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2/821

  就是到现代对旱灾都没有太好的方法,哪怕是提前侦测到会发生干旱,就是水库蓄水也是没多大用,压根不是水库的水就不会被地层吸收或蒸发,水库的水也要有相同的子系统才能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能补救的只是将不缺水区域的水利用原先建设到的水利系统输送过去。(南水北调就这个用途)
  想要建设一套用以调配水源的系统,那真不是没机械的年代能办成的事情。想一想始皇帝为了搞都江堰动用的人力和耗费的时间,再看看杨广这个急性子挖条运河动用两百万人死伤多少,清楚其中的过程少不了是头皮发麻。
  要是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刘彦咬一咬牙也就干了,大不了就是做好死掉数十万奴隶的心理准备。问题是他有那个时间的时候,中原还不是在他统治之下,等待他雄踞中原时间已经不够,面对大范围的旱灾只能干一些微末的补救措施,后面各项考察还证明那些措施没鸟用。
  “今岁中原无税,仅以南方计算……恐怕难以保证所需。”纪昌可没说南方要加税,南方才纳入统治没两年,正是收拾人心的关键时刻,加税会搞得南方人离心离德,对统治南方显然不利:“所幸大汉并无大规模战事,可去除大部分的军队用粮消耗,拿出更多的粮食投入以工代赈大工程。”
  刘彦正要说话,崔宗来禀告说徐正、冉闵、桓温求见。
  军方在进行的大规模战事基本停了,正儿八经的高阶将军可不得大部分回到中枢,要不是有监督以工代赈的责任,少不了是要闲到走马章台和斗鸡玩狗。
  三个人刚参加大朝会,穿的是武人的束身礼服,并非是一身戎装。他们进到后殿走近了排好队,恭敬对刘彦行完礼,然后对着纪昌瞪眼。
  “丞相可是在言及物资保管之事?”冉闵没等纪昌给出个什么回应,大大咧咧地说:“吾等小小商议了一番,认为由军方保管且调配物资不妥,还是理当归于丞相府。”
  徐正不断点头,有那么点光明磊落地说:“正该如此,正该如此。我等武人只会杀人盈野,哪会那么细的活。”
  纪昌刚才就被瞪眼瞪得莫名其妙的同时略略恼火,听完徐正与冉闵的话就有些愕然,叫屈道:“昌与王上商议大汉储备资粮,不曾谈起此事。”
  三个军方大佬给纪昌的回应是一阵的“呵呵呵……”,看脸上表情分明就是打死不信。
  本来的事情嘛,军方就真的是干杀人放火和杀人盈野的事,牧民和物资管理、调配等等是文官的事。汉军光复各地的速度够快,汉国目前可是有大量的军管区域,哪怕是乱世的不得已,可无论怎么算都是踩过界。
  即将发生大面积的天灾,君王要做好赈灾的准备,从古至今只要和百姓扯得上关系,好像都是文官系统来办,极度特殊的前提下才会让军方入场。必须说的是,一般是文官系统搞砸了,赈灾赈得让地方百姓活不下去暴发混乱,军方的出场是去杀人的。
  “谁的活,谁来干。”冉闵就是要将糙进行到底,才不管话好不好听和该不该说:“掌握那么多的物资王上放心,可俺们自己不放心,就请王上收回成命。俺们细细想了一下,琢磨着仅是依靠大汉的产出,粮食怎么都不够用,应该杀出去抢,能抢多少算多少。”
  刘彦听明白了,三个军方大佬就属于静不下来,军方也不甘心只能动用两个常备军用于征战,想要的是建功立业的途径不要停。
  纪昌弱弱地说:“中南半岛是各家族殖民地……”
  “俺们不去那里掺和。”冉闵讨好地看着刘彦,贼兮兮地说:“那个什么梁家和陈家,他们的北边不是还有大批国家?王上亦是说过,那个什么阿三那边的恒河流域是产粮大区。如今大汉缺粮,家里的粮食不够用,俺们就觉得应该去抢阿三一把。”
  阿三那边同样是刘彦划定要给国内民间撒欢的地方,就是现在吃下中南半岛有些撑,没消化之前没法将手伸过去,预计还要等上个数年乃至于数十年。
  “那个什么海峡不是找到了?”徐正同样是一脸的贼兮兮:“臣等以为,对跨海作战不熟就不搞灭国亡族的大动作,以合适兵力劫掠却是很合适的。”
  这一刻,刘彦就看向纪昌,觉得是该好好参详一下。
第657章
无主宝库
  通往阿三的海上航线随着海峡被发现似乎真的是打开了通道?可很多事情并不显得那么简单!
  海上的航行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没有进行完整的勘探之前,任何的航线都是存在巨大的风险,就是在勘探完毕之后也并非百分百的安全,谁都不晓得在航行时会遇上什么事。
  甭管之前有哪个朝代已经进行过航海,新生的汉国驰骋大海也就是几年间的事情,虽说是培养起了大批的海员,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近海航行,航线至多也就是数千海里,真就没有出过深海。
  刘彦对马六甲的情况并不熟悉,印象中是一个遍处海岛的地方。
  一个海域,但凡是海岛的数量极多,就代表着那里的水域简单不到哪去,海礁什么的并不是最大的障碍,是有海岛的地方海床吃水普遍不深,涨潮时可以容纳吃水十米的船只航行,退潮后却是吃水两三米的船只都能搁浅。
  靠近海岸线的大海用一个术语来称呼就是海军以可航行时长来区分,能够进行中、远海洋航行的被称呼为蓝水海军,只能航行不远的海军就是褐水海军,另外还有内河海军和绿水海军两种。
  汉国目前的各支舰队充其量也就是褐水海军,活动范围基本是靠近大陆,跑得最远的是到马六甲区域,不过那也只是在南海逛游。
  过了海峡就是阿三海洋,需要在蓝水海洋进行航行,一直是到阿三东南部都是蓝水海洋。
  说起来,阿三的东南部和中南部天然良港真的不要太多,并且那一片海域都是属于深海区,可不像绝大多数大陆架那种平缓的海床,压根就是出了大陆架就直接是深海。
  海虽然都是海,问题是不但深浅不一,各处海域的海况也各有不同,比较简单一点的区分,有些海域会相对风平浪静,有些海域都是一个最普通的浪都能卷个五米以上的高度。
  “南海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蔡优还是有充分的话语权,谁让他的职权牵扯到山川资源:“交趾中南区域的外海,经常会出现暴风季节,哪怕是我们最大的船只,都有被风浪掀翻的事例。”
  以目前汉国的造船水平,能够造出长度七十六米、宽度二十五米、不算船桅高十二米的船只。这种船只吃水深七米,处于水平面五米,分为五层结构,只不过其中的三层是在水平面之下。
  汉国的造船工艺是继承于诸夏文明,属于福船类型,也就是那种梭形船头,却有一个胖胖的船尾,整体看上去会显得相对肿大。
  当然了,源于刘彦可以“召唤”战船的关系,再加上造船工艺也不成熟,汉国造船就是奔着民用而去,利用最多的却是先秦的技术。
  始皇帝为了长生不死好几次大规模打造过船只,也真的有舰队出海航行并顺利返航的成功。
  秦帝国的工艺和海量知识是被放火和抢劫狂魔项羽捣毁和掠夺,比方说流水线工艺传闻就是被项羽搞没了,连带这位放火狂魔还烧掉了大量的典籍,一些文献以及工艺文本都被烧掉,倒是他掠夺而出的一些东西流传了下来,却是被民间瓜分,并没有落到汉帝国手里。
  汉国打造海上用船,资料是来自于一些被剿灭的世家,也有不是剿灭对象的世家主动敬献。那些资料当中就有不少秦帝国的造船资料,更多的却是汉帝国兴起的楼船工艺。
  楼船也就是在内河那种相对风平浪静的环境能愉快玩耍,别说是到了大海,就是内陆大一些的湖泊楼船都有被吹翻的事例,真不是一种好船只,汉国也就进行放弃。
  汉军重新光复交趾,刘彦开放民间过去中南半岛进行殖民,有太多的物资往来,导致南海的确是进入到了船只穿行不断的海域。
  刘彦对于大海有着浓厚的兴趣,乐得看到海上航线被充分利用起来,也真的是看到了来自中南半岛的各种资源被运回本土,对航海产生的一些事故却并不了解。
  “有上报的翻覆和失踪,两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六起。”纪昌显然是有做过功课:“基本是损失在暴风季节。”
  所谓的暴风季节,该是台风或飓风之类的。现在并没有什么手段来探测大自然的天气,海上什么时候会形成台风或飓风卷过来,得是飓风或台风离得近了才能发现,一般就是船只并不知情出海,等发现却来不及躲避了。
  “我们正在归纳相关信息。”蔡优满脸严肃地说:“每年什么季节有暴风袭来,可以做一个总汇。”
  中原王朝雄踞的大陆沿海,每年其实也会出现台风或是飓风袭来的现象,就是与中南半岛相比就显得极少。
  中南半岛那边的的确确是台风和飓风频繁席卷的地区,夸张的时候一年能反反复复来上个十几次,差不多从春季到秋季是啥都不用干,等着暴风席卷再收拾残局。
  刘彦就问:“大汉航行于南海的船只,可有数据?”
  船只出港需要报备,同时进港也需要进行登记,不排除有人从某个隐蔽地私自出海和登岸的可能性,但官方还是能掌握绝大多数的船只航行记录,管理这方面的蔡优也就给出了一个数字。
  “最繁忙时期有两千余艘?”刘彦愣神了,不知不觉中汉国竟然有那么多海船?他追问:“都是什么类型的船只?”
  小船根本无法在海上长途航行,得是吨位到一定份上才行,不过这年头估计没人讲究这个,利益足够就是小舟都有人敢用于航海。
  “大汉近些年贩卖于民间的船只有八百余艘,皆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蔡优苦笑了一下,接着说:“大部分进行海航的船只,是内河船。”
  一料换算下来就是零点三二五吨,五百料就是一百六十二点五吨。
  现代用于海航的一百六十二点五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海船,不是小型游艇,就是在近海捕捞的渔船。可在当前时代而言,一百六十二点五吨就是庞然大物,反正内河基本看不到相同吨位的民用船,要有也是军方的内河平底船。
  内河平底船压根就不适合用于海航,海上还是得用吃水深的尖底船,要不然稍微一点浪都能将平底船给翻了。
  刘彦一听讶异道:“两年仅有一百四十六起事故,真的很少了。”
  “各家族每次都是大规模出动,会将各条船相连用于海上还行。”蔡优讲的是铁锁连横,方法是笨了一些,可相连之后体积庞大将减小海浪的颠覆:“就是速度本来就不快,那样就更慢了。”
  瞧瞧,真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他们知道平底船在海上非常危险,没有尖底船用就将平底船互相连接起来,增加了浮在海平面的体积,产生更大的浮力来增加安全。
  【南宋末期,躲到海上继续抗争的朝廷也是这么干的。就是大陆全面沦陷缺乏给养,去找藩属国(当时的大越)寻求帮助被拒绝。】刘彦的思想飘忽了一下,拉到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上面:“大汉要大力鼓励海航,理当增加各船坞的产能。”
  纪昌一脸赞同,却不得不讲难题:“胡虏肆虐之下,工匠十不存二。南方倒是有大批工匠,却……”
  东晋小朝廷造船产业还是相当不错的,光是服务于造船的工匠就多达六万,可后面小朝廷崩溃,工匠大多是逃亡,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给各世家给吞了。
  现在还没有士、农、工、商这么明确的阶级划分,士族阶层的高贵是必然,其下都属于百姓,没什么贵贱之分。
  工却分官署和个人,一旦成为官署工匠就和奴隶差不多,不但自己要当奴隶,子孙后代基本也逃不过这个宿命,也就导致没有人想成为官署工匠。
  “若想大力建设……”蔡优就明白提出来:“恐怕是要允许民间私建船坞。”
  “寡人从未限制民间不得造船。”刘彦真没这想法,说道:“发展什么,仅是依靠官府不足凭。大汉若想纵横四海,需得是民间参与。”
  欧罗巴开启大航海,那是海盗文化盛行下的产物,各条航线上充斥海盗,还一度有了崇尚海盗的文化,却吸引了普通人对大海的兴趣,真就不是依靠官方来搞的大航海。
  刘彦当然不允许海盗找国家的麻烦,连带本国海上船只也不能被海盗侵袭,但要是自己人去其它国家航线或是临海当海盗,他还是很乐意看见的。
  “民间可以建造自己的船坞,却是要规范管理。”刘彦觉得这一条要落实,南方就该是一片欢欣鼓舞:“造什么船只,下水多少艘,都要进行严格记录。”
  回到中枢不久的吕议就双眼放光,与同样神情激动的庾翼对视了一眼,两人就异口同声道:“制造海船的技术,以何等方式提供?”
  说了的,内河船只与海航船只的体系存在区别,不但是船底结构,实际上龙骨该怎么来铺设都是一个大学问。
  内河船只对龙骨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就是多段拼装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一切就是因为内河给船只造成的压力并不大。
  大海却不是内河那么一回事,浪花时时刻刻都在考验一条船只的龙骨,不讲究就等着龙骨断裂,船也顷刻之间沉入海底。
  除开龙骨之外,内河船只与海航船只在其余结构也有区分,比较明显的就是船底类型。再来是内河和大海所依靠的动能也存在讲究,虽然都是依靠风力,可船桅和风帆的布局又是一个大学问。
  “自然不能无偿。”纪昌是大管家,对于汉国的现状来说就是穷未必多穷,缺的是物资:“可以技术入股方式,亦可后续物资偿还。”
  刘彦本来是要搞专利,一想没有那个大环境,觉得纪昌所提的方式更靠谱一些。
  多年来的航海并不是没有收获,以前仅是大陆通航渤海、黄海、东海与半岛往来,这一阶段就是在培养海员和累积经验,后面东南以及南方就是在大范围海航。
  南海对于大海的面积就是一个洗脚盆,可南海却又比大陆与半岛之间的海沟大了不少。
  南海北面是大陆架,南边却是数量多到密密麻麻的各种岛屿,仅是汉国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对于小海岛和海礁的探勘数量就达到了近百,只不过大多数都是没有淡水的岛屿,大海岛就是吕宋之类的那种。
  汉国已经发现后世菲律宾的众多岛屿,连带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列岛也进入视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2/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