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821

  中原皇朝灭于外敌的次数不多,哪怕是几次被异族所灭,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数皇朝被灭根本就是内部自行瓦解才让异族占了便宜。最为夸张的一次莫过于野猪皮的“我大清”以数十万人就灭掉一亿人口的大明皇朝,并且以绝对的少数统治了绝对的多数。
  刘彦统治之下的汉国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说白了就是人口永远不会是国家的负担,相反是开拓地盘之后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辽阔的疆土而没有本族人栖息安居,打下来也守不了多久。
  纵观华夏的历史长河,很多进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断开拓,他们都面临着一项共同的难题,就是打下疆土之后本国百姓不愿意移居过去。
  曾经的秦帝国和汉帝国在开拓新的疆土之后,以强制的措施向新占领地迁移百姓定居,地点同样是在河套区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当然是有,可是强制性的移民却让百姓怨言颇大,再来是因为一些处理不当,河套那边的百姓流失速度太过惊人,甚至是出现被胡虏融合的现象。
  秦帝国向阴山以南移民,由于在当时还有放牧技巧,移民过去的秦人其实是已经站稳脚跟,只不过是帝国内乱导致秦的灭亡。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胡虏不断攻伐就不说了,汉帝国也是敌视态度,他们的境遇在西汉的刘彻统治时期得到转变,卫青攻伐河套就有他们的助力。
  汉帝国统治河套的区域很久,但是碍于中枢政策的关系,实际上到了某个阶段河套的汉民早就胡化,到了汉帝国将河套送给南匈奴作为栖息地之后,那些胡化的汉民其实是被匈奴人的各个部落给接纳了进去。
  到司马一家子在中原的统治被匈奴人刘渊终结时期,刘渊身上有汉家皇族后裔的血统是真的,起源是汉帝国多次与匈奴联姻,相当多匈奴单于的阏氏的确是汉家公主,只不过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宫女。他将建立的国家取号为汉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确确有汉家血统。
  在中原周边的众多胡族,他们其实血管里大多也是有汉家的血统。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理由相当简单,汉家失去边地,边地百姓被迫与胡人融合,或是汉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后代。要是真正的追寻起来,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汉家血统,连带鲜卑人其实也是大多有汉家血统。这个理论就是北魏时期的鲜卑自主汉化的诱因,可不止光是鲜卑学习汉家文化学坏了脑子。
  融合胡人亦是刘彦所愿,差别是他要的是主动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来主导。原先他还想着融化胡人,使胡人认同汉人的文化和拥有汉家血统,用这一批人来充实边地。
  刘彦有这个想法是遭遇到了历朝历代都遇到的难题,汉家百姓对于迁徙边境生活有着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着“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样是腹地都不愿意搬家,怎么还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领区?
  之前汉国同样缺人,光复一个又一个州郡不但是为了夺回失地,何尝不是为了争夺人口?
  现如今汉家旧土的北方剩下幽州、凉州、并州、辽东这几个地方没有光复,要是全部夺回来估计是能够再增加三百万左右的汉家苗裔,但也只是让偌大的汉国总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万左右。
  以四家之口为一户来算,一千八百万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万户。而实际上一户为七八人,乃至于是一户数百人,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汉国登记造册的一千三百万为例子,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五十万户左右。
  一个家族动辄数个乃至于是十多个“房”,一“房”就是数十人,还不算归属名下的家仆,但这个家族在官方的记录上就是一“户”。
  有鉴于用“户”来算无法精确全国人口,汉国采取的是人头计数,不是用“户”来计算,很多以“户”来计算的王朝对于本国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汉国在人口登记造册上面十分严格,是个活人就会有记录,每一个季度由当地进行新一轮的核实。核实的是,多少孩童死于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于意外。这样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没有大批从军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层人员,实际上压根就办不到。
  掌握国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汉国没有人头税一说,自然就不是单纯为了收税,是关乎到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全国人口中有多少合适的兵源。
  一千三百万人口是目前汉国的官方统计,肯定是有存在遗漏人口,数量上可能还颇大,主要是战乱时期太多人躲到深山老林。对于汉国来讲豪门隐匿人口的风险很大,所以哪怕是有隐匿人口也只会是占了少数。
  刘彦记得在汉初时期……或者说是每一个新开国时期,都会有一项政策,来吸引躲避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出来。那个政策就是官府主导的均田制,也就是发布一个人可以领多少亩的田,还真的吸引出非常多的隐匿人口。
  丞相府有提过相关的建议,刘彦本身是持迟疑态度,太尉署那边以目前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拖延了下来。
  “大汉无时无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纪昌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一,趁热打铁地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
  太尉署的忧虑很现实,军方将士拼死拼活才能获得土地封赏,执行旧有政策分田将会使将士失去作战热情。因为是早就有的“旧例”,军方当然无法理直气壮地反对,那么只能是拖延,甚至想要无限期的推延。
  刘彦对于生孩子可以得到土地奖励极度赞成,甚至都想好了该将什么区域的土地奖励出去。按照他的想法,奖励政策的附属品很重要,例如所奖励的土地是在边地,然后该家庭原有土地可以置换,置换的时候在原持有基础上进行增加。
  汉国注定会是一个进攻开拓型的国家,人口绝不能像是历朝历代那样大部分集中于中原,应该得到更合理的分布。考虑到故乡难离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完全以温和手段根本就办不到,完全的强迫又会走上曾经汉帝国的覆辙,那么只能是半诱惑半强迫并行。
  “丞相啊……”刘彦语重心长地说:“非是寡人吝啬,不愿分田于民,乃是不得不如此。”
  纪昌愣神了。
  的确不是刘彦吝啬,是一旦采取类似于汉初的均田策略,人人有田之后会使百姓更加不愿意向外搬迁。
  对于刘彦最重要的是,以军功获得土地,将会不断诱惑有勇力保持足够旺盛的进取精神,符合他至少成为世界岛岛主的目标。
  现在汉国没有土地的百姓占了大概六成左右,他们皆是租赁国家的土地来进行耕作,哪怕是这样国家依然有大批荒地,只能是用奴隶来开辟荒地变成良田。
  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汉国大部分的奴隶来源是战俘,又以胡人占了绝大多数,而胡人根本不懂农耕,劳作效率低得惊人。
  没有办法使用奴隶进行大规模的农耕,已经逼得丞相府挑出区域规划牧场,培养战马为主要目的,牧牛和牧羊只能说是顺带。
  汉军南下不是灭了东晋小朝廷吗?晋军投降之后,除了水军士卒在收编计划,晋军中的陆军成了国有农庄最大的劳力来源,另外就是那些坚持抵抗的大族、豪强、世家也是国有农庄劳动力之一。
  在对待反抗的大族、豪强、世家上面,汉国采取的是只诛首恶,余下贬为奴隶。反抗者的直系亲属三代为奴,胁从一世为奴,其后为国家平民,六代之内不得为官。
  对反抗汉国统治的那些人采取严苛,主要是进行震慑,后续效果上面非常有用,至少主持南方清剿战事的桓温是那么上报的。
  距离纪昌特意找刘彦的六天之后,又一次的大朝会如期举行。
  “征北序列已经兵临晋阳城下。北路的苻洪所部,他们大肆劫掠之后向北地逃窜,李坛派出第二骑兵军团进行尾随追击。”徐正这个太尉说话的声音很洪亮:“王上,另有消息称,石虎有放弃定襄的迹象。”
  参与大朝会的官员众多,很多大事就是在大朝会上面进行通报,所以身在中枢那些没有官职在身的高阶贵族也必须参加。只不过,开创阶段的汉国,贵族不存在闲人,全部都是有官职在身。
  石羯赵国的国策早被汉国得知,就是石虎公开讲话,不在意地盘得失那些。
  对于石虎可能继续逃窜,汉国这边已经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们可是知道石虎在定襄重新建都之后,大肆征调人力又开始广建宫阙,就是没想到石虎还真的就那么决然说走又要走了。
  石虎又要逃,汉国这边的想法比较复杂,一方面对于可能不费什么功夫收复旧土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又对没有消灭石羯足够多的有生力量感到懊恼。
  其实,刘彦觉得自己对石虎有些看不懂,那可是一个曾经统治过中原的人,中原说放弃就放弃了,既然没打算死守定襄又为什么要广建宫阙?
  “石羯向北的人流和车队连绵千里,往来不曾断绝。”徐正手持玉笏随着说话一顿一晃,语气里充满了愤慨:“那些物资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被驱赶的奴隶是大汉的百姓。臣请议,增加北上参战军队,早日攻至定襄,早日杀入河朔!”
  那一瞬间,纪昌等等丞相府所属的文官都是眉头皱了起来。
  汉国目前处于各条战线的部队太多了,十分考验粮秣支撑,要是没有西南半岛那边的收获,事实上这一次北伐战争根本就打不起。
  哪怕是有西南半岛的收获,支应各条战线的军粮也还要国内支粮,如果不是刘彦态度坚决,以一个国家正常的抉择来讲该是停止战事,进入到休养生息阶段。
  现有的粮食都已经快支应不了各支军队的消耗,纪昌听到徐正要增加参战部队第一个冲动是站出去阻止。
  但是,纪昌不得不按捺下来,只因为石羯真的在大肆转移物资和人口,阻止是对的,可是大义会有失。
  “阻止定然是要阻止的。”刘彦看到了纪昌等文官的反应,更知道这个时候文官有苦说不出来。他说:“着骠骑将军便宜行事。”
  骠骑将军冉闵目前是在冀州的中山郡,之前的职责是针对幽州的慕容燕军。中山郡就是在定襄郡隔壁,就是两个郡的首府相距着实有些远,中间地带遍处荒无人烟。
  徐正才不管粮秣什么的,他只需要关注战争的动向,后勤是丞相府负责的事,太尉署有需要的前提下,丞相府用什么手段弄来粮食是丞相府的事。他嘴唇动了动,眼角捕捉到纪昌可以杀人的目光,还是没有再说什么,只能行礼之后退回班列。
  纪昌与刘彦早就沟通过今次大朝会的主题,等待徐正退回去并坐下,换他站起身来手持玉笏来到中间。
  “王上!”纪昌行了一礼,洪亮声道:“自古以来,国之兴盛在军事与经济,民为两者之根本。国之民多,兵源取之不绝,生产亦是如此……”
  纪昌的话不少,按照惯例就是一连串的大道理,然后点出为什么会讲那些大道理,核心的根本就是汉国的人口太少了,丞相府那边经过严谨且认真的思索与商讨,认为鼓励生育势在必行,为了使百姓乐于生育人口,也是让百姓在丁口增加之后能养活,应该进行奖励云云……
第545章
隔阂
  生产力不高且缺少人口的时代,无比确定的来说生孩子对国家就是一种功劳,而有功则是必须得到赏赐。
  纪昌的大道理讲得非常仔细和清楚,得益于军方不断向外开拓,国家的疆土是一直在持续增加,但是国家的人口却是太少。
  疆域大而国民少,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是打下的土地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开发,等于是只在疆域版图上面好看一些,甚至很多时候疆域大了变成负担。
  堂堂丞相亲口在大朝会之上面对君王与百官同僚肯定了军方的功绩,是不是可以视为那是文官体系自认在武官体系之下?
  话又说回来,说得好像什么时候汉国的武将比文官地位低似得,恰恰相反的是汉国因为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文官的地位一直是劣于武官。
  文官在上一段时间有抬头的迹象,差一点让国家进入到休养生息阶段,武将的反击是策划出北伐战争。
  目前的汉国一方面在对外交战,另一方面是在进行国家的内政,文武的博弈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内政其实不止是丞相府……或者说是文官的事情,毕竟军队的兵源是来自于民间,所需的粮秣和军事器械也是内政的一部分,武将们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非但不能刁难,甚至是要在某方面进行最大程度的配合。
  国家的人口多了,生产力也提升上去,对武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害怕的是自己会失去用武之地。
  武将一旦没有用武之地,别说是获立军功光宗耀祖,平时的日子肯定会很闲,甚至可能会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那些狗屁倒炉的事。可以想象在种种的原因之下,武将最希望的莫过于永远有战争能打。
  “丞相此言大善!”徐正没有离开座位,是手持玉笏直立起腰杆:“臣赞同。”
  纪昌刚才没少吹捧军方,怕的就是军方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多生波折,见徐正带头赞同微微松了口气。
  两个文武的第一人应达成统一意见,按照道理来说生育奖励土地的议题,君王不反对的话,算是十拿九稳会通过。
  桑虞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座位,先看徐正表演,然后是纪昌言语上更华丽的演出。他近期闲得比较落寞,除开御使大夫本职上的工作没有插手任何官府事务,私下是按照刘彦的意愿在整合世家,南下去西南半岛开拓就有他规劝而去的不少家族。
  御使大夫拥有监督百官之权,听上去权力很大,但实际上以华夏文明的政治而言,百官不怕犯错,怕的是君王追究错误,所以御使大夫的权力只能说是君王意志的一种附属品。
  源自于刘彦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主,桑虞这个御使大夫做得挺枯燥,平时也就是在大小朝会上监督百官礼仪,除此之外是属僚关注百官平时是否嚣张跋扈。
  当然了,御使府监督百官是否嚣张跋扈仅是在关乎到百姓的一些事物上,同样是官员起了龌蹉或是冲突是一种放纵姿态。
  百官由御史府来监督,贵族则是由廷尉署来监督,汉国的官员不一定有爵位,但是有爵位就必定是官员,导致的是御史府和廷尉署在很多执法权上面存在冲突,鉴于这一点桑虞很想找刘彦请示一下,只是一直以来没有良好的契机。
  目前的执法权不像现代那么职权分明,基本上是按照阶层来划定归于哪个部门管理,通常每个部门既有监督权也有执法权,这样的确是很容易造成执法冲突,也会存在一些执法上面的龌蹉。
  刘彦从一开始就发觉执法权上面的冲突,他当然有心去规划,问题是觉得没有契机,贸贸然去改变前人制定的规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算是一件小事,身为君王更要在改变国家时谨慎再谨慎。
  没有人对生育奖励提出什么异议,刘彦却不能立刻拍板,是应该走个流程,比如后续的补充条文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议题在初步上面没有被反对,丞相府在接下来就该近一步细化,比如生男生女该奖励多少土地,土地又是该在什么位置,然后是愿意搬迁或不愿意又存在什么样的奖励差距。
  “徐公。”王基是在朝会结束之后,随着同僚出了大殿,小跑着才追上前面的徐正。他先恭敬地对徐正行了一礼,后面尝试问道:“可否容下官进言?”
  大庭广众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看,徐正不太清楚王基想说些什么,迟疑着点了点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