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7/821

  溪水干了,河水枯了,村里倒是还有水井,就是水位也是深得很。
  从水井里面弄水到农田的事不是没人想过,村里的老人却是流泪说不能,明白事理的人也反对,他们说水井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有水,打水之后水重新注满也很慢,要是把井都给弄枯掉,人也就没法活了。
  “不止咱们村,临近好几个村都这样子。”
  “几个村的乡老一直在商量,不知道能商量出对策没有。”
  廖方抬头看了看烈日,头顶上的阳光自然是非常刺眼,眼睛看了一小会就被刺激得失去视线,眼泪也会控制不住流淌下来。
  一阵“当当当”的铜锣声从村里传来,那是召集全村人的信号。
  廖家村满村一百六十七人,没有多久就全聚在了村里的小广场。
  村长廖余就像往常聚会的时候那样,站在木头架子垫起来的高处。这一次他的身侧也是站着一名身穿皂服的官府中人,来人手里捧着一卷黄纸。
  “爷们老少都静下来。”廖余的话还是很管用,稀稀落落的说话声停下来,就是每个人看得不是他,是他身侧身穿皂服的人。他对着身穿皂服的人行了一礼被避开,也不磨蹭就直接说:“这人大家伙都不陌生,是县里的官上。他带来了县里的告示。”
  黄一并不算是官,他是县里的一名小吏,没有具体官称,隶属文无害(秦制的巡查官)编制之列,干的就是行走乡里讲法和张贴布告的事。
  “廖村的爷们、妇人,黄某不赘言了。”黄一被一张张眼巴巴又满是忐忑的脸看着,怀疑自己多废话都引起一场暴动,很直接地摊开布告念了三遍,后面又不得不挑简要的着重讲:“今上体恤免除三年之税,今岁、明岁、后岁不再缴税。乡里徭役不停,出徭役吃喝都是公家的。不出徭役的人,可以到县里募工。”
  灾年之下,谁家都没有产出,要是还得交税,温和的百姓就该卖儿卖女卖媳妇,逼不得已将土地也卖掉,甚至连自己都卖了。要是暴烈一些的人,他们就该将自己武装起来,呼朋唤友虎啸山林还算是好一些的,占据乡村或攻打县城演变成了造反也不是不可能。
  遭遇灾年的时候,官府通常是会免除掉税,不是官府多么的仁慈,其实就是税根本就收不上来,再将百姓逼反该倒霉的还是地方官府,不傻的县长或是县令会求郡里,郡里只能是向中枢苦求,要不然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到时候又该算是谁的错?
  就是向中枢请求免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中枢派人实地考察一下,怎么搞定下来考察的官员让汇报实情是一道坎,通常搞定下来考察的官员都不容易,哪怕是能搞定考察官员,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中枢的免税公文。
  吏治严格的时候,下来考察的官员或许不敢贪,可要是伺候不周到少不了被使绊子。他不敢瞒报实情,却能一直拖,拖到实在无法拖了才上报,等中枢有了处置还不知道又该多久。
  要是国家的官员烂透了的情况下,下来考察的官员不贪够了就绝对不会走,就算是走了也不一定会真的拿钱办事,还是他本来就该尽责的事。
  国家中枢不会轻易免除某个地区的税收,倒也不是中枢不像人样,是地方上总能想方设法地请求免税,中枢真的同意免税,地方上的百姓却还是在缴税,可税都到了地方官员的私人腰包里面去了。出了事的当地官府必然死命掩盖或推脱,会向中枢上报百姓的刁蛮,地方百姓则是会认为管理国家的官员全坏透了,锅全让无法真正看到基层情况的高层背了。
  “黄官上。”廖方是等待进入可以询问的环节立刻高声请示,得到允许才问:“官上可带来了服徭役的名单?”
  廖村一百六十七人,男子年龄在十六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有近五十号人。他们都是服过徭役的人,自然知道服徭役不超期没有补贴,人去了吃喝却都能用公家。
  汉国的徭役还是非常人性化,该服徭役的期限虽然必须服满,还允许人超期服徭役,算是一种另类的打工,更通情达理的是领了工钱可以直接向相关机构购买粮食或是布匹。
  总的来说,归于汉国治下的百姓不像之前那样恐惧服徭役,他们服徭役会因为劳动所在的场景或事情不同存在风险,死了却能得到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的抚恤,愿意延长徭役时间通常还多少能带点东西回家,导致百姓对服徭役有着之前各朝代所没有的热情。
  “自然是有。”黄一也不墨迹,收了重新卷起来的黄纸布告,等一下他得去旁边的土墙上张贴,从怀里拿出一块木质的文牍就开始念名字,点完名看着底下一片失望的表情,喊道:“除却该服徭役的七人,其余人也不必失望。今上挂念郡里百姓,今岁特意传命下来,不但男子青壮可以前往县衙募工,老少妇孺也可前去。”
  廖方不在服徭役的名单之中,失望之余已经抱定去县衙募工的决心,要不家里没多少储备粮食,田地干枯龟裂也无法农耕,待在家里纯粹是等死。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但自己可以去,官府还接受老弱妇孺。
  “今上仁慈啊!”廖余是村长,其实也是官方编制,每年都能从县里领工资来的。他却不是单纯因为有工资领才说好话:“以往天灾之年,没人会来管咱们。今上不一样,他会管咱们!可要都听好了,哪家哪户的爷们要是灾年不求活,饿死自己自寻,饿着了父母妻儿非人!”
  包括廖方在内的很多一家之主都在思考着,他们本人肯定是要去县里募工。是不是全家都去就看家庭成员构造,家里要老到不能动的老人或没幼童基本上都觉得该去。要是家里有无法劳动的老人和幼童,理所当然媳妇就该留下,带着能劳动孩子一块去。
  各村都有像是黄一这样的人传达官方布告,很清楚灾年不能在家等死的人自然是要响应起来,没到召集徭役的日期,该服徭役的人也不等了,是向着县里而去。另外那些想要募工的人,他们是连等都不需要等,甚至还要赶早出发,要不然怕没自己的份了。
  日勒成县已经有数百年之久,不过因为是在西北边疆真没有多么繁华,县城有着十足的西北特色,城墙黄色,地面黄色,里面除了屋顶也都是黄色,干旱灾年下哪怕是到了春季也难得能看到绿色。
  知道灾年到了,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等死,各乡各里汇聚向县城,原先只是居住两千来人的城市人数急速增加,却是让城市显得极度热闹,就是那种热闹是沉闷的一种。
  “兄长。”廖方今年三十二岁,父母已经去世,有媳妇和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全家都来了县里。他称呼兄长的人是县里县尉的一名下属,两人原是同袍:“兄长所说,募工名额只有五百?”
  被称呼兄长的人叫张勇,就是一名普通士卒罢了,却是县里的正经编制,可不是那种服徭役的郡县兵体系。他和廖方原先都属于张氏凉军,本人在张氏凉军是个什长,廖方曾经是他什里的一名士卒。
  张氏凉国被汉国灭掉之后,曾经张氏凉国的正规军被十抽三整顿,有些是被补充到各个常备军,更多的是分配全国各地的县里,廖方就是被裁撤的其中之一,张勇则是很幸运地被分配在原来的张氏凉国疆域,更巧的是在廖方所在的郡。
  “县里有户千余,人近四千五,九取一已经是仁慈之举。”张勇说的是良心话,他见廖方脸带期盼,知道是什么原因,犹豫再三却是讲:“大汉凡事讲法,不说兄为一小卒,便是县尉也难以安插。”
  廖方立刻露出失望的表情,追问募工是怎么个募法,怎么才更有希望被选上。
  “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大汉即将重进西域,县里募工便是张罗一些军需。”张勇却还是左右看了看才说:“五百之数归于老弱和妇人,不方便之人优先。”
  照顾更该得到照顾的群体,汉国倒是将这一个诸夏特性的美德继续发扬,可廖方立刻就更愁苦了,他家怎么都不算不方面。
  “除却徭役与募工,另有求活之法。”张勇见不得廖方一副郁闷到快落泪的模样,神秘兮兮地说:“近期有同袍入驻,听闻要效仿南疆之事。”
  廖方并不知道那么多,听得一愣神赶紧追问。
第731章
非一时之功
  北方人说南疆,其实包括长江以南的地区都算是南疆,并不是单纯指秦时的岭南三郡。
  西北人自然也算是北方人之一,他们也是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概括为南疆。就是北方人其实也分区域,比如关中、关东和雁门以北一代的人,他们会区分得比较清楚,西北人就是关西人,另有关中人、关东人和关内、口外,有太多的称呼用来分辨地区的不同了。
  南疆之事,说的是南方人前往中南半岛,不止是各家族前往,一些小门小户也是组队前去。因为那是汉国官方所鼓励的行为,传的信息自然也就广,很是令长江以北的各地区剽悍人士所羡慕。
  在传闻中,中南半岛是一个遍地是宝的所在,好像只要能去就会发财一样。
  事实上中南半岛也的确遍地是宝,原始丛林没有经过开发,识货的人到处能够找到各种香木,再来是因为没有开发过可以获取十分珍贵的药材,别提偶然能偶发现的狗头金和翡翠矿之类,哪怕是单纯的抓捕野人贩卖都能发上一笔。
  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使许多人只会去看到在中南半岛的发达了的那批冒险者,选择性地无视掉那些埋骨中南半岛的人。
  由于官方有限制长江以北的家族和私人前往中南半岛,出于嫉妒的心理传闻就会显得更为夸张。尽管官方有限制,可是仍然有大批的北方人前往中南半岛,时不时就有发财了的人回到家乡炫耀,更是让外出冒险更吸引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冒险的情怀,大多数人要不是逼得不已根本不想冒险,他们喜欢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就那么安安生生而又单调地一辈子陪着土地,娶上一个媳妇,生一大堆的孩子,直至老了死去。
  廖方有百亩土地,能称得上是上田的二十来亩,另外一些就是山地和坡地。这些土地大多是祖祖辈辈传下来,有十亩是他在张氏凉军服役时立功得到的赏赐,又花钱购置了二十五亩。
  恰恰是有那些土地,廖方其实已经没有了更多的野心,只想着安安稳稳过日子,问题是干旱灾年来临,哪怕是有百亩土地又怎么样?
  “同袍前来乃是带人前往西域。”张勇劝廖方,说道:“你乃壮士,可前往。”
  廖方当然知道西域,他在张氏凉军服役期间就是驻扎在靠近西域的地方,还多次随军与西域人交战,得到的十亩田就是砍了一个西域兵获得的赏赐。
  “每名士卒可编制十人,伍长为五十人,以此类推。”张勇见围过来的人多了起来,声音也不由放大一些:“若是自己没有兵器,可向军中租借。”
  有人就问了:“算是汉军一员吗?”
  “哪能算是呢?”张勇嘿然一笑:“汉军的身份金贵得很,某虽然是县中一卒也算不得是真正的汉军,只有常备军一员方能算是真正的汉军。”
  郡县兵虽然也都被统称为汉军,可是真的不是军方正规编制,只有禁卫军和常备军才是军方正规编制。
  常备军的编制珍贵在汉国是普遍的认知,加入常备军有诸多的优渥待遇不提,最重要的是常备军是野战主力,代表着有更多可以立功的机会,但凡是有想要封妻荫子的人挤破头都想成为其中一员。
  “虽然不算正兵,可是依然记录军功!”张勇重新将目光移动到廖方身上:“那可是军功,要不是舍不得县里的编制,某都想去。”
  廖方万分吃惊地问:“军功?”
  “斩获依然得赏,杀敌军甲士一人赏公士爵位。”张勇很是吃味地说:“那可是爵位,很重要的爵位!”
  原张氏凉国的疆域获得爵位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少,爵位最高的是谢艾,为亭侯。除了谢艾之外,仅有一个叫张喜的大夫,余下公士六百余人、上造七十一人、簪袅一只手的手指都扳不完。
  物以稀为贵的概念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整个汉国的侯爵也仅是二十来人,大多数还只是亭侯,仅有冉闵一人达到县侯的阶段。开国的侯爵都那么少,可见是侯爵是少到什么程度。要是说侯爵少还能说刘彦过于吝啬,可在赏赐方面又显得极为大方,只能说是军功之珍贵,含金量之高。
  在汉国只有身有爵位才能拥有奴仆,没有爵位哪怕是家里再富有也不允许蓄奴,每一级爵位都规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赏赐。从住宅的规格到奴仆的数量都是写得明明白白,不到那一级爵位就是财富再多,不能享受到的待遇就是享受不到,能看得出爵位的重要性。
  “大汉仅是有过一次募捐获爵,便是再有募捐获爵也与我等无关。”张勇说的是事实,募捐获爵真就不是普通人办得到,普通人想要获得爵位只有拿命去拼:“爷们都要抓住机会了。”
  刚才问话的人再问:“吃喝用度如何?”
  “自行携带啊!”张勇奇怪地说:“发财是你们的事,获爵也是你们的事,难不成其它就与你们无关了?”
  说的是呢,又不是纳入军方体系,去了西域抢了多少都算是自己的,有功劳还能得到认可,还奢求什么?
  军方的兵甲器械和吃、喝、穿、住都是公家,可他们只能得到缴获的其中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是被纳入国库。
  “要是携带不起……”廖方满脸纠结:“就去不了了?”
  不是遭灾了吗?男子汉大丈夫就是出门也要留下能让家人支撑下去的口粮,怎么能是带着家人要吃的口粮出门?
  张勇说道:“可向官府借贷。”
  一时间,旁听的人就是一片哗然。
  借贷这个词对百姓来说就是噩梦,借一百钱不用多久就能滚成数百钱,更黑的还有。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借贷搞得家破人亡,对于很多人来说哪怕是饿死也算自己的,借贷却是会祸害家人。
  “无需抵押,利息也不高。”张勇解释了一下,比如借百钱一年后要还一百一十二钱(一利率),也不是想借多少就借多少,最高上限是五百钱。他就问众人:“厚道吧?找不到更厚道的了!”
  利息只有一分,就是太低了才令人不信,说到底也是西北的人才归于刘彦统治之下不久,对汉国的归属感不强也缺乏信任感。
  “那是什么表情?”张勇也不怕说难听话:“去了西域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是谁也没把握的事。没抵押又不涉及家人,骗你们又能骗到什么?”
  众人听着是那样的道理,但是和官府讲道理会显得很无知和幼稚,因此众人依然是一脸不信的模样。
  人群之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张勇,你那么卖力,是有什么好处吧?”
  “谁?喊话的人,我可听出你是谁了!”张勇知道该是县里人,可真没听出是谁。他愤怒地说:“某能得到什么好处?!不是看到乡里乡亲,不想看着你们在灾年被饿死,某那么多话又是何必!”
  其实张勇还是能得到好处的,比如宣传政策可以向县里领导赏钱,可他说的那些也都是事实,没添油加醋,也没弄虚作假。他本来也是要宣传,就是恰好碰上廖方,迟早的事情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7/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