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821

  汉部与丘林部落的第三次交易已经完成,双方都极力想要友好交易之下,中间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今天是双方的第四次交易,也是最后一次交易,没人会因为前面交易的顺利就放松警惕,刘彦就亲自率军到了距离交易地点的五里外,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得讲一句天大的实话,这是一个不讲信誉的年代,谦谦君子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要是能够占便宜,不管是刘彦或是丘林次符无,他们绝对会动手。可能是丘林次符无动手会最肆无忌惮,反正他们是游动的部落,抢了就跑的话,刘彦难道还真的追击?
  或许是因为双手都抱着同样的心思,结果是发现对方都有预备下大军,投鼠忌器之下,交易到了完全交割的时候也没有发生一些令人觉得不愉快的事情。
  也对,偷袭和明晃晃直接来有着绝大区别,偷袭是以小代价取得大收获,一旦都有准备就等于是对攻,他们老老实实地交易就是不想有什么损失,真要能够接受损失就不会存在什么交易。
  丘林次符无率军离去,他像是要故意卖个人情,命部落里的晋人文士写了封信,向刘彦透露姚伊买绝对会再报复的信息。
  对于姚伊买会找机会报复,刘彦早就心里有素,从没有认为与姚家有了交易就真的是达成了和解。
  有了矛盾,只有实力相若,谁也奈何不了谁,才会出现和平,不然都叫暂时的平静。
  或许姚戈仲没有将汉部放在眼中,如大象看待蝼蚁一般,认为随随便便可以踩死,反而是不着急。姚伊买的一切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父亲,他可不是什么大象,一切来得太容易也就不存在什么长远目光,有仇报仇才符合心性。
  有一个襄平县公、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的子嗣……不,是两个,除了姚伊买之外还有姚靖,对汉部心怀恶意,刘彦怎么都会感到头疼。
  “至少今年和明年,他们只能搞小动作,不是吗?”刘彦说的是姚伊买和姚靖去了石斌军中。
  “君上,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纪昌讲了一些事情,后面才说:“就怕两人向石斌进言,让石斌下达什么命令给汉部。”
  是给汉部,不是给刘彦。这里的区别非常大,刘彦是郡守,除非是得到石虎的许可,不然石斌没有那个权力去命令一名郡守服从。对部族下令却不存在什么“手续”上的问题,那是属于石碣王子的特权。
  刘彦对后赵这个政权到底是个什么样基本是认知比较模糊,详细问了一下纪昌,越问脸色越不好。
  后赵这个胡人的政权真的是太复杂也太乱了,不止是行政体系,连带各种关系也是乱七八糟,好像是身份到了一定的程度,都能够对地方上的家族、部落、等等什么的发出命令。
  “并非是一定要听从,可……”纪昌早就习惯,他满是忌惮地说:“可一旦拒绝也就等于敌人。”
  理解,刘彦实在是太理解了。他不是在向长广郡的那些家族下令吗?听话的自然没有事情,不听话肯定就是要打击。他都能这么干,推而广之,可以想象整个后赵是个什么模样!
第110章
作鸟散兽
  投靠与姚戈仲同级别的大人物?且不谈汉部能够投靠谁,该谈的是汉部有什么价值,可以在找到靠山后,靠山愿意为了汉部与姚戈仲死磕。
  花更大的代价交好姚家,只要清楚现在是什么时代背景,就会明白刘彦除非愿意被姚家任意鱼肉,否则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地解决。
  杀死姚伊买和姚靖?那是将矛盾结得更大。
  另外,别提什么将杀死姚伊买和姚靖杀掉,做得天衣无缝那种蠢话。只要刘彦和汉部依然是蝼蚁,姚戈仲想要找麻烦不需要任何的证据,咬死发生的什么事情与刘彦有关,刘彦能上哪说理?
  “只有我们变得强大!”纪昌太明白现在是什么岁月了:“君上,整合郡内力量,却是要加速了!”
  没有错,一切都是虚幻,以目前的情况来讲,大概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实。
  汉部有强大的迹象,统合了长广郡,与那些大人物所掌握的实力依然无法相比,但至少拥有谁想来攻,可以崩掉门牙的能力。
  刘彦却是还笑得出来:“稳妥地做事,不用慌张。”
  又有什么笑不出来的地方?要是面对一个姚家的小辈都这样,那刘彦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纪昌像是想到了什么,笑了笑脸上表情变好了一些。他在想:“姚戈仲在西北势力那么大,早被石虎所忌惮,该是不会随意将手伸到青州?”
  在后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背景,过界是一件徒惹非议的事情,可能还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击。
  原先跨郡而来的丘林部落在侦骑的尾随下,从平昌郡进入高密郡,似乎是会合了留在高密郡的部落牧民,驱赶着众多的牛、马、羊向北而去。汉部的侦骑是跟到了青州与冀州的边界线才回来,他们向刘彦禀告了一路的见闻。
  偌大部落迁徙,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迁徙,可想而知是要遭遇什么情况。丘林次符无先后遭遇到了几次攻击,可是那些攻击他们的势力很快就倒霉,会有同样身为匈奴人的部落出现,与丘林次符无合力将攻击他们的部落灭掉。
  从长广郡到乐陵郡,丘林次符无会合的部落有九个,从原先大约两万人直接膨胀到了十七万。他们进入冀州之后继续北上,表现出来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
  “他们要去塞北,去参与匈奴对代国的战争。”拓跋秀脸上有一些忧虑:“匈奴虽然还号称五部,可……并未有五部了。匈奴的本部大多衰弱,是一些铁弗部族崛起。那十七万人撤出(后)赵境,该是收到了萨满的召唤。”
  胡人的萨满司职比较多,最为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的那批萨满,他们算是每个族群的核心。
  一个族群的首领,可能无法号令整个族群,偏偏萨满的话却有非常多的人会买账。同样拥有威望,首领和萨满说出去的话,肯定是萨满的话最管用。
  是有这么一件事情,匈奴彻底衰败,匈奴人开始烂泥扶不上墙,倒是能够在铁弗的率领下强势崛起。现在有一个刘虎,他是南匈奴单于的后裔,南匈奴大多数时间与强汉通婚,有着强汉刘皇室的血统,这个也是刘渊有脸自称继承强汉的理由。以后还有一个匈奴与鲜卑混血的刘勃勃……不知道刘勃勃是谁?那赫连勃勃呢?
  好像……刘彦也是铁弗吧?只不过是鲜卑的铁弗。
  可能话比较难听,但绝对是真实的事情。西晋崩溃之后,只要是位处长江以北,想要发展起来必定需要有胡人的背景,可以像是冉闵那般作为胡人的义子,要么是像刘虎那般成为胡人的铁弗(女婿),否则绝无发展起来的可能性。
  真不是危言耸听,刘彦就收到了一些儿消息,有人正在四处打探他的信息。他用膝盖骨都知道打听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哪个族群,只要能够找到他是晋人的证据,到时候还真的有可能会发生众胡围攻的事件。
  众胡围攻发生过,并且不是多么久远之前。正是这样,看看那些明明有强大实力的晋人大族,他们只敢躲避在城寨和坞堡,哪怕是出来都是效力于胡人,就该明白晋人没有某层皮真的很难在中原发展。
  刘彦清楚的记得一件事情,后赵内乱之后冉闵崛起,随后就是鲜卑呼啸南下。到了更加后面,鲜卑也该衰弱一段时期,一些鲜卑铁弗却是混得风生水起。这也是刘彦一再犹豫后,接受纪昌联姻拓拔鲜卑的真正原因。
  说白了,想要有所成就,哪怕是刘彦有金手指,有一些掩护还是免不了的。
  时节到了秋季收割时分,汉部在长广郡依然还有两个没有清除掉的目标,可是到了这个点,压根就不是刘彦不想解散军队就能办到。
  一些懂点规矩的会由族长或是首领亲自来拜会刘彦后才告辞,另外一些蛮子要么是派人来说一下,或是干脆连告辞都没有,竟是领着人直接跑了。
  将近三个月的征战,前前后后增增减减,到最后剩下的是不足一万七千人?
  在所有人都没有在意的情况下,汉部有进行过统计,消灭的敌人该是四千左右,俘虏的敌人有七千六百;听从汉部指挥的乌合之众,最鼎盛时期有两万三千,中途跑掉了大概两千多,战损了五千左右。那么后面还真的就是只剩下不到一万七千!
  上一刻还是大军啊,下一刻竟然作鸟散兽?要不是有一大片狼藉的营地,谁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人数超过两万的大军营?
  部队转眼离散让刘彦不断苦笑,最后骂道:“真是他妈的!一点最基础的纪律都没有,难怪胡人难有百年国运。”
  “除了那些被点名留下来的人,另有三千三百人自愿归附汉部。”徐正看去颇为兴奋,他说:“自愿留下来的人中,不少是骑乘好手。”
  大概、应该、也许……那些留下的人中,不少该是徐正这段时期不断的努力吧?他可是渴望能有一支骑兵很久了。
  汉部需要骑兵,那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并不是说别的,只要看看屡次作战的记录就晓得了。
  三个月来,汉部进行野战有十三次,十三次全胜,但是只有一次是独立自主完成了全歼。其余的十二次,到后面都需要召集来的乌合之众那些马队的配合才围歼。
  步兵打胜仗,想要完成全歼除非是事先安排部队埋伏在敌军的溃败路途,要不哪怕双方都是步兵,想全歼也不存在可能性。
  历史上的全歼,没有一次是真正杀死所有敌人。所谓的全歼,只是让敌军失去建制,难以再会整、再战,既消灭部队建制,不是将所有敌人杀光。
  要是步兵对上了全部是骑兵的敌军,胜只可能是小胜,不会有多少的斩获,败了恐怕就是全军覆没的局面。
  “战马、粮秣、兵器……我们全部不缺!”刘彦几乎是用着蛊惑的语气对徐正说:“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我要看到的是,明年的今天,我们有一支数量不低于两千的骑兵!”
  徐正瞬间感到了满满的压力,他求助似得看向了纪昌。
  纪昌看到了徐正的视线,下一秒是将头给别开。
  徐正脸上表情一僵,赶紧向魏骏驰和李洪看去,却见两人笑得有些没心没肺。
  刘彦是有信心汉部能够训练出骑兵,他们不缺战马和相应物资,再有冉闵那边雇佣的三十来人,怎么可能会弄不出一支骑兵?差别就是,这支骑兵到底是样子货,或是能够在战场创出威名。
  没有人比刘彦更渴望有一支精锐的骑兵了。他为了能够有这么一支精锐骑兵,甚至都答应了一件事情,由拓跋秀委托在塞北的部落管事,大肆购买拓拔鲜卑和慕容鲜卑抓捕的战俘。
  就是,陆路或者海陆没有通畅之前,刘彦别想获得那些战俘……
第111章
代国来人
  古时候生活节奏一般很慢,那是受限于交通,亦是受限于生产力。大事件以及政局上面,以传播的速度为准,极为可能是几百里外发生了某些什么事情,需要到一两年……乃至于是更久,才会传播过来。也许……不注意打听也就永远不知道!
  这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刘彦对生活的慢节奏深有体会。
  为什么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蜡烛是有,不过是蜜蜡,非等闲人可以用得起。油灯?油也不便宜,再则是容易引起火灾,没人会乱点。夜晚没有照明,除了想一想事情,异性之间做些爱做的事,没有光线还能做什么。
  刘彦喜欢登高有着别人难以理解的理由,不是爱吹风冷,毛病的人才喜欢吹冷风。是他希望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止是眼界,还有内心的远见。他不太清楚五胡乱华时期的历史大事件,无法像一些“同行”那样拥有知晓各大历史事件的优势。只能尽可能地根据局势来进行布局。
  研究和发展海船势在必行,刘彦知道自己不是晋人,是汉人。他一点晋人的模样都没有,无论是从气质还是思想,但他不是匈奴人。
  在这个年头,不是匈奴人就不是汉人,等待所有匈奴人都不认可刘彦是匈奴人的时候,他就该遭受围攻了。
  恰是有这种担忧,刘彦真的比较怀疑在陆地上发展有没有用,一旦诸胡围攻的事情真的发生,再多再好的发展必定也是毁于战火。
  此时此刻,刘彦再一次地登高望远,借着月色看到的是夜幕中一座座的村庄,自然也有那些勤劳的部族民众开垦出来的农田。
  汉部是夏季才到河东区这边,春耕早就过了,但是安置下来,进行了分村,连刘彦都无法制止晋人对于在田地里劳作的狂热。
  明明田朔是给各个村落安排了很多活,可那些晋人哪怕是干安排的活累得半死,都会在将需要干的活干完后,像是勤劳的老牛那般扑向村落的田地,一遍又一遍地清理杂草与石子。
  刘彦至今都还记得那个夜晚,他路过一处村庄,发现有人摸黑在田地里劳作,他好奇问了一下,被问的人老实巴交地讲“为了来年春耕呀”。他听到回答,内心的感触现在都还记得,那是一种酸楚,更是彻底明白晋人……或者说农耕民族对耕作的渴望。
  一阵脚步踩在木梯上的声音,刘彦转身对着楼梯口,上来的人是纪昌和拓跋秀。
  “君上!”
  “夫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