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821

  “据俘虏交代,笈多与诸多国家有贸易往来,国家极度富裕。于军事上,有六十万的步兵、十万的骑兵、三万的战车兵以及两万头战象,船只超过五百艘以上。”纪昌说实话是有点被这个消息惊到了,他满是慎重地说:“笈多还有一个邻国,名曰伐迦陀迦,兵力与之仅是少了一些。”
  光步兵就有六十万?算上其他兵种可不得超过百万!刘彦说实话也有些懵,真不知道阿三那地方除了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还有这么一个军队数量这么多的王朝。
  “俘虏为了活命必然夸大实力。”刘彦得稳下来,另一方面是压根就不信:“那地方气候宜人,适合农业生产,人口是不少。寡人却不信一个国家能长时间养活百万军队。”
  就算是曾经“爆种”的西汉,最夸张到的时候也就征召兵源建立七十万左右的军队,历朝历代的军队一直是维持在三十万以内,还基本都是徭役兵,职业兵有个一两万就算是顶天。
  汉国有十三个不事生产的常备军,拢共也就二十余万人。他们背后却是有数量多达三十余万的屯田军团和将近四十万的奴隶专供粮食生产,可就这样都有点要养不活,还不算兵器以及器械的支应。
  笈多王朝有多少人刘彦还真就不清楚,考虑到那边太好种粮食,再根据贵霜帝国时期的一些数据,有个两三千万人该是靠谱一些的猜测,可就算那边粮食出产好,怎么都无法长期养得了百万军队吧?!
  “王上,战兵职业化……”纪昌可没敢直说刘彦也被吓到了,却不得不提醒:“组织多达二十余万不事生产的军团,独独您这一份。”
  过去,养职业兵的朝代太少太少。
  西汉初期有北军和南军,后面刘彻着手逐渐职业军,又分三部八校。三部就是侍从军、期门军、羽林骑,每部其实也就是一千余人的建制,由阵亡将士遗孤甄选而来的羽林骑也就七百人。八校其实就是所谓的禁卫军(中央戍卫军),他们是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每一校的编制只有七百人。那么就能看得出来,到刘彦逐渐职业军之后,西汉不事生产的职业兵也就堪堪八千六百人。
  东汉可就只有五校,那是裁撤掉认为没什么战斗力的南军,对北军八校进行整合,缩编成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这五个营。每个营的编制都不相同,比如由汉人编制而成的步兵营就多达三千余人,长水、越骑这种由乌丸人和南匈奴人组成的营就是七百人到一千人。由于东汉职业兵的编制时常改动,有时候还是空有番号没有实际的士兵,要算养多少职业兵还真不好说,但总归是不会少于万人。
  一养就是二十万不事生产的职业兵,不光是追述之前的朝代,就是往后算也要到近代才出现在华夏文明身上出现,刘彦这么搞不理解的人太多,要不是有着胡虏的威胁,反对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大汉百姓仅有一千七百余万……”纪昌早就想逮住机会劝一劝刘彦,羯人已经完蛋,鲜卑不再有那么大威胁,可以说周边真没有能够给汉国太大压力的国家,真该缩编一下。他话说到一半,见刘彦不善地看过来,将后面的话咽回去,转移话题:“若笈多这个国家真的有百万大军,可见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
  生产力不怎么样的时代,十户人家养一个士兵是比较正常的比例,纪昌才不相信笈多王朝有一亿的人口,可他又不得不多想,自己家那位君王在百来万人口的时候就敢募兵二十多万,什么事都会有个例,那就只有往笈多王朝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来想。
  “可惜没有更多的情报。”纪昌现在就想知道笈多王朝是不是在和哪个国家交战,要是笈多王朝处于战争状态,拥有百万大军或许是一件真事:“他们会不会是在和那个伐迦陀迦交战,并且是进入决战阶段?”
  刘彦怎么知道的嘛!
  贵霜帝国崩溃之后,阿三那边分裂就开始互相征战,笈多王朝和伐迦陀迦王朝是贵霜帝国时期南边的贵族建立,互相征战应该是有的,但大国之间相对和平,基本就是大国在欺负小国。
  “绝对没有什么百万大军。”刘彦并不觉得每个统治者都是石虎那样的疯子,更不是谁都能有苻坚的魄力:“不考虑笈多动员之后的兵力,砍掉一半再一半,能有个一二十万处于待战的军队就算多了。”
  这一下刘彦就土鳖了,人家笈多王朝还真没那么小气,旃陀罗笈多一世时期处于待战的军队就没少于三十万,沙摩陀罗笈多也是维持相应数字,到了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统治时期真爆出百万军队的规模。
  现在笈多王朝是沙摩陀罗笈多在位,他没超日王那种日天日地日空气的气魄,可是为了应对北方塞种人和西南边伐迦陀迦王朝的威胁,也是笈多王朝因为兴盛的贸易不缺钱,再加上占据着恒河流域的产粮区,养活三十万军队真跟随便玩玩一样。
  “就算只有二十万,大汉该出动多少军队才能有效入侵?”纪昌稍微想一想就脑仁疼,那不是走出国门就能逮着打,是要航行上万里的大海,要用到多少艘船?
  刘彦心里也是苦,真要入侵阿三地盘,去少了哪怕不是送菜也效果不大,想投送大部队对运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就让崔宗找来地图,等待铺开了踩踏上去一圈巡视。
  “这个什么骠国下方……”刘彦停下来的位置属于后世的缅甸和泰国交界,指着后世命名安达曼海边上的位置:“这里必须建立港口,开辟出一块屯兵地点。”
  被指的沿海是缅甸的土瓦,后面刘彦却是又摇了摇头,重新指向仰光:“看情况,要是这里会惊动阿三诸国,那就退到在这里(土瓦)。”
  纪昌好歹也是干了几年的丞相,眼界开阔了不少,国家一直都是处于战争状态,让他对于战略战术不想学都难:“的确是需要有中转站。”
  “让梁氏、陈氏,乃至于司马氏,有一个算一个都动员起来,力量集中到开拓这里,军港以及屯兵区由他们来完成。”刘彦才不管那样会对那些殖民军团造成什么影响:“寡人允许他们外出殖民获得大利益,国家有所需就该竭力完成!”
  作为丞相的纪昌当然是赞同,他甚至想到刘彦是故意的,不想那些家族有喘息的时间,更不允许那些家族太过蓄积实力威胁到本土。
  “大汉的一个士兵能抵上五个胡人。”刘彦回忆了一下,说道:“曾经的大月氏,他们不到两百万的人口就能统治三四千万的阿三。才过去多少年,阿三难道一个个吃了神油就硬起来?一名汉军怎么都能抵得上七八个阿三吧!”
  人家大月氏能统治两三千万阿三,是大月氏人充分尊重阿三的传统和宗教,结果大月氏人也掉进了天坑,但大月氏还真的就完成了大业。
  按照中原王朝的尿性,不管是虚弱还是强盛,历来只有异族来习惯中原的习俗,对于宗教啥的也是竭力压制,反正中原王朝每到一地最爱干的就是推广汉化,美其名曰给一帮茹毛饮血的家伙带去先进文明,真就没想过依然遵从当地人的习俗啥的。
  先入为主的刘彦真没多瞧得起阿三,他的印象是谁都能去阿三那里撒野,冷兵器时代的大月氏、波斯、阿拉伯是轮流来欺负阿三,到了火器时代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先去殖民,英国人其实是捡西班牙人和法国人的便宜,偏偏西方人一两万人还真就能压得住数千万的阿三。
  谁都能欺负一把的阿三,刘彦理所当然就认为汉国欺负起来没难度,就算是再慎重一些,不干那种派个数千人就期望能赢的事,一次投入五万大军总能将南部沿海的阿三按在地上摩擦吧?
第660章
世界的门户
  青山绿水?那是丝毫不存在的,海上有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水,没有任何疲惫一浪又一浪没完没了地卷着。
  “还有多久才登岸呐!!!”
  伏伟从庙岛列岛那边乘船,到京口的时候稍微休整了一天,带着一支合起来三十二条船的舰队出长江口,沿着海岸线不远的航线抵达夷州,却只是在夷州那边补充淡水和一些生果、蔬菜,船压根就没靠岸就继续出发。
  “该是还有个五六日?”司宏壮一副身体很虚的模样躺在甲板之上,细声道:“忍一忍吧。”
  司宏壮感觉自己是到了血霉才会被划入第一批前往中南半岛,他们要去的不是已经开拓出来的殖民熟地,是要穿过海峡进入大洋,向北再行走上个上千里,于一处海湾靠岸,登陆后就是着手查勘地形,主持为后续部队建好安营扎寨的设施。
  “忍?”伏伟完全是不能忍:“你们还能登岸,哥哥我是只能待上两天缓一缓,接下来要反复在海上进行勘探,一个月能上岸一天就算是烧了高香。”
  汉国是在元朔二年就开始组建海军,问题是在消灭东晋小朝廷之前,海军除了系统部队其实并没有多么大的规模,等待灭掉拓跋代国和张氏凉国才得到扩张。
  元朔六年,刘彦下令组建两支舰队,以长广郡(青岛)为基地设北洋海军,以番禹(广州)为基地设南洋海军。
  北洋海军一开始的规模就比较大,主基地是在长广郡,另有辽东马石津(旅顺)、半岛海冥(海州)、倭列岛九州国(佐世保)、倭列岛野比国(石川金泽)这一些附属军港。不算系统战船的话,北洋舰队大小战船只有一百余艘,各类非战船三百余艘。
  南洋海军主基地是在番禹,夷州有基隆和淡水,朱崖洲(海南崖县)一处,交趾的日南郡(越南岘港)是作为中南半岛主军港,扶南(泰国曼谷)亦有一处。不算系统战船的话,南洋舰队大小战船拥有一百五十余艘,各类非战船五百余艘。
  北洋周边的势力不是被消灭就是附庸,实际上这边已经没有什么敌人,海军最大的任务是进行各种例常巡航,再来就是对北极圈的冰洋那边进行探索,要不是还有护送从倭列岛往来本土的运输船,舰队规模必然是要遭到缩减。
  对了,刘彦已经派人前去倭列岛,自然是为了寻找那些著名的金矿和银矿,也真的勘探出矿产进行初步开挖。
  南洋是汉国未来的主要经营范围,那边的岛屿远比北洋多得多,并且每个岛屿之上都有土著。那些土著的文明程度很落后,但因为当地环境的关系,哪怕土著是在茹毛饮血阶段都会泛舟出海。
  针对南海周边海军进行探索会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足够多的船只来进行服役,找到岛屿之后还要上岛勘探环境,对于资源也必然是要进行探索,需要用到的船只不会少。
  实际上光是探索和经营南海就是一个数十年乃至于是上百年的大工程,可汉国的胃口并不止这么大。目前太平洋基本都是无主之地……或者说哪怕土地有主人,谁也无法阻止汉国对土地的攫取,不趁现在去占有,难道等着土著发展起来,还是其他地方的人过来占?自然是尽可能地将脚步迈得更远更快,就算是立个界碑就丢着不管,也是宣布所有权。
  除了对太平洋的进发之外,怪刘彦提到阿三地盘的富足,汉国即将进入艰难的时刻,不止是军方首先想到去抢,知道那么件事的人无不是抱着掠夺他国弥补自己的想法,进军那片还没有名字的海洋(阿三洋)也就成了必然。
  “看到陆地了!”
  船桅之上的瞭望手吼了一嗓子,可甲板上的人其实是还没有看到,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就是生存在球体之上,近了看不出来,可足够远又没有障碍物就能发现地平线的幅度,比如两船相遇互相之间最先看到的就是对方的船桅。
  伏伟看了一眼船桅上瞭望手所指的方向,就那么眼巴巴地盯着。
  司宏壮一个鲤鱼打挺就蹦了起来,一样是用着渴望的眼神盯着瞭望手所指的方向。
  舰队应该是航行到后世的南沙群岛附近,相对靠近马来西亚海域,即将进入曾母暗沙海域,远远地是能够看到东南方向地平线上有陆地,可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海上的大岛。
  看到后世马来西亚的大岛,那么离海峡其实也就不是那么远了,只是他们的航行似乎出了点问题,比计划中的航线相对偏南,要不第一个看到的陆地该是大陆架的半臂湾(泰国与马来西亚交界)。
  “要派人登岸看看吗?”
  “不,我们不是探索舰队。”
  他们的任务是尽快穿越海峡,前往君王指定的海域进行沿海勘探,找到所画下的两个地点,先行驻扎之后就该等中南半岛各家族派人过来,携手建造军港和用以屯兵的基地。
  在海上航行久了对陆地的渴望真的会超乎想象,问题是伏伟这支舰队也就在海上航行了五天,时间真就没有多长。
  诸夏并不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祖祖辈辈所看到的就是陆地上的利益,次数不多的探索海航是统治者为了长生不死被一帮术士忽悠着找那不存在的仙岛,偏偏术士还没完全忽悠成功,要不以寻找仙岛对海航展开探索和征服也是极好的。
  待在满是水的大海五天看不到陆地,对于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来讲,心情真的会产生抑郁,出现渴望陆地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思想所带来的效应,使人没精打采是一方面,精气神虚了身体也就会虚,明明没病也会觉得自己病了,然后就真的生病。按照老话就是会出现思想上的负担所产生的水土不服现象,后面病恹恹,乃至于是病死,基本上就是源于思想所带来的。
  伏伟和司宏壮来到舰桥,走到摆放司南(原始指南针)的台子边上,盯着那个摆在四四方方矩阵(罗盘)上的汤匙。
  “果然还是不靠谱。”伏伟表示航线偏移绝对不是他的锅,分明就是工具不靠谱:“应该搞一些更精确的工具。”
  司南是春秋时期的造物,到战国才逐渐形成体系,到西汉的汉军进入草原被重视起来,还真没有运用于航海过。
  目前来怎么确定航线的办法并不多,靠谱的指向工具是一个方法,再来就是观察星象。
  地球上,处于不同的位置看的星象其实并不是一样的,例如身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所看到的星座方位就不同,再来就是一年四季星象的位置也是存在移动(毕竟地球是绕着太阳在转)。因此还得是先判断自己到了什么位置,再根据所了解的方位星象来做判断。
  幸亏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没有明显辨别方向的物体时,除了指南针和星象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叫测量辨远术。其实就是画上一个满是格子的图纸,根据自己航行的时间和航速,再根据太阳的朝起朝落,阳光的折射来大概辨别自己会是在什么方向。
  古时候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不是欧洲人,就更不是天朝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从天朝获得了指南针的技术(宋朝时期),又从希腊获得了一套理论(三角定位法),再有老天给的星象,结合起来就是一套非常靠谱的航海技术。
  其实真不能吹古代天朝的文明有多么先进,一些礼仪、吃、喝、穿,包括一些工具创造,是有能说的地方,可更多的是研究哲学。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在一些造物和理论上面真的完爆古天朝。
  不吹不黑,古希腊对天文的研究一直都在做,查阅到相关典籍,古代希腊(非指四大古国)是先于其他文明有成套天文理论的存在;古埃及在集成农业上的成就也是惊人,包括工程学也是几乎独占鳌头,农业方面惠及的人太多,工程学被法老搞去修墓(金字塔)了;古印度在冶炼上面就真的是滋润世界,他们在搞乌兹钢的时候,绝大多数文明连对铁的冶炼都还不合格,更多的文明是还处于青铜时代。(就是便宜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欧罗巴人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二次引进,天朝人也得到好处)
  古天朝有一个既定的发展方向,研究什么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服务,比如天文研究被搞成了观察天象判断凶吉。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更令人郁郁的是明明一些可以用于革新军事的造物,偏偏搞着搞着成了娱乐大众。
  在目前的航海技术上面,以阿三的技术最高,那是贵霜帝国时期留下的遗产。要说罗马,他们主要航海是在地中海,而地中海与太平洋、大西洋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其中就在浪的高度上面。天朝走的一直是大陆军的方向,对海洋基本都是无视。至于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阿拉伯人,他们还在波斯人、罗马人,乃至于是亚美尼亚人,反正就是作为次等人在苦苦熬着。
  作为拥有最高航海技术的阿三,他们想的是怎么来进行贸易,跨越数万海里的贸易也真的是在不断累积财富。另外一点就是,因为阿三的航海真的不赖,后世表明南亚各群岛和大洋洲,有相当多人是有着阿三血统。
  要是阿三不幸福地沉溺在种姓和宗教,像那帮“海盗文化”的欧罗巴人搞殖民,各个国家或许是能够依靠陆军优势守住大陆,但阿三族裔更加开枝散叶肯定是必然。
  伏伟确认偏移了方向,舰队停下来,派遣小船登岸查看树的年轮。
  从树的年轮能够辨别方向?还真的是有这种操作!一般来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树墩的年轮,朝南的一半较疏,而朝北的一半较密。植物的树干南面向阳,年轮可见排列稀疏,而北面稍紧密些。是由此来判断方向的。
  确认方向之后,舰队重新开拔,他们航行半日又再一次看到陆地。
  这一次伏伟总算是知道没有走错,相对靠近海岸线航行,各个瞭望手努力进行观察,肯定是要先找到设立的据点,由据点提供正确的航线。
  后面据点是被找到了,双方也进行了联络,甚至是据点派出船只进行领航,伏伟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后面的第二天才正式抵达海峡入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