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821

  钟声因为刘彦亲自到来而敲响,消息很快就传播出去,有人为之喜悦,更有人惶恐不安,谁都不知道君王第一次南下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622章
脚踩江南之地
  作为一名君王,刘彦虽然时常率军出征,可是那么多年来还真的没有进行过疆域巡视。
  当前的岁月可不是以后,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横扫八荒六合之后频繁出巡,随后汉室早期的皇帝也不是一直窝在皇城,除开那些年幼登基做了没多少年皇帝没成年就驾崩的,也就是到了孝灵帝刘宏才一生没有出过长安。
  其后,也就是曹魏、刘蜀、孙吴并立期间,三方的最高统治者时不时就会巡幸一下地方,甚至是到了司马一家子篡位并再次统一中原也保持巡幸地方的习惯。
  每一个强盛的王朝,皇帝绝对不是生于皇宫死于皇宫,多多少少是会有巡幸地方的举动。只有到了每个王朝的末期皇帝,才真的是生于宫城死在宫城,一天都没有踏出宫城范围之外半步。
  历代皇帝在培养自己的继承人时,除非就是一个立起来当靶子的太子,要不然肯定是会创造机会让太子经常外出巡视。毕竟只要头脑不昏聩都该知道一点,一直处在一个小圈子,没有亲自去看过圈子外的事物,那也就只能听到别人想说的,皇帝绝对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是一个笼中鸟。
  在培养继承人上面,可以说汉室的皇帝最为血腥,通常是拿宗室的诸侯王来下手,先汉的几代皇位继承人都有弄死过亲戚的例子,最差的也会被设计着弄死一些勋贵。等待汉室的皇位继承人不再对亲戚或勋贵下手,是对着黎民百姓尽情剥削,事实上汉室也走向了衰弱。
  自东汉小朝廷被灭,后面桓温又是在长江以南大杀特杀了将近三年,必要的人口迁移也没有落下,南方在被纳入汉国统治之后只有一片的血色和哀嚎,刘彦是有必要过来宣威也是展现自己的仁慈。
  清理腐朽的世家……好吧,其实就是弄死那些冥顽不灵的家伙,一方面是为了安稳需要,更多是清除掉更多原有的利益既得者,好让新兴的利益集团能够扶持和补充进来,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汉军的开疆拓土太迅猛,有相当多的地方是完全的地广人稀,刘彦的龙兴之地青州都在不断向外迁徙人口,又怎么不会将长江以南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分流?
  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徙大体上还算顺利,那是建立在众多世家被灭的威慑之下,再来是相当多的人口原先属于被隐匿的奴仆,另外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
  “南方迁徙的人口有五成左右是被迁往巴蜀之地。”蔡优这个治粟内史是主持迁徙人口的划分以及安置,他含笑说:“巴蜀也是属于南方气候,不会有太多的水土不服现象。因为走的是水道,路途的粮食消耗并不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疾病减员情况。”
  汉国从长江以南进行迁徙的人口总数多达两百三十万,其中建康就被迁出六十万人,其余大部分是扬州所在的人口。
  巴蜀自古以来的人口就不多,属于汉家苗裔的就更少,先是在三国并立的时候被消耗掉一大批,等待司马一家子重新一统汉家苗裔的人口也没有增加多少。
  后面,氐族人李雄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权,氐族、羌族和杂胡倒是涌进去不少,本地的巴人日子好过了很多,西南山区的南蛮也出来了一批,结果是让汉家苗裔的生存空间更少。一直是到李氏成汉被灭进行人口统计,偌大的梁州以及益州汉家苗裔才二十万不到。
  汉军在巴蜀长期进行征剿,由于巴蜀的汉家苗裔不多,被清算的当地家族甚少被株连,顶多也就是按推恩令惯例进行分家,再解放众多的奴仆,被汉军带着针对非汉家苗裔。
  “如果不计较学几句汉家就说自己是汉人的那些家伙,巴蜀现在基本没有异族了。”徐正其实很不满意民族政策的模糊性,但做到太尉的官职也清楚那是必要的国策:“相当一部分的氐族、羌族、巴人是退往到了南蛮的山区,当地驻军正在将他们往马儿敢的方向赶。”
  所谓的马儿敢就是高原,被从巴蜀驱赶出来的那些异族,他们一部分是艰难地向高原之上迁徙,似乎是和上面的野人也开始火拼,死了不少人又被迫顺着兰苍水往南逃,有一部分是渡过周水进入到深山老林。
  不管是兰苍水还是周水,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云南,周水以西有一个很大的山脉,现在它没有一个官方的命名,现代是被称呼为高黎贡山。
  兰苍水所在地在西汉时期被命名为哀牢,下游其实就是湄公河区域,算起来是老挝的地界。不过现在没有老挝这个国家就是了,倒是盘踞着相当多的挝人部落,东汉时期那里就有着不少族群,最大的就是挝族人、泰族人和高棉族人。
  兰苍水下游区域并不属于原先的李氏成汉,那里是原属于东晋小朝廷的宁州。宁州的辖地非常大,合起来就是先秦的西南三郡之地,但是因为不被重视的关系基本没有多少治所,连带居民也是少得可怜。
  狼狈逃窜的那些异族,他们先是被汉军逮着杀,后面又被彪悍的野人从高原驱赶下来,死伤惨重之后是逃入挝族人的地盘,却很神奇地反过来对挝族各部落大杀特杀,迫使挝族人向北寻求泰族人的庇护。
  “南涪的县令有中枢进行汇报,挝族有几个部落派人过去朝见,还带着先汉曾经给过的册封国书。”吕议说的先汉是东汉,东汉两百多年间册封的藩属真的不要太多,光是西南那边就不下于三十个。他几乎是抽搐着脸,哭笑不得地说:“几份册封国书中最大的官是县令……”
  刘彦的理解是,东汉在西南搞得是羁糜区,也就是将那些地方纳入华夏文化圈,给当地的土著随便封个官职,好让子孙后代想要那些土地的时候吼嗓子“自古以来那里就是我们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类的,至于子孙后代有没有那个本事将土地拿下来就管不着了。
  羁糜区在西汉和东汉的时候还不盛行,强汉一贯就是看上了就必须夺下来,只有觉得没有多少价值,丢在一旁觉得可惜,才会丢给土著几个连县令级别都不到的小官。
  羁糜区真正盛行是在隋唐时期,又以李唐最为发扬光大,才有历史学家说李唐的疆域版图看着挺大,可是真正受控于中枢的也就是那些固有之地。而所谓的固有之地是西汉时期最大的版图,历史上也就杨隋和朱明中枢掌控的疆土超过西汉,李唐并没有。
  挝族人求助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刘彦根本就懒得过问,他必需知道的是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巴蜀之地的那批人现状怎么样。
  “总的来说还算安稳。”蔡优为刘彦详细解释了一下,大体是迁徙过去的那些人原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现在虽说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出比原先能够留下更多。他后面又说:“现在多生育可以获得土地奖励,也算是给了他们盼头。”
  生育奖励土地是汉国前年才正式确定下来的国策,为的是鼓励多生育来增加国家的人口。附属的政策并没有多少,除开必要的国家经济和粮食辅助之外,是延续中原王朝历朝历代的国策,也就是男子多少岁必须成亲,女子多少岁必须嫁人,要不就会有什么惩罚之类的律法约束。
  汉国的土地大部分是掌握为国有,有大量土地的除开因功被封赏之外,只有那些本来就有合法田契的家族。同时,田契合不合法是建立在汉国承不承认,那么事实上造成的就是那些家族除非是早早效力刘彦,不然就是不被承认。
  随着船队驶入长江水道,深入一段距离之后刘彦已经能看到两岸挤满了围观的人,不由问道:“现在长江以南还有多少人口?”
  “扬州仍有接近一百三十万,与其余各州合计约有四百万。”蔡优特意解释了一下,一部分从扬州迁徙出去的人口还是安置在长江以南,只是迁往那些人口稀少的州郡:“实地考察之后,广州和荆州皆是适合开垦产粮之地,只是还需年月来进行开荒。”
  广州就是现代的广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要说便于开垦也就是在广东一带。
  荆州则是现代的湖南,可以说开垦难度还没有广东那边的难度大,要是不去管什么生态的话,放火烧林子和旷野会是很快速的手段,处理那些根须之后就是一片沃野良田,绝对不会辜负鱼米之乡的美称。
  刘彦很清楚南方有那些地方合适作为产粮地,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满清期间仅是湖南就供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粮食,那么不管开发多久能够成型,反正不能那么浪费放着不管。
  “长江以南最为富庶的是在扬州,手工业非常发达,处处是良田。”桑虞说这句的时候却是显得有些阴测测,对着庾翼不是问话地问道:“廷尉署有搜索职权,对扬州的一些事情该是了然吧?”
  汉国不是进行了一些改革嘛?其中最大的改革就是一些执法以及监督上面。诸如御史府主量刑与审判,廷尉署专诸搜索、缉拿、关押之权,大理寺行监督之职责。
  庾翼本来还用复杂的心情在观看两岸的围观人群,颇有些时过境迁的意思,被桑虞突然来那么一下,开始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同僚对桑虞不待见了。
  “这……”庾翼见刘彦看过来,先不说刘彦对那些事情知不知情,被桑虞捅出来就不能不说:“大多数叛逆被灭,家产归于国有,却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并未录入国有田册。”
  刘彦对那些事情知道吗?很显然并不是毫不知情。
  南方在东晋小朝廷时期是世家林立,他们主导着国家的走向,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兼并国家根本就管不了,差不多是恢复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状态,也就是氏族分割自治,至于听不听中枢的指示和命令只看个人自愿。
  不管是世家级别还是豪强级别,要被算账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出手段来自救,其中就包括拉人下水,贿赂执法者会是常见的一种手段。
  刘彦知道了而没有进行处理,是前去处理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收了好处就手软,也并没有大肆收受贿赂,胆子最大的就是收了一千亩土地,而那个胆子最大的人是桓温。
  桓温为什么去接受一千亩的土地,事后也没有极力地隐瞒,很多人其实是心照不宣,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立下的功劳好像有些过大,用这种事情来自污。
  说出去其实挺丢人,先汉一个堂堂的征南将军收受贿赂没有几万十多万亩根本就不收,一些权力大的小官甚至都敢几万亩土地的受贿,桓温要自污只敢收一千亩。
  “依照汉律处理罢。”
  刘彦说话的时候看了几眼桑虞,后面在桑虞即将开口说话的时候将头扭开。他是越来越搞不懂桑虞到底是要干什么,怎么会卯足了劲要得罪所有同僚?
  船队一直都在逆水航行,速度上并不怎么快,所过之处是由长江内河水军沿途护卫,岸边处处可以看到人影,有不少根本就是在岸上追着船队一路跟随。
  到了江都边上时,江都令早就在恭迎,刘彦并没有进行召见,甚至都没有片刻的停留,是让船队直接前往京口。
  京口是扬州在长江出海口附近最大的渡口,原先还是东晋水师的主要基地,等待东晋小朝廷被灭之后,它不再具有军事价值,也是原先的基础设施基本被战争破坏,修复之后是作为民用。
  因为已经有人率先过来,该得到通知的人玩命地准备,刘彦所在的这支船队靠岸之前,那里的船只早就被清空,连带闲杂人等也是被劝离。
  刘彦是在随行军队先登陆之后才将双脚踩在土地之上,他选择这地方登岸,不是直接航行到建康登岸有自己的理由。
第623章
三大中转地之一
  建康就位处长江边上,理所当然是有渡口,并且渡口并不止一处,是多达二十余处,最大的三个渡口就在建康城北侧城墙边上。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主要就是水源的充足,水又关乎到耕作,有足够的水源代表灌溉系统发达,有了更多的产出当然是能养活更多的人。
  建康之所以会发展到二百万以上的人口,与之位处长江边上有着绝大多数的关系,除开水资源的丰富之外,也是经过多年发展对长江水运的应用发展成熟。
  事实上,建康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要是历史没有被刘彦改变,它一度发展到拥有二百三十万居民,比汉时长安、唐时长安和洛阳、宋时汴京的人口还要多。
  东晋小朝廷曾经的官方统计的总人口也就接近五百万,仅是建康就有接近两百万的人口,那是何等夸张的一件事情。并且根据东晋小朝廷的官方户籍统计,不算建康居民的扬州人口也有将近两百万,可以想象其余疆域该是地广人稀到什么地步。
  扬州的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长江以北迁徙而来,光是“衣冠南渡”就南下了一百多万,后面又陆陆续续南逃了不少,也让扬州成为问题最多发的地区,所谓的“北人”与“南人”的冲突就没有消停过。
  京口是一个很大的港口,曾经作为舰队基地,后面被改为民用。因为港口的地理位置是在长江出海口附近,汉国的内河水道以及大海航运发达,京口逐渐显示出它的商业作用,仅是七个月过去这里就变得异常繁荣。
  刘彦踏上了长江以南的陆地,来到京口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商铺,就是因为清场的关系看不到市集该有的人头耸动。
  “人?”京口的催官蔡显被问到人都安排到哪去,迟疑着说:“店铺和仓库都有,一大部分是临时请到了野外的空地。”
  所谓的催官,其实就是市集的管理者,负责统计货物的种类以及数量,监督货物的往来。
  京口不是县,没有所谓的县令,它又被独立到丹徒县之外,催官是最大的官职,下面有集丞、集尉、六曹和众多小吏。
  说到仓库,舰队在长江河道上就能看到一大片整齐的仓库,它们是位于京口东南侧的一个山脚边上。
  京口改为民用,从长江中上游下来的船只在出海前基本是会暂时停靠一下,许多商队是看重了京口的地理位置方便,也就让京口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货物中转站,那当然是需要仓库的存在。
  刘彦对于自己到来的清场已经没有多少感觉,他知道那是君王威严的一部分,身为君王真要没有底线的亲民,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国家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只有刘慎一个独子,王室仅有两个男丁的前提下。
  丝毫不开玩笑的讲,君王将自己陷入险地,不将自己的安全当回事,就真真正正是愚蠢。真要发生刺杀,死了国家必然陷入动乱,没死也会造成政治地震,反正只要有意外发生,倒霉的绝对是多数人,与之有影响的绝对不是君王一人。
  所以咯,千万别去讲什么君王善待臣民,臣民不会去行不轨之事,等等好的方面想。用最大的谨小慎微来进行安全保证才是正确的事情,也就别说为什么要去做“自绝于人民”的那种话,尤其是在古代。
  刘彦后面是亲自走了一圈,能够察觉到每一件店铺的门板后面有着相当多的人,有些门板大一些的缝隙都能看到那一双双好奇而又敬畏的目光。
  “看来京口真的发展不错。”刘彦乐呵地指着街道上的各种招牌:“吃的、喝的、穿的还有住的,一应俱全。”
  蔡显得以有幸能够吊在刘彦后面,是在蔡优的目光示意下,近乎于一脸谄谀地说:“皆是王上指示之功。”
  那么说也没有错,京口转为民用是来自刘彦的指令,考虑的就是长江出海口边上真的需要一个货物中转站,但是后续的发展刘彦就没再关注过了。
  每一间店铺边上都至少是两名以上的军士在站岗,那是必要的一种警戒。其中一间的军士是在刘彦的示意下拍击门板,向里面的人喊话让收起门板。
  所谓的门板就是一种长型却不宽的木板,它们是被卡在一种卡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