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9/821

  谢安还是比较支持建设内政的呼声。会有这样的思想挺简单,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对于怎么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国家的武力是建立在有充足后勤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国家的国力才是军队武力的保证,没有充足国力的国家哪怕是武力能够鼎盛一时,不是在疯狂中走向毁灭,就是国家因为民不聊生陷入动荡。
  跟随刘彦崛起于微末的大都数人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出身,相当多的人并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成了一国大臣是会进行一些知识“补习”,可是很多知识真不是靠“补习”就能搞明白。
  像是徐正,他一直以来的经历就是不用为军队的后勤区苦恼,只要想着怎么率领军队战胜敌人获取胜利就足够了,哪怕是知道粮秣的重要性,也不会去深思军队的粮秣从哪里来。
  又像是谢安,他从小被教导了相当多的知识,清楚且明白军队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军队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百姓没有产出就意味着军队没有后勤。
  刘彦为什么在不喜欢世家的同时又需要去接受世家?就是因为文盲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知识和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缺乏知识的人不会去懂得怎么治理国家,没有足够眼光的人难以带领国家走向正确的道路。
  徐正当然不是文盲,却是出身小家小户,知识底蕴上面真无法与世家子比肩。他还是太尉,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注定了要保证军方的利益。
  尽管徐正从一开始都没有明说,可谢安真的明白了徐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作为军方的一员要共同发声,比如向阿三战场的增兵方面。
  【那样做真的好吗?】谢安有更多的顾虑:【武将可以与文官起冲突,却不能伙同起来向王上施加压力啊!】
  一直以来,刘彦对军方已经足够优渥,要是军方还不知趣,以为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更改君王意志,脾气再好的君王也必然会采取措施。
  谢安就将自己的理解向徐正进行述说。
  “是这样吗?”徐正之前显然没有想那么多,被谢安一提醒额头瞬间就冒出冷汗:“安石提醒得是。”
  谢安能说的也就那么多,哪怕知道只需要作为太尉的徐正去向君王表达述求,不需要来个“人多势众”,也不会再向徐正讲更多。
  两人骑马逛了一圈,回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
  营地是建立在一处山脚边上,背靠山脚的同时,侧面有溪水,另外两面则是平坦的草原,十分符合诸夏军队建立营盘的标准。
  刘彦进行这一次巡视,是亲自查看关中各郡的情况,一路过来走走停停,已经大概摸清楚是什么个状况。
  现如今的关中,也就长安那边人口多一些,长安的人口还是近两年从各处迁徙过来,其余各郡因为以往连连不断的战争是真正的十室九空。
  汉国将长安定为都城之后,先期的官府和军方是一直号召躲避起来的百姓出山出林,不能说没有效果,只是效果非常有限。
  没遇到战争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留在原地,是察觉到战争即将爆发就会拖家带口躲到山林。那么一躲,许多人就断了消息,可能是死在迁徙途中,又可能是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时局改变,导致明明战争都结束数十年,新的国家走入自己认为的盛世,可各地还是会有官府上报增添刚刚走出山林的人口。
  有那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刘邦在楚汉争雄中获得最终胜利,他建立了大汉,又有子孙开创文景之治,可是到刘彻当政时期为了向匈奴进行报复之战需要增加人口,官府和民间的游侠就不断深入山林,总是能够抓捕相当数量的野人出来。
  从刘邦建国,再到刘彻要对匈奴开战,历时六七十年还能从山林弄出那么多的人口,可以想象战争爆发时期有多少人躲了进去。
  官方的户籍是对百姓按照人头进行登记,通常还得是八岁开始登记,并不是刚出生就进行登记。那是因为婴儿极容易出现夭折。
  没有被官府进行登记的人口是隐户,也被称作野人,中原王朝对隐户和野人并不讲人性,也就是律法什么的不保护隐户和野人,杀死隐户和野人并不算犯法,那是不管隐户还是野人都没有为国家缴纳一丁丁点的赋税。
  任何一个刚刚开国的王朝,都会想尽办法强迫或是吸引躲藏起来的人口出来,是为国家增加赋税的来源,也是增加兵源的一种手段。
  刘彦建立的汉国就在做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事情,用尽方法将躲起来的百姓找出来,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全国各地每天都在增涨人口,有些地方增涨得多,有些地方则会显得非常少,关中各郡就属于少的那一部分。
  “还是得从各地迁徙人口过来。”纪昌直言不讳地说:“大汉既然定都关中,关中人口多寡关乎大汉的稳定。”
  说白了还是一种强干弱枝的做法,不止是都城长安要有足够多的人口,连带直隶也是越多人越好,一旦需要兵源的时候是越多越好,最好能够形成对其余区域的全面压制。
  关中各郡几乎都没人了,东汉西北区域中叶到后期一直有羌乱,汉人的数量是一减再减,到东末年更是干脆失去对西北的控制,不管是曹魏还是等司马一家子建立晋国,西北的控制权事实上就没有回到中枢的手中,栖息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汉人成为极少数,倒是羌人和氐人的数量一再增加。
  太久远的就不说了,就说七年前冉闵在关中建立冉氏秦国,他们建国之后第一件干的事情就是拉丁扩军,随后与石碣赵国狠狠地干了几场,后面更是和羌人和氐人一再杀来杀去,一直到冉闵干出举国归附刘彦的事情之前,关中的汉人死了和找不到的不算,活着的跟迁徙出去的仅是剩下二十万不到。
  汉国重新控制关中之后,第一次进行人口登记,人口仅是可怜巴巴的十二万,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羌人和氐人进行冒充,后面的数年间一再增加,到元朔六年关中有登记在册的人口是三十多万。
  今年是元朔八年,不算刚刚迁徙过来的那些,所谓八百里秦川的总人口只有接近四十万的人口数量,可见是地广人稀到何等的地步。
  大秦没有一统六国时期,关中长期是有四百万左右的人口,以当时的一些官方记载,四百万人也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没有利用起来。
  “整个关中,可征召兵源应当不低于三十万。”纪昌是从长远上来进行考虑,讲的是中枢可就近征召兵源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稳如泰山。”
  一个国家的中枢必定是要能对各个地方形成压制,才能最大程度地震慑各地方不搞事情,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相关的考虑,与信不信任除中枢直辖之外的行政区没多大关系,纯粹就是一种稳妥的国策。
  “以十户养一兵来算……”蔡优很快就计算出来:“便是三百万户。”
  一户就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成员数量并不固定,有的可能是只有夫妻两人,有的可能是父、母、夫、妻再加上数量不等的子女,普通家庭的成员数量其实有限。那是西汉时期的“分家”制度早就形成,除家庭长男之外,其余男丁成年并成亲之后是自立出去。但也仅是普通家庭真受到监督,要不然就不会有世家的存在了。
  “郑国渠和成国渠等灌溉系统修复起来,再有新的农作物推广开来,关中充实一千万人完全没有问题的。”纪昌的数据也不知道是来自哪里,很认真地说:“必须要有这个数字的人口。”
  刘彦在回忆,他的记忆中先汉关中人口是稳定在三百万左右,其实与先秦没有太大的区别,杨隋时期的关中人口稳定在三百七十万左右,李唐时期的关中人口最多的时候有四百二十四万。他记得在李唐之后,一直是到朱明时期,关中(陕西)的人口才超过李唐时期,猛增到六百万以上,要不然其余各时期都是二百万左右,有些时期则更少。
  纪昌作为国之丞相,强烈要求关中的人口要多是他的本职,显然也是有经过研究才敢说那些话。
  身为中枢大臣的每个人,他们需要的是和丞相保持一致,哪怕是会损害到关中之外的各区域也是如此。
  在元朔七年,中枢已经下达公文,制定向关中迁徙的相关规定,类似于先汉的富户迁徙,却是更加针对豪族和世家,全国各地需要迁徙到关中的家族多不胜数,那其实也是一种对国家的维稳手段。
  到元朔八年,针对豪族和世家的迁徙已经在进行当中,那些人迁徙过来却不是没有得到补偿,是本来有多少土地就还会划拨多少,就是那些土地相当多是需要重新开垦,免不了是要元气大伤。
  纪昌主导下的迁徙,为的就是近一步打击豪族和世家,为未来的内政建设敛财的同时,也让那些人没有财力和物资去搞事情,手段有些激烈甚至不光彩,可关乎到国家的时候却是必须做的。
  事实上遭殃的人也算上了中枢各官员,他们最多就是在家乡能留下一些产业,但留下的真的不多,等于是与所有人一样需要在关中重新来过。
  刘彦是支持纪昌的,汉国没有可能同一时间发展全国,只能是划出一个区域来阶段性的全力建设,那么就没有比首都圈更重要的地方,只要不是掠夺其余区域的破坏性建设方式,影响到的也仅是一些特殊群益,对于普通百姓从某些方面来讲也有好处,比如豪族和世家被迁走之后,该区域的土地重新分配。
  纪昌对众人说:“虽然我们有成熟的军管制度,却是要防止豪族和世家被迁走之后,有新的群体来替代他们。”
第709章
来自罗马人的期盼
  “这就是赛里斯吗?”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不知道该是什么感觉:“我们所亲眼看到的赛里斯与传闻中很不相同。”
  事实上罗马人知道的中原王朝基本都是二手、三手……乃至于是好几手的资料,得到一些信息之后又增添了自己的想象,不是往更美好的方向想,就是往更差的方向想,那是没有亲眼见证过的人基本都会有的举动。
  大部分罗马人所想象的中原王朝,应该是谁都能身穿丝绸,路上随处都能捡到黄金,入眼之处必须是满满的琼楼玉宇,代表世间的极度富有。这一部分罗马人会这么想象中原王朝,无非就是因为丝绸传到罗马之后太贵,下意识认为能生产丝绸的国度就该很富有,又因为距离产生了美。
  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商人其实并没有深入中原,他来到东方进行旅行,不知道是彻底跪舔,还是用心险恶,反正是写下《马可·波罗游记》。
  在那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中,东方有着一个地面都是用黄金铺成的国家,那里的河流流的不是水而是牛奶,人人穿得起丝绸,谁都能吃上山珍海味。
  马可·波罗是蒙元时期的人物,他要是真的有抵达过中原,当时也是蒙元的统治之下,蒙元将人分为四等,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以下是色目人、汉人、南人。他恰好就是蒙元四等人制的第二级。
  真要是到了中原,马可·波罗自然是受到各种优待,可绝对看不到什么满地黄金,也看不到大多数人生活美好,该是看到战后的满目苍夷,毕竟蒙古人不断南侵带去的是无尽的破坏和杀人。
  不管马可·波罗是不是真的有到过东方,反正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是给西方对东方带去了无尽的憧憬,未必觉得最东方的那个国家有多强,却是认为东方那个国家极度富有。不知道几代人幻想着东方那个国家的富有程度,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找到“传说中的国度”,为欧罗巴的大航海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贡献。
  比如哥伦布本来是要找到“传说中的国度”却是阴差阳错找到了美洲。这个阴差阳错却是开启了白皮肤系人种制霸地球的开端,他们在不断的抢劫中发展和累积了自己的航海技术,从各处掠夺了无尽的财富和物种,“强盗”文化也开始深入骨髓。
  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当然没有看过《马可·波罗游记》,却如很多没有到过世界东方的人一样,对于远方的国度陌生的同时,多多少少是会带着憧憬。他在长江流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富庶,多少是符合他对这个国家的想象,可是一切都随着北上而改变。
  一个刚刚停止战事的国家,绝对不会缺少战争刚刚停下来的破坏性,随处都能看到战争带来的创伤。这样的国家又怎么能看到什么富有?
  汉国现在的确是算不上什么富有,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讲大部分地区还显得相当贫穷,是他们想象中所不同的地方。
  从建康到关中需要走上数千里的内陆,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倒是充分见识到了汉国的疆域辽阔,由于汉国正在大力建设从建康通往关中的国道,几乎是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大量人手正在劳动,他们一路过来也有了一种“这个国家人口众多”的印象。
  有建设就代表着有活力,一个正在大肆建设的国家就不止是有活力那么简单,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已经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开始在向着自己期盼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他们一路从建康到关中,又到了新旧长安,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东方国家的伟大之处,那就是汉国竟然能组织起数百万人的合作劳动,人数众多之下也能保持良好次序。而说实在话,不是哪个国家都能组织数百万人一块劳动,有那么多人还得有组织能力,通常是有那么多人的国家没有那样的组织力。
  身份地位越是高的人,他们对组织能力的认知就越清楚,那是次序,也是统治能力,今时今刻能够组织数百万人进行劳动,需要的时候也能动员出足够的人来进行武装。统治阶层看待国家与平常人并不一样,富有与否不是关键,人民愿不愿意听从国家指派才是关键!
  “所以赛里斯国内一片废墟的时候,他们还能出动军队对外进行战争。”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回想了一下在平蛮校尉部的所见所闻,后面补充了一句:“赛里斯人热衷战争,是军人到平民都在渴望战争。”
  那样说也没有错,平蛮校尉部的驻军是为了战争而去,国内的军人羡慕能够走上战场建功立业的同袍,百姓知道之所以对外开战是为了掠夺粮食,那样的战争对国家的任何人都有益处,大多数人并不会排斥那种战争。
  罗马人是在与汉人的接触中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人都在支持对笈多王朝的战争,他们并不了解更深层的关系,仅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凝聚力而感到恐怖。
  事实上,曾经的罗马公民也一直都是支持对外发动战争的,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获得战争红利。可是现在的罗马却是越来越厌恶战争,再也见不到三巨头时代那种罗马公民全面支持战争的情况,不是对外获得胜利罗马公民无法分到战争红利,是罗马对外战争的胜利越来越少,牺牲越来越大,收获也越来越少。
  罗马人是因为战争而走向强盛,也在不断的战争中疆域越来越辽阔,要说古时候哪个国家最好战,毫无疑问就是罗马。
  现如今的罗马正处于矛盾时期,他们一方面因为国内正在发生内战,大部分罗马人对战争有了排斥感,另一方面是不得不正视波斯萨珊越来越大的威胁,绝大多数的罗马人都在寻找英明的领导者跟随,希望快点结束内战一致对外。
  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之所以追随君士坦提乌斯,不是因为别的,是其他的分裂者在国内撕咬的时候,君士坦提乌斯却是依然没有忘记抵御波斯人。他认为只有君士坦提乌斯这种还没有忘记国外敌人的君主才是值得追随的,也只有君士坦提乌斯才能重新恢复罗马的荣耀。
  目前的罗马是以部分的力量在应对波斯萨珊,谁都明白分裂状态下的罗马根本不是波斯萨珊的对手。
  罗马人与波斯人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哪怕存在和平也会相当的短暂。不管是君士坦提乌斯还是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他们都明白这一点,可罗马的分裂并不会以和平方式结束,也就导致谁都需要来自外部的助力。
  与君士坦丁和君士坦斯相对比起来,君士坦提乌斯的情况更糟糕一些。
  君士坦丁控制的是意大利半岛,北非以及埃及也是君士坦丁的控制区域,算得上是实力最强的“诸侯”。不得不说的是,意大利半岛一直都是罗马人的本土,人口最为密集就不说了,作坊什么的也非常多。
  君士坦斯则是掌握着欧罗巴的西班牙到高卢部分,那是无比广阔的疆土,虽然与意大利半岛没得比,可真的差不到哪去。他还接受谋臣的建议优待日耳曼和凯尔特一些蛮族,比如默认了法兰克等一些国家的建立,期望联合蛮族作为内战中的助力。
  君士坦提乌斯控制的疆域是东方各行省(现代土耳其),之前罗马对这一边并不重视,称不上有什么开发或发展。
  分裂中的罗马,三个集团的君主都是君士坦丁一世的子嗣,幼子君士坦斯与前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君士坦丁(二世)与君士坦提乌斯就真的是关系非常恶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9/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