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821

  “人多是多,有多少能用的?”冉闵见到前来迎接的谢艾压根就没寒暄,问出关键又得到答案,抚慰胡须笑道:“还是很有血性的嘛。”
  谢艾与冉闵接触的次数并不多,对冉闵的个性却是多少有些了解,不等冉闵发问,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情况说了一遍。
  要说血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只是有些民族更软弱一些,有些民族不知道不被灭就不看情况的怼,那是本身历史所带来的背景不同,也就让每个民族在遭遇艰难时采取不同的应对。
  人有多少勇气,遇到难事时会爆发出多大的抗争意志,其实先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很关键,历史上没有过英雄的民族没有榜样,历史上有过英雄甚至有很多英雄的民族则会效仿榜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或民族有没有历史的重要性,无非就是先辈鞭策后辈遭遇艰难该采取什么应对。
  诸夏并不缺乏能够成为榜样的历史,每个区域又会因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让各个区域的人在面临艰难时能爆发出多少力量,通常生活越是优异的人就越惜命,生活环境艰难的人则是更有韧性。
  西北人绝对不缺乏血性,就是很多时候血性是用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东汉末年西凉军,又比如南宋时期的西夏,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西北人的血性是作为民族抗争的底蕴,与其余区域的同胞共同在艰难时刻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大汉如煌煌烈日,冥顽不灵终究是少数。”谢艾意有所指:“今上圣明,有雄心壮志,天下何人不从?”
  冉闵并不是傻,他就是性格方面比较直,听出了谢艾话中的意思,却是撇着嘴近乎于训斥地说:“汝为今上之臣,国之御史中丞,凡事当不负今上厚望,以权责为重。”
  说到底,还是冉闵觉得谢艾办事不利索,特殊时刻许多事哪讲究那么多,没什么是杀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没解决就一定是杀的人不够多。
  李匡不得不站出来,恭敬行礼之后,说道:“将军,且先入营?”
  冉闵这才将目光看向李匡,像是审视一般上上下下看了一圈,没开口说什么,迈步就走。
  “家上之言并无它意。”刘猗又像往常那样为冉闵“擦屁股”,略略歉意地对谢艾说:“新亭侯还请不要往心里去。”
  谢艾却是露出愧疚神色,低语道:“艾顾忌乡党,却是多有渎职之处。”
  “当为人子,何人不如此。”刘猗非常的通情达理,笑道:“若非如此,今上何必遣新亭侯前来西北?”
  在很多朝代,对家乡人讲情面是一种上上下下都认可的美德,就算是皇帝知道某个臣子偏袒了家乡,该怎么处理的时候是会怎么处理,可是在感官上却会很喜欢,往往是会从轻处理,更可能在随后就会重用。
  很明白的事情,要是连家乡人都能冷酷无情,谁还指望某个谁会感念恩情,不懂恩情的人谁见了都会害怕。所以说铁面无私什么的听着挺好,可是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亲近不起来,也就只有注定难有什么关系的百姓会觉得好。
  谢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既然后面冉闵受命来了,说明他真的是将事情办砸,要不然就不用冉闵再过来。
  冉闵入了营盘,可没马上找个安逸的地方休息,是在营盘到处溜达,看看来的都是一些什么货色。
  西北的人口接近百万,除却老弱妇孺之外,青壮数量撑死了也就一二十万,就是不会超过二十万的青壮,阳关竟然汇集了十五万以上,可以说近乎于都来了?
  “回将军,并非如此。”李匡负责第一批次向西域进军,总是要掌握实况:“十五万众,户籍在西北者有六万,余下则是来自全国各地。”
  冉闵“唔”了一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六万西北人,超过半数原为凉军,又有七成有过上阵经验。”李匡对这一批人其实是最满意的,几乎是编练一下就能使用,不像没什么经验的人那么麻烦:“末将选拔者,以上过战阵的人优先,已经收录五万众。”
  冉闵才不在乎李匡收录了多少,他很是感兴趣地找了一些非军方的人问话,聊的话题很杂,问最多的是为什么会过来,得到的答案更杂。
  “功名祗向马上取,再实诚不过的至理良言了。”冉闵话中的其中一段是刘彦截取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十足十的符合武人的思维。他看上去心情非常不错:“都是好汉,是好汉就该上阵博取功名,方不负堂堂之躯。”
  李匡带过来五千将士,最多也就是编练五万人,等于是每一名汉军能管辖十人的上限,不但是为西北人找出路,也不限制全国各地的人过来。
  汉国非常重视军功,有没有军功压根就决定了社会地位,是有郡县兵体系,可是郡县兵更多是作为戍卫军的存在,想进入野战兵团(常备军)又没那么容易。这一次当局在西北开了一个缺口,那还不蜂拥而至?
  “谢安在西强山的动作有些慢了。”冉闵后面当然是被引领着到休息处,一点都不觉得需要给谁面子,就说道:“西域小国林立,却无大国。能经受得起汉家好汉的冲击?”
  李匡可不敢嘲讽谢安,只能是讪笑应对。
第742章
西出阳关有故人
  谢安若是知道冉闵公开嘲讽绝对是要气得跳脚,他们面对的敌人并不是摆明阵仗地进行交锋,是利用复杂的山地躲避和袭击,山区作战就没有简单过的时候,不管是在什么时代都是如此。
  西强山只是一个总的泛称,其实包含了几处连绵的山脉和一大块的密林,那里的地形之复杂一点都不输给巴蜀,甚至可以说还比巴蜀要复杂一些。
  巴蜀至少经过人为开发,长久以来已经开辟出人可以走的道路,再来是作为诸夏自古以来的栖息地总会有舆图勘测,可西强山真就不是诸夏踏足过的领域。
  位于高原之下的西强山,那里有山脉和密林,还有两处很明显的盆地。要深切的知道一点,没有经过人为开发的地区就代表没路,再来是盆地长期积水之下也极为容易形成沼泽区。什么都是原始的状态下,猛兽以及各种虫类更是多不胜数,对人踏及的挑战性一点都不低。
  谢安率军进行拉网式的围剿,很多时候困难不是在羌、氐残余的反抗方面,是大自然给围剿增加了无数的困难。他们围剿期间不缺发现暴尸荒野的尸骸,几乎是什么死法都有,被毒虫毒死的最多,哪怕是他们有充足的事先准备,可是非战斗减员也是相当严重。
  想要开拓一地原始区域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容易,也就能够知道先人到底是有着何等的无畏精神,才有了子孙后辈得以安逸生活的环境,恰恰就是因为知道开拓不易,诸夏也才产生对祖先的崇拜。
  针对羌、氐残余的战事进行得怎么样不是冉闵该去关心的事情,他连太尉徐正都能时不时地调侃或嘲讽上那么几句,对本来就不怎么对盘的谢安又怎么会嘴下留情?
  “骠骑将军正是一如既往的……”李匡后面的话没说了,可大家都懂得是什么意思。他东张西望地看了一圈,才对谢艾说:“骠骑将军既然已经抵达阳关,诸事便算是毕了?”
  谢艾见冉闵到来没有风风火火要搞事,内心里自然是大大地松一口气。他却是一点都不敢放松,说道:“我等却是不可懈怠啊!”
  李匡秒懂,冉闵是什么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别自己这边出什么幺蛾子。
  总归来讲,虽然前一段时间有下过雨,可是西北将要爆发旱情已经是不可扭转的事情,汉国在西北采取强硬手段镇压宵小,又由谢艾出面拉拢可争取对象,闹事要面临铁血手段镇压,官方也给出了活路,大家伙还是想一想该怎么在官方的规划下怎么渡过难关。
  西北的本地人参与进军西域是要用向外征战的方式寻找活路,其余区域前来的人则是完全针对军功。
  全国各地涌向西北的人太多,倒是给西北人提了一个醒,汉国极重军功的前提下,不是军队一员也能获取军功,那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可别错过这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我等虽未有军籍,却是由军队领导进军,有何差异?”三石老早就抵达阳关,是作为被第一批编练的人员:“有功依然被认可,可获爵位,该有赏赐一点不少。”
  其实有更多的好事,比如到了阳关之后,吃喝也被军方承担了起来,伙食方面更是家里所比不上的,就是训练非常严格,消耗的体力也非常大。
  在当今这么一个年头,就算是富足的家庭也难以保证每个月能吃上几顿肉,汉军的食谱却是从来不缺肉类,尤其是以水类肉最丰富。
  三石刚才已经吃掉一条咸鱼,正在向第二条下嘴。他对于咸鱼很是喜欢,不是咸鱼有多么好吃,是咸鱼有着充足的盐分,稻米饭搭配着咸鱼,再有一碗浓浓肉香的汤,感觉自己过的就是地主老爷的美日子。
  汉国从一开始就不缺乏海产,一度还以咸鱼作为主打产品与拓跋代国进行过贸易。之所以叫咸鱼,不就是经过拌盐制作。而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可很多地方压根就不产盐。
  西北有盐池,还是从先秦就有的盐池,但是盐池的产量很小,质量方面也根本就不怎么样。得说的是西北的百姓长期就属于缺盐状态,想得到正儿八经的盐属于奢望,绝大多数人只能是用咸布,甚至是连一点咸味都不会有。
  不但是西北,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属于缺盐,也就有了各种各样在煮食时增加食物咸分的手段,味道是有了,可是对身体该有的补充却是没有,导致身体总是缺乏这个那个,不但寿命长不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也不缺。
  可以说三石从小到大就没吃过真正意义上的盐,不单独他,是绝大多数穷困之人都是相同的情况,对于咸鱼的热爱也就不难理解。
  麦磨粉制作面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最先风靡开来的地方是原青州行政区,后面向周边扩展,就是还没有传到西北,也就是说后世极度流行面食的西北在现如今的粮食依然是黍米、秫米、粟米和众多杂粮之类。
  事实上麦原先在中原也不是主要粮食,大多是作为主粮之后的季后补种农作物,小麦得到的重视不多,却是大多栽种大麦。在将麦磨粉没有出现之前,麦是一种极度难以下咽的食物,与脱壳技术也是有关。
  要是没有经过刘彦的改进,不但麦磨粉不会那么早出现,就是多种粮食的脱壳也是以舂为手段,也就是拿着粗重的木头慢慢舂,家中的妇女光是为了每顿食物经常需要舂上一两个时辰。
  稻米在长江以北并不流行,许许多多的西北人是到了阳关才知道有稻米这么一种食物存在。
  军方的稻米来源是西南和中南半岛,以中南半岛的获取量最多。事实上每个地区的稻米口味都不相同,看得是当地的气候怎么样,更符合的地方口味自然是更好。后世发展杂交水稻为的是产量,可营养价值方面真的不怎么样,但没有比让全国人民吃得上饭更重要的事情了。
  要说哪里的稻米最好吃,毫无疑问就是中南半岛那边出产的稻米,不但是一颗颗饱满和光亮剔透,就是营养价值也相当高。现如今汉国的很多人都能吃到中南半岛出产的稻米,却是要比子孙后辈幸福得多。
  “明日便要开拔了。”
  “是啊,出阳关往白龙堆。”
  白龙堆以前叫什么已经不重要,名字当然是第一代开拓西域的西汉命名,证实了只有强者才有“命名权”的规则。
  白龙堆就是现代的罗布泊,就是目前那边并不存在广袤的沙漠,仅是一些区域形成戈壁,大多数地区是草原状态。
  出阳关之后,向西路途地形大多趋于平坦,便是有山也是很小的小山包,往前六百余里可以抵达蒲昌海。
  对了,蒲昌海(盐泽)是先汉的旧称,蒲昌海的称呼一直是延续到曹魏,到了西晋时期改名为牢兰海。刘彦当然是无视掉司马一家子当政期间的一些命名,重新用回了先汉的称呼。
  阳关正西面为平原地形,南边则有一道连绵数百里的山脉,山脉目前是没有名字,到后世被取名金山脉。金山脉再往南是一处范围极广的盆地,现代命名为柴达木盆地,再继续往南则是昆仑山脉了。
  谢安目前率军激战的地方就在昆仑山以南,那里山脉连绵,却又有着诸多的盆地,他们遭遇的困难与隋唐时期一样,甚至还比隋唐时期更困难一些,至少隋唐时期那里是有吐谷浑六部栖息,可目前真的就是很原始的面貌。
  从中原往西域的一整条路线有一个泛称叫河西走廊。这一条河西走廊并不是一成不变,沙漠化和戈壁化会使道路出现变更,目前使用的是由姑臧一路向西到阳关的路线,等待因为气候改变了面貌,到隋唐其实只能是选择到玉门关的路线,导致隋唐的很多文化作品中基本是见不到阳关,倒是很多的边塞诗人经常会提到玉门关。
  “五万五千人足用三月之粮,缺粮便是就敌了。”
  李匡说不上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出阳关进军西域本来就是一种“止损”行为,国家愿意提供可用三个月,在全国即将面临全面缺粮窘境下,已经是尽到最大的努力。
  谢艾并不会出阳关,他仍将留在西北处理后续事宜。
  第一批前往西域的人将以李匡为首,他们进入西域之后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不限制一些条条框框。
  在第一批之后,第二批人手会在随后的一个月开拔,却不再以军团模式进入西域,是以小股人马的“自由行”,等于李匡所带领的第一批是为了打开局面而去,跟汉国开拓中南半岛非常类似。
  由于是求活前提下的进军西域,官方并没有为各骁果发放号衣,等于是除了军方的将士之外,其余人是穿什么的都有,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武备齐全。
  到了正式出发的当天,消失了有一段时间的冉闵再次出现。
  冉闵是站在阳关城隘之上看着不断列队穿过关隘的队伍,身侧由谢艾进行陪伴。
  “南方人有中南半岛,北方人有西域。”冉闵对于鼓励民间向外开拓其实没有更深的理解,就是单纯的觉得都有一个能抢劫的地方真好:“这一下子算是公平了。”
  阳关城墙高约八米,连接两处山体而建,内外皆有瓮城,山体部分被凿空用以藏兵和囤积物资。它自被张氏凉国重新修建起来之后,其实还真没有发挥过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张氏凉国主动向西域发兵进击,西域人连一次靠近阳关都没有。
  “西域与中南半岛不同。中南半岛处于蛮荒,便是有政权,多数地区并不被管控,以野人居多。”谢艾对中南半岛并非不知情,那边与西域也是两个决然不同的环境,再来就是:“西域在先汉攻下之前便是小国林立,更出现过强国。又处于东西方交汇之处,文化多样,民风彪悍。”
  “北方汉人同样比南方汉人更能打。”冉闵才不管是不是地图炮,笑着说:“能打的对上能打的,倒是合适。”
  谢艾也就是说说而已,西域人就是再能打,长久的时间里面也是被诸夏教导怎么做人,已经被开发的西域也相比中南半岛少了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危险,前往西域面对的就是人与人的拼杀居多,不用像前往中南半岛在密林里走着走着突然被什么咬了没了小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