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821

第813章
主要是汉人太少
  不是刘彦杀人杀上瘾了,更不是为了彰显来自天子的权威才动辄灭族,是这一片地方真的离奇的邪门,先养出了鲜卑一族,后面又有宇文鲜卑分裂之后的契丹和莫库奚,再来就是女真和后女真,要说哪一片土地盛产异族又能主导或是获得天下,真非含辽东和以北、以东的这块土地最多。
  刘彦不知道那些民族是怎么产生的,也不清楚杀光这一代的野人能不能阻止那些民族诞生。他之前就已经下令专门针对契丹和莫库奚,却不是赶尽杀绝的命令,是能融合则融合,确认难以融合就真的要屠光。
  得说的是现在的契丹和莫库奚都还没有抖起来,他们就是宇文鲜卑分裂之后的残余,人口也就是数万,暂时还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
  契丹和莫库奚可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发展起来,并且入主中原成为主人,更不知道自己的兵锋会直逼西亚,同时也不知道某一个时间段在西方人看来东方只有辽国这么一个国家。他们只知道想活命只有成为一名归化胡,先劳动上至少十年,期间还要努力学习汉话和汉人的生活习惯,争取转为汉籍的身份。
  “他们很聪明,极为少数的人才反抗。”吕泰的负责之一就是监督契丹和莫库奚:“相比起来,野人比较难以驯服。”
  野人就是一个统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族名,又有来自夫余、挹娄、曲沃、慎奴等等很多战败部落的后裔,以数百或是数千人汇聚成为部落形式的聚居。他们之中的一些部落其实是掌握了很原始的耕作技巧,也掌握了织布的技巧,只是数量极少。
  汉军的脚步已经推进到后世的黑龙江区域,探索到最远的地方是到外兴安岭。其实这一片大地目前就是原始的状况,环境与未经开发的中南半岛的区别,就是中南半岛那边常年雨季,可这边的气候却是极度寒冷。
  刘彦到了高显可不会立刻继续往东北,等待后续部队过来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来时没有停顿视察各县,顿足在高显可以好好看看。
  “此地到十月便会降雪?”刘彦走在高显城内的街道,看着两边明显是新建没有多久的建筑物,看到了比内地更加陡的三角形屋檐,那是为了更好地清理积雪。他带着人走进一件屋子,里面的人已经事先被暂时请走,到卧室就坐上一个大炕:“这玩意可是保证能睡安稳的法宝。”
  其实古人不是不愿意向这边开拓,着实是受不了冰寒,又没有有效的防寒手段。
  汉国已经开发出羊毛纺织,也得到了棉花并开发,优先提供的就是这片地方。有了基础防寒的衣物,还需要其余的手段,暖气什么的就别想了,火炕就真的成了法宝,最起码的是不用担心因为冰寒躺着睡觉隔天起不来。
  用砖石砌成的大炕上面堆着厚厚的被子,刘彦屁股坐下去是没感受到暖和,主要是现在还不是烧炕的季节,不是足够冷烧炕又盖厚厚的被子会不会把自己折腾死先不提,该是热到睡不着。
  因为有了火炕,也是真的需要,砖石制作起来的难度也几乎是没有,砖石产业在辽东以北和以东地区发展迅猛,与伐木产业暂时是两大经济支柱之一。
  辽东以及东北其实是有露天煤的存在,就是数量上并不多,真正的露天煤大产地是在荆楚那边,不过临近的草原上也有一处大的露天煤矿,就是当前运输起来极为不方便。
  说起来草原并不是没有资源,说的可不是牧畜产业,是那边还有着一处超级大的铁矿储量,尤其是不需要深挖,目前是已经被汉国勘探出来。
  游牧民族一直生活在草原上,只是他们没有点开冶炼科技,也就没有延伸出矿石勘探技巧,那一处超级大铁矿也就一直安静待在地下,得是等到现代才被找到。
  要说金属矿,其实东北的各类金属矿储量也是非常丰富,有些地方的矿开采起来也没有多大的难度,区别就是能不能找到。
  这一片苦寒之地的资源不会是汉国优先开采序列,主要是还是作为产粮地,得是等东北大平原的产粮区建设完毕,才会去对各种资源进行详细勘探。
  按照刘彦的意思,任何一项资源都是优先利用本土之外,本土有什么资源就进行储备,就是运输方面会是大麻烦。
  例如汉人有在吕宋群岛那边发现超大的铜矿,要是纯粹运铜矿回本土冶炼是一种极度的性价比不合适,有那功夫还不如去冶炼发现的金矿和银矿,铁矿也是相同的情况。
  “先将值钱的全部弄干净,已经建设起来的设备再来处理次等价值的资源。”刘彦拿捏不准汉人能不能永久据有那些海外之地,潜意识是不想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要是移民顺利,寡人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在目前,汉国的疆域版图是一再扩展,可是相当多的区域压根没有百姓,要有也是殖民的军队,劳动力基本是靠抓捕土著。
  都说是土著了,那就是愚昧到令人瞠目结舌野人,尤其是以南洋那边的土著最夸张,是那种什么玩意都不懂的地步,活着就是睡和摘取大自然赐予的食物,表示劳动啥的没那概念。
  “所以相对比起来,东北这边的野人虽然桀骜不驯,可至少不用事事从空白教。”刘彦想到那些来自南洋的奏章就不知道该是什么表情:“那些猴子倒是很好驯服,可是教也教不会,会的也不愿意变勤奋。”
  别以为汉人抓捕奴隶仅是针对不服驯化的东北野人大杀特杀,真正杀最多的地方是在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偏偏那些猴子虽然怕死,可神特么宁愿懒到死,杀了一批又一批,能够起到的震慑作用是有,可比起怕死那些猴子更怕干活。
  刘彦就想到了,难怪后世南洋的经济靠中国移民,哪怕是西洋人去殖民主要劳动力和创造财富的也是中国移民,问题是那些中国移民是作为韭菜,西洋人殖民的时候被割,等猴子们独立之后又是连续割。
  环顾汉国的周边,勤劳的也就倭人,还属于那种任劳任怨的类型,导致的是汉国选择海外劳动力优先想到的就是倭人。
  到目前为止,不算作为仆从军的那些倭人,汉国从倭列岛输送出去的人口达到夸张了四十七万,几乎是搬空了倭列岛十之三四的人口。男性除了作为仆从军就是成为汉国在海外的主要劳动力,适龄女性则是运回国内。
  有时候刘彦就怀疑一点,他是不是在帮倭人进行另类的扩张?要是那么持续下去,汉国本土就不说了,至少南洋群岛会繁衍出大量的倭人后代,要是找到澳大利亚又会大量运输一批倭人过去作为劳动力,恐怕是会成为另类的“黑奴扩散”版本。
  非洲的黑人就是因为奴隶贸易被卖的除了诸夏之外满世界都是,他们的祖先固然悲惨,可后代至少是要比非洲黑人好上非常多,算是成功走向全世界了。
  “大汉很快就会增加奴隶来源了。”桑虞说的是阿三大陆那边:“征南将军已经进军笈多国境,只要能够歼灭笈多主力,那边的阿三就会任由大汉处置。”
  桓温现在还在巩固吉塔拿多,依靠承认当地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等等高种姓的特权,来了个以阿三治阿三,充分利用起了当地的人力和资源,就是阿三真不合适作为兵源,至少是数量最多的贱民真不合适。
  “桓温这次倒是让寡人意外。”刘彦原本以为桓温会用铁血手段,没想到是用手腕更高的政治分化手段:“他可以独当一面了。”
  阿三应该是世界上最好征服的民族之一了,只要是能拉拢他们的高种姓,保证高种姓继续奢靡地生活下去,其实他们不会在乎低种姓的死活。
  摸索到这一特性的不是英国人,其实是西班牙人和法国人,他们就是依靠收买的手段,使阿三高种姓接受他们的存在并且愿意合作,在阿三那边站稳了脚本开始殖民,英国人是后面击败了西班牙和法国殖民者,可不是击败阿三才取得殖民权。
  英国人延续了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对阿三的政策,还是遭遇锡克族才有几次像样的大战,某一些时间段英国人面对锡克族还吃了败仗,后面是依靠拥有庞大殖民地的“体量”,又是那一套收买分化的手段,才将锡克族“压”死。
  阿三大陆那边很特别,越是南部的阿三越好征服,越是北部的阿三则是反抗精神越高。
  按照波斯人的说法,阿三那边的南部人生活的压力不大,城邦也普遍富有,他们对宗教的兴趣远要高于其它,曾经的月氏人就是用承认其宗教地位和种姓制度完成了对阿三的征服;北部阿三生活的其余相对比较恶劣,另外北部阿三大多是生活在山区,他们与中亚各国的联系较多,尤其是有着曾经击败和阻止欧罗巴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荣历史,心气方面可要比南部阿三高不止一倍。
  刘彦必定是会征服阿三,就是多少时间之内能将阿三大陆变成殖民地没有明确概念,先将笈多王朝收拾掉,之后就该是对周边的土地进行分封。
  没有错了,刘彦在中南半岛虽然也同意各家族自行开发,可并不是分封,各个开发的家族只是能够获得多少年免税的政策,也能获得一块家族名下的土地,可是大部分的土地包括资源依然是归于国有。
  中南半岛离本土近,消化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那边自西汉也有过作为本土的历史,绝对不应该作为分封之地。
  阿三大陆离本土光从地图看距离其实也不远,尤其是刘彦必然是会将高原纳入疆域之内,从地图看两地其实是相连。重要的关键是,地图上看着是相连,可却是有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再来是高原不是普通人能上去,就算是没喜马拉山脉的存在,仅是高原就够汉国喝上一壶。
  其实要是把西域光复,再往前推进个千里左右,从那边也是能直接拐道进入阿三那边,可以长安作为起点,总长就是两三万里,要是从中原腹地或长江以南乃至于是辽东区域,可真的就路途漫长到可怕了。
  距离和地理障碍决定本土要去阿三首选是走海路,大海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再来就是国家有一个叫统治稳固线,那个线条离中央越远,统治起来的成本就越大。
  按照刘彦的想法,阿三大陆在未来只能作为掠夺资源的存在,纳入本土反正不是时候,或许等他驾崩是办不到,原因除了距离之外就是当地的阿三数量真的太多了。
  仅是笈多王朝的人口就将近三千万,还没算上其余的国家,天晓得那片大陆究竟是多少人口,考虑到笈多王朝就有将近三千万,伐迦陀迦似乎也有个一千五百万,再算上两萨特拉普、阿毗罗、季多罗、东贵霜、游德希亚、那罗等等二三十个国家的人口,往少了算至少是五千万人口。
  至少十年之内汉国是无法吞进五千万的阿三,真的要硬“吃”下来的话,那就等于是汉国会有两大民族,那是极度不稳定的内部民族构造,国家最稳定的民族构造应该是只有一个主体民族,最好整个国家是只有一个民族。
  “未来要用任何手段减少阿三的人口,最佳的方式便是让他们消耗在各种劳动过程。”刘彦没觉得有什么邪恶的地方,都是近现代了美国人猎杀印第安人还被全世界列强视为正当行为,现在的年头干种族灭绝更是没人管:“修路和挖矿就是阿三应该干的事情。”
  目前汉国正在大修路,别以为修路很安全,两个年头都没到已经有超过十二万的奴隶死在各个路段,那还不是汉国有意,是很纯粹的事故。
  刘彦用着琢磨的语气说:“等待路修得差不多,挖够了矿石,阿三估计也该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第814章
仇恨转嫁
  刘彦这一支队伍重新出发之前下了一场小雪,当地人说前一年的降雪要晚一些,今年的首场降雪则是与以往气候正常的时候同时间。
  从全国各地汇集过来的信息表明一点,气候的确是在恢复正常,连带中原的气候也是慢慢恢复往常,今年的秋季有开始下雨,各地的干旱得到缓解。
  有开始在下雨对于整个汉国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刘彦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现错误。
  其实刘彦的记忆没有发生错误,是他们在草原放了那把火改变了气候,使降雨提前了那么几个月。
  在原版的历史上,慕容燕国南下中原恰好是碰上了旱灾,那时候他们以为是冉闵死而生怨,进行了很正式的祭奠,并且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很巧合的是各地气候逐渐变得正常,大自然的气候转变也就被牵扯到神神道道的那方面。
  东北的首场降雪并不大,至少是不会影响赶路,只是刘彦等人可没了驰道坐,乘坐的是车辇。
  在这么一片地方,举目四望就是一片蛮荒,除了森林便是各种植物丛,能让刘彦看到有文明气息的就是被修建起来的道路。
  东北的伐木业十分兴盛,道路上时时刻刻都有车队运送木材。小或者零碎的木材其实是没有运输的必要,能被运走的基本是巨木,尤其是需要十来人合抱的巨木,它们大部分是会被运到马石津那边,经由船运走海路再进长江水道,然后走陆路运往长安。
  新长安的初期建设是进入尾声,可并不代表完全修建完毕,巨木可以提供作为新宫阙的材料,某些区域需要修建行宫也能用上。
  汉国现在是有四个行政中心,新长安当然是首都,临淄、邺城、建康则作为陪都一般的存在。除开新长安的宫城是新建设之外,临淄的宫城也是在刘彦手里建造起来,邺城和建康就属于是接收的类型了。
  因为扩张过于迅速,许多新的开拓地是暂时没有正式的官方名字,称呼一部分是延续当地人的叫法,另外一些就是汉人根据当地的地形有个称呼,也许以后会成为被官方承认的地名,不过那是进行地图绘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刘彦是在二十天后抵达牡丹江边上的平原,会需要二十天是中间又有雪掺杂雨。
  牡丹江现在并不叫牡丹江,当地的野人是称呼为忽儿海河,刘彦依稀是记得有听过忽儿海河这个名字,只是难以进行确定,也没有搞明白是不是野人的叫法被延续下去,才会在某个地方听到或是见过相关记载。
  “这个地方比西北的平原还开阔啊!”庾翼也就只能拿西北平原来对比,只是一个看去满地黄沙,这边看去是一片雪白:“开垦的时候是直接放火烧掉丛林?”
  “并不是。”吕泰是主持开发的人员之一,对开发过程倒是了解:“我们先将有用的树木进行砍伐,探索了其余可利用资源,最后才放的火。”
  以前这里是什么模样已经看不出来了,取代的就是一片被设上田埂的田野,某些地段的树木是移植栽种,也有着分布的农庄,反正一切都不是原来的蛮荒景象。
  刘彦比较关注的是:“此地田亩多少顷?”
  “五万顷。”吕泰对相关数据记得很清楚,他指向了北边和东边,说道:“此地仅是产粮地之一,北部和东部相加起来,已经开发三十八万顷。”
  超过二百五十万人,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开垦出三十八万顷农田,得说的是效率真的不怎么样。不过现在也就能达到这个程度,毕竟面对的是蛮荒的环境,一切基本又是靠人力,可不是机械化开垦模式。能够达到这个开垦速度,主要还是依靠纵火……
  刘彦向东南边看去,那边就能看到绵长的山区,要是他没有记错,那里应该是长白山山脉?
  这一边的位置是在现代牡丹江市的东北方向,也就是泛黑龙江地区?刘彦让拿来山川舆图,一看就能更准确地辨认方位。
  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再往东北数百里现代是俄罗斯从满清手里抢过去的土地,往北同样是数百里也是俄罗斯的地盘。
  “这里再往北……”刘彦指着地图:“有一条大河?”
  “禀陛下,是有一条大河。”吕泰并没有亲自去过,知道的信息皆是来自探索队的情报:“河对岸更冷,一年有四五个月是冰雪覆盖,当地的土质难以耕作。”
  刘彦明白了,冻土要是能耕作才叫奇怪,但是不能耕作不代表没有价值,那里的地下资源丰富到令任何人垂涎。
  要认真的讲,无法耕作的土地对汉人其实没有什么吸引力,要不是刘彦的意志强加,他们在国家东北方向别说是进军大河(黑龙江以北),就是连辽东都会是万分嫌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