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821

  罗马甲胄穿戴起来其实挺方便,皮革部分的身甲直接往身上一套,两肋部位用束绳结牢,其余的金属甲则是用扣环就能直接扣上。有点麻烦的是一些关节部位,例如肩部的层层甲片,护腕和护膝之类的。
  能看出海伦娜的轻松并不是假装,她虽然没有参与过战场搏杀,却是有过上战场的经历。那是她才十二岁时候的事了,为了给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过生日亲自去了意大利战场,见识了两军摆开阵势的大战。
  海琳娜则是谁都能看出她无比紧张,绷着一张脸,右手也控制不住一直紧握着剑柄,左手则是一副不知道该往哪放的模样。
  尤利安甲胄穿戴完毕,对着众人询问意见。
  “完美极了,完全体现出将来的凯撒该有的英姿。”海伦娜是用调笑的表情和语气在说话,她原本是坐在一张马凳上,站起来率先走向帐帘,手搭在帐帘上却是停下来扭头问:“赛里斯的将军允许我们带多少士兵?”
  弗拉维斯立刻答道:“没有见到这个战场职位最高的赛里斯将军。王天使的回复是随意。他还说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由赛里斯军队保证我们的安全。”
  海伦娜在弗拉维斯说完就愉快地说:“那我要赛里斯士兵来保护。”说着不留痕迹地看了一眼海琳娜,开玩笑似得继续说:“反正以后的安全也是由赛里斯的士兵负责,可以先熟悉一下。”
  海琳娜明显愣了一下,犹犹豫豫地对弗拉维斯说:“冕下,我和姐姐的安排一样。”
  在罗马称呼冕下是没什么独有限制的,并不是只能称呼奥古斯都为冕下,其实只要是军团长都能用冕下这个称呼,那是与他们的盔头造型有关系。倒是“阁下”这个称呼在罗马的用法很讲究。
  他们出了军帐没走几步,很恰巧地在经过波斯王室的军帐时,帐帘被拉开了。
  克谢亚斯当前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票人,叶娜和妮卡尔并肩而行,更后面的是其余的波斯贵族,他们同样是一身戎装的打扮。
  两波人碰上了并没有什么火药味,谁都是在国内能上得了台面的贵人,一样是作为使节团成员,待的是汉人的地方,该有的涵养就算是装也要装出来,不会像脑残一样碰上了就是横眉竖眼,或是干脆脏话连篇。
  真实情况就是这样,身份地位越是高的人,历来就不会瞎哗哗。用后世的网络说法就是,人狠话不多,该上不含糊。
  两帮人的领头者有说有笑,其余的人则是保持沉默,他们一起找到王猛才知道出战的军队早就开拔出营,一些局部甚至早就在开打了。
  双方合起来数十万的大军,光是营区占地就非常广阔。
  两个阵营又留出足够的间距,占地就更广了。可以说方圆百里之内其实都能算是主战场范围,等待真的开打之后还会区分出核心交战区域。
  各自营地都足够大的前提下,作战地点自然不会只是出现在一个地方,是分为多个局部。
  “现在是我们处于进攻态势,阿三据营而守。”王猛看了看要去战场实地观战的人,见人有些多不免要蹙眉:“这样吧,大家也就别分开了,由西面一直看到东面。”
  能做主的尤利安和克谢亚斯表态说这样的安排很好。
  至于其余小国的代表?什么时候轮到他们来说话了。
  要前往观战的人真的挺多,光是罗马人和波斯人就将近六百,再加上一些小国、城邦、部落的代表,不算护卫,合起来就超过了八百人。
  人多就人多吧,有很多女性也罢了,可是很多人却是穿得……怎么说?就是花枝招展。
  在战场上穿得颜色鲜艳,怕不是嫌活得命长!
  “你们一人最多只带两名护卫?”王猛略略有些意外:“出去之后,营地不能再随意调动人马,一定要想清楚了。”
  其实是谁都不傻,要是各自携带打量护卫,队伍成份该是复杂到什么程度?一旦真要发生什么意外,成份够杂的护卫队指挥调度会是一个问题,还不如让汉军来保证安全实在。
  他们准备就绪之后就在汉军调来的部队保护之下出营。
  出了营盘,所有人一眼看去皆是形成方阵的汉军,一杆又一杆的旌旗迎风招展,现场却是安静得吓人,使人产生一种列队而站的士兵莫不是雕塑的错觉。
第874章
冰山一角
  营地之外的汉军皆是步军,他们以百人为一个小方阵,再十个小方阵会合成为一个中型的阵势,一百个小方阵凑成一个大型方阵。
  汉军参战的骑兵部队早就离开大营,甚至有骑兵已经连夜绕到笈多王朝一方营地的后面。
  将近三万的步军在沉默中静立,要不是离得近了能看清楚,真会怀疑是不是摆了人形雕像。
  王猛需要做一些安排,主要是调集部落过来作为护卫。
  等待三千骑兵和五千步兵被安排妥当,王猛才带着客人们出发。
  可能是距离战场足够远的关系,目前也不是枪炮齐鸣的战争年代,只能听到远方传来细微的鼓声,喊杀声却是听不见的。
  队伍被保护着出发,由于着实不是那么赶,再来护卫中也有步兵,众人虽然骑马却是放缓了速度。
  “从昨夜听见鼓声到现在只过了三个小时,赛里斯军队却是已经和信度人开打了。”尤利安严肃地说:“我们昨天并没有看到赛里斯军队有什么动作。如果他们从决定要打到派出军队只花了三个小时,赛里斯军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精锐!”
  罗马人也是有“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他们将白天分为十二小时,夜间却是分为四“更”。时间长度也不是固定的,夏天每个小时长,每更短。冬天每个小时短,每更长。
  另外,罗马人早在数百年前就制作出了水钟。那是一种装水的容器,安置一根有刻度的尺板,尺板会随着水位的上升而升高,就是按照指针的位置来看过了多少时间。
  诸夏这边也存在“水钟”,只是并没有计时刻度单位,纯粹就是在水流装上一个竹筒,竹筒的水满就会倾斜与石块磕碰发出响声,想要知道过了多少时间需要有人专门去记住竹筒敲了石块几声。
  目前汉国也是建立水钟,款式上与罗马人的同出一辙(其实就是刘彦给模仿出来的)。至于其它款式的钟,比如机械钟什么的,反正以当前的技术是搞不出来的。
  众人没走多远却是听到远处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就是听着不像是敲动战鼓的声响,有人转头向远处看去,看到的地平线上一大片的黑影正在移动。
  克谢亚斯一直在看,能分辨出鼓声和踏步声的不同:“不要告诉我那是三万汉帝国步兵整齐踏步弄出来的动静。”
  队伍里面的人都在讶异,少不了会进行交谈,太多人说话也就显得有些吵杂。
  “我们的士兵进入军队的第一个训练科目就是军姿。”王猛面对海伦娜的好奇提问没有隐瞒:“军队并不存在个人意志,我们发现训练军姿和队列可以使士兵养成服从的习惯。”
  海伦娜对军队并不是那么熟悉,只知道现在恭维就对了。
  他们之前其实就已经从护卫自己的五千步军看到列队整齐踏步走的模样,只是五千步军是分批分队开拔,又没有凑到一起,导致小队之间的踏步节奏并不一致。
  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决定停下来,怎么也要满足一下好奇心。
  结果是很显然的事情,那动静就是三万汉军步兵列阵而走的踏步声。
  如果仅是数人、数十人、几百人,动作整齐看上去会好看,可是绝对谈不上什么震撼感。
  三万穿着统一制式戎装的士兵,他们的军阵长度超过三千米,却是在同一个节奏之下抬脚踏步,任谁看到这个场面也会刹那间头皮发麻和浑身起鸡皮疙瘩。那是人的本能,给予的一种对震撼感的回应。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说过……”阿里看得眼珠子都快掉下去:“汉人的强大!”
  耶罗的祖先?他们王室是算起来是百乘王朝某个贵族的后裔。而百乘王朝是承认西汉为宗主国,的确是会留下一些关于西汉的传说。
  “汉人中有一个叫司马相如的士大夫,他曾经孤身一人进入西南(大概是后世云南、缅甸、老挝等地区)……”阿里说的这些其实是出使前才从别人道听途说而来:“一个人就收服了滇国、夜郎、越国、哀牢等国。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而已!”
  传闻在西汉的时候,汉人就有进入过阿三大陆,只是走商路卖丝绸时的纯粹路过,似乎最远还抵达过地中海。到汉孝武皇帝执政的后期,西汉也是的确接纳西南各国为藩属,疆域图上是直接算作西汉的版图,影响力辐射到阿三大陆。
  尤利安和克谢亚斯商量了一下,决定就跟着这支三万数量的汉军。
  王猛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众人还是第一次看到大规模的汉军出营地到野外,他们见到汉军在野外是排开阵型的行军方式,不理解归不理解,只是觉得好厉害。
  这支部队将要开往笈多王朝营地的左侧,按照地理位置就恰好是战场的西面,倒是与他们之前安排的行程不冲突。
  路上除了围观观众不断的赞叹之外,没有发生点其余什么事情。
  战场的西面战事早已经爆发,他们到来的时候看到的是汉军的劲弩部队不断在口令声中射箭,每一次是五千弩兵发射,一次次都是带着浩大的“唰唰”之声,然后密集得仿佛是乌云的弩箭就飞到半空之中,随后又落了下去。
  “弩!”弗拉维斯看着那些手持劲弩待射的汉军,满满都是眼馋:“发射的位置离信度人的营地差不多三分之一个(罗马)里。”
  一罗马里大约是一千四百九十米,三分之一就是五百米左右。
  罗马人连弓都很少玩,一般是玩标枪和掷弹。因此罗马人的远程攻击武器的距离真的是短得可以,看到汉军劲弩能发射那么远,比波斯的长弓还要远上至少两百米,真的是惧怕和羡慕。
  不止是罗马人,来自他国的所有人,他们第一次看到将近两万远程部队轮番齐射,比较主要的是射程也太远了一些,频率还不是那么慢,下意识就会思考如果是本国的军队碰上这情景会有什么下场。
  “赛里斯的弩箭有很强的破甲效果。”弗拉维斯千方百计才知道这回事:“波斯人的长弓根本没法比。”
  从前和现在,罗马军团都是顶着波斯长弓手推进,麻烦是有,可是真没有多大的麻烦。
  尤利安下意识说:“我永远不想看到军团顶着弩箭推进的画面。”
第875章
慢节奏战争
  两万弩兵的一轮齐射就是两万支弩箭,十轮齐射就是二十万支弩箭没了。
  汉军不止有弩兵,还有相当数量的弓兵,不管是弩兵还是弓兵,一场战争不可能只会有十轮的齐射,足够说明国力要是不强的话,别想列装太多的弓弩部队,要不然就算是列装了也根本支撑不起对箭矢的消耗。
  现代的弹药有“基数”这么一个词,每一种不同口径的弹药基数都不一样,口径越大的弹药每一个基数的数量就越少。
  冷兵器时代的“箭”同样存在区别,一般是分为轻箭和重箭。
  轻箭主要倾向的是射程上的优势,并不是说它就是真正的轻箭,不过比重箭轻是理所当然的。它的箭镞会是普通款式,箭杆也不会讲究到哪去,一般是优选竹子作为箭杆,再来就是一些比较轻的木材制作箭杆了。
  重箭,最重的箭是浑身金属的重箭,不过一般人可玩不起金属重箭。另一种重箭则是选择优良木材制作箭杆,再配上三棱箭镞,选优良木头来作为箭杆是为了保证射击精准度,装上三棱箭镞当然是为了拥有破甲能力。
  还有更讲究的区别,例如在箭矢尾部的翎羽款式方面,不同款式的翎羽对箭矢存在很大的影响,越是讲究的翎羽就越精准。
  所以说一样是箭却有那么多不同的讲究,国力要是不行该怎么搞?就算是能搞又能储存多少。这个就直接体现出大国和小国底蕴上面的不同,大国的箭种类繁多储存量也是十足,小国别说是款式就是数量也没多少。而箭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