例,钟会要的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用最小的损失来获取胜利,不是用己方的尸山血海去博得一场城池攻防战的胜利。
  阳邑城墙出现第一道豁口,接下来的时间依然是汉军单方面的表演,有了第一道豁口之后,被不断轰击的城墙越来越脆弱,后面发生了数丈乃至于是数十丈城墙的倒塌,可是汉军依然没有发动冲城。
  “近两天跑出城投降的敌军数量不断增加,昨天的一天便有三千余人。”彭达还没有说那些要跑然后被自己人射死的敌军士卒,他询问:“敌军士气无比低落,我等何时发动攻击?”
  “明日。”钟会知道攻击的契机已经到了:“明日一战克阳邑。”
  众将校立刻大喜,他们将阳邑围了二十来天,每天都是远程攻击器械在发威,迟迟不展开登城作战早就有些憋坏了。
  用兵之道嘛,要针对敌军,也要谋算本方军队,钟会的契机,不单单是指敌军士气低落,还有故意憋着己方将士。
  钟会讲的是“克”,克城就是攻下城池,会清算抵抗的敌军,对于投降的敌军相对会温和一些。而所谓的温和在汉国的惯例中是将投降者划拨到奴隶阶层,使用他们去为汉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城池的城墙成段倒塌,阳邑守军的心理防线是随着城墙的倒塌不断瓦解,出城投降一开始还是个人行为,后面演变到成建制的投降,徐光不断杀人,可是杀人并没有阻止投降风波,反而是因为镇压闹出更多的自相残杀。
  阳邑战线的汉军在收割成熟的果实的过程十分精彩,钟会让进攻部队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攻城,进攻开始之后遭遇的抵抗并不激烈,汉军每到之处收降多过于厮杀,守军抵抗变得坚决是到了接近城主府阶段。
  “徐光将城主府改造成为一个堡垒,三里之外建立土胚墙,由多个甬道构成通道。”司宏壮这支部队将负责对阳邑城主府的首攻,他收集情报方面很严谨:“里面有两千多的羯人和将近三千的羌人、氐人。”
  守城的敌军除开还在顽抗的那五千多人之外,其余已经投降。汉军在对待降俘上面相对粗暴,逮住羯族人就是当场格杀,像是羌人、氐人和杂胡一律充为奴隶。那些投降之后的汉家苗裔会被甄别,之前有作恶的是宰杀掉,其余会送往各郡县变成百姓充实地方人口。
  “由你部和部分郡县兵负责收尾,有问题吗?”钟会得到司宏壮的保证,笑着说:“如此甚好。”
  司宏壮是个俾将,麾下有一个师的兵力。
  汉国已经改建兵制,由上往下就是,兵团、集团军、军、师、曲、屯、队、什、伍。
  两个伍为一个什,五个什为一个队,五个队为一个屯,四个屯为一个曲,五个曲为一个师,三个师为一个军。
  由至少三个军来汇集成为一个集团军,两个以上的集团军成为一个兵团,征北幕府现在就是一个集团军的规模,要是征北幕府与征东幕府合流就会变成一个兵团。
  新军制是刘彦将古典兵制和后古典时代的兵制相结合,比如去掉了古典军制中的“彻”、“卒”等等几个单位。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兵团和集团军并不是到了现代才有,古典时代已经有相关的军事单位。
  攻击城主府工事依然是以远程器械作为开端,连厚厚的城墙都能被轰塌,土胚墙以及篱笆墙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事。
  司宏壮仅是用一天的时间来破坏工事,第二天是摆下阵势直接推进。
  “盾牌如墙掩护兵卒而进,后方强弩窥视待发。”徐光冒险上了城主府的房顶眺望,面对危局却是显得平静:“汉军还是老样子。”
  城主府被砸了一天,工事基本是被毁坏,到处有石块和巨弩,遍地更是可以看到箭矢,比如徐光所站立的屋顶瓦片上就插着不少弩箭。
  “面对如此强军是我们的不幸。”杜广同样平静“我们已经尽力而为。”
  谁说不是呢?阳邑的守军在远程武器上面全面劣于汉军,兵源的构成更是有够乱七八糟,他们在见识过汉军的器械优势后,对自己能坚持二十三天都有些意外。
  “可惜了,汉军没有获取优势立刻强攻。”徐光既是对能坚持这么久感到满足,优势失望地说:“要不然多少能杀死杀伤更多汉军吧?”
  “汉国已经有堂皇大国之势。”杜广不是视汉家文化如粪土的羯族,学习汉家文化之后了解更多:“但凡大国,获取优势之后,会以更小的代价来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中原天朝之国,莫不如此。”
  徐光嗤笑了一声,说:“曾经的司马皇朝就是抱着这样的目标,为了减少自己人的损失,以匈奴、鲜卑、杂胡为兵,后面才被匈奴夺去了中原。”
  杜广竟然有些无言以对。
  还真并不止司马一家子这么干过,而太远的就不说了,西汉不也是以投降的匈奴人为兵,东汉是以投奔的匈奴人、鲜卑人、乌桓人为兵。西汉有遭遇过反噬但挺了过去,东汉却是玩脱了被仆从军洗劫了洛阳,到了西晋则直接是丢了中原。
  “听闻汉国有将近二十万的仆从军?”徐光带着满满的期待:“希望他们走上司马皇朝的老路!”
  “是啊,仅是我们羌人就有八九万,余下则是氐人、杂胡以及辽东和海外族裔。”杜广目光注视到前方升起一朵朵的乌云,拉着徐光退却:“下去吧,敌军箭阵覆盖了。”
  汉军的步战从来都是那么单调,结成盾阵掩护推进,每前进一些距离就是跟随其后的弓弩手进行箭矢覆盖,偏偏这种单调的推进方式并不好应对,想要破解唯有远程攻击距离上面的武器要优于汉军,或是用骑兵不计伤亡代价地突进。
  各种工事被破坏,环境自然也变得复杂,组成盾墙的汉军推进到充满杂物的区域,很难再以成片的盾墙方式推进,是需要裂开盾墙以小队方式推进。
  天空不断飞跃过箭矢,一声声金属的摩擦声中盾墙开解,涌出的是手持战刀和小圆盾的士卒。
  汉军的盾墙裂开时,躲避在复杂环境中的守军开始施放冷箭,防不胜防之下汉军很快出现伤亡。
  钟会对留下来的部队必将消灭负隅顽抗的敌军参军没有什么怀疑,他带着部队向北之后,下一阶段是过渭水兵直逼晋阳。
  “幕府传达信息,石宣已经率部离开晋阳往北而去,暂时不知道是前往西北草原或是退却回定襄。”张乾是冉闵旧部,现在是钟会所部的长史,与之集团军的行军长史区别就是长史前面没有“行军”两个前缀。他同样是骑跨在雄峻的战马之上,神态与语气带着意气风发:“石宣仅是带着所部精锐出逃,留下李菟率军驻守晋阳。以阳邑的情况来看,晋阳大概是差不多。”
  “石宣麾下最为精锐乃是东宫高力,又有三万羯人和近七万羌、氐。”钟会以谨慎的心态提醒:“阳邑之战,我们消灭的是石宣临时抓捕的杂胡与奴兵居多,仅是有三千羯人与两万羌、氐,他手中主力尚在。”
  汉军这边知道石宣逃了,大体能够判断出是带着约有五六万人出逃,确定出逃中必有东宫高力,但是无法肯定带走多少羯人、羌人和氐人,也就无法确认留守晋阳的李菟手中兵力构成。
  关于中阳那边的情报虽然略略有些延迟,不过征北幕府也已经知道苻洪在撤退。
  苻洪的这一次撤退抓的时机很准,他是趁着汉军主要攻伐并州东北部,仅有一支汉军骑兵在汾水南岸,果断搜刮地皮似得能带走的东西绝不留下。
  李坛发现苻洪有撤退迹象,仅仅是让第二骑兵军过汾水进行袭扰,用意更像是逼迫苻洪停止搜刮立即撤离,由地方过来的郡县兵警戒汾水,除此之外并没有试图对苻洪的撤退进行拦截。
  “将军手中的战兵是略显不足……”张乾用着不解的表情问:“可是郡县兵并非不能战,怎么会放纵苻洪的撤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