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821

  说阿三向群岛进行移民是有根据的,汉人向该处海域进行开拓,能够轻易地发现各个群岛之上有阿三人种。那些阿三未必知道自己就是阿三,是时间的流逝使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出身,逐渐变得与群岛土著差不多,只是外貌上的区别还是存在。
  【撤入群山?】皮卡尔·马里克一时间就想到了铺天盖地的蚊虫和蛇蚁,还有那满布的沼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瘴气:【进去还出得来吗?】
  他们这一处基地的东北方向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区,穿过山区再往东北方向三百里左右就是骠国,不过别觉得进入骠国就是什么舒适的环境,骠国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绝大多数地区压根就没经过开发,有的是无人区,环境与其它无人区不会有什么区别。
  想一想吧,就是到了现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远征军进入缅甸不得不撤退的时候,数万军人撤入山区才有多少人安全走出来?没走出来的人就是被大山给吞了。
  “汉军的数量太多了……”萨米尔·维卡斯的声音有点弱弱的,他视野之内已经看到汉军组织盾墙在推进,己方发射的箭矢数量在迅速变少:“我们只有六个刹帝利军团,顶不住的。”
  所谓的刹帝利军团就是阿三的刹帝利家族私军,每一个刹帝利的私军素养和列装都不一致,有些富裕的刹帝利私军当然是训练和列装都要好,穷困的刹帝利私军比贱民武装也好不到哪去。
  阿三这个国家的体制决定了一点,王室会有自己的王室武装,可王室武装基本上不会是国战的主力。他们的种姓制度决定刹帝利这个阶层才是武力的塑造者,不管是国内镇压贱民或叛乱,又或是对外发动战争,参战主力其实就是各个刹帝利的私军,差别就是刹帝利的私军受到征召形成统一指挥的编制,由国王指派一名婆罗门作为指挥官,给了一个国家正规军的番号。
  在这一处的刹帝利军团,每个军团不但列装和素质不一样,甚至军团的人数也并不一致,看的还是作为军团长的刹帝利家里多有钱。他们会被安排驻守,加瓦拉·康定·华伦决定要跑的时候也没有犹豫,就该知道那些刹帝利不会是什么重要角色。
  吕朝是随着盾墙的推进一直在迈步,盾墙并不是完全没有空隙,他透过空隙向前看去,看到的满是皮肤黝黑的人种,通常皮肤越黑身上的布料就越少,皮肤越白身上的穿着就越华丽。
  驻守的笈多弓箭手只剩下少数人在射箭,绝大多数人是垂下手臂喘气。
  一些近战类的士兵被催促着向前组织防御,他们之中大多是上身赤袒,腰间缠着一块布遮羞,手里的武器是一杆短矛和一块圆盾。
  生活在热带的人,他们穿着布料少未必是穷,是气候本身就决定了的事情,可是身在战场哪怕是再怕热,但凡是有条件的人宁愿热死也要给自己套上足够的防护甲,那些只是腰间缠着一块遮羞布的人是没那个条件。
  汉军不怕热吗?他们驻扎在中南半岛的时候,非战时身上的布料是能少就不会多,足够热的时候恨不得整天都泡在水里面,可是战时肯定是要套上战袍和甲胄。
  冷兵器时代甲胄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要是有一身防御性良好的甲胄,哪怕是身上被射成刺猬,可还能屹立着左冲右突,那是虽然中了相当数量的箭矢,但箭镞大多被甲胄防御住没咬到肉。
  “裂盾!”
  同样的呼声被连续呼喊,一个又一个盾墙裂开。
  “汉军威武!”
  暴喝之后,吕朝就像身边的同袍那样,一手持着塔盾,另一手握着短矛,先是快步小跑,接近敌军百米之内才进入冲锋姿态。
  海滩之上,各个盾阵裂开,一声又一声的战号被汉军呐喊,随后就是将士发动冲锋。
  也不知道笈多一方是怎么想的,海滩之上并没有设置鹿角、拒马之类的障碍物,才致使汉军登陆之后能够组织盾墙安然地推进。
  深入海滩约有百米,阿三们才筑造半腰高的篱笆墙,看去篱笆墙的数量还不算少,先前在海滩射箭的阿三后撤就是躲到众多篱笆墙那边。
  吕朝已经能够清晰地看见阿三的脸,他看到的阿三大部分是脸上出现惶恐,却是诡异地发现并没有阿三转身逃跑。
  阿三们当然是要惶恐,处在海滩位置的阿三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来自后方的命令,他们大多是弓箭手,仅是有少量的近战兵种,面对汉军抵近并且发动冲锋,对后方没有新的命令感到茫然,又深深知道弓箭手压根就不是打近战的兵种,又怎么会不惶恐?
  要说惶恐又没有溃散,那得说阿三种姓的制度。在那一套种姓制度中,贱民连命都不是自己的,比贱民稍微好一些的首陀罗被教育得比绵羊还乖巧,就是那种一层压制一层的制度,再加上每个阶层都有不可逾越的桎梏,导致的就是一种服从心理。
  要是看阿三的历史,他们的种姓制度没有糜烂之前,崩溃从来都不是从最底层开始,是领导底层的那些阶层先受不了,是由高层带动了中低层的崩溃,才会导致全局崩溃瓦解。
  推进的汉军中并没有弓弩手,战场上只有笈多一方在进行射箭,冲锋中的汉军不可避免会出现伤亡,但别说是少量的伤亡会吓住其余人,就算是多几倍的伤亡也会继续冲锋,他们是强盛时期的开拓型军队,可不是王朝末期的软脚虾。
  吕朝不是跑得最快的人,在他冲到篱笆墙位置前已经有不少同袍进入到近战搏杀阶段,各种兵器的碰撞声以及吼叫声使战场变得吵杂。
  “喝!”吕朝挥盾砸向扑来的一个阿三,顺势又刺出手里的短矛,张口吼“杀!”的同时,矛尖穿透阿三的胸膛,又被迅速地回抽,带起了一朵鲜艳的血花。
  从体格上来区分的话,大多数阿三看上去有些瘦弱,赤袒的上身没有多少肌肉,鸭胸之上一排排的骨肉清晰可见,这一类的阿三应该是素食主义者。
  没搞错,阿三是有素食主义传统的民族,许多秉持素食主义的家族,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吃过肉,素食主义在阿三还十分的盛行。
  吃素食并不是说不好,可人本来就是杂食性的生物,注定是要从各类的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尤其是士兵对营养的需求远比普通人多,要不然光是训练就会受不了。
  当然不是每个阿三都是素食主义者,他们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骨瘦如柴的模样,就是整体素质上会根据追随的刹帝利家族财富的不同,出现很大的区别。
  看看汉军士兵,饭管饱就不说了,每顿至少有一条咸鱼,平常两三天还有一顿肉,丰富营养补充之下,再有高度的训练,脱掉甲胄和衣物看去绝对是一个个浑身的腱子肉。
  强健的体魄支撑下,吕朝可以负重三十来斤跑得飞快,跑了一段距离之后还能轻易挥舞塔盾砸人,刺出短矛也不会有困难。
  冷兵器的较量最直接,身体强壮的人总是能够占到更多的便宜,汉军不止身强体壮,身高上面也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吕朝身高有一米七四,相较起有些身高达到两米的同袍当然会显得矮,可是面对平均身高在一米六以下的阿三则是高了不少。
  进攻中的个别汉军士卒身高一米九,他们面对一米六以下的阿三就像是巨人那样。再有强健的体魄和精良的防御、武器配置,他们和阿三的交战就好像是大人在痛打小孩子。
  要是阿三在精神面貌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的话,或许能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体魄上的不足,可是阿三的种姓制度和文化又决定了一点,一群凡事认命的阿三哪会有什么强烈的抗争思想。
  吕朝再次捅死一个阿三,却发现手里短矛的矛尖竟然没了。他连想都没有想就弃掉短矛,抽出腰间的战剑,下一刻却发现周围已经没有站立的阿三。
  阿三的第一道篱笆墙防御只是坚持了不到十分钟,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他们哪怕面临被屠杀也仅是少量的人逃跑,大多数阿三是坚持到呼吸的最后一刻。
  “这些阿三唯一值得尊重的就是坚持了吧?”张全身上全是血,手里的战剑甚至已经断裂:“全队依托篱笆墙转为防御。”
  张全是吕朝这支队伍的临战指挥官,他本身则是一名屯长。
  十分钟在平时并没有多长,对于进入交战厮杀的士兵来讲更是一眨眼的事情,问题是先冲锋再拼杀,体力再好的人也会因为精神极度集中而变得的疲惫。
  他们从体力到精神很难继续发动进攻,后方的同袍已经跟上来,那自然是将继续推进交给同袍。
  先期登岸并且发动进攻的汉军其实也就是近千人,那是战场宽度本身就决定了的事情。并不太宽的海滩,无法容下太多的人,人一多就会挤,一开始笈多弓箭手也太丧心病狂,合适的兵力推进打开局面,再组建投入生力军,要是在其它场合这种添油战术自然不合适,可在这种场合只能这样。
  吕朝的确是觉得累了,他很干脆地将塔盾扣在篱笆墙,人是背靠篱笆墙直接坐下去,完全就无视屁股下面坐了一具阿三的尸体。
  其余的将士基本上能坐下去也不会站着,他们还会刻意背靠篱笆墙。这样干除了避免被不知道哪里来的冷箭射中,还能最大程度地让开空间使新上来的同袍通过。
  “弓弩手跟上来了。”吕朝扭头向右侧看去,对着不认识的一名同袍说道:“弓弩手参战,很快就要结束了。”
  他们优先冲锋,又冒着箭雨争夺第一道篱笆墙,为的不就是打下一块立脚的空间吗?一旦有空间让己方的弓弩手布置箭阵,很快就会让阿三见识一下诸夏怎么玩射箭。
  王龛依然没有登岸,他的旗舰却是足够抵近,透过望远镜看到己方弓弩手上岸并布阵,知道这一场登陆战基本已经出现结果。
  “敌军布置的防御工事相当简陋。”王龛一直在注视敌营那杆旌旗,又会下意识观察笈多军营后方的群山:“有发现敌军弃营的迹象吗?”
  苏定立刻答道:“暂时没有发现敌军有弃营迹象。”
  交战到目前这个时刻,王龛大体上已经知道驻守的敌军数量,他现在并不怀疑己方能够攻下这处军港,却是不得不忧虑敌军逃进山区。
  敌军逃入山区肯定不会好受到哪去,光是密林和山区的大自然就能吞掉大多数人,可要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汉军也就要长期面临被偷袭的麻烦了。
第756章
血盆大口
  “全歼了阿三的陆军,仅有少量敌军战船得以逃脱?”
  刘彦是在战事结束的一个月后才接到来自前线的战报,他对出现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觉得任何意外,己方出动了那么庞大的舰队,要不是突然出现风暴之类的大自然灾害,获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差别就是损失多少和消灭多少。
  战报之中,桓温详细地介绍海军的交战经过,很特意地指出海军缺乏接舷战的经验,刘彦却是清楚是什么原因。
  系统出产的弩船本就是远程兵种,要不是安排非系统士兵上船的话,情况还会更加糟糕一点。
  凡事就没有什么尽善尽美,刘彦已经有了这种逆天的金手指,真不能奢望更多,别说是接舷战打得糟糕无比,就算是远程互相攻击处于劣势,能做的也就是用数量去堆死对手,一切只因为损失得起。
  【所以才要鼓励航海啊!】刘彦知道征服大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培养水手,海军的培养时间需要更多:【系统弩船不能说是一个过渡,可未来并不属于他们。】
  两场海战,汉军这边直接战沉的有六十七艘,失去战力需要返修的接近百艘。以出动两千艘战船的规模来看,不足一成的战损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他们交战的敌军却只是不到三百艘,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系统出产的船只有着这种那种的缺点,单凭可以远航就是一个优点,要是没有系统出产的船只,汉国别说是出兵阿三洋,就是临近的中南半岛都无法愉快玩耍。
  没开任何玩笑,系统的出产可以说是物廉价美,一艘人工打造的战船,哪怕只是中型战船也通常需要耗时至少三个月,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合计三十万钱左右。一艘、十艘看着好像也没什么,可数量越多耗费就越多,还不是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至少是没有足够的工匠去造。
  系统出产的船只就不一样了,虽然也需要时间,可是耗时远比人工制造少,还不需要人工费用,只是消耗材料,更逆天是自配船员。
  刘彦有这样的舰队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会虚,只要资源能跟得上的话,就是与全世界所有国家打海战也能硬刚,差别就是他觉得有没有那个必要。
  显然早期刘彦觉得没必要,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却是有必要了。
  “敌之舰队一再受挫,必不敢再行主动出击之心。”徐正对海战不熟悉,看战报是损失一成大部分消灭敌海军觉得是一场大胜:“征南将军判定可以乘胜重新封锁海疆,臣以为可行。”
  那一场海战是为了消除平蛮校尉部的威胁,还是为了专心应对陆上敌军做准备,海上获得胜利自然是该再接再厉,接下来桓温该做的却是消灭陆上敌之联军为主。
  战报上面只是小小谈了一下陆上战事,桓温之前对怎么打陆战已经做过详细的汇报,要是情况不出现变化的话,无非就是诱敌深入不成就直接正面刚。
  “丛林环境复杂……”徐正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什么,过了一小会才继续说道:“臣以为,或可再从倭列岛征集兵源?”
  刘彦自然是不无不可,汉国对倭列岛的控制力很强,上面的各国贵族万分渴望内附,底层对于有可能成为大汉一员是什么都愿意干。
  汉国本着废物利用的心理,可没觉得倭人顺从就应该善待,倭人青壮不是被调出来当仆从军,就是证调到各种矿场,基本觉得倭人为汉国的霸业流血和流汗是理所当然。
  “若顺利,明岁便会登陆阿三本土作战。”刘彦稍微一想都觉得步子迈得不小,却也认为就该这样:“介时有各国联军参战,阿三疆域却是太大,理当多多调集倭人远征。”
  登陆阿三本土是早就有相关计划,一开始就没有想投入多少常备军,甚至郡县兵也没想投入太多,是打算用倭人为汉国的霸业流尽鲜血。
  放下来自桓温送来的战报,刘彦拿起案几上的另一份奏章,讨论的话题也就改变。
  另外一份奏章是李匡所写,介绍前往西域路途中的事情,他们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行军已经抵近白龙堆五十里外,暂时是停顿了下来做战前必要的休整。
  与李匡的奏章一块被送回国的还有来自西域的各国使节,他们代表的各国在了解西域概况的汉人听来并不会感到陌生,奇怪的是参与联盟抗汉的那些国家也派出了使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